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是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广阔的农村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为了解和反映农村消费市场运行的情况,内江市统计局组织开展了实地调研,本文将根据调研情况,结合收集的资料,对内江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索如何破解农村市场发展瓶颈,为党委政府制定促进农村市场升级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农村市场健康高质量发展。
一、内江市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
(一)农村消费市场纵向发展较快,但市场份额占比仍然不高。
?2020年,内江农村消费市场零售额203.8亿元,是2016年的1.3倍,年均增速为8.5%,这说明农村市场自身的发展呈现逐步活跃,逐步扩大的趋势。但与内江农村人口占比不匹配,2020年全市农村人口298.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3.7%,农村人口占比超七成,而消费市场份额仅为36.5%,较2016年五年间仅提高了0.5个百分点,比农村人口占比低37.2个百分点。同时也说明农村市场发展不足,消费潜力巨大。
(二)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水平逐步提升,但比城镇居民仍有较大差距。
2020年,内江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18元,人均消费支出14076元,分别比2016年增加5427元和4423元,年均增速为9.4%和9.5%,从农村居民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看,均呈逐步提升的趋势。2020年,内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337元,人均消费支出2289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仅占城镇的46.7%和61.5%,从与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差距看,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消费意愿有待进一步刺激释放。
(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但享受性消费不多。
2020年,内江农村居民最大的支出是食品烟酒类消费,人均支出5584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9.7%,比2016年下降0.3个百分点,在居住、医疗保健和生活用品及服务的人均支出分别是2717元、1454元和1135元,占比依次是19.3%、10.3%和8.1%,分别比2016年提高了1.1个、0.6个和0.5个百分点,消费结构逐步优化。结构虽然在逐步优化,但享受性消费不多。据调查,2020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7.9辆,比城镇居民少9.7辆,空调拥有量为77.9台,比城镇居民少80.5台,热水器拥有量为77.6台,比城镇居民少23.0台。
(四)环境持续改善为促进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但仍存在制约瓶颈。
二、内江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从经营主体看,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同行业竞争、经营成本压力仍然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
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到部分农贸市场、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汽车经销商、京东家电等涉及农村消费的经营主体,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发展的问题。
1、农贸市场整体经营效益不高。受疫情影响,经营困难,经营户减少,个别农贸市场的摊位出租率仅60%左右,比正常时期减少20%;个别农贸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不到位,部分农民以街为市,甚至还有市场内的经营户为抢生意也在非摊位区经营,影响市场内经营户的生意;个别农贸市场的经营户反映管理费用较高,在生意不好的情况下,经营压力较大。
2、家电经销商“几家欢喜,几家愁”。个别品牌专营家电经营销商反映,受电商冲击,中低端商品销售严重受阻,而高端商品的受众率有限,虽积极另辟路径转型,但经营仍然困难。相反,电商的家电直营店,由于既可以在实体店销售,也可以在线上销售,特别是农村外出打工人员通过电商为留守的家人购买电器较多,销售收入呈稳中有升的状态。
3、汽车消费换代升级缺乏有效刺激手段。2009年,国家提出了汽车下乡的惠农政策,对农村居民购买汽车产生了较大的刺激作用。2020年,内江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27.6辆,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17.9辆,农村家庭的汽车消费市场潜力较大,但目前缺乏有效的刺激手段,加之受疫情影响,外出务工的机会减少,收入不确定因素较多,换代升级处于观望状态。
4、家电家具消费满足基本需求,基本没有绿色环保家电家具消费概念。从销售方面看,所走访的乡镇卖场陈列的商品均为一般普通的家电家具;从随访的消费人群看,对家电家具的消费需求,仍停留在质量保证,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就可以了,对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基本没有概念和消费需求,特别是留守的中老年人认为越智能,操作越复杂,避而远之。
5、农业合作社前路漫漫,任重道远。农业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织形式,本应发挥促进农业规范化、专业化、产业化和集约化的的作用,但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合作社流于形式,仅简单整合农户,并未解决农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遇到的问题。一是部分特色农产品种养分散,未形成规模产业,导致在销售旺季,供不应求,同时运输条件要求高,损耗大,特别是龙虾等鲜活农产品的空运成本高,单个养殖户成本压力大,而合作社并未发挥统一运输、降低成本的作用;二是采摘型农旅结合的农产品,比如樱桃、草莓等季节短、对天气要求高,单品种种植风险大,如果在收获采摘期遇到下雨天,不仅无游客来采摘,还导致坏果增多,影响收入,而合作社并未采取多品种经营的模式,也没有畅通其他销售渠道,挫伤农户积极性。
(二)从农村消费主体看,农村人口减少,消费观念滞后,导致消费能力不强
1、消费群体减少。从内江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全市农村人口总量逐年减少,已从2016年的304.6万人,下降到2020年的298.3万人,农村人口的下降必然导致农村消费的流失。
2、消费观念落后。根据调研情况来看,近四成的青年人常年在城镇工作,农村消费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加上农村居民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普遍存在“攒钱防老”“积累为后”的消费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指引下,人们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外,基本不用来消费或投资。农民消费观念的相对落后抑制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和农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
(三)从农村消费体系来看,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消费安全问题突出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跟不上消费需求的变化。与城市相比,目前不少农村基础设施仍不太完善,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不少乡村路况差,造成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困难;部分农村自来水、天然气等设施短缺,影响洗衣机和热水器等家电产品的普及。
2、农村消费安全问题仍较突出,弱化了农民的消费欲望。随着城市打假力度的不断加强,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转移的现象更加严重,坑农和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消费安全依然制约着农村商品市场的正常发展。
3、农村消费配套服务发展滞后。主要是大宗产品的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特别是家电产品的安装、维修等,仍难以解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四)从农村社会保障情况来看,社保体系不健全,影响农村消费预期
近年来,内江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了较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解除了农民的一些后顾之忧,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总体上仍滞后、存在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存钱养老防病仍是各家首要大事。由于这些不确定性支出的存在,农村居民储蓄的愿望超过了消费的愿望,消费信心降低,这也成为制约农民消费的一个原因。
三、促进农村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拓宽农村收入渠道,提升农民购买能力
(二)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挖掘农民消费潜力
一要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二要树立农村居民消费新观念。利用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为媒介把新的消费观念带到农村,加强城乡文化交流,通过“示范效应”引导农村居民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新观念;三要畅通农村信息渠道。利用多种形式、多种媒介的宣传,引导农村居民进行安全消费,培育他们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维权意识;四要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通过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等服务性消费项目的开发和引导,激发农村居民潜在的消费欲望,引领农村居民由单纯的物质消费扩展到更高层次精神消费,推动农村消费品市场多样化发展。
(三)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消费预期
一是加快构建医疗体系建设。优化卫生资源在农村的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及时更新农村医疗设备,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降低农村居民的医疗成本,保证农村居民及时、就近就医;二是提高农村养老服务水平。设立村级养老服务站,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为农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基本养老服务。三是强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机制,基本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同时逐年提高补助标准,有效保障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农民的基本生活,从而达到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挖掘农村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