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电动车;交通安全;事故致因理论
一、电动自行车的交通安全现状
1998年~2011年,我国电动自行车年产量从5.8万辆猛增至3096万辆。据2013年的最新统计,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为1.8亿辆,并且每年在以3000万辆左右的生产规模发展。电动自行车的出现满足了大部分中低收入人群的短距离代步需求,而在电动自行车使用者中,老年人的数量在逐渐上升
在现实生活中,据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电动自行车都可以超过35公里每小时,这也间接造成车辆质量增加,在发生事故时,也加大了损害。除此之外,生活中,私自加装大电瓶的现象也时有碰见,这毫无疑问会降低电动自行车的可操纵性,从而引发事故的发生。
二、事故致因理论分析电动自行车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个事故的发生,我们往往将其最终归咎为两个方面:人的不安全行为或者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从上述电动自行车的交通安全现状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电动自行车存在不少的问题:
2.1人的不安全行为
首先,在电动自行车的使用者的比例中,老年人的比例增大了。而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来说,其对车的操作控制能力、交通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普遍都较低往往不如年轻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事故发生的概率。其次,大部分的电动自行车驾驶员没有进行相应的正式驾驶技能训练和交通法规知识系统学习,这也导致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电动自行车驾驶者怀有侥幸心理,在驾驶过程中,车辆乱停乱放、随意超速、变换行车轨迹,不带头盔,更有不甚者,拿着自己的生命去闯红灯。这些违法行为,是电动自行车事故频发的罪魁祸首!
2.2物的不安全状态
除了人的不安全行为外,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由于电动自行车属于代步工具,其所规定的最高时速在20公里每小时,而现在大部分的电动自行车产商将其最高时速将近翻了一番,以此来赢得更大的市场,然而,随着最高时速的提高,事故所造成的伤害也愈发严重。从以前的只是皮外伤,到现在的电动车撞车也能撞死人,最高时速的提高在事故发生的严重性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3社会大环境因素
三、应对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的对策
3.1引入“准机动车”,制定相应管理标准
现有的法律中,是将电动自行车归为非机动车,而随着电动自行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居民对出行速度的要求,电动自行车将会逐步向电动摩托车发展,所以在这里,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新的概念——“准机动车”。
将电动自行车当作介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中间地带,这样既满足电动自行车的自身属性,也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电动车技术。通过引入“准机动车”的概念,修改电动自行车的各项法律标准。提高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满足居民消费需求,让电动车在遭遇事故后,能够又发可依,这些都是在引入电动自行车“准机动车”时所应该做的。
3.2加强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
由于电动自行车的普及性,想要做到电动自行车驾驶员像机动车那样进行相应的考试的难度显而易见。然而,电动自行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薄弱,是十分明显。所以注重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驾驶者自身的安全意识是十分重要。通过各种媒体的力量,可以利用社区的集聚功能,定期开展电动车安全讲座,邀请一些社区内的资深电动车驾驶者,对新驾驶者提供免费驾驶的技能培训,便于其尽快熟悉电动自行车的驾驶。
3.3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通过吸引更多的居民乘坐公共交通,毫无疑问可以减少电动自行车事故发生的概率。公共交通的服务利用率的提升,不仅能够为城市居民带来安全良好的交通环境,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添了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立颖.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分析[J].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2012.
[2]肖贵平,朱晓宁.交通安全工程[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关键词交通事故;水膜效应;车速鉴定
0引言
在实际发生的交通事故案例中,由于雨雪天气等气候因素,导致路面湿滑或积水,汽车轮胎在制动滑行的过程中没有留下刹车印迹,或是由于汽车的制动系统配备有ABS防抱死装置,制动过程也不会留下刹车印迹,这导致了无法计算车速,再现事故过程[1]。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水膜效应公式,计算事故车速在发生事故前的临界车速。
1案例分析
在某次交通事故中,小型越野客车(乙车)行驶至高速公路某路段时,由于下雨导致路面积水,乙车在经过快车道的一处水洼路段时车辆失控滑向右侧的主车道,其车身右侧与在主车道同向行驶的大型卧铺客车(甲车)车头发生碰撞。
碰撞后甲车推着乙车向前滑行并与道路右侧的防护刮碰一段距离后停止。
(1)
式中,为甲车轮胎与路面的摩擦系数。根据公安部的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典型交通事故形态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GA/T643-2006》,对于潮湿混凝土路面,摩擦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45~0.65,考虑到与乙车的碰撞并推着乙车碰撞护栏增大了摩擦阻力,取上限值,即。
本案中,乙车没有在路面上留下轮胎的制动印迹,且失控后被甲车推着碰撞护栏,因而不能像一般案例那样运用刹车印公式等常规方法进行车速计算。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产生水膜效应的临界速度[2]来计算乙车的车速:
式中,为发生水膜效应的临界速度,单位为km/h。
为乙车的轮胎气压,单位为。
根据车辆信息,乙车轮胎的标准气压为220kPa。
汽车手册上建议的是标准气压,是汽车测试时在测试道上表现最好时的气压。
一般根据使用情况来调整使用气压,比如汽车增加载重时可适当增加气压,或路况较差可适当增加气压能增加抗冲击力,乙车为越野车,抗冲击性能较好,因此,我们取乙车的气压范围为。
2结论
当交通事故现场没有留下汽车的制动印迹,也没有碰撞散落物等可供推算车速的信息时,如果是由于路面积水而导致的车辆失控,可以利用水膜效应公式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交通安全;道路线形;影响
1、前言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保有量不断上升,中国已经大踏步的进入了“汽车时代”。然而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却居高不下,交通安全问题也来越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如何防止和减少交通事故,提高交通安全水平,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和环境4个方面构成,其中“路”的因素至关重要。道路线形是车辆运行的直接载体,一旦施工完成,无论优劣都很难改变。本文从道路线形设计的平、纵、横三大方面阐述道路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通过改善、提高道路设计质量,来改善交通环境状况,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率。
2、道路线形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2.1平面线形
道路平面线形是由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三要素组成。道路的平面线形设计,是根据汽车行驶的力学性质和行驶轨迹要求,合理确定平面线形三要素的几何参数,保持线形的连续性和均衡性。(1)直线直线在道路平面线形设计中使用频率最高,具有距离最短、方向明确、视觉效果好、驾驶员易于操作以及易于施工的优点。一般情况下,直线过长和过短极易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直线过长会使驾驶员放松警惕,给驾驶员造成一种视觉条件好,便于超车及加速行驶。高速行驶的情况下,驾驶员的动视力会随着车速升高而下降,视野范围也会变窄。(2)平曲线平曲线是由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组成的,通过对大量的交通事故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平曲线设计是否合理对道路安全系数影响较大。且发现发生在平曲线上的交通事故率是直线的1.5~4倍,事故程度也比较严重。(3)缓和曲线缓和曲线是指连接直线和曲线、不同半径曲线之间的渐变线段,是一种曲率不断变化的曲线。缓和曲线的曲率半径和长度决定了驾驶员转动方向盘的快慢程度,对行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我国《标准》规定一般采用回旋线作为缓和曲线。
2.2纵断面
纵断面是由道路沿中心线切剖后展开所得到的断面,道路纵断面是由坡度、坡长以及竖曲线半径三要素组成的。纵断面的线形三要素对交通安全有较大的影响,由于道路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当中相当一部分是与道路的纵断面设计有关。(1)坡度通过对交通事故案例分析,发现在平原、丘陵及山区道路上,因坡度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分别占7%、18%和25%。因此,国内外研究学者一致认为,道路的纵坡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坡度的增加,交通事故率也会逐渐增加,如图1-1所示。
图1-1纵坡度与交通事故率图
(2)坡长坡长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是通过坡度间接的表现出来的,坡长的长短会对坡度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作用进行放大或者缩小。坡度越大,坡长越长,交通事故发生率就会增加。
(3)竖曲线半径,竖曲线是为满足行车平顺、舒适及视距的需要,在道路纵坡的变坡处设置的竖向曲线。由于变坡点相邻两直线纵坡不同,竖曲线可以分为凹形竖曲线和凸形竖曲线。在凸形竖曲线的顶点和凹形竖曲线的坡底也是交通事故极易发生的地点。竖曲线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对视距的影响和缓和冲击。凸形竖曲线半径过小时就会形成盲区,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凹形竖曲线在白天情况下影响不大,但是夜晚由于视线受阻会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竖曲线对缓和冲击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于,汽车在小半径的竖曲线上行驶时,由于受到竖向离心力的作用,会使驾驶员产生超重或者失重的感觉,极易造成驾驶员失控。
2.3横断面
道路横断面线形要素主要由横坡度、路面宽度、路肩宽度和结构等组成。虽然道路横断面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不如纵断面设计影响较大,但是也是诱发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1)横坡横坡按设置位置的不同分为路拱横坡和超高横坡两种,设在直线段的称为路拱横坡,设在曲线段的称为超高横坡。横坡度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强路面排水,有助于路面干燥,提高路面的抗滑能力,防止车辆发生侧移。(2)路面宽度通常来说,路面宽度越宽,车辆行驶越安全。双车道道路,6.5m宽路面比5.5m宽路面的交通事故最多可减少46.6%。(3)中间带路面较宽的车道应设置中间带,中间带一般中央分隔带和两条左侧路缘带组成。中间带的设置可对双向车流实行强制隔离,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4平纵横组合设计
在进行复杂的线形组合设计时,要要考虑在视觉上遵循自然诱导的线形组合,又要减少驾驶员的工作负荷,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平纵线形组合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小半径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结合;避免小半径的平曲线起讫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避免使竖曲线顶或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避免将陡坡或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设置在长直线上;应尽量避免或少采用反向曲线、断背曲线和复曲线。线形要与地形、地物及景观相协调;应使平竖曲线大小均衡、线形连续统一,要充分分析驾驶员驾驶特性,设计时要考虑其心理需求。
2.5平面交叉口设计
平面交叉口是道路线形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设计时要考虑进出口道车道数、进出口道车道宽度和人行道宽度;车道功能划分、交通流导行轨迹线、公交停靠站、停车线位置和行人过街横道宽度和位置、交通岛等交通渠化设计;视距三角形;竖向设计;各类标志布置以及信号配时基本方案设计等各种因素。而且由于交叉口存在较多的冲突点,驾驶员在通过交叉口时不仅要考虑相交道路车辆的行驶轨迹、行驶速度,同时也要考虑自身道路上对向车辆甚至本车道前方车辆的行车状态,在交叉口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也因此比较多。在进行平面交叉口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机动车辆的流向问题,从交通安全的角度出发,做好交叉口渠化,应合理设置交叉口的位置和数量,对于平面交叉的形式要选择得当。
关键词:智能交通;山区;危险系数;安全状态;车牌定位
LicenseplatelocationonthemountainroadbasedontheHSVcolorspace
LiHonglin
(SchoolofComputeScienceandEngineering,QujingNormalUniversity,Qujing,Yunnan655011,China)
Abstract:Inthisessaytheauthoranalyz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mpactofChina'scurrentmountainroadconditionandthetrafficaccidentsinmountainareas.Combiningwiththecurrentstateofdevelopmentoftheregion’stransportation,theauthorusesthecompleteprobabilityformulatoestimatetheprobabilityofallthefactorsthatcouldcausetrafficaccidentsandthecorrespondingdangerindex.Basedontherealinvestigationofvariousfactorsofvehiclesinthemountainroadtogetherwiththesamplelibrarydata,itcanbedeterminedtimelywhetheravehicleisinsafestateornot.Ifnot,itslicenseplatemaybelocated.
Keyword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mountainroad;dangerindex;safestate;licenseplatelocation
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是目前世界交通运输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1]。智能交通系统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定位导航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运筹管理学等有效地综合运用于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加强了车辆、道路、使用者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可实现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的智能化。在综合集成思想指导下,建立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是一个多学科和技术的大型综合化系统工程[2-5]。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辆数量急剧增大,产生了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如交通拥挤堵塞、交通环境恶化、交通事故频繁等,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6]。
目前,研究智能交通系统的国家比较多,尤其是日本、美国、欧洲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几个国家,他们在智能交通的研究运用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ITS的研究应用起步较晚,但处于蓬勃上升发展的阶段。像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车辆安全与辅助驾驶系统、公共交通系统、交通信息系统及紧急事件救援系统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用。在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山区的道路崎岖、艰险,无疑给山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同时,面对着山区道路交通事故的多发,不仅让人民有了心理上的恐惧,而且增加了人民的经济负担。但在已有的交通管理系统中,大部分只适合城市道路交通,对于山区道路而言,大部分都不适合。基于此,开发一个适合于山区道路的智能交通系统势在必行。
1山区道路交通
道路交通事故是所有国家都面临着的一个严重又难于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山区占地较多,道路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1.1山区交通事故
1.2山区道路预警系统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山区道路交通事故,我们对山区道路交通安全预警系统进行了研究。
构建山区道路预警系统需要确定汽车当前的运行环境与道路交通事故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出当前车辆行驶是否处于安全状态。前者依赖与同类型的道路交通事故具有相似的运行环境,后者依赖于准确的分析道路交通事故产生的原因,根据不同类型的道路交通事故寻求相应的预防措施。
本文利用全概率公式测算影响道路交通事故的各因素的分布及各因素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概率。其一般步骤为:
⑴根据历史资料,总结出引发交通事故的因素的有哪些。
⑵分析发生过的交通事故各有哪些因素导致,并统计各因素的所占比例。
⑶测算出各因素可能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概率。
表1交通事故主要因素信息表
[[主要因素\&事故总数Ni\&该因素导致的事故数Mi\&所占比例Q\&车\&N1\&M1\&QC=M1/N1\&路面类型\&N2\&M2\&QR=M2/N2\&道路线性\&N3\&M3\&QL=M3/N3\&驾驶员\&N4\&M4\&QD=M4/N4\&环境\&N5\&M5\&QE=M5/N5\&]
]
要使预警有较高的准确性,不仅要对近年来山区道路的发展状况及在山区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有详细的统计,如对各种车辆的类型、各种道路的类型、各种环境等因素所占的比例的记录,以及车辆、道路、驾驶员、环境所导致的交通事故的比例,还要对各种各个小的因素进行统计测定。表1示出了引发交通事故的一些主要因素。
根据概率的大小,可得到危险系数。同时,通过对路面类型Ri(沥青R1、沙石R2、水泥R3、土路R4等),车辆总通行量Ni、发生事故总量Mi进行测定,其中(i=1,2,3,……,n),可得路面类型所对应发生事故的概率。
相对应的危险系数为SRi。通过对道路线性Li(即道路平直L1,坡L2,弯L3,坡加弯L4,交叉路L5等),发生事故总数Ni,这类道路发生事故数Mi,得道路线性概率为,相对应危险系数为SLi;同理,对驾驶状况(酒后驾驶、无证驾驶、超速行驶、超载行驶、措施不当等)及环境情况(晴、阴、雾、雨、雪等)也可根据全概率公式进行测量。
2车牌定位
利用上述预警结果,针对处于不安全状态(即处于危险状态)的车辆,即收到预警信息号还依然继续前进,可通过车辆识别系统对其车牌进行识别。
2.1RGB到HSV颜色空间转换
不同的应用场合,图像颜色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从数码像机拍摄的图片是处于RGB颜色空间的(由红(Red)、绿(Green)、蓝(Blue)三分量组成),R、G、B三个分量随着光照变化将改变,两个相近的颜色其R、G、B值可能相差很大。通常我们拍到的汽车图片光照条件各异,同时RGB空间是颜色显示空间,并不适合人的视觉(人的视觉特性无法获得物体的RGB分量值),对目标物体的颜色描述相对复杂,各个分量之间冗余信息多。所以RGB空间不适合作颜色分割,也就不适合用于车牌识别。而HSV颜色模型(H,S,V分别代表色调Hue、饱和度Saturation和亮度Value)能独立感知各颜色分量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人对色彩的感知和鉴别能力,非常适合于基于色彩的图像相似比较[8]。利用H和S分量可以排除光照条件影响,对于光照条件不确定的彩色汽车图片分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车牌提取中颜色分割更容易通过调节H、S、V这三个参数而实现。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HSV颜色模型的车牌定位方法。由RGB颜色空间转换到HSV颜色空间的转换如下:
上式中,。
2.2边缘颜色均值对车牌定位
在HSV颜色空间中利用边缘颜色均值对的方法对车牌区域进行初定位。原理如下:目前中国的车牌大概分为四种类型:蓝底白字(蓝牌)、白底黑字或红字(白牌)、黄底黑字(黄牌)和黑底白字(黑牌)。针对中国车牌的底色与车牌字符颜色的固定搭配,对四种色彩限定的区域范围值,并采用5×5的模板。
[[(i+2,j-2)\&(i+2,j-1)\&(i+2,j)\&(i+2,j+1)\&(i+2,j+2)\&*\&*\&*\&*\&*\&*\&*\&(i,j)\&*\&*\&*\&*\&*\&*\&*\&(i-2,j-2)\&(i-2,j-1)\&(i-2,j)\&(i-2,j+1)\&(i-2,j+2)\&]]
5×5模板(*表示不予考虑)
图1(a)原图图1(b)车牌粗分割图1(c)车牌精定位
考虑到两种颜色的边界附近存在过渡颜色,取模板最下边一行的5个像素,计算这5个像素的RGB各分量的平均值,对模板的最上边一行的5个像素,也计算其RGB的各分量的平均值,将它们都转化到HSV空间中。在转换过程中,采用本文提出的改进的HSV模型。在转换后的HSV颜色空间中,检测两个颜色均值的HSV是否出现车牌底色与车牌字符的颜色搭配。如果是,则认为是车牌区域,保留下来,否则去除,实现车牌的粗分割。如图1(a)原图,经粗分割后如图1(b)所示。最后基于数学形态学与几何特征进行车牌精定位,如图1(c)所示。
3结束语
本文采用全概率公式分析了山区道路各因素的特点及重要性,结合车辆行驶过程中实时的因素变化,讨论了山区道路车辆安全行驶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预警,以及对处于危险状态的车辆进行车牌定位的方法,以降低山区道路交通中事故的发生率。实践表明本文方法的预警结果受测量的历史数据影响较大。
[1]王夏黎.智能交通视频监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西北大学计算机科
学系,2004.
[2]HorstE.Gerland.ITS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FleetManagementwithGPSDeadReckoning,AdvancedDisplays,Smartcards,etc.IEEE-IEEVehicleNavigation&informationSystemsConference,Ottawa,Canada,1993:606~611.
[3]ChelseaC.White.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heSurfaceTransportationSystem:1995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ManandCybernetics(SMC95),Vancouver,BritishColumbia,Canada,1995.4000~4003
[4]Braun,AlexanderE.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mirageorreality.MicrowaveJournal,1997.40(8):22~38
[5]MARKW.MAIER.OnArchitectingand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s.IEEETransactiononAerospaceandElectronicSystems,1997.33(2):610~625
[6]李文举.智能交通中图像处理技术应用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2004.
交通安全风险和危害巨大,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各类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80%以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企业配备的汽车数量不断增加。交通安全是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边缘专业,经常被忽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最容易发生群死群伤,危及企业安全生产。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很多,本文通过对电力企业内部交通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仅从企业内部的管理、驾驶员、车辆三方面提出防止交通事故发生的措施。
一、电力企业交通安全现状
(一)制度不健全
电力企业主营业务是电力生产,在电力生产各环节中,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等都比较齐全。而在交通安全管理方面,主要依赖于地方的交通安全管理部门,企业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对驾驶员、车辆行驶的安全、技术规章制度较少。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交通安全的责任主体是企业,地方交通安全管理部门是行业监督管理部门。
(二)驾驶技术培训缺乏
在电力企业内部,驾驶技术方面的培训、考试相对比较少,驾驶技术水平的提高主要靠驾驶员自身经验的积累,这是远远不够的。
(三)过程监督难度大
驾驶员“单兵”作战,难以监督,行车过程处于“不可控”状态。当前,公路上车辆多,司机新手多,车速快,行驶过程都在动态,不定的危险因素多,稍不留神或预见不足,瞬间即可发生事故。
(四)保障措施单一
电力企业交通安全管理职能部门一般都放在办公室或后勤事务中心,没有像重视电力生产安全那样重视交通安全,专业管理力量和工作力度也不够,管理边缘化,没有更多措施来加强和监督交通安全管理。
(五)安全意识不高
个别单位交通安全氛围不佳,以开快车、逃违章为荣,驾驶人员未认识交通事故的危害性,自以为驾驶技术好、反应快,不会出事,疲劳驾车,超速行驶,行车过程注意力不集中,随时可能发生交通事故。
(六)制度执行不力
部分电力企业虽建立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但未严格执行,对交通违章行为不追究、不考核,导致小违章不断,最终导致重大交通事故发生。
二、电力企业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对策
(一)加强企业内部交通安全管理
1.明确责任。电力企业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明确交通安全主管领导和管理职能部门,制定交通安全目标,将交通安全目标细化并纳入各级人员月度、年度安全业绩考核,与驾驶员签订安全驾驶目标责任状,完成情况与当月奖金和年度绩效挂钩。通过明确责任,提高各级人员对交通安全的重视程度,交通安全管理组织、制度等方面才有可能像电力安全管理那样全面、到位。
2.完善制度。电力企业应建立以下交通安全管理制度:驾驶员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制度、交通安全奖惩制度、车辆台账和安全检查制度、车辆调度管理制度、交通安全定期分析制度等。
3.加强监督。各单位应对车辆行驶限速、限时。在车上配置GPS安全行车记录仪、安装电子眼等设备实时监控车辆的行驶状况,减少车辆运行的安全风险性;车上设安全监督员、核实本单位车辆是否违章等,都是监督行车安全的有效手段。
4.有效奖惩。为鼓励驾驶员安全行车,对全年安全行车无事故的驾驶员,年终给予安全行车无事故奖。对驾驶员在车辆管理或行车中发生的违章行为,违章记分管理规定进行相应的违章记分和经济考核。
5.重点提醒。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路段、不同时期,出车前对驾驶员进行针对性的安全交代和提醒。如遇有大雾、雨雪天气,出车前管理人员应向驾驶员发出的重点提示,提醒驾驶员减速慢行。
(二)提高驾驶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驾驶员是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源头,是第一道防线。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驾驶技能,对保障交通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严把驾驶员入门关。驾驶员应选择持有有效驾照、具有一定驾龄和行驶里程、无酗酒和熬夜等不良嗜好、性情不易急躁、身体状况较好的人员,凡新增的专兼职驾驶人员都必须经过申请、岗前培训,经考核小组理论和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领取准驾证。所有驾驶人员必须持企业发放的准驾证,方可驾驶与准驾车型相符的企业车辆。
2.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组组织观看交通事故录像、典型事故案例分析、聘请交警授课,以及驾驶员个人谈行车安全体会、营造安全驾驶氛围,让驾驶员深刻认识到交通安全风险和事故危害巨大,使企业安全驾驶的要求变为驾驶员个人的自觉行动。
3.加强驾驶员技能培训。请资深的老师现身说法,介绍每个季节和特定气候条件下车辆行驶的注意事项和防范措施,对行车易发生问题的地方讲清,不易发生的问题讲到。组织专兼职驾驶员进行驾驶技术和车辆保养知识的交流,以老带新,以强携弱,并定期进行驾驶员技能考核。
4.重视驾驶员出车前精神状态。首先是驾驶员应自律,出车前应保证休息良好,身体状况正常。出车前,车辆管理人员或乘车人员应观察驾驶员的精神状态,如有不适应及时提出、更换驾驶员。发现驾驶员疲劳,应避免疲劳驾驶。
(三)保证车辆运行状况良好
良好的车况是确保行车安全的重要基础,加强车辆安全管理,必须把车辆视同生产设备,做到“管理有规范,维护有周期,检查有标准”,从根本上杜绝车辆带“病”上路运行,把不安全苗头消灭在萌芽中。
1.实施车辆管理责任制。设立车辆管理部门、车辆管理责任人,明确管理职责,做到凡车有人负责。
2.建立车辆设备台账。建立一车一台帐,内容包括车辆基本资料、修理费统计、油耗统计、行驶公里数统计、车辆交接、年检记录、车辆调度、安全检查、行车日志、维修保养日志、违章记录、缺陷管理等。
3.严格执行定期检查制度。严格执行“三勤”、“三检”等定期检查制度。“三勤”即要求驾驶员勤检查,做好车辆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的安全检查;勤紧固,做好轮胎、传动轴、车辆部件的螺丝紧固;勤擦拭,保持车辆内外部的卫生清洁。“三检”即是加强车辆的日检、半月检和抽检。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措施,务必把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专项行动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