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免疫及病原生物学知识点需求。

课程整合初步大纲。

根据社区卫生院临床医师对生物化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情况和知识点的需求量,我们拟针对临床专业(社区医学方向)学生开设实用医学生命科学课程,涵盖以上学科部分知识点,力求达到在有限的学时内,传授综合性强,实用性强的知识点。

传统的课程结构将临床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一模式系统性强,但各课程各自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彼此之间缺乏联系。由于面向农村社区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根据够用、适度的原则,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设置。目前的趋势是社区医生的培养重点在于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会贯通,进行课程的重组,整合。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推行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教育改革,其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对课时进行了调整: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占67学时(理论55+实验17学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占66学时(理论54+实验12学时)、细胞生物学占20学时(理论14+实验6学时);遗传学内容作为选修课程。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72学时,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81学时,细胞生物学未开课。由此,我们在社区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拟将这三门课程进行整合并适当增加遗传学的内容,形成一门贯穿一学年的153学时的实用医学生命科学。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微课;

中D分类号:R329.2-4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可以为学习其他课程搭建良好的知识平台,还可为临床实践做好扎实的铺垫。但其内容抽象复杂,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且不失去对课程的热情与兴趣;又如何让学生在系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现状与成果应用。“微课”的适时出现,可以大大改善目前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微课在国内外的发展过程

在国外,微课程最早是由美国LeRoyA.McGrew教授提出的60s课程和英国的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1min演讲。如今,备受议论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圣胡安学院高级设计师DavidPenrose于2008年秋提出的,认为微课是把在线学习作为目的,把某个关键的知识概念或明确的主题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而录制的短视频或音频,并提出了如何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即列出核心概念―写出简短的介绍和总结―给出核心概念的前后背景―录制1-3min的短视频―为学生设计课后任务―将视频与课后任务一并传至课程管理系统。目前微课多被理解为“用5至10min微视频作为主要载体来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在我国,最早的微课概念是由广东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于2010年针对目前教育信息资源低利用率的状况而提出。随着微课技术在国内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研究,大家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深刻。尤其是2013年以后,微课迅速升温,众多专家学者、各种部门纷纷解读微课,一时百家争鸣。总体来说,微课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人们的认识也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逐渐完善。

2、微课在医学细胞生物学中的应用

当代,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已经悄然进入“微”时代,新的教学模式―“微课”也应运而生。医学细胞生物学内容抽象,重难点多且不易理解,学生仅靠满堂灌或一次的学习,很难全部掌握所接触的知识。另外我院多属文理合班上课,大家的生物学基础参差不齐,课堂上很难顾及到全部同学。目前,大学教育除了多媒体的使用,沿用的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所以,必须尽快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3、微课与传统课程的比较

4、应用微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在应用微课视频教学过程中,亲身感受方便的同时也有几点体会。第一,可以把所有课程中的重难点都制作成微课视频,有助于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巩固重难点知识。第二,学生提前观看微课视频,课堂上讨论并解疑答惑,老师的角色由知识灌输者变为学习引导者,引导学生如何思考解决问题,如何运用知识,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第三,医学属于一个庞大的体系,专业多,课程多,学科体系严谨,但是各专业各课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很多知识彼此关联,可以把不同课程的微课结合起来,即方便学生学习,又帮助老师扩大知识储备量。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在这个“微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方便快捷,微课正是在“微时代”的潮流下产生的。作为医学院高校教师,更应紧随时代潮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将现代技术手段完美的融入专业课教学,与传统教学互补,促进现代医学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欣,常娜.优化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的几点建议[J].基础医学教育,2015,7,17(7):565-567.

[2]李育娴,张介平,秦颖,谢冬萍,汪海宏,蔡巧玲.微课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和体会[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10,35(10):1443-1446.

作者简介:

1、尚丛珊女1988年2月河南灵宝单位: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方向:基础医学,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当代医学科学的基本构成,通过从个体、细胞、亚细胞和分子等水平对细胞生命现象的规律和本质进行探讨,从而为个体发育、组织功能、疾病发展等生命现象及生物医学问题的认识提供理论支撑和研究平台[1]。而细胞生物学实验是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不可忽略的实践教学部分,与理论课程相辅相成。其作为理论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一种无法被替代的教学形式。实验课程在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理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锻炼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符合现代高等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改革的主流思路。医学细胞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联合开展,作为医学本科生一年级的必修课程,是开启医学生涯的敲门砖。

1本校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

2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2.1创新教学模式

2.2优化考核方式

2.3完善课程设置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教学效果;探索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生教育已从规模化发展全面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重视课程学习、提高课程质量是保障研究生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然而,调查发现,目前研究生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学校对教学不够重视、教学内容不当、教学手段单一、考核方式不灵活等问题[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并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B.Wilson)讲到“每一个生物科学问题的答案都必须在细胞中寻找”[2]。细胞研究涉及到生命科学的各个层次和领域,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目前,各个高校生物学研究生均开设有细胞生物学课程,但同样存在以上问题,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为了更好地保障和提高研究生细胞生物学教学质量,笔者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优化课程内容,融入最新科研动态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教好细胞生物学这门课,必须充分掌握课程及授课对象的特点。研究生理论课的课时一般较本科生少,更加注重前沿性和综合性,生源来自不同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背景也稍显参差不齐。细胞生物学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与多门课程内容之间有相互交叉与联系。若想在有限的课时内,适应不同生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

(一)调整课程内容,避免重复和遗漏

细胞生物学课程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多门课程内容之间有交叉[3]。因此,需要各门课程负责老师就各自的讲授内容进行研讨,确定核心授课内容,避免教学重复。目前,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出现并发挥出重要作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是高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细胞生物学的生源也由单纯的生物背景转变为由生物学、化学、食品科学、材料学等多种背景。为适应不同的生源,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专业基础。如在开课前设计问卷,将课程知识点细化,每个知识点都分成熟悉、了解、陌生三个级别。统计出哪些知识点是学生都熟悉的,可以简单概括讲解甚至忽略,对多数人只是了解或完全陌生的内容需要详细或重点讲解,从而避免教学遗漏。

(二)优化课程内容,增强新颖性

二丰富教学手段,引入先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授式,以教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输,忽视了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一)进行专题学习

(二)采用双语教学

随着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开展双语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教育部也提出了在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要求,研究生阶段开展双语教学尤为需要。近年来,细胞生物学发展迅猛,重大成果不断涌现。然而,据统计细胞生物学90%以上的新发现都以英语方式报道、传播。中文版教材存在知识滞后性及新专业术语定义模糊等弊端。为了让研究生准确把握细胞生物学的前沿知识,实行双语教学势在必行。实行双语教学对教师素质有很高要求,青年教师一般具备较好的英语应用能力,丰富的知识技能储备以及充沛的精力保证,可作为重点对象进行培养。在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材的选择要合适、采取渗透式双语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并应加强与学生沟通,重视学生反馈,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提高学生兴趣为目的,同时,又不能给学生带来过多的学业压力。

三完善考评体系,建立综合考核机制

四重视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近年来,很多高校学校定位发生变化,以建设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以高水平科研工作为重点中心任务,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4]。重科研、轻教学已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由于刚到工作岗位,缺乏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对此,高校应加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举办教学基本功竞赛

一般情况下教学基本功竞赛会对选题、备课、制作课件、上课等各个环节制定严格标准,并优选教学名师做评委。通过亲历比赛过程,年轻教师能够较快的掌握教学各环节要点。有些老师可能存在某些小问题,平时自己却没有意识到,通过比赛,有经验的评委老师很容易发现,并针对性帮助其解决、改进。另外,学校应重视教学,如加大教学成果在工作考核、职称评定中的比例,以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

(二)建立“老中青传帮带”机制

建立专业教研室,充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先助课、多听课,多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督导和指导作用。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一般都是学校统一组织选举的有责任心、师德高尚、专业知识渊博、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优秀教师。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不定时去听课,或针对特定教师进行跟踪听课,可以起到一定督促作用,同时帮助他们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加强网络精品课程学习

现如今网络信息日益发达,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我国教育部于2003年正式启动中国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拟建成数千门覆盖各学科领域,面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而且免费面向公众,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如中山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有细胞生物学的资源共享课。课程计划、重点难点、课件、课后题以及教学案例都可供免费参考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韩鹤友,候顺,郑学刚.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5-29.

[2]翟中和,王喜忠,丁明孝.细胞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ultimedia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即MCAI)。MCAI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一直以来,细胞生物学都存在着教学枯燥、内容抽象的难题,MCAI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与此同时,它的使用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我根据教学经验,下面谈几点体会和建议,与同行探讨。

一、应用MCAI的优点

(一)MCAI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它的应用解决了细胞生物学枯燥、抽象的问题。

细胞生物学研究对象是细胞,细胞的结构,以及细胞的生理活动机制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来讲授这些内容非常困难,教师只能通过文字和简单的绘图来描述细胞的各种结构,这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抽象,很难真正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MCAI可以通过大屏幕投影来演示教学内容,改进传统教学过程中可视性差、不够形象等缺点,将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以图像、动画的形式,甚至语音,轻松地传授给学生,从而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活泼,使抽象枯燥的难点知识简单化、直观化,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MCAI具有将多种媒体信息相结合的特点,它的应用有利于诠释细胞生物学中的难点问题。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细胞生物学中有很多知识点学生很难理解。究其缘由,并不是因为这些理论过于深奥,而是由于很多机制的过程复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又不够直观造成的。MCAI能运用图像、动画与声音将一些复杂、抽象、难懂的机制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讲授cAMP信号通路为例,cAMP信号通路是细胞生物学教学难点之一。它涉及的物质很多,包括Rs、Gs、Ri、Gi、AC、PKA等,而且整个过程非常复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清楚地诠释这一过程,而应用MCAI,我们就可以通过Flas清晰地为学生演示整个信号通路的变化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这一知识点。

(四)MCAI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的应用丰富了教师的备课手段。

二、应用MCAI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教师过于依赖MCAI,不重视提高自身的授课能力,在课堂的主导地位下降。

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师的教学手段有了质的飞跃,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授课。但过多的使用使一些教师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备课时过于依赖网络资料,课件的制作只是将下载的信息进行简单的修改、复制,而没有融入自己的内容,体现自己思想;二是教师讲课时只照课件宣读,整个课堂大多是坐在电脑边而不是面对学生授课,扮演的只是播放者的角色,这将直接影响教与学的双边互动式交流[3];三是授课方式的简单化使教师不重视提高自身的授课能力,业务水平下降,逐渐丧失了课堂的主体地位。

(二)一些教师授课量大,讲课速度过快。

(三)一些教师忽视了传统授课方法,影响了教学效果。

传统的授课方法主要以板书为主,并辅以简单的图示,这种授课方式在启发式教学和引导式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教师在板书的时候可以通过一步步的推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MCAI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两者应该相辅相承,互为补充。

MCAI是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能丰富教师的授课手段,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过于依赖MCAI会适得其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MCAI与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充分发挥MCAI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绍坤,周进.医学细胞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思考.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8(2):137-139.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前沿学科,是教育部规定的生命学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7门主干课程之一[1],在生命科学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近年来,随着新的仪器设备、先进手段的应用,尤其是细胞生物学与医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及交融,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2]。商洛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钻研新的教学方法,也取得了一点成绩,现就该课程建设实践与经验进行总结探讨如下。

一、商洛学院细胞生物学课程发展的历史沿革

追溯商洛学院的办学历史,它经历了专科和本科两个阶段。在专科教学阶段,商洛学院创办的生物类专业先后有生物教育、生物技术及应用,“细胞生物学”作为该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程教学共设54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6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被动地认知信息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潜在能力和理解知识的差异性,以及发展知识的创造性。这种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虽然在教学中统一了大纲,确定了标准,规范了教学制度,但同时也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忽略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同时更名为商洛学院,2011年起成为省市共建高校,2014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高校。随着商洛学院学科发展、人才能力培养需求及现代网络技术的冲击,原先知识体系、师生互动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已不能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兴趣要求。伴随生命科学的发展,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也出现了调整,教学重点从过去对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定位的描述,转移到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上来。这种课程内容结构的转变和对新时期人才能力培养的要求致使“细胞生物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目前商洛学院生物类专业“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共设72学时,其中课堂教学36学时,研究性教学课程论文18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特别是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目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规格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更新更加迫在眉睫了。

二、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其目的是为了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3]。而商洛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目的是面向地方,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商洛学院自升本以来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保障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的三大基础之一[4],而细胞的研究既是生命科学的出发点,又是生命科学的汇聚点,著名科学家E.B.Wilson在1925年就曾提出:“一切生命的关键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5],因此,建立好细胞生物学理论与实验的学科基础,从显微、亚显微、分子水平,从细胞系统化、动态化的角度认识生命和生物科学,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地方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只知道听、记、背,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呈现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所学知识不能紧跟时展等问题。同时,本课程内容多、抽象难懂,又是一门前沿性学科,在教学上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又要尽可能地介绍新的理论和方法,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更好地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了解决地方高校“细胞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就有必要建立“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创新了教学模式。精品课程建设也是地方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的主要特色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育工作者要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注重从知识的传承向能力的培养的转变[6]。“细胞生物学”教学紧跟学科发展趋势,在近七年的教学中,课程组成员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课程组成员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合作研讨教学环节,从已授理论课的重点内容中提炼一些具有综合性、趣味性、争论性的讨论话题,并将其作为合作讨论式教学的论题,如线粒体与阿尔兹海默症、p53与衰老的关系、细胞膜与癌症等,通过学生查阅文献及自主学习,使学生能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次改革分别以商洛学院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五轮合作讨论式教学的尝试。教学过程分两部分,即大班上课和小班讨论,在大班上课中,由教师讲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而针对一些具有共性意义的重大问题或热点问题所涉及的“细胞生物学”知识及前沿动态进行小班讨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其他高校生物类专业的“细胞生物学”教学和其他专业课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以“教学奠基科研,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只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融入教学实践,才能弥补课堂内容的不足,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而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实现“以教学奠基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目标。

(三)以“理论联系实际,技术支撑产业”服务地方经济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商洛学院响应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职能。随着大学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转型和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增加,这一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四)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是“细胞生物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2014年,商洛学院成立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为促进细胞生物学学科发展,我们对生物技术及生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坚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造传统的以依附和印证理论为主的实验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7]。课程实验内容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并实施。如:学习完细胞融合知识后,完成鸡血细胞计数与PEG诱导的细胞融合实验项目,使学生明确细胞融合的原理及方法。学习完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后,进行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明确细胞器的超活染色技术;学习完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知识后,让学生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论文。

教学方法上采用统一模式、开放模式和导师模式等多种方式。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使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资源陆续上网。建立多种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采取平时成绩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严把毕业论文关,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有所创新。

实验教学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近年来,依托本区域优势、特色资源,结合生物技术学科领域的发展,主要侧重于“细胞生物学”实践应用方面的选题,大部分选题结合教师科研或来自生产第一线,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或参考意义,有一定的创新性。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四、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效

关键词:普通生物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一、《普通生物学》课程性质

《普通生物学》是以生命的基本特征为主线,再现生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的学科课程,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包括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与免疫学”、“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生物行为”、“生物进化”、“生物技术与人类基因组”等课程的内容,它是一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引导生物类学生入门并且打下全方位专业基础的基础类课程。[1]

二、理论教学内容的凝练创新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按照生物类的专业知识体系,将知识点分成几个模块进行教学。第一个模块是“微观生物学”,具体教学内容为“生物分子”、“生物新陈代谢”、“生物细胞”、“组织、器官与系统”,该模块对“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中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凝练,点到即止,为学生后续学习这些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二个模块是“个体生物学”,具体教学内容为植物与动物的“分类”、“营养”、“呼吸”、“物质运输”、“稳态与平衡”、“激素与神经系统调节”,“遗传与免疫”、“动物行为”。第三个模块为“系统与宏观生物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生态学”。二、三模块可较为详细和深入地讲解。第四个模块为“生物技术与人类基因组”,该模块包括了生物学的实际应用与前沿领域,可结合最新学科发展和教师科研进行开拓性讲解。

三、实验教学的整合改革

四、课堂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

1.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大学课堂里常见并且重要的教学方式。可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把学生应牢记、不易理解、不易用语言描述的知识,通过图像、动画、flash、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让现代化的设备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直观理解。[2]

2.适当运用板书

在讲述重点、难点内容之际,应适当运用板书。一方面,板书能将多媒体中未尽的要点详细展现出来,增进学生理解,并增加学生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媒体的适时转换,就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刺激,学生的眼光将跳出投影屏幕的固定区域,去追随教师的手势,甚至会不自觉地念出教师写出的词语,从而出现新的兴奋点,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3]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协调好教师讲授与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关系

教师的讲授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不可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PBL、CBL、启发式、讨论式、自学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思维。

五、网络化教学的积极应用

1.国际互联网上的生物学资源

国际互联网上有非常多的生物资源。第一类是生物学网站,例如,生物引擎网站(省略)、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vnpi.brim.省略)、基因探索者网站(省略)等。第二类是生物信息中心,例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ncbi.nlm.nih.gov)、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BI(ebi..ac.uk)、北京大学生物信息中心CBI(cbi.pku.省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信息中心BioSino(省略)等。第三类是专业的生物学数据库,例如,由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维护的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由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EBI)维护的EMBL核酸序列数据库、由EBI维护的SWISS-PROT蛋白质序列数据库,等等。

2.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目前,高等院校在教室内均已连上了国际互联网。在教学中要多利用互联网进行演示型教学,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播放与演示,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此外,在课余,可布置作业,让学生登陆国际互联网,充分利用网络上的资源,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实际运用。

综上所述,《普通生物学》是生物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结合该课程性质,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教学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吴相钰,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加强教学基本功练习、认真准备教案,做到对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实验课教学,利用实验课教学补充和扩展理论课教学

关键词: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多元化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191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分动物检验检疫和植物检验检疫两大部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法律、法规、生物技术、社会、贸易、植物学、动物学、信息管理等多学科的内容;各方面相互渗透,交叉,具有综合性强、更新快,学习难度较大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在繁杂枯燥的学习中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课程的特点,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一、明确教学目标,整合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科书本为主体,围绕书本,教师传教,学生被动接受。但现在知识飞速更新,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又是一门前沿的交叉学科,知识的更新换代很快,仅靠书本难以满足当前的教学需要。高等院校的现代教学中更加注重

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知识的教学,这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能力培养极为重要[2]。美国的一些大学教授提出并实施了“游离教材”的课堂教学(Textbook-freeclassroom)[3]。“游离教材”教学强调的是课堂教学,更多地体现出教学内容和前沿知识的结合、教学资源的开发,体现出教学为学生能力培养服务,更多表现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个性[4]。

二、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律,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主设计师的作用,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启发、激活学生思维,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实施多元化教学,不仅仅是要调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不断创新思维,理念的考验。首先,要明确不管何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或是说其服务的最终对象是学生,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1.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中难理解的一些名词解释等基础知识,应以教师主讲为主,再配合

2、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

三、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传统的板书、印刷教材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目前多媒体,视频、网络教学均已应用到教学中。“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采用多媒体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用生动的动画,图示表现出来,既便于学生理解,又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李冰冰.实现生物学教学多元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8:168-169.

2.刘乃国,单长民,马朋等.细胞生物学多元化教学改革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5):430-431.

3.KendallP.Scienceeducation:Sparemethelecture[J].Nature,2003,(425):234.

关键词:微课;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根据医学遗传学教学实际和课程特点,我们精心制作一系列医学遗传学的微课教学视频在教学中试用,同时配合其他教学模式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主要步骤有:选题(选择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案、策略、组织、特色等构思设计)与准备(教学课件、实验设备器材等准备)、摄像(视频采集)、编制(后期编辑制作)与审核(审核修改)、(上传校园网)和评价等环节[3-4],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制作过程中注重以下技术环节。

1教学内容选择

选取教学环节中某一知识点、常见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实验内容作为选题,选题尽量小而精,围绕某个具体的知识点,而不是抽象、宽泛的。具备独立性、完整性、示范性、代表性,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学内容严谨充实,无科学性、政策性错误,理论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和学科发展。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我们筛选医学遗传学的知识点或内容如下:

1.1理论部分

1.1.1遗传的细胞与分子基础染色体的包装模型、动态突变(亨廷顿舞蹈症)、碱基替换(镰形细胞贫血病)。

1.1.2单基因遗传病5种基本遗传方式(AD、AR、XD、XR、Y连锁遗传)及其遗传特征、常见术语概念(延迟显性、共显性、交叉遗传、遗传印记、遗传异质性、限性遗传、从性遗传等)及遗传病例。

1.1.3多基因遗传病阈值假说、多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特征与再发风险的估计。

1.1.4染色体遗传病染色体结构畸变类型(缺失、倒位、易位、重复)与传递机制、常见染色体病(唐氏综合征、猫叫综合征、克氏综合征、特氏综合征、两性畸形)。

1.1.5人类生化遗传病血红蛋白病、血友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半乳糖血症、糖原贮积累症。

1.1.6免疫遗传学输血、器官移植、新生儿溶血症和亲子鉴定。

1.2实验部分

1.2.1染色体分析细胞培养、染色体标本制备、显带技术、核型分析。

1.2.2遗传病诊断临床诊断、蛋白质水平诊断、细胞学诊断和基因诊断。

2教学设计与准备

医学遗传学教学设计的内容及要求:①方法手段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正确选择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图片、视频、音频、流媒体等),教学辅助效果好;②组织编排设计:教学组织与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明了易懂;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与学活动有机结合;③教学特色设计:教学形式新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趣味性和启发性强,教学氛围的营造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

准备工作包括教学方案设计Word文稿、医学遗传学教学课件PPT、实验准备等。教学方案设计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Word格式;教学课件要求围绕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PPT格式;实验准备应该准备好实验场地、设备、器材、物品等,以保证顺利录像。

3视频采集

医学遗传学微课对拍摄的要求不高,拍摄设备可用专业级或家用摄像机。摄像遗传病例的基本要求是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能较全面真实反映临床特征。

编辑制作完成后,要进行全面的审核,主要是:①审核画面,无黑屏、无摇晃镜头、整体色调基本保持一致,合理安排主讲画面,画面大小和在屏幕中的位置,达到美观合理的展示效果;②审核解说,对解说的基本要求是,每屏只有一行解说文字;要求遗传学的专业术语、基因名称要统一使用国际标准。

例如在染色体遗传病例中选取猫叫综合征[5-6],通过视频采集获得的典型临床病例(新生儿),制作微课视频的主讲画面包括:①临床表现:出生体重低,生长发育迟缓,小头畸形,婴儿呈满月脸,面部不对称;眼距宽,内眦赘皮,外眦下斜,白内障,鼻梁扁平,小颌,唇腭裂;婴儿期有微弱、悲哀、似猫叫样哭声;常有通贯手,手指弓形纹增多;患者常并发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期肌张力降低,极度智力障碍(IQ

又如在遗传的细胞与分子基础章节选取染色体的包装模型[5],该部分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我们利用Flash软件设计编辑,依次显示从线性DNA分子到染色单体的全过程,即DNA分子长度被逐级压缩:从线性DNA形成核小体(一级结构)被压缩7倍;形成螺线管(二级结构)时,每圈螺旋由6个核小体组成,缩短了6倍;螺线管无规则螺旋盘绕形成超螺旋管(三级结构)时又被压缩近40倍;超螺旋管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染色单体(四级结构)又压缩5倍,从线性DNA分子核小体螺线管超螺旋管染色单体共压缩约8400倍,每一过程设置同步声音解说,编辑后输出为Swf文件。本微课视频使本来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具体形象呈现。学生很易理解人体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平均长度为5cm的线性DNA分子压缩在只有5m的细胞核中需要有序组装和压缩,从而保证遗传物质的稳定和准确表达,教学效果反映很好。

5应用前景与意义

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快节奏高效率,大学生更是如此,冗长的课程视频很难吸引学生的眼球。微课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资源类型,又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全国众多教育机构院校都在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推广这种教学模式。微课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微课亦将成为热爱教育的人们在微时代提升教学水平、拓展自己的受众范围和课堂界限的最佳选择。因此微课让学生有更大的自和拥有感,微课的开放性与开发潜力也为教学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所以将微课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的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万国军.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中小学电教,2013(5).

[4]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65-73.

THE END
1.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doc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doc 3页内容提供方:cjp823 大小:1.28 MB 字数:约2.15千字 发布时间:2020-06-13发布于广东 浏览人气:107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https://m.book118.com/html/2020/0612/6020150135002210.shtm
2.用一种活体染色剂对细胞进行吵活染色能同时观察到线粒体,液泡等多...如果用普通显微镜很难看到线粒体。不能同时观察到我想是因为在显微镜下不同细胞器需要调的光线和焦距都有差别,所以很难同时在一个画面观察到哦。 查看完整答案 为你推荐 查看更多 用一种活体染色剂对细胞进行超活染色,为什么不能同时观察到线粒体、液泡系等多种细胞器? 不同的活体染色剂对不同的细胞器有染色专...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02797b62b875e4c0c5782a36bc192912.html
3.线粒体染液詹姆斯绿BJanusgreenB的使用及其原理.doc用于线粒体活体染色,真菌和原虫染色,胚胎切片染色,和用作氧化还原指示剂和铜电镀添加剂。贮存: 密封干燥保留。联合国编号: Risk: Safety: S24/25 Hazard: 小鼠肝细胞线粒体Janus green B染色及观察1. 试验目标:学习超活染色原理及方法,用詹纳斯绿B给小鼠肝细胞线粒体染色。 2...https://m.taodocs.com/p-442223317.html
4.观察线粒体时对线粒体进行染色所使用的活体染色剂是()A.双缩脲...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实验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鼎成中考模拟试卷精编系列答案 新编单元练测卷系列答案 同步训练册算到底系列答案 同步训练青岛出版社系列答案 世超金典基本功测评试卷系列答案 七鸣巅峰对决系列答案 ...http://www.1010jiajiao.com/gzsw/shiti_id_08abc25858ba88a89e6dcd894de3fed1
1.实验四线粒体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ppt课件资料:人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小麦或绿豆幼根根尖l【方法步骤】l1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察看l1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1/5000詹纳斯绿B1-2滴,口腔上皮细胞牙签刮取,载玻片于37恒温染色10-15min,显微镜下察看。l2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察看:1/5000詹纳斯绿B溶液1-2滴,洋葱...https://m.renrendoc.com/paper/211830141.html
2.线粒体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线粒体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活体染色是能使生活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特异性着色但对活样品又没有毒害作用的一种活体染色方法,其目的是显示生活细胞内的某些结构,而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和产生任何物理、化学变化以致引起细胞的死亡。活体染色技术可用来研究生活状态下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状态。 https://www.tianyoufukang.com/news-newsshow-id-2578.html
3.血液细胞形态学10篇(全文)2.观察动物、植物细胞内线粒体和液泡系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材料、器材和试剂】 材料: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洋葱; 器材:显微镜、牙签、镊子、剪刀、载玻片、盖玻片; 试剂:Ringer溶液;1/5000詹纳斯绿B溶液;1/3000中性红溶液。 【方法和步骤】 1.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es6j1mnp.html
4.细胞生物学网络课程1.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1)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和观察 ① 取清洁载玻片放在37℃恒温水浴锅的金属板上,滴2滴1/5000詹纳斯绿B染液; ② 用一根预先灭菌的牙签伸入自己的口腔内壁轻轻刮取黏膜上皮细胞,将刮下的粘液状物放入载玻片的染液滴中,染色10-15min(注意不可使染液干燥,必要时可再...https://www.360wenmi.com/f/filejv7u4wzr.html
5.线粒体功能检测方案线粒体超活性染色及形态结构观察 实验原理活体染色是指对生活有机体的细胞或组织某些结构能着色但又不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和产生任何物理化学变化以致引起细胞的死亡的一种染色方法。因此活染技术通常可用来研究生活状态下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病理状态。根据所用染色剂的性质和染色方法的不同,通常把活体染色分为体内活...https://www.instrument.com.cn/zhuti/a-340266/solution.html
6.线粒体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一)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1 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载玻片于37℃恒温水浴: 1/5000詹纳斯绿B溶液 2滴 人口腔上皮细胞黏液 牙签刮取 染色10-15 min,盖上盖玻片,吸去周围染液,显微镜下观察 2 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https://www.biomart.cn/experiment/430/488/708/31789.htm
7.2023年第三次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结果汇总(七十)淋巴细胞线粒体含量和膜电位检测试剂盒(流式细胞仪法):主要由多色抗体检测试剂(含单色荧光单克隆抗体CD8 FITC、CD19 FITC、CD3PE、CD56 PE、CD45 PC5.5、CD4 PC7)、荧光探针(MitoDye)、溶血素和淋巴细胞线粒体检测质控品(含标准线粒体呼吸链抑制剂和标准线粒体探针质控试剂)组成。用于体外定量检测人全...https://flyingspd.com/news/basics/12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