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温岭县长夏高阳出差如何报销帐单?
作者:温岭日报黄晓慧
你知道么,民国时,县长出差开会如何报销差旅费帐单?
浙江省温岭市档案馆内一卷《伪温岭县长夏高阳出差车旅费报告单》(这卷档案是作为“敌伪政治档案案卷”才保存下来的),让我们从中窥见一斑。
那时候的省会在丽水云和
夏高阳,据《温岭民国组织简史》记载,他在温岭当县长任上是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十二月十一日至三十二年(1943年)五月十八日,夏高阳县长的这次出差,是1943年1月16日至2月22日,历时一个多月。从案卷中可知,当时,他去丽水云和出差,是参加全省行政会议,因为这个时候的浙江省临时省会在云和。
县长等三人出差省会一个多月,共报销差旅费5509.50元
案卷中,有一张出差人县长夏高阳自书的清单,清清楚楚地列出了此次出差的行程:
1月16日,由县至大溪镇。
1月17日,由大溪至东山埠。
1月18日,由东山埠至虹桥。
1月19日,由虹桥至永嘉。
1月24日,由永嘉雇长船。
1月25日至1月28日,在船中。
1月29日,碧湖上船雇人力车直达云和。
1月30日,向大会报到,并雇佣书记二名整理提案及
(下面因纸残缺不清楚了)。
1月31日,继续整理。
2月1日至7日,开会。
2月8日,赴民政厅晋谒阮厅长。
2月9日,赴粮政局晋询徐局长。
2月10日,晋询主席。
2月11日,准备返县。
2月12日,雇人力车至碧湖。
2月13日,由碧湖雇船。
2月14日至16日,在船中。
2月17日,到永嘉上岸,宿于公园饭店。
2月19日,在永嘉公干。(记者按:18日未记)
2月20日,由永嘉搭船至馆,夜宿虹桥。
2月21日,由虹桥雇轿至大荆。
2月22日,返县。
此次出差的具体各项费用,案卷中都有发票、帐单等记载,从发票中可以知,夏高阳县长往来中两次宿在温州,都是住在温州公园饭店,第一次,从1943年1月19日至23日,共四天,膳宿费化了133元,这里面,单纯的住宿费是17元一晚,共68元,不过加上各种杂费(包括外加一人杂费、客饭费、租被费、奉准增加大酒资一成、旅客一成捐等,共计国币133。6元。帐单上,部分数字是用柴爿码记的,包括住宿费的单价等,而总额等数字则用大写数字记载。
而从2月16日至19日(帐单上原文如此,而从夏高阳自书登记行程上看,应当是17日至19日)这三天,住宿费则每天需34元,翻了一倍,也许是将两位勤务的住宿费也开在一起吧,总额也只有126.9元。其中《温岭县政府出差旅费报告单》上记载,第二次在温州期间,化了轿车费12元。
还有一张是云和许茂生旅馆的膳宿发票(上边注明地址是“汽车站对面”),上面写着:“第六号房金国币拾柒元陆角,炒年糕二大盘计国币叁拾弍元,菜饭共计国币拾捌元。温岭县政府台升,元月廿九日”,另有另一旅馆的住宿发票,打的也是条子,写着“十一号十二房金共计国币念拾元正,温岭县政府台照,卅二.一(下面残缺)”等字样。
其他的具体费用,还有,出发时,从温岭县城到大溪镇,是雇佣轿夫扛轿去的,化了轿费60元,其中膳费24元,住宿费6元,以后几天均相同,或许是按出差标准就是如此吧。由大溪至乐清东山埠,也是扛轿去的,化了轿费80元。由东山埠至虹桥,化了轿费25元。从温州至碧湖,从船走的,化了国币500元,船夫为陈大新、陈正郎、尤二璜两人,另外,夏高阳还犒赏了他们国币100元(另有一程也犒赏了另外三位船夫酒钱若干元,因纸残缺看不出来。)回程,从虹桥至大荆,轿夫为田康生、方正明两人,轿费为100元,大荆至温岭城内,轿夫为金法洪、洪天中,轿费为80元。另外还有2月12日开具的铅印的“浙江省驿运管理处普通运输通行联单”和“浙江省驿运管理处征收船舶管理费收据联”。
其他报销的费用,还包括雇用临时书记员的费用,其中一张领款单上这样写道:“今领到夏县长发给临时雇用薪金国币叁佰元。此据。具领人临时书记钟(下面纸残缺空缺)”。还有从顺泰昌杂货行购买文具的发票,上书“发奉(这两个字用红戳盖印)”,购买的文具,包括毛边纸弍刀,毛笔二支,还有油墨、墨、十行纸、铅笔、复写纸、回形针,总计509元,帐单上还贴有印花税票3张共6分。有从“陈同兴”购买油烛和洋火(火柴)的发票,上书“发奉油烛壹佰元洋火三盒,计币壹佰〇六元。台升。收讫。一月卅日”,帐单上也贴有印花税票3张共6分,从帐单上可知,当时的洋火为2元钱一盒。还有一张帐单,是一家叫“万源”的商店开具的洋油发票,化了80元,印花税票2张共4分。与温州公园饭店的发票一样,这些发票上货品单价,也都使用的是柴爿码。
这些发票单据上,都盖有刻有“温岭县政府夏任、付讫”字样的蓝戳及经手人梁振华的印章。
总结一下,此次夏高阳县长带着两名勤务人员三人出差,前后30多天,共报销差旅费5509.50元,看起来还是比较节约的。
夏高阳曾登报告白“如有招宴,一概不赴”(小标题)
夏高阳对文艺亦有广泛爱好,工古诗词,任上海诗词协会副会长。他在赠老友镇海书画家蒋思豫的一首五律云:“斯人襟袍远,卜宅避尘嚣。门迎宝山日,楼听沧海潮。性情寄铁笔,书画领风骚。我亦囹圄客,无才愧对筲”。(以上为镇志内容)
夏高阳在温岭任上的政绩,记者还不是很清楚,只知其在温岭县长任上,还曾兼任温岭中学校长。据《浙江省温岭中学校志(1948-2008)》记载,1941年7月,徐赞谟校长为发展教育计呈准添设高中一班,遂改为温岭县立中学(省教育厅于11月立案照准),为温岭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夏高阳县长主持筹募七万金作为基金,进行立案圈地花山,拟另建新舍以为百年树人之基。1942年7月,夏高阳县长兼任温岭县中校长,而以县府秘书李树德为副校长兼中学部主任即教务长。温岭中学原来的校歌,歌词作者即为夏高阳。记者还在当时的报纸上,看到过夏高阳县长刊登的启事,原文如下:“夏高阳启事,本府及骈枝机关同仁,为履行节约,自即日起谢绝应酬,如有招宴,一概不赴,特此启白诸希公鉴鉴(记者按,原文如此,或许有误排之赘字)。”看来,他还是比较注意廉政建设的。
注:柴爿码,民国时在商界通行的一种记数方法,以〡〢〣〤〥〦〧〨〩十分别代表1至10这个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