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年版)》。时隔6年,2021版指南更新,强调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出发,综合考虑患者具体情况与各种监测方法的特点,制订个体化监测方案。
#1、毛细血管血糖
#2、静脉血浆葡萄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禁食8小时后早餐前血糖值,能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一般表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餐后2小时血糖:即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的2h血浆葡萄糖值,餐后血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胰岛素分泌的情况和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为临床上用于筛选和发现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最常用方法。表1糖代谢状态分类
注: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影响因素: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受所进食物的种类及量、运动情况、胃肠蠕动快慢、药物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意义:空腹血浆葡萄糖或OGTT2h血浆葡萄糖值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或人群筛查,同时也是糖尿病的诊断指标(表2)。表2.糖尿病诊断标准
#3、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在HbA1c未达标前应每3个月检测1次,达标后每半年检测1次。新版指南中将其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且是目前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公认标准,也是调整降糖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参考范围:HbA1c≥6.5%为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影响HbA1c的因素(1)与检测方法无关的影响因素:
铁缺乏、维生素B12缺乏、脾切除等引起红细胞生成下降、寿命延长的因素都会使结果增高;
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铁剂、维生素B12、慢性肝病、脾肿大等引起红细胞生成加快、寿命缩短的因素可使其降低;
妊娠期女性的HbA1c水平相较于非妊娠期女性略降低。
(2)与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和抗干扰性有关的因素:
如糖化血红蛋白前体、高HbF、氨甲酰化血红蛋白、高胆红素和高甘油三酯等;
血红蛋白病或异常血红蛋白HbC、HbD、HbE、HbS等;
维生素C、维生素E,大剂量水杨酸盐、促红细胞生成素、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等也可使HbA1c检测结果降低。
临床意义:HbA1c变异性小,稳定性好,能反映长期的血糖情况,不受短期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变化的影响。HbA1c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风险关系密切。但其结果不能精确反映患者低血糖的风险,也不能反映血糖波动的特征,对调整治疗后的评估存在「延迟效应」。
#4、糖化白蛋白
#5、1,5-脱水葡萄糖醇
1,5-脱水葡萄糖醇(1,5-AG)含量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降低,可反映1~2周内的血糖控制情况,有助于对餐后血糖波动的监测,可作为血糖监测辅助指标。
#6、持续葡萄糖监测
回顾性CGM:在监测结束后分析评价血糖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从而对治疗方案及生活方式进行针对性调整。
实时CGM:提供即时血糖信息、提供高或低血糖报警、显示葡萄糖变化趋势。可显著降低HbA1c并有助于减少低血糖风险。
扫描式CGM:即FGM,主动扫描传感器获取当前葡萄糖数据,免去了频繁采血的痛苦,有助于提高患者血糖监测的依从性。通过分析血糖波动(包括日内血糖波动及日间血糖波动特点),分析原因并给予相应的调整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