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百姓吃得放心企业就要下“狠心”
生产让百姓真正放心的面粉、主食......谈何容易,放弃食品安全讲利润,不仅良心过不去,也会让企业因此蒙羞、无法翻身;若只讲食品安全不顾利润,企业也很难走的长远。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发展,考验的是食品加工企业和企业负责人践行诚信经营的社会责任,以及积极探索、克服困难的智慧和勇气。
抬高标准,提高质量。
面粉作为日常必不可少的基本食材,产品质量是否过硬直接关系到百姓们的身体健康。作为食品加工企业负责人,2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严格控制面粉改良剂。企业先后进行了粮、油生产设备升级改造,购置了先进检测设备,建立了优质小麦种植基地,实行“公司+科研+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建立面粉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全方位、精细化地管理面粉质量。
放心小豆芽,盘活大市场。
为了让百姓吃上“放心豆芽”,企业成立团队对规模化生产“放心豆芽”反复进行实验论证,豆芽生长不能见光,他们就建造专门“黑房子”;生长环境含氧量不能过高,他们就用二氧化碳来控制;豆芽生长需要洁净水,他们就打深水井……“放心豆芽”大批量推向市场后,得到当地百姓的普遍欢迎。
小馒头,大民生。
为实现机械化生产“放心馒头”,企业前往北京、上海等地,行程5万余公里,进行馒头生产设备、馒头经营市场等方面的考察,攻克一系列难关,自主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日加工面粉1000袋、日产50多万个“放心馒头”的大型智能化馒头生产线,从和面、发酵、搅拌、成型、蒸熟、冷却、包装等环节实现自动化。为防止馒头在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企业又推出一次性包装馒头,真正让百姓吃得放心。
案例二:
用诚信守护中国宝宝“奶瓶”
作为乳类企业负责人,他是这样定义企业诚信的:我们每一罐奶粉出厂都带着承诺,带着诚信,带着宝宝的未来,带着民族和家庭的希望。
把做好奶源作为践行诚信的第一步。
作为乳粉企业的负责人,他认为守护中国宝宝的“奶瓶”,要用好奶源来保证奶粉品质。于是,企业从头做起,贷款建立了自己的万头奶牛牧场,严格把控奶牛的饲养、挤奶、清洁、防疫等生产环节,实现了“把奶源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目标,收获了消费者对企业产品质量的信任。
把提升奶粉质量作为践行诚信的安全保障。
把找准奶粉定位作为践行诚信的企业责任。
企业致力于研究最符合中国母乳核心营养成分的结构比例,不断强化产品科研能力,建立中国首家乳品工程院士工作站,与哈佛大学等国外高校构建科研平台,组建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建立了中国母乳数据库,探索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个性化营养解决方案。企业产品凭借优异品质,牢牢站稳国内高端奶粉市场。
案例三:
铸就“诚信之舟”按时履约订单
作为中国客车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获得AEO资格等方式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诚信软实力。
苦练内功,提升企业诚信水平。
企业从组织结构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信息系统、进出口业务控制和内部审计控制等方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制定明确的财务管理规范,提高信用级别,形成有效的内部动态监督机制。在保障进出口场所安全、进入控制、人员安全、商业伙伴安全、货物与集装箱安全、运输工具安全、信息技术安全、危机管理等方面完善贸易安全管理体系,获得了海关AEO资格认证,成为国际贸易合作方和世界海关的可信合作伙伴。
信守承诺,按时交付国外订单。
案例四:
信用管理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践行“诚信兴业”经营理念,不仅注重对企业员工诚信理念和信用风险意识的培养,并且注重运用制度建设进行信用管理,将诚信理念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各层面、各环节。
将诚信作为选人用人标尺。
企业制订《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及合同期限办法》,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劳动合同的签订、续订以及合同期限的管理,各部门负责人需在签订合同前与员工进行续约面谈并给出续签意见,严把诚信准入关口。同等条件下,对诚信守本之人优先录用,不讲诚信之人坚决不用,把住诚信源头关。
用诚信规范与客户商业往来。
为有效地控制销售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减少应收账款的呆坏账,加快资金周转,企业制定销售信用管理制度,根据客户的企业性质、规模、生产线开工率、管理及盈利水平、付款周期、近3年平均销售额、关键产品市场占有率、累计未挂账发票占最近一个年度的开票比例、最近一个年度回款占开票额比率,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重诚信培育企业文化。
以“至诚、至善、至精、至美”作为企业文化,严格履行合同协议,严禁不合格产品出库,禁止不公平竞争、欺诈等不良行为。建立包括收益成长、个性化福利、职位成长、能力成长、社会荣誉、股权激励等多维度的薪酬福利、激励分配体系,让每个员工、每个股东都能共享公司的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