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美国宪法刑事诉讼经典判例丛书
译者:吴宏耀等
丛书介绍
在判例选择上,我们的标准是:该判例或者标志着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立场的重大转折,或者体现了关于某重大问题的基本立场,或者明确了某重要法则在具体案件中的适用。
在翻译方法上,与美国法学院的Casebook不同,本丛书翻译的是未经删节整理过的判决全文,以期可以直观地展现英美判例法的真实面貌。
该丛书第一辑是关于美国联邦宪法第四修正案的判例,分为三卷:《搜查与扣押》、《令状原则的例外》、《排除规则》。
丛书顾问委员会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ChenGuangzhong,ProfessorofLaw,HonoraryDeanofProcedurelawInstitute,China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
樊崇义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FanChongyi,ProfessorofLaw,HonoraryDeanofProcedurelawInstitute,China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
卞建林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院长
BianJianlin,ProfessorofLaw,DeanofProcedurelawInstitute,ChinaUniversityofPoliticalScienceandLaw
王兆鹏(中国台湾)台湾大学法律学院
WangZhaopeng,ProfessorofLaw,CollegeofLaw,TaiwanUniversity
丹尼尔·J·开普罗菲利普·里德讲席教授,福特汉姆大学法学院
DanielJ.Capra,PhilipReedprofessoroflaw,FordhamUniversitySchoolofLaw
柏恩敬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法律与权利项目官员
IraBelkin,ProgramOfficerforLaw&Rights,TheFordFoundation
吴宏耀,河南省禹州市人。法学博士,2003年于中国政法大学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九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二等奖。2008年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迄今,已出版著作有:《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译著)、《诉讼认识论纲》(独著)、《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译著)、《诉讼证明原理》(合著)、《刑事审前程序研究》(合著)等,并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政法论坛》、《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现为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专职研究人员,兼任《中国诉讼法判解》执行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编辑并负责“诉讼法学文库”等系列丛书的编辑工作。
撰稿与翻译说明
撰稿分工:
翻译分工:
向燕:博伊德案;卡兹案;海登案;特瑞案;威克斯案;沃尔夫案;马普案
刘静:威尔逊案;沃森案;麦克拉夫林案;佩顿案;布里格姆城案;利昂案(多数意见部分)
邵夏虹:迪克森案;门登霍尔案;罗耶案;施奈克罗斯案;德雷顿案
陈芳:罗宾逊案;柯立芝案;贝尔顿案;霍顿案;默里案;哈得孙案
高翡:盖茨案;加里森案;安德森案;伯格案
牟绿叶:戚莫尔案;闵希案;希克斯案;伦道夫案;冯·拉比案;埃德蒙德案
第一卷:《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搜查与扣押》
译者:吴宏耀向燕刘静高翡
序言
前言
致谢
翻译分工
1.第四修正案保护的利益
1.1私有财产神圣:博伊德案(Boydv.UnitedStates)
1.1.1案件信息
1.1.2判决正文
1.1.5阅读文献
1.2合理的隐私期待:卡兹案(Katzv.UnitedStates)
1.2.1案件信息
1.2.2判决正文
1.2.5阅读文献
2.令状原则
2.1令状原则推定:约翰逊案(Johnsonv.UnitedStates)
2.1.1案件信息
2.1.2判决正文
2.1.5阅读文献
2.2可用以证明合理根据的线报:盖茨案(Illinoisv.GATES)
2.2.1案件信息
2.2.2判决正文
2.2.5阅读文献
2.3扣押的物品范围:海登案(Wardenv.Hayden)
2.3.1案件信息
2.3.2判决正文
2.3.5阅读文献
2.4令状的具体化记载
2.4.1拟欲搜查的地点:加里森案(Marylandv.Garrison)
2.4.1.1案件信息
2.4.1.2判决正文
2.4.1.5阅读文献
2.4.2搜查扣押文件:安德森案(Andresenv.Maryland)
2.4.2.1案件信息
2.4.2.2判决正文
2.4.2.5阅读文献
2.5敲门并宣告规则:威尔逊案(Wilsonv.Arkansas)
2.5.1案件信息
2.5.2判决正文
2.5.5阅读文献
3.逮捕
3.1公共场所的逮捕
3.1.1无证逮捕:沃森案(UnitedStatesv.Watson)
3.1.1.1案件信息
3.1.1.2判决正文
3.1.1.5阅读文献
3.1.2无不必要的迟延:麦克劳林案(CountyofRiversidev.Mclaughlin)
3.1.2.1案件信息
3.1.2.2判决正文
3.1.2.5阅读文献
3.2住地逮捕必须持有令状:佩顿案(Paytonv.NewYork)
3.2.1案件信息
3.2.2判决正文
3.2.5阅读文献
附录一:中英文专业术语对照
附录二:美国最高法院历任大法官
第二卷: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令状原则的例外
译者:吴宏耀牟绿叶陈芳邵夏虹
1.截停与拍身搜查
1.1规则的确立:特瑞案(Terryv.Ohio)
1.1.4阅读文献
1.2不得为收集证据而拍身搜查:迪克森案(Minnesotav.Dickerson)
1.2.4阅读文献
1.3是否构成截停:门登霍尔案(UnitedStatesv.Mendenhall)
1.3.1案件信息
1.3.2判决正文
1.3.4阅读文献
1.4截停与逮捕的界限:罗耶案(Floridav.Royer)
1.4.1案件信息
1.4.2判决正文
1.4.4阅读文献
1.5如果嫌疑人拒不服从命令:何达瑞案(Californiav.HodariD.)
1.5.1案件信息
1.5.2判决正文
1.5.4阅读文献
2.(逮捕后的)附带搜查
2.1附带搜查的范围:戚莫尔案(Chimelv.California)
2.1.4阅读文献
2.2针对被逮捕人的附带搜查:罗宾逊案(UnitedStatesv.Robinson)
2.2.4阅读文献
2.3针对截停车辆的附带搜查:贝尔顿案(NewYorkv.Belton)
2.3.4阅读文献
3.紧急例外
3.1令状原则之紧急例外:闵希案(Minceyv.Arizona)
3.1.1案件信息
3.1.2判决正文
3.1.4阅读文献
3.2警察安全与公共安全:布里格汉姆城案(BrighamCityv.Stuart)
3.2.4阅读文献
4.汽车搜查例外
4.1机动车辆的例外:卡罗尔案(Carrollv.UnitedStates)
4.1.1案件信息
4.1.2判决正文
4.1.4阅读文献
4.2对汽车内箱包容器的搜查:阿切韦多案(Californiav.Acevedo)
4.2.1案件信息
4.2.2判决正文
4.2.4阅读文献
5.一览无余
5.1一览无余法则的确立:柯立芝案(Coolidgev.NewHampshire)
5.1.1案件信息
5.1.2判决正文
5.1.4阅读文献
5.2一览无余法则的宪法要求:希克斯案(Arizonav.Hicks)
5.2.1案件信息
5.2.2判决正文
5.2.4阅读文献
5.3一览无余法则的新标准:霍顿案(Hortonv.California)
5.3.1案件信息
5.3.2判决正文
5.3.4阅读文献
6.同意搜查
6.1是否自愿的判断标准:施奈克罗斯案(Schnecklothv.Bustamonte)
6.1.1案件信息
6.1.2判决正文
6.1.4阅读文献
6.2无需告知有权拒绝:德雷顿案(UnitedStatesv.Drayton)
6.2.1案件信息
6.2.2判决正文
6.2.4阅读文献
6.3第三人同意搜查:伦道夫案(Georgiav.Randolph)
6.3.1案件信息
6.3.2判决正文
6.3.4阅读文献
7.“特殊需要”的搜查
7.1高规制行业的安全检查:伯格案(NewYorkv.Burger)
7.1.1案件信息
7.1.2判决正文
7.1.4阅读文献
7.2要求特定海关职员接受毒品检验:冯·拉比案(NationalTreasuryEmplyeesv.VonRaab)
7.2.1案件信息
7.2.2判决正文
7.2.4阅读文献
7.3在高速公路上设置毒品检查站:埃德蒙德案(CityofIndianapolisv.Edmond)
7.3.1案件信息
7.3.2判决正文
7.3.4阅读文献
第三卷:美国联邦宪法第四修正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译者:吴宏耀陈芳向燕
1.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1排除规则的确立:威克斯案(Weeksv.UnitedStates)
1.2拒绝适用于各州:沃尔夫案(Wolfv.Colorado)
1.3开始适用于各州:马普案(Mappv.Ohio)
1.6阅读文献
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例外
2.1善意例外:利昂案(UnitedStatesv.Leon)
2.4阅读文献
3.“毒树之果”规则及其例外
3.1“毒树之果”规则的确立:纳多恩案(Nardonev.UnitedStates)
3.2“毒树之果”规则的发展:王森案(WongSunv.United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