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苹果公司推出了移动应用程序商店(简称AppStore),通过为第三方应用软件开发商提供一个销售平台,以满足苹果用户对个性化软件服务的需求,用户因此所支付的费用由苹果和应用开发商三七分成,从而实现自身收益的目的。该商业模式一经推出便激发了第三方软件开发者的创作热情,但由此产生的法律纠纷随之增多。
案例一
案情回顾:
律师坐堂:
一审法院最终判决认为,被告迈思奇公司未能提供充分有效的证据证明其提供的仅是链接服务,“即使迈思奇公司提供的是链接服务,亦不能免除其赔偿责任,因为:首先该链接直接指向被链网站中的pdf文件,形成了与之相互对应的深层次的链接关系,并未显示被链网站的其他信息;
其次,迈思奇公司在庭审中明确表示涉案软件在抓取pdf文件地址的过程中,有人工进行干预;
再次,从涉案软件的工作状态看,用户只需通过该软件,而无需通过被链接网站,即可满足其下载和浏览的需求。
综上,迈思奇公司研发的涉案软件向ipad平板电脑的用户提供原告享有权利的作品内容,已构成侵权。该案例的判决对于应用软件开发者而言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应用软件开发者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应当学会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合理、合法使用他人的影视、文学、艺术、音乐等知识产权作品,不能存在侥幸心理,才能获取长远利益。
案例二
2012年9月,二中院一审判决认定“AppStore”的经营者系被告苹果公司,被控侵权应用程序《中国百科全书》(简繁)的全部内容与原告涉案作品的部分内容相同,且未经原告许可,应为侵害原告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行为,判令被告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52万元。
另外,即使根据涉案应用程序的署名,认定该应用程序为第三方开发商所开发,但鉴于苹果公司参与了涉案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对第三方开发商开发完成的涉案应用程序进行了挑选,并独自决定了其在“AppStore”上的分销,苹果公司与涉案软件开发商已构成共同侵权,苹果公司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之后,苹果公司不服判决,提出上诉。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网络环境下侵权行为调查取证困难、成本高,加之法律惩罚力度不足等原因,导致一些权利人维权意识淡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侵权现象的滋生蔓延,而苹果公司对应用软件审核的重点更多集中于技术安全、隐私保护、内容的道德性等方面,对第三方权利保护明显重视不够,缺乏主观积极性,一旦权利人诉之法律,苹果公司总是难辞其咎。至于苹果公司试图利用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所谓“避风港原则”免除侵权赔偿责任的抗辩理由,从法律上并不适用。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搜索或者链接服务,在接到权利人的通知后,根据本条例规定断开与侵权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的链接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明知或者应知所链接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侵权的,应当承担共同侵权责任。”但在AppStore的商业模式中,由于AppStore实际是一个手机应用软件的销售平台,应用商店的经营者类似于一个软件销售商身份,软件开发者先将开发的应用软件交由手机应用商店经营者审核,审核通过后再上传至商店中供用户选择付费下载安装,并从软件销售收入中分成获利,因此,手机应用商店并不构成法律意义上的信息存储空间,经营者的行为实质上属于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对于未经许可使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文字、影视、音乐等作品的应用软件,经营者与软件开发者构成共同侵权,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以上规定,为今后上述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黄登兰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网络营销中小企业
一、现状与问题
1.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必要性
2.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前提
值得注意和深思的是,要想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完善和发展整合营销传播,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细致地研究网络媒体,掌握网络传播的特点。网络传播是一种复杂的传播形式,它是融合的平台,它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方式融为一体。在没有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进行网络营销,容易造成中小企业资源浪费和营销收效甚微。因此,首先要了解网络传播的一系列特点,如受众范围广、视觉化、交互性强、高效性、高技术性等。近几年网络媒体出现了全新的如病毒营销、数据库营销、双向沟通、互动体验、口碑传播、事件营销等投入低效果好的营销传播方式和手段。这些新营销传播手段的要有效运用的前提就是企业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特点,加强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从而更好地了解消费者,更好地服务消费者,更好地与消费者保持良好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满足消费者的各类需求。促进网络整合营销渠道与传统营销渠道的有效整合和互补,网络营销渠道具有传统营销渠道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传统营销渠道就要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两种营销渠道应做到优势互补,整合企业现有资源,从而促成整合营销传播价值的最大化。
3.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基本观点
二、理论阐释
1.模型设计的理念
图例:行为维度:①市场定位及消费者研究。②选择合适的网络传播渠道。③沟通传播与拉近距离。④收集反馈与改正策略。
2.行为维度层面上模型的具体应用
(1)行为维度上的第一步工作是企业市场定位及消费者研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全面的消费者研究在费用上难以承受,从市场细分的角度上中小企业只有在掌握了自身企业定位后对对象消费者进行研究才比较现实。中小企业在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维度上,首先要了解本企业消费者的网络接触情况及使用习惯,可以通过分析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互联网报告获取网民的年龄、收入、地域等详细数据;或者通过对现有顾客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其网络使用情况,判断出企业产品能否进行互联网营销,如日用品、食品在互联网上营销较为困难,电子产品等比较适合网络整合营销。在这个行为维度上,判定企业自身能否利用网络进行整合营销传播是基础目标,决定在网络整合营销传播上投入多少也取决于对消费者的研究上。
(4)行为维度上的第四步是收集反馈与改正策略。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最后一个维度实际上是关系企业长远发展与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从营销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如果能认真的执行前三个步骤,就可以在营销上有所收获。但对企业长远发展来说,需要不断重复这三个步骤,因为无论是消费者习惯还是市场环境都无时无刻的在发生变化,如果仅仅根据最初调查研究情况来实施网络整合营销,那么营销的费用与效果比例将越来越大!网络整合营销传播中必然要注意收集与消费者信息,此类信息若有关于产品服务内容的能够帮助企业改正产品或服务的某些特性;反馈信息还可以是企业网络营销人员在与消费者交流过程中所发现的营销问题,通过分析此类信息,能够对网络整合营销策略进行微调,为进一步开展营销活动服务。
三、结语:网络整合营销传播观念也需要“传播”和“营销”
市场营销观念种类繁多,所适应的情况各有差异,本文所提出的适应中小企业的网络整合营销模式之所以有可操作性在于其图形化的模型设计和逐步重复实施的步骤方法。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在人才知识储备上较为不足,图形化的模型相对于其它复杂的营销理论或模型而言容易被企业员工所接受。其次,逐步重复实施的步骤方法可以便于企业由小到大对网络整合营销进行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便于规避成本投入上的风险。最后,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图形化的营销模式也便于营销观念的传播,再好的方法如果企业不接受,也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及修改,网络整合营销传播观念也需要“传播”和“营销”出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6月.
[2]张力文.《新媒体整合营销传播策略》[J].传媒,2010年08期.
[3]夏梅芳.《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型建构及案例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卫军英.《整合营销传播观念的理论建构》[D].浙江大学.
[5]沈奇.《整合营销传播的成功要素》[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年12期.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营销;云计算
我国网络营销开始表现出圈子化的特点,例如形成了“爱车一族”“数码一族”等,为此,在进行网络营销和沟通方式的转变中应当偏向互动式结构。例如当前易传媒平台已经对超过4万个在线殷勤进行了效果优化的分析,并不断更新数据,最终形成了网络营销基本指导方法。这种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创新将能够提升未来网络营销的能力,更加有助于满足消费者需要,因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大数据主要是指当前阶段采用常规手段无法有效应对的海量信息数据。这些数据是传统级无法应用的。大数据中信息量始终都在增加。
网络营销活动中,数据量并不缺少,但是针对增加的数据需要有效处理才是关键。企业中需要对用户、市场以及销售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所有数据进行整合与运用。面对如此巨量信息现代化的网络营销技术必须利用所有数据,形成完成的且具有高效率的应对方案。例如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中国电商领军企业,也正在不断运用大数据解决实际问题。淘宝系统平台中,上架通过淘宝模仿掌握了所有行业的销售情况,例如商场排名以及消费者行为等等。
大数据下的网络营销模型分析:
通过对大数据应用到网络营销之中,并对所有大数据源实施有效对比,则就能够形成有效的营销模型网络:
(1)对日志信息进行搜集与整理,并分析各大消息站点的信息。(2)对所有数据信息员输送到网络营销模式之中,通过算法库完成运算与方法归类。例如聚类算法以及分类器等。(3)通过对上述信息的提取,形成有效网络营销方案。例如在基于大数据商品关联营销以及商品地理营销、社会网络营销等基础上形成解决对策。
二、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营销措施
1.商品关联挖掘分析
在网络营销案例研究中,“啤酒与尿布”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将啤酒与尿布同时放在一起则能够极大程度上提升二者销量。究其原因主要是美国家庭主妇并不是自己采购食材,而是丈夫下班回家负责采购,美国人非常喜欢喝啤酒,因此,会在购买尿布的同时购买啤酒。这样两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隐形关联。大数据挖掘的关键就是能够分析出集中数据之间形成的隐形关联,通过拼接碎片数据的方式打通数据之间形成的关系。
2.产品地理分析
通过对网站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人们具有属于各自的饮食习惯和偏好。例如武汉人比较喜欢吃牛肉,浙江人偏好吃螃蟹。同时针对两个省份的喜好情况可以设置独特的销售方式。
3.社会网络营销分析
三、案例分析
这样就能够实现消息转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大数据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大数据发挥的作用也将更加巨大。未来在对大数据进行研究时需要从几个方面加强:第一,提升对大数据网络营销方面的理论研究能力,为应当海量信息数据处理提供技术支撑。第二,是应当加强对网络营销环境中隐私问题的研究。一些浏览器可能会保存浏览记录,企业往往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商机,并创造价值。但是,针对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则是大数据方面的一个重大挑战,一方面是技术上的,另一方面则是法律方面的。
[1]仝彦丽.京郊专业合作社网络营销应用研究――基于京郊100家专业合作社的调研[J].中国农学通报,2016,08:191-195.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社交;微博
在全球的每个角落几乎都被网络覆盖的当下,各类信息呈现铺天盖地之势向人们涌来,网络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让每一个受众都成为信息的制作者、传播者、接收者,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无时不刻不在经历着不同以往的强烈变革。网络甚至于开始表现得无国界、无时差、甚至于无沟通障碍。2015年,一则发生在我国著名社交网站新浪微博的“事件”,震惊了中美网络社交圈,并获得众多国际媒体的争相报道。
1事件回放
2案例分析
针对该事件中蕴含的各类传播要素和传播特征,下文将做具体分析,并以传播主体的转变为界将整个事件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寻找橘子哥和找到橘子哥之后。
2.1第一阶段
传播主体。马特作为此次事件的参与者与故事撰写者是制作该信息的源头,是信息的制作者。英国那些事儿作为重要的传播中介,实现了对信息二次加工和传播,也是信息制作者。该阶段担任传播者的为网民群体,橘子哥是信息接收者。
传播内容与传播平台。围绕帮助马特寻找橘子哥,主要表现为两种指向:指向橘子哥的寻人信息以及指向马特的网友协助信息。信息的传播平台为互联网平台,主要依赖互联网社交平台新浪微博和Twitter。
2.2第二阶段
传播主体。第二阶段信息传播的参与者虽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但各人承担的角色却略微不同。该阶段中,参与主体都承担者信息制作者、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
传播平台。第二阶段两人之间的信息传播依旧主要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新浪微博为主),网友也同样通过此类平台与二人互动、交流。同时,诸多媒体(包括电视、网络媒体)对该事件的介绍和报道,为他们赢得了更多的注意力和影响力,包括中央电视台、CNN、纽约时报、香港有线电视台等的大肆传播让该事件的影响力加速扩大进而形成更广泛的传播。
事件发生之后,两人先后接受过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的采访、著名脱口秀节目Ellenshow的录制、湖南卫视著名综艺节目《天天向上》的录制等活动,更将此次事件的传播范围扩大,并为橘子哥和马特迎来了第三个网络社交平台传播高峰期。
3分析与总结
此次事件展示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传播个体,在网络中经历了跨文化与跨平台的传播,对其使用的传播平台和受众以及在经过多级传播后,对网络和现实世界均产生了信息传播效果。不仅让人们感慨互联网的强大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大影响,更看到了清晰的互联网社交中的时空特征、网络信息符号传播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隐患。
朱振明曾经在《数字时代的国家形象传播》中提出,每一种远距离传播技术的出现都改变着人们对事件和空间的认识,从而产生新的管理方法、社会生产和组织方式。他还提出了数字化时代的传播具有自身的特点:无地点性、实时性、无边界性、市民性、透明性、融合性。该事件作为互联网社交平台的特殊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展现了数字时代传播特点的具体化表现。
3.2网络信息符号传播的穿透力
(1)影像符号。作为贯穿始终的重要符号因素,“自拍”抑或图像既是此次事件的导火索,更是让事件变得“驰名中外”的重要原因。首先,橘子哥闯入马特的生活就是通过照片。即使马特看不懂中文,但影像却向他传递了来自各异文化背景的陌生人的世界,“每天看看那个另一个世界的人干了些什么成了我的日常”。他看到了和他生活经验不符的图片,虽然充满惊奇却并非完全不能理解,跨文化的单向交流由此开展。
(2)语言符号。来自美国的青年男子马特和来自中国的中年男子橘子哥单就语言来说,可谓互不相通,除了使用最具体形象的影像符号,二人通过网络的文字交流,包括面对中国网友的跨文化跨语言交流,也呈现了一定的特殊性。
3.3网络跨文化传播的隐患
[1]麻争旗,蔡帼芬,徐琴媛.国际新闻与跨文化传播[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马为公,罗青.新媒体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宪,译.商务印书馆,2001.
[4]彭兰.网络与跨文化传播初探[J].国际新闻界,2000(6):50-54.
[5]韩璐.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移动社交媒体互动传播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关键词:山西;文化;旅游;形象;传播
在编写出版教材《中国旅游文化》后,进一步开展课程建设,成功申报了省级精品课程,课程研究逐渐由“面”的普遍研究到“点”的深入研究。建设精品课程与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并不相悖,于是在打造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开展课题研究,结合山西旅游发展现状,尝试进行深入具体的山西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的课题研究,为山西在国内旅游市场中占得传播先机提供借鉴。
一、山西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研究的现状
二、开展山西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研究的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旅游资源――文化定位――策划开发――形象传播――旅游者”的链条中,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说,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就是文化形象之间的竞争。旅游资源再有优势,文化定位再合理,策划开发再成功,没有作为总体形象传播到游客那里,旅游业也不会有大发展。为了加快山西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山西旅游的市场竞争力,进行山西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策略的研究,构建较为完整的山西文化旅游形象传播发展战略系统,进一步塑造和传播山西文化旅游形象,对于山西旅游的开发、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三、山西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研究的思路
首先分析山西省旅游业现状,总结旅游中的成绩与不足。进而运用SWOT分析山西旅游形象传播中的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归纳总结旅游传播规律、传播媒介、活动特点等,针对山西文化旅游形象传播,提出顺应地方文脉,重视旅游形象传播中的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等旅游者对旅游地形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进行定位和设计,研究有效传播山西文化旅游形象的媒介,让旅游者对山西文化旅游形象产生深刻并且良好的印象。
重点研究旅游传播媒介,认识旅游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作用,把握旅游传播媒介的运行机制,提高使用媒介的能力,研究传播媒介的选择、评价和组合,以及影响媒介选择的因素,比如旅游产品特点、旅游市场范围、旅游受众文化价值观、媒体性质和效果等因素。
四、山西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研究的方法
由于旅游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涉及到旅游学、传播学、心理学、地理学等学科,需要运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查阅、案例分析等传统的研究方法,而且需要运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新方法。
借用战略态势分析、从系统的角度、运用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将旅游形象传播视为旅游形象信息的获取、存储、转换、处理、反馈的运动过程,提高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并且运用控制论方法的理论和具体方法,整合旅游形象传播内容与山西文化旅游形象,制定相适应的山西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策略。
五、山西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研究的内容
归纳总结旅游传播的规律、传播媒介及其活动特点等,重点研究旅游传播媒介,认识旅游各种传播媒介的特点和作用,把握旅游传播媒介的运行机制,提高使用媒介的能力,研究传播媒介的选择、评价和组合,以及影响媒介选择的因素,比如旅游产品特点、旅游市场范围、旅游受众文化价值观、媒体性质和效果等因素。从形象传播的角度尝试分析、研究文化旅游传播案例,拓展研究思路。
总之,课题研究将视角投射到过去我省发展文化旅游不够重视、却最终影响文化旅游发展的“短板”――旅游形象传播上,创新运用战略态势分析法指导形象定位,对山西文化旅游形象进行初步定位及设计,开创性地将我省文化旅游形象引入到传播阶段,得出山西文化旅游形象传播的原则、理念、方式方法选择,形成一套系统化的、更具信息传播有效性的旅游形象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