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首座江苏首批!这里有江南丝绸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春蚕吐丝,织造成绸,丝绸以其独特的美观性和商贸价值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忽视的瑰宝。南京,自古以来都是丝绸织造的中心之一,据《清会典》记载,“凡上用缎匹,内织染局及江宁织造”。郑和下西洋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地也是南京。

秦淮区菱角市66号,明城墙下,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经过四年努力,正式晋升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成为南京首座、江苏第一批获得国家等级评定的非国有博物馆。

一丝千年,生生不息。这里有江南丝绸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美、更绚丽的中国丝绸故事,正在南京上演。

薪火两代传,明城墙下建起一座全新博物馆

走进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一步踏进丝绸的世界。

行走在馆内,各种关于丝绸史料图鉴铺展开来,仿佛一个从古代走来的绣娘,将丝绸流传7000年的历史文脉娓娓道来。绫、罗、绸、缎、绡、绢、纺、绉、纱、锦、葛、绨、呢、绒等14大类丝绸全品种样本皆在馆中。云锦、宋锦、苏绣、缂丝等最高等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现出蚕桑丝织技艺高度与广度。

馆内还特别收藏了近现代中国丝绸行业突破性的科技成果,藏品分为专题典藏类、历代丝织品与生产工具类、技艺与科技成果类、档案资料类等,以丝绸行业的专业标准形成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收藏体系,以此展示、研究、传承、弘扬江南丝绸的历史、科学、艺术、文化的成就和价值。

为什么会专门建一座关于丝绸的博物馆?答案要从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理事长徐凤梅的丝绸情缘说起。出生于1953年的徐凤梅是这座博物馆的创始人,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毕业的她选择留校任教,一教便是11年。在这期间,她掌握了过硬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桑树种植和蚕种培育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随后她加入了江苏省丝绸总公司,也就是苏豪集团的前身,负责公司的技术研发。她还担任过江苏省丝绸协会秘书长等职务,可以说,关于丝绸的一切,她都了如指掌。

2017年5月3日,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在明城墙下正式开馆。博物馆需要人专门打理运营,徐凤梅力劝女儿耿奇加盟。“我说服了她。丝绸为什么能传承几千年?丝绸文化可挖掘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毕业于南大中文系,做过媒体、做过外贸的80后姑娘耿奇,最终动心了,成为了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的馆长,设下了一个愿景——以7000年的江南丝绸文化为主题,以丝绸的全产业链优势为依托,以江南生活方式为语境,打造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展示、收藏、保护、研究、教育的丝绸文化体验中心、织造技艺保护中心、丝绸文创开发中心和产业生态示范中心。

经过四年的努力,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正式公告显示,经由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定级评估办法》《博物馆定级评估标准》评定,南京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正式晋升为国家三级博物馆,也成为南京首座、江苏第一批获得国家等级评定的非国有博物馆。

打造全产业链,让传统文化破圈而生

大雅雅于市,博物馆也要“接地气”,单纯的藏品展示并不能满足参观者的需求,在这个最能讲述好丝绸故事和起源的地方,陈列的展品不仅承载了实用功能,也传承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和艺人匠心。对于将一生心血投注到江南丝绸上的徐凤梅来说,借助博物馆这个载体,构筑起一个产业化模型,直观地展示丝绸生产体系中产学研的全过程是她的夙愿,也是她的责任。

丝绸生产需要经过桑——蚕——茧——丝——绸5个环节;丝绸技艺包括绣、染、织、绘、印5类工艺;丝绸链接农业、工业、科技、商业、文化5个领域。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开创性地将这些结合在一起,提出了“蚕桑丝绸全产业链和丝绸文化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创新理念。在耿奇看来,丝绸文化既是农桑文化的源头,又是丝绸之路的历史,也是纺织技艺的巅峰,更代表着一种顶级的艺术形态和生活方式。

源于徐凤梅数十年深耕桑蚕技术的研发工作,在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中,除了丝绸,还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桑蚕衍生制品,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桑叶茶、桑葚酒、蚕丝护肤品甚至还有桑鸡蛋、桑猪肉……博物馆的蚕桑衍生品基地从蚕种生物特性出发,解决了产业链后续发展难题,生产研发新的以桑蚕丝为原料的产品,已经做到了蚕桑茧丝绸全产业链覆盖,拓宽了文创的边界,让丝绸文化真真切切地融入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

除了科学研发,博物馆还从源头出发,创办了一个蚕桑养殖农场。大众可以通过预约的方式前去参观,体验采桑、养蚕,感受桑鸡蛋和桑叶茶的营养与美味,这里有的,是丝绸与远方。在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丝绸不仅仅只是艺术品,更代表了一种生活美学,不论是生产的哪一个阶段,都能让人感受到丝绸的独特魅力。

独木难支,不论在哪个行业都适用,尤其是对非国有博物馆来说,多方合作,才是共赢。耿奇通过与南京博物院、苏州丝绸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等国有博物馆合作,将桑蚕衍生品基地生产的产品送入了各大博物馆的商店。

创新不止于此,在博物馆文创方面,该馆133个原创文创产品紧扣丝绸文化主题,横跨衣食住行的各个维度,让观众能深刻地体会到丝绸是一种精美的生活方式,从而真正实践了以文化赋能产业,以产业反哺文化的办馆理念。该馆文创荣获“中国旅游商品大奖”“紫金奖文化创意奖”“南京市首届博物馆文创产品最具人气奖”“南京特色文旅商品”“江苏省特色伴手礼”“南京礼道—非遗好礼”等荣誉。

此外,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团队承接了南京博物院大雅斋系列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和宣发。对耿奇来说,博物馆商店不仅仅是个商店,它更承载着文化产业化以及与市场对接的作用。吸引人的看似是一件件精致的商品,实则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核。

耿奇认为:“博物馆不仅仅是简单的藏品陈设,更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围绕文化产业,将文物与现代科研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系统,用现代的方式让传统的文化破圈而生,让江南的丝绸文化不再只是少数爱好者的“私有珍藏”,而是借力成为大众熟知的文化符号。全产业链的打造,对博物馆尤其是非国有博物馆来说意义非凡,耿奇表示:“希望在市场与文化之间直接搭建起桥梁。”

数字化探索,开创丝绸非遗保护新格局

疫情之下,全球很多博物馆都开启了数字化之路。但大多数博物馆的数字化方向,基本上还停留在“把文物信息化”,也就是说,可以让观众线上看展品。而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的数字化探索,已经走在了前头。

“丝织技艺的经纬交织原型启发了二进制编码的原理,丝织技艺与数字化的渊源在当代被重新建立。”耿奇说,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设立“数字非遗文化基因——江南丝绸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探索创新非遗传承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代表性丝绸非遗技艺进行数字化保护。这建立了丝绸非遗数字化保护的行业标准,开创丝绸非遗保护的新格局。

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的探索,是从南京云锦开始的。在馆里,安放着一架巨大的大花楼织机,馆内专门请了织工现场展示纺织技艺,将云锦制作过程展示到大众面前。除了现场展示,南京云锦数字化保护的开发与应用已经进展到了一个全新的格局。一件清制的龙袍上除了五爪金龙还有哪些图腾纹饰?南京云锦牡丹花样的配色有什么规律和诀窍?《红楼梦》中的角色爱穿什么样式花色的服饰?坐上大花楼织机可以“拆解”成哪些步骤……关于云锦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的数据库里找到答案。

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推选的2020年度江苏省智慧文旅示范和培育项目近期正式公布,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的“南京云锦数字化保护的开发与应用”获得示范项目第一名。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跨界碰撞,把口口相传的云锦传统技艺以数字化形式进行记录、保存和传播展示,让南京云锦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

“以前我们说传承非遗,一定要进入到这个行业,或者找到一个传承人,才能学习这件事。但现在就没有障碍了。只要感兴趣,都可以调用这个数据库的资料,去了解云锦、了解非遗,可以没有障碍地去学习。”耿奇说,让非遗技艺成为“可应用的文化基因”,是跨越时空的数字化保护,是文化薪火的传承。

通过这个项目,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希望形成“社会化保护”的概念。“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丝绸绝不仅仅是好看而已,其中深藏的文化更值得人们记住。单凭藏品的展示,不一定能让观众在文化上与之产生共鸣,参观者并不能直接发现其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耿奇说,希望通过剖析传统技法之妙,找到丝绸文化与观众的共通之处,让观众理解传统丝绸技法蕴含的价值,继而成为一名二次传播者,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是非遗传承人,我们是文化的守护者和践行者。”“传承”二字,先有传,后有承。只有传播得范围广、挖掘得深度够,才能吸引人将文化“继承”下去。

【新闻多一点】

南京正着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成效显著。对非国有博物馆,我市加大扶持力度,共下拨非国有博物馆发展补助资金约1000万元,组织开展南京市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工作,促进非国有博物馆运营管理、展览展示、服务水平等方面全面提升。

截至2020年底,全市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已增至60座,其中非国有博物馆增至20座,逐步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公共服务体系,博物馆数量、类别、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

THE END
1.北京汽车博物馆更多>> 更多>> 更多>> 主题活动 科普读物 志愿者招募 ·资料中心 ·商品预定 ·捐赠指南 更多>> ·展厅分布·开放时间 ·参观须知·票务信息 ·在线预约·交通地理 ·服务设施 更多>> ·业界交流 ·藏品研究 ·友好机构 更多>> 更多>>http://automuseum.bjft.gov.cn/
2.资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旨在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示、传播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识,展示我国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观念和理论共识,充分调动和https://www.ihchina.cn/zixun
3.《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头条报道我校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5月20日,《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头条刊发《许昌学院历时9年打造农耕文化博物馆——从中原农耕文化中追寻大学的根与魂》一文,全文逾3000字,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我校农博馆建设的艰辛历程与目标定位,以及农博馆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宣教育人、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成效和积极意义,向社会各界展示了一个有情怀、有特色的高...https://lide.xcu.edu.cn/info/1011/3357.htm
1.上海博物馆东馆 10:00~18:00 17:00后停止入场,基本陈列免预约,除国定节假日外,周二闭馆 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952号https://www.shanghaimuseum.net/
2.圆桌面向未来,博物馆如何创新发展面对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博物馆展览如何多元探索与创新发展?博物馆探索“跨界融合”、“博物馆生活+”等话题成为时下的行业焦点和热议话题。澎湃新闻获悉,“面向未来——博物馆赋能美好生活”中国博物馆协会城市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展览交流专业委员会2024联合年会近日在上海世界会客厅召开。近200家博物馆、科研院所等企事...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42969
3.博物馆揭秘,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重磅新闻揭晓!系统集成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也在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承担起社会责任,最新的消息显示,一些博物馆通过举办展览、开展教育活动等方式,关注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议题,一些博物馆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公众提供免费的参观和学习机会,这些举措展示了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感,也为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http://www.cy-info.cn/post/1833.html
4.专家呼吁加快建设长江文化主题博物馆一是加快建设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依托“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忠县皇华岛,建设三峡考古遗址博物馆。二是加快建设世界大河文明馆、中国水文博物馆、川江航运博物馆等长江文化主题博物馆。三是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以大足石刻为重点,串联长江流域沿线石窟寺遗址,建设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https://www.cqcb.com/hot/2021-05-18/4143918_pc.html
5.当“博物馆日”遇见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新闻网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在西安举办,围绕今年“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的主题,西安市最新公布了全市163座博物馆名单,并启动2024年博物馆月系列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共建博物馆之城、共享建设成果的城市文化氛围。 “博物馆之城”已成西安“金名片”...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4-05/17/content_6897993.htm
6.新闻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在湖南博物院...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提出“文化+科技”融合命题,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十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同时,沈晓明书记指示,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努力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推动湖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湖南博物院要成为“全球最亮眼的数字博物馆”。 https://www.hnmuseum.com/zh-hans/node/10107
7.山东博物馆本馆新闻文化润心,博物馆引领“夜生活”新潮流...2023年8月18日晚,山东博物馆举办的“博物馆文化之夜”系列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活动精彩纷呈,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活动开场前,博物馆入口处观众就已排成长龙。山东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刘延常,专职副书记卢朝辉,副馆长王勇军,副馆长高震为来馆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观众赠送学习用品,表达博物馆的美好祝愿。 https://www.sdmuseum.com/art/2023/8/19/art_270328_1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