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意义: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肌肥厚、心力衰竭等。
三、心肌肌钙蛋白(Tn)
正常值:心肌肌钙蛋白由肌钙蛋白T(TnT)、肌钙蛋白I(TnI)及肌钙蛋白C(TnC)三种亚单位组成。免疫散射比浊法:心肌肌钙蛋白T(TnT)<;0.5微克/升,心肌肌钙蛋白I(TnI)<0.03微克/升。
临床意义:增高:在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TnT)及心肌肌钙蛋白I(TnI)在2.7~4.9小时开始升高,5.8~29小时达到高峰值,83~168小时恢复正常。所以,血清心肌肌钙蛋白测定,有助于早期及中后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尤其对于微小的、小灶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更有价值。不稳定型心绞痛、围手术期心肌损害及其他心肌损害等,心肌肌钙蛋白也均可增高。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4天,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I(TnI)浓度之比,可作为溶栓是否成功的指标之一。
四、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
正常值:<5微克/升。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骨骼肌损害、肾功能衰竭等。
五、超敏C-反应蛋白(I-IS-CRP)
单位:毫克/升(mg/L)。
正常值:免疫散射比值法:<2毫克/升。
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对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进行动态监控,以预测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当超敏C-反应蛋白>2.1毫克/升时:初发心肌梗死危险度增加3倍。发生出血卒中危险度增加2倍。发生严重外周动脉血管性疾病危险度增加4倍。
六、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单位:单位/升(U/L)。
正常值:速率法:5~40单位/升;比色法:8~28单位/升。
临床意义:显著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细胞坏死等;中度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心肌炎等;轻度增高,见于肾病、胸膜炎、肺炎、多发性肌炎、疟疾、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肌营养不良、急性胰腺炎等。
七、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CK)
正常值:速率法:CK总活性为24~200单位/升(U/L),CK-BB为O,CK-MM为0.94~0.96,CK-MB为0~0.05。
八、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同工酶(LDH)
正常值:LDH-P速率质<;400单位/升(U/L),LDH-L速率法114~240单位/升。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醋酸纤维素膜法:LDH10.24~0.34,LDH20.35~0.44,LDH30.19~0.27,LDH40~0.05,LDH50~0.02。
九、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HBD)
正常值:70~190单位/升。
十、血清精氨酸酶(ARG)
正常值:测鸟氨酸法:成人0~6.05单位/升,儿童0~3.79单位/升。
临床意义:增高: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4~6小时,血清精氨酸酶活性即可升高,30~72小时达峰值,3~5天逐渐下降,一周内恢复正常;风湿性或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精氨酸酶活性也升高。肝脏疾病时,精氨酸酶活性升高;肝硬化患者,血清精氨酸酶活性升高的幅度低于急性肝炎患者;肝肿瘤、肝脂肪浸润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性脑病患者的血清中,此酶活性也均升高。儿童伤寒患者、烫伤者,精氨酸酶活性也升高。
十一、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PBB)
正常值:0~7.0微克/升。
临床意义: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此酶略有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