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麦肯锡在《保险2030: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写保险业》报告里,描摹了2030年的未来保险世界的场景。
在这个未来保险世界里,从车主坐进自己汽车的那一刻起,便与其投保的保险公司建立了即时联系。无论是在保险公司的规划下选择行车路线,还是出险报案,在线查勘和理赔,直至车辆送修,都可以坐在车里在线完成。
在麦肯锡看来,随着卷积神经网络等深度学习技术新浪潮的到来,人工智能(AI)的底层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到商业、家庭、车辆和普罗大众身上。在这一变革中,保险将从当前的“检测和修理”模式,进化为“预测和预防”模式,从而彻底改变保险行业的方方面面,其理赔、分销、承保和定价都将获得重塑。
如今,无论是张维功还是麦肯锡版的“未来世界”,都已经在现实中部分地实现了。
在时代大潮里,科技一日千里,创新日新月异,科技创新能力高下,已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变量。如总书记所说: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今年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的“新质生产力”,根据官方定义,是指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落脚点在于生产力。
在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能否以“新”提“质”、以“质”催“新”,塑造更多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亦成为保险公司的关键。
“新质生产力”的落脚点在于生产力。科技唯有转化为生产力,赋能于主业,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从互联网络促成保单,到成立保险电子商务网站,从推出互联网保险产品到成立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从保险科技到数字金融,我国保险业在保险科技之路已奔跑了20余年。
国际上科技已广泛赋能于保险业,我国保险业对科技的应用亦更加迫切。《2023保险科技洞察报告》指出,目前我国保险科技成果面临成熟程度低的难题。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保险业也已进入科技变革重塑业态的关键期。近年来,保险业都提出了“保险+科技+服务”战略,探索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连接业务端与客户端。
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在2023年推出AIGC中台及首批保险垂直场景AIGC应用智能内容创作平台“易创”和具备对话生成式AI的“集智”经营分析平台AI升级版。
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变革浪潮,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迄今已逾70年,其带来的互联网红利如今已基本散尽。业界预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变革将点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奇点”。
能否把握并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机遇,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保险业能走多远。
技术的进步绝非一朝一夕,亦需资金实力和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有业内人士指出,科技研发是重资产重人才的艰苦之路,大型保险公司有资金实力和人才队伍,但缺乏机制。而新兴保险公司机制灵活,却缺乏资金和人才。
因此,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虽然都提出数字化战略,但实施路径和切入点,各有不同。
早在九年前,时任分管科技板块的副总经理潘宏源曾问过张维功一个问题:“在您心目中,科技要把阳光变成什么样子?”
彼时张维功沉思了一会,给出了回答:“若干年以后,阳光就是一台机器和一群客户的关系,连我都不存在。”然后他拿出一张纸,与潘宏源探讨怎么一点点实现他的构想。
早在几年前就在规划的“罗布泊”工程,亦开始实施。
在张维功看来,只要阳光人确立目标,组织好队伍,挺进科技的“罗布泊”,就不可能没有进步和突破。
比如,在阳光人寿升级推出的“灵犀3.0”版本中,全新上线的服务机器人的“随屏互动”功能,大幅度提高了客户服务一次完成率和体验感受。
著名学者许倬云说过,如果社会上只有科技而没有人文,那么这种科技只是一种工具性的理性科技,一种找不着目标的科技,一种忽略了人存在意义的科技。
冰冷无感的科技,只有应用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科技才能真正地散发出温度,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有业内人士指出,新质生产力的“质”,一是指质态,二是指质效。新质生产力以数据作为驱动经济运行的新质生产要素,可以打破传统生产要素的质态,从而提升质效。
这种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突破,正展现出支持数字化转型从物理反应向化学反应的跨越发展。
在培训方面,阳光可以人工智能技术根据业务场景配置相应的学习课件,以人机语音互动的方式为业务人员提供全天候的沉浸式场景陪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