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险蓄力:产品陆续上新,机构推进培训
今年8月,《通知》下发,明确9月1日起,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10月1日起,新备案的分红险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0%,新备案的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上限为1.5%。
进入三季度后,行业一方面抓住窗口期销售,带动增额终身寿险保费高增,另一方面,各机构表态,研究利率下调新环境下的产品策略。记者了解到,多家保险机构已在9月完成人身险产品的调整,更新"排布"预定利率切换后的新产品策略和结构。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兼副总经理郭晓涛在谈及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时表示:平安的寿险业务将在这一举措下受益,新单的负债成本将有效下降。为应对这一变化,平安将会对产品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区别于以往70%以上为传统型产品的结构,未来将以分红型产品为主打产品,预计会占比达到50%以上。
"伴随预定利率的下调、宏观环境的变化,未来的方向是储蓄型业务转向分红险",中国太保总精算师、财务负责人张远瀚此前在业绩发布会中提出,长期来看,分红险占比或超50%。
市场热度不足,"复杂化"产品增加销售难度
关于分红险走热的未来趋势,行业似乎已统一观点:在行业必须持续优化负债成本的前提下,浮动收益型产品的重要性必然将逐步提升,而分红险正是代表产品。《通知》也明确提及,鼓励开发长期分红型保险产品。对于预定利率不高于上限的分红型保险产品,可以按普通型保险产品精算规定计算现金价值。
但同样要看到的是,近两个月的市场反应,却略显冷淡。
多位一线保险销售人员表示,尽管9月是分红险、万能险利率下调前的销售窗口期,但未有停售前的"狂欢期"。产品复杂、浮动收益等因素抬高了客户的入局门槛。
"大部分客户,尤其是新客户,都更偏好保证型收益,我们也不可能向客户进行未来收益的保证,再加上分红实现率较难理解,营销难度是增加的",一位保险营销人员向记者坦言道。
简单来说,分红险收益由保底部分与浮动部分共同构成,保底收益是投保时即明确的收益,目前产品的上限为2.0%,浮动收益则是保险公司每年根据分红型保险业务的实际经营状况确定红利分配方案,具有不确定性。
相较于此前走热的增额终身寿险,分红型保险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仍然较低,从销售人员进行产品讲解和客户理解的角度来说,均更具难度。
但从行业长期视角来看,却并非坏事。"9月市场‘停售期’热度不佳,对储蓄险市场已经确定未来会是长久浮动收益的模式来讲,是一个利好",一位保险中介机构营业部总经理表示,"客户与营销人员被理性意识以及对产品的不够了解拦住了,这避免了储蓄型保险的又一次口碑危机。"
另一位保险经纪人向蓝鲸新闻表示,此前不少营销人员一味强调分红收益,存在销售误导或关于浮动收益告知不明的情况,导致今年分红险收益率普遍下滑情况下不少客户存在难以理解甚至抵触的情绪。
基于行业观点,加大分红险和万能险销售,是保险公司相对稳妥的策略,面对未来的利率均有较大进退空间。中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短期内,无论是渠道适应分红险销售,还是客户消费倾向的转变,都具有挑战性。但长期看,随着利率不断走低,分红险作为一种类固收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要,长期看有增长可持续性。"
近期,保险公司2025年旺季营销陆续启动,产品策略也进一步明晰,险企将如何布局以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类产品,又会有哪些创新,进一步的市场表现有哪些变化,记者将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