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其实到一个地方去玩,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深入的玩法是去了解当地的人和文化,即“人文”。北京和上海“人文”上的差异,也代表了中国南北方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为异地旅行生活带来了乐趣。每个人眼中的另一座城是未知的,到底有什么不同?且听达人老谢来说一说,他眼中的北京“人文”是怎么样?
浅谈文化
上回说的,是北京这座城市,以及北京的酒店、餐饮与出租车的服务状况。这回来说说北京人和北京文化。坦率讲,前半个话题我还算有点把握,后半个关于文化的话题,我完全拿捏不准。自从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已杯盘狼藉,所剩无几。尤其我们的民间民俗文化,混乱不堪,已没什么文化可言。再说,文化这个词含义太广、范围太大、用途太多。实在错综复杂、莫衷一是。所以,不敢随便乱谈文化。有些人喜欢言必称文化,什么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等等一大堆,好像不把文化扯进来,就会显得自己没有文化。据我观察,有两种人特别精于此道。一种是完全没受过什么教育(可能还买了个假文凭),怕被人识破而喜欢装的人。就像刚改革开放时,人们喜欢戴金项链一样。全部家当挂在脖子上,也就那么细一条。还有一种是别有用心的骗子,他们想通过文化来抬高售价卖假货。真正有文化的人,平常很少提到这两个字。文化跟钱一样,只有缺少它的人,才会常挂在嘴上。这跟刚学英文,就喜欢在中文中夹几个单词,道理是一样的。
北京:北方文化的代表
论国内的教育水平和文化水平,无疑北京是最高的。的确,北京人编的黄段子和政治笑话很妙、很幽默,笨嘴拙舌的南方人恐怕编不到那个水平,只有欣赏的份。当然,不仅仅是编小品、说相声,北京人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也慢慢养成了北京人文化上的优越感。他们容易居高临下地看待其他省市的人,令全国人民很反感。这就像上海人自以为很洋气,把其他省市的人都当老土,令国人恼火一样。
北方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北方人也稍带有那么一点文化优越感,但实际情况是,哪怕是远古时代,南方也并不是蛮夷之地。到了近现代,南方更是人才辈出。民国十大女才子,江浙沪占七成,其余粤闽赣各一人,全部是南方人。解放以来,中国科学院士中,江浙籍人士从未低于50%。如果算上其他南方省份,估计至少近八成。不仅科学文化上是如此,政治上也一样。从推翻清朝、北伐,到抗日战争和经济特区,基本上都发生在南方,没北方什么事。连中国最高层领导,也大多是南方人,或出自南方各省市。
北方人常说南方人不实在、不爽快。这又是一个天大的冤案,这顶帽子扣在南方人头上已有许多年,却从未看到有南方人出来申诉过。实际上,南方人远比北方人实在,而且心直口快。只不过因为缺乏说话技巧,不如北方人那么能说会道罢了。表面上看,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方宴客、大声说话,显得豪爽大气。而且嘴巴又甜,那股子亲热劲,每每令我这个南方人汗颜。喝得高兴时,“大哥,您放心,您的事就是我的事”。等一转身,或酒醒后,形同陌人,“因为我从不把自己的事当回事”。
国人眼中的上海
许多北方朋友(主要是北京的)来上海,就喜欢找我玩。他们对我的评价是“你一点都不像上海人。”这恐怕是国人对上海人的最高评价。可我听了,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我从出生至今,从里到外,从来没变过,是个不折不扣的上海人。最近几年,北京人对上海人的看法稍微有所好转,“您们上海人尽管爱说大话,但倒是蛮守信用的,讲好的事,一般都能做到。不像东北人,保证的再好也白搭”。这话其实是:“讲大话是我们北京人的专利,你们上海人连这也敢抢?而且你们上海人不但讲大话,还说到做到,岂不是坏了我们北京人光说不练的规矩?”
北京文化不仅是北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中华文化的象征。而所谓的海派文化,因为溶入了许多西方文明的因素,始终与中华文明格格不入。长期以来,海派文化一直未被国人所了解和接受,令上海人在国内的处境一直很尴尬。最近的情况有所好转,许多在国外生活过的国人,开始醒悟到,原来海派文化并不是上海人自己的创造发明,而是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许多公共准则、契约精神、个人隐私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哪种文明少了这些基本的元素,就会破败衰落,难以为继。当然,海派文化并不是完美的,也有许多糟粕。而且,这些糟粕是双重的,既有中华文化的沉渣,又有西方文化的余孽。
我眼中的北京人
本来我以为这种文化现在已经不流行了,想不到去年去北京,又重温了一下。朋友来酒店接我去喝酒,他没开车,开车的是他哥们,据介绍是中央警卫局的,开的是一辆军车。上车没多久,警卫局的哥们就与我聊上了。“大哥,您想不想买辆水陆两用车”,我没听懂,“水陆两用车,有什么用?”“咦,前不久北京下大雨,马路上积水,不是淹死了好多人。要是水陆两用的,像这种地方一踩油门就过去了”。当时,车正好行至一座立交桥下。我心想,我又不是北京人,怕什么。他继续热情地向我推荐,“这种车海军还在试验中,没上市。即使上市一般人也买不到,是特供的。怎么样,我给大哥搞一辆,价格不贵,80多万。”因为我懂“只许吹牛,不许抬杠”的规矩,所以没说“那就来一辆吧”。否则,也太不解北京风情了。
我所了解的北京人
公司里的这些北京人,说话都很好玩、很幽默。有的看上去很老奸巨猾,其实内心里很单纯。他们做事都蛮大气的,做人也蛮公正的。尽管经常会相互冲突,但过后又和好如初,不像南方人会往心里去。与北京人打交道,什么都不要太当真,因为他们是一群小孩。他们说大话,是为了好玩,没有什么目的。他们的确有点懒,光说不练,但您想一想,假如全国人民都来供您吃、供您穿,您还会勤劳吗?
同北京人交往的乐趣
尽管我无法与北京人成为知心朋友,但与北京人交往,比跟上海人交往要有趣得多,尽管感觉不佳。唯一感觉好的一次,是北京女人留给我的。那次,我与一个同事去北京总公司述职,晚上副总招待我们吃饭唱歌,并叫来两位小姐。她俩歌唱得不好,说话很有意思。两位小姐都是地道的北京人,其中一位说话口音特重,据说是家住牛街的。听说我们第二天想去北京郊外玩,她俩自告奋勇做导游。歌唱到深夜两点,我们回酒店睡觉,她们就在KTV里休息一会。凌晨六点钟就赶到了酒店来接我们。一路上,她俩非常体贴照顾我们。吃饭,坚决不进大酒店,非要在路边找个小店。菜,不能点贵的,便宜的随便点几个。临别时,给她们小费不要。买点礼物吧,俩人各挑了个最便宜的玩具娃娃,其他一概拒收。最后坚持把我们送上火车,在月台上挥手“泪别”。
这两位北京女孩实在太单纯、太实在了,一点都不职业,也没一点商业味。这样的人,现在很难找,不要说娱乐场所,连写字楼里都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