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保险,做大事业。一路高升,从‘薪’开始。”
“给你一个平台,演绎属于你的精彩。”
“十万年薪刚起步,百万年薪不是梦!”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唠唠“保险代理人”。
1、代理人真的是保险公司员工吗?
我们常听代理人自称是某某保险公司的员工,而保险公司为了拉拢代理人,也总是刻意营造“代理人和保司一家亲”的职场氛围。
但是实际上,代理人并不是保险公司的员工。
保险公司和代理人之间签的是代理合同,而非劳动合同,代理人不受《劳动法》保护,保险公司也不会为其缴纳社保。
这样的代理人制度,不仅有利于保险公司节约成本(社保、公积金等支出),还能把一些风险转移给代理人(和临时工背锅一个道理)。
当然,没有了劳动合同的约束,代理人的稳定性也变得非常弱。从业5年以上的保险代理人,绝大部分都有跳槽同业的经历,极少有人能从一而终。
2、代理人为什么要招聘?
有一点很容易发现,好像所有人进了保险公司后,就一直在招聘。
即使是刚进保险公司的新人,也可以进行招聘,美其名曰“创建团队,架构晋升,自主创业”,其实就是通过拉人头来发展下线。
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一来是团队的业务员出单,自己也能拿提成;二来是团队人数越多,主管的“职级”就可以晋升,能拿到提成比例就更大。
一些培养出大团队的“主管”代理人,即使自己不出单,也可以靠团队利润养活自己,实现“躺着赚钱”。
二、“年薪百万”真的容易吗?
保险代理人的招聘海报中,我们经常看到百万年薪的“诱惑”。那么,保险代理人赚钱真的这么容易吗?
首先,年薪百万的代理人,肯定是存在的。我知道某大型保司的一个团队长,已经做到业务总监级别:区域第一,年薪千万。
不过需要注意,这个“千万年薪”,只是保险公司根据系统计算的应发薪酬,存在很大的水分。
首先,这位营销总监每一笔单子,会给客户一定比例的返佣,而且这个比例还相当高。自己的真正的净收入,只是佣金的“小头”。
其次,她接触的客户,大多都是社会精英人士,成交的保单,也以大额的年金险为主。为了促成转介绍,她要常年和这些高端客户维系关系,这项支出也不小。
刨去这些隐性成本,这位团队长每年的纯利润只剩两百多万。
我可以明确告诉你,这位区业务总监是该大型保险公司的“销冠”。而且放在任何一个保险公司,这种表面年入千万的代理人,一个省份都未必能找出一个。
如果把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架构看作一个金字塔,那么像这样的代理人,就是金字塔尖的存在,是百万分之一的概率。
至于表面年薪百万的代理人,实际到手的收入,很多也到不了百万。但这样收入的人群,每个地区同样屈指可数。
因此,百万年薪的代理人肯定有,只是极其稀少,在保险销售行业完全不具有普适性。
那么,大部分的代理人处于怎样的收入水平呢?
根据行业报告,保险代理人入职新人一年留存率仅为10%左右。
流失的理由很简单,就是赚不到钱。
而在留存的新人中,出单稳定、业绩不错的,可以成为保险公司定期评比的“新星”(每个公司叫法不同)。
想成为“新星”,要达到怎样的条件?
以某保险公司为例,“新星”评比主要条件,就是每月出单两张以上,佣金2500元以上。这个听起来很容易吧?
然而,在职的代理人中只有少数可以达成这个条件。
绝大多数业务员,即使当前还没有“脱落”,平均每月也出不了一个单。有些人为了拿到前期的底薪,甚至只能通过“自杀”出单……
综上,95%以上的保险代理人,都处在金字塔低端,收入非常低。
真正的赚到钱的只是少数,所谓的行业百万年薪,只是保险公司刻意树立的典型,其用意不言自明。
三、保险业现状背后的逻辑
保险公司的管理方式简单粗暴,主要是通过不断打鸡血,提高代理人的兴奋度,促成业绩增长。
创说会、新秀培训班、主管晋升班……每一次会议,最终都会指向“年薪百万的光明前景”,以激励代理人增员和出单。
这让他们倍感压力。
另外,保险公司的佣金制度,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催单”。
代理人主要赚的就是第一年的钱,后面几年虽然还有续佣,但是金额非常低。而且代理人是否能留到第二年,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代理人只能始终保持亢奋状态,不停出单。以求在当月赚到足够的薪水。
非员工,无社保,底薪少,晋升难。
保险公司用人靠前,不用人靠后。而代理人则是有保单则留,无保单则去。
保险公司的管理方式,不仅让代理人精神压力巨大,也冲击了他们的价值观,让他们逐渐麻木,丧失责任感和忠诚感。
双方的关系变得非常脆弱,这种不稳定性,也是大量孤儿单产生的原因。
有话说
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的保险业发展相对滞后,所以前些年的步子迈得有些大了。虽然这种激进的发展方式对保险的普及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但是对整个行业的负面影响更大。
事实上,随着时代发展,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保险意识,甚至主动购买保险了。
这个阶段,保险公司不妨放慢脚步,逐渐完成由“量”到“质”的转变,这才有利于行业的长久发展。而要解决保险业当前的各种弊端,完善保险代理制度,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