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保:加快推进“保险+服务+科技”商业模式新变革

11月10日,中国人保举行2023年投资者开放日,以“风险减量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展现中国人保如何以“保险+服务+科技”新保险商业模式推动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为服务实体经济与社会治理保驾护航。

中国人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廷科在开放日致辞中表示,保险作为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和保障机制,可以运用风险减量服务手段,从简单的“灾后”补偿转向“灾前”预防预警、“灾中”快速响应、“灾后”精准理赔,成为政府公共安全治理和应急管理体系政策“工具箱”中的重要工具,将其融入整个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治理框架之中,在更好发挥保险经济减震器与社会稳定器功能的同时,推动保险业转型发展、加快高质量发展。

助力“大灾”无“大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速,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健全我国灾害风险保障机制已成为重要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既为国家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指明了方向,也为保险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行动指南。

王廷科表示,中国人保集团新一届党委,从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的全局高度,把风险减量服务上升到集团战略层面,提出构建“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把风险减量服务作为集团卓越战略的重要环节,加快探索实践新技术新模式。

近年来,全球变暖导致的自然灾害上行趋势明显,已经成为保险业面临的长周期深刻挑战。我国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国际经验看,自然灾害的保险赔付金额占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可达30%至40%,而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灾后损失以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为主导的救济方式,保险赔偿占比还比较低。如何实现大灾之后无大损,提升保险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保险业风险减量服务须主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王廷科看来,风险减量服务是助力大灾无大损的有效手段。据他介绍,在今年抗击“杜苏芮”台风过程中,中国人保共向客户推送风险提示903.7万条,对道路、涵洞、地下车库等1.27万处内涝风险点开展风险排查,为受灾区域企业客户安装车险水浸物联设备1290余台,通过手机端小程序等形式及时通知客户转移车辆等财产,提升防灾减损效能,与往年类似的台风灾害相比,有效地降低了灾害赔付。

为生产生活风险做“减法”

以风险减量服务助力生产生活,中国人保通过对“保险+服务+科技”模式进行深入探索,目前已有诸多实践项目落地。

开放日当天,《金融时报》记者来到宁波市永红家园对住房安全保险项目进行实地探访。2015年6月,宁波市全国首创推出城镇住房保险,主要保障对象为竣工于2000年以前的城镇住宅,保障责任涵盖住房倒塌损失、人员伤亡保障、应急加固费用、临时安置费用。

据记者了解,在风控服务方面,中国人保对投保的房屋建立了电子档案,会进行专业的安全评估服务,如明确每幢房屋的不同风险等级,并开展对应的巡检服务。在巡检过程中如果发现房屋存在安全隐患,会及时地进行风险预警。

2020年,中国人保对城镇住房综合保险进行科技升级,引入智能监测设备,提升风险监测的精准度;2022年12月,宁波市范围内迭代为“保险+服务+科技”的风险减量模式。目前,城乡住房综合保险已覆盖宁波城镇老旧住房2.78万幢,农村住房127.15万户,提供风险保障1473.88亿元,年均开展动态监测43.87万次。

此外,开放日现场还展示了“万象云”平台,这是中国人保自主研发的数智化风险管理平台,是以新技术赋能风险减量管理的创新探索。

据王廷科介绍,“万象云”平台整合了内外部数据,运用了物联网、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了涵盖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的风险减量管理通用架构和专项服务,目前已经应用在“安全工厂”、电梯“卫士”、智慧工地、海上风电等多个领域。比如,“安全工厂”全面支持安全培训、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等事故预防技术服务,累计提供风控服务20.98万次,排查风险隐患33.71万条。

全面深化业务板块科技赋能

聚焦民众保险需求,助力健康管理,中国人保发布“福数新程—门诊慢病业务管理平台”,将科技成果切实落到基层民生服务中,同时也赋能其健康险子公司专业化经营;发布“数智焕新—寿险服务升级项目”,推动寿险子公司加快构建“保险+养老健康服务+科技”的商业模式。

对于未来如何继续深化科技赋能风险减量,王廷科表示,中国人保将坚持长期主义,坚定不移推进“保险+风险减量服务+科技”新商业模式,降成本、提价值、优服务,打造人保集团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王廷科进一步阐释,将推动风险减量服务更加“标准化”“数字化”“专业化”。

王廷科坦言,数字化时代的保险服务不能再搞“人海战术”,尤其是风险减量服务。中国人保将把数字化、智能化作为保险新商业模式的底座,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风险减量服务系统和平台建设,为一线服务人员开发配备数字化工具,压缩服务时空距离,优化服务模式,降低服务成本,从“人海”服务转向更精准、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数治”“智治”服务。

中国人保将发挥行业“头雁”作用,做实做强风险减量服务专业团队,围绕定量分析技术、安全技术、防灾技术等,开发风险减量服务“人保模型”,打造风险减量服务“人保标准”,真正成为专业化的风险减量服务提供者,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戴梦希)

THE END
1.南燕保险科技南燕集团成立于2014年,目前公司为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提供从产品、销售、管理到理赔、TPA、健康服务等业务全流程综合解决方案。是中国HMO管理式医疗的先行者。https://www.nanyangroup.com/
2.富泰锦丰汇成都富泰锦丰汇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保险+科技+服务”核心能力,助力保险真正好买、好赔、好用,让保险更有温度!同时提供保险资讯、保险咨询、保险方案定制、核保、协助理赔等一站式保险服务。https://donsins.com/
3.广州日报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提高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创新“保险+科技+服务”实现全流程风险减量管理,“保险+信贷”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银保监会于近期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针对都市型农业的风险特点,积极开发风险保障程度高、费率合理、可推广的...https://gzdaily.dayoo.com/h5/html5/2023-04/27/content_886_823982.htm
4.羊城晚报打造“科技+服务+保险”新模式 平安产险助力构建安全生产新格局 7月27日,第四届中国职业安全健康高峰论坛暨第三届安全生产责任险交流会议在吉林长春举行。作为本次高峰论坛主办方之一,平安产险分享了在服务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创新打造“科技+服务+保险”新模式的实践,为社会提供更多安全保障与服务。https://ep.ycwb.com/epaper/ywdf/h5/html5/2021-08/03/content_493_414240.htm
1.科技为保险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总体上看,科技金融的外延非常广泛,既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金融行业本身全产业链条的科技化,也包括金融行业所服务的各类产业的科技化、金融产品的科技化和金融服务过程的科技化。 以保险科技与科技保险为例,在农业保险领域,保险公司利用遥感技术与无人机技术进行农业保险的查勘定损,不但能节省大量人力,...https://www.financialnews.com.cn/2024-11/13/content_412271.html
2.广东人保财险:“7.8”在行动!“保险+服务+科技”赋能保险力量“安全工厂”信息系统、“粤农保”AI数字农业、岭南水果防灾减损、智慧渔场四大平台;水稻生产应急服务中心、“政府+保险+科技+服务”出租屋管理新模式、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项目可保风险管理体系三大项目;物联网水浸监测预警、发动机连杆免拆定损两大技术……向社会公众普及人保科技如何助力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https://www.xxsb.com/content/2023-07/09/content_214447.html
3.共创“产寿健”保险服务生态,爱保科技成为技术赋能者与连接者爱保科技以“保险+科技+服务”为核心理念,在业务布局上,前期依托人保集团在车险市场的优势资源,以车主为入口,以技术为引擎赋能保险公司,综合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实现保险全流程、多领域的智能升级,为车主提供全流程、在线化、智能化、可直达的保险服务。 https://www.iyiou.com/news/2019033196275
4.众安保险以“保险+科技+服务”多维驱动,聚焦多样化保障需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消费升级、数字化转型以及科技应用的飞跃都对保险科技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市场的发展需求,众安保险聚焦多层次、多样化保障需求,以“保险+科技+服务”多维驱动,连续推出全覆盖式网络安全保险、癫痫保,公司尊享e生、团意险等产品也迎来全新升级,刷新保险科技行业新高度。 https://news.iresearch.cn/yx/2022/03/4247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