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空腹血糖升高超过7.1mmol/L,但是糖化血清蛋白并不高,这说明患者在过去的2~3周内,平均血糖并不高,此次的血糖升高可能只是暂时性的,受某些偶然因素影响导致的,并不能诊断该者患患有糖尿病了。
二、什么是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
糖化血清蛋白(GSP)是血清中各种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脂蛋白等)与葡萄糖发生糖化反应,形成的酮胺结构,又称为果糖胺(FMN)。有些医院的化验单写的是糖化血清蛋白,有的医院的化验单写的是果糖胺,其实是一回事,即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
特点和价值:
1,糖化血清蛋白可弥补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应最近2~3周短期血糖水平的不足2,糖化血清蛋白比糖化血红蛋白更适合评价住院期间(10—15天)糖尿病患者降糖方案的效果,已成为血糖监测和近期疗效评价较好的常用指标。3、如果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三者都升高,而且升高幅度大致相当,则说明最近2~3个月内,血糖水平一直较高,提示目前的降糖治疗方案不理想,需要进行调整,或者是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问题,需要及时进行糖尿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或者存在其他影响血糖升高的问题;4、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升高,而糖化血红蛋白接近正常,说明最近2~3周血糖水平较高,如果是初诊患者,则说明患者为初发糖尿病或是糖尿病的早期,如果是正在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则说明目前的降糖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5.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都正常,但空腹血糖明显升高,说明血糖升高是临时因素引起的,比如可能是大量输入了葡萄糖,或者是其他应激状态或人为因素造成的结果异常;
6、血糖正常,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均升高,但糖化血清蛋白升高幅度明显小于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的幅度,则说明最近2-3周内血糖控制得较为理想,仍需要继续维持治疗。
7.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都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仍升高,说明最近2~3周内病情控制良好,继续保持目前的治疗方案。
6、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红蛋白仍升高明显;这说明最近2~3个月及2~3周血糖都控制不佳,但是最近1~2天进食过少,或是单次用药剂量过大;比如,早上注射了胰岛素或是吃了降糖药过后没有进食的情况下抽血的;
影响糖化血清蛋白的因素有:
血液中蛋白浓度、胆红素、乳糜和其他低分子物质等因素会影响糖化血清蛋白的检测结果,特别是低蛋白血症和白蛋白转化异常时,糖化血清蛋白测定结果可能不可靠;而且样本血清需要空腹采血,要求无溶血、无脂血。
二、什么是糖化血清白蛋白:
1、什么是糖化血清白蛋白上面介绍的糖化血清蛋白是指血清中被糖化的蛋白质,也就是血清中与葡萄糖结合的蛋白质的总量,是一个绝对值,是以毫摩尔/升(mmol/L)为单位来表示的,包括:糖化白蛋白,糖化脂蛋白、糖化球蛋白、氨基酸等;其中糖化血清白蛋白占66%,占糖化血清蛋白的大部分;临床上糖化血清白蛋白水平是用糖化的白蛋白占白蛋白的百分比来表示,它是一个百分比,糖化血清白蛋白的临床意义与糖化血清蛋白一样,可反映最近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但是它不受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影响;
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白蛋白=血清中糖化白蛋白/白蛋白的比值;不需要空腹抽血,可随到随测,检测结果是相对值,参考值为11%~17%,因此糖化白蛋白比糖化血清白蛋白更准确。
2、糖化血清白蛋白的影响因素
糖化白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化白蛋白处于高水平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所以对于糖化白蛋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血白蛋白的更新速度影响糖化白蛋白的测定结果,白蛋白增高的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肾病综合征等,糖化白蛋白测定值偏低,而在白蛋白降低的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肝硬化,糖化白蛋白测定值则偏高。BMI也是影响GA水平的重要因素,与之呈负性影响,在体脂含量较多或腹型肥胖的人群中,GA偏低,可能低估实际血糖水平。
三、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清白蛋白的比较
二者临床意义相似:糖化血清蛋白和糖化血清白蛋白都可以反应糖尿病患者过去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并且不受当时血糖浓度、饮食、运动、药物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克服了糖化血红蛋白反应缓慢,不能及时反映近期血糖水平的不足,是短期血糖监测较为理想的指标,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降糖方案评估、药物疗效评价、药物剂量调整、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预后判断等较为灵敏的指标。在糖尿病诊断和血糖监控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糖化血清蛋白是测定血清蛋白中糖化物的绝对值的,而糖化血清白蛋白是测定白蛋白的糖化率的。糖化血清白蛋白是只测量血液中白蛋白这一种物质被糖化的比率,不受进食、胆红素、尿酸、肌酐、血红蛋白及维生素C的干扰,尤其是排除了肝肾疾病、溶血性贫血和蛋白质结构异常对血浆蛋白量的影响,因此稳定性好,变异性小,准确率较高。糖化血清白蛋白比糖化血清蛋白更精确已经得到公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用糖化血清白蛋白替代糖化血清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