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1月3日电题:玄奘其实是个偷渡者?这些护照的冷知识你知道多少
随着出入境人数的增多,护照现在已经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证件之一。其实,护照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新事物”,它在中国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护照也频频变脸,升级换代。小小一本护照,故事多多,大有讲究。
古代护照花样多玄奘是个偷渡者
夏、商、西周时期的护照雏形称为“牙璋”和“圭璋”。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护照称为“封传”和“符节”。
唐代实行“过所”制度,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等都要持“过所”,否则便是非法通行,要受到缉拿。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时,办理到印度的“过所”困难重重,苦等三年未批,最后孤身一人偷渡出国。
宋代护照演变为“关引”、“符牌”两种新的护照,元代护照则以“公验”、“腰牌”为主,明代护照又出现了“文牒”、“关照”、“符牌”和“堪合”等形式。
清代,国门被侵略者的炮火打开。美国与清政府订立《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允许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这为美国来华招揽大量华工开了方便之门。大量华人走出国门成为华工。
新中国成立后护照数次“变脸”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于1950年1月启用。这批护照由周恩来亲自审批并签署方案:共有外交护照、官员护照和普通护照3种。
从58版起因私普通护照从研制到管理全部归公安机关,签发时加盖“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自治区)公安厅、局”国徽印章。
80版是发放使用期最短的一版,但它将之前一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
90年代的护照增加了英文字体。从1990年左右,中匈两国签署互免签证协议,匈牙利成为当时欧洲对中国人唯一免签的国家。
2012年5月,中国开始签发电子普通护照,标志中国公民的国际旅行证件迈入全数字化时代。电子护照采用大量防伪技术,内置高性能智能芯片,为持照人带来更多便利。
护照趣闻这些故事你知道几个?
护照走俏收藏市场
在海外,护照收藏已经风靡多年。特殊人物的护照在收藏市场上尤其受欢迎。在2010年的拍卖市场上,曾经出现过一本1949年的世界和平大会护照,成交价为8960元。这本护照是由当时北平市市长叶剑英亲笔签名签发。此次大会由郭沫若带团,这本护照原来的主人是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联络部副部长。
护照上国徽印错总统电视道歉
2010年10月3日,巴拿马总统里卡多发现,他亲自审批的新版护照上,巴拿马的国徽印错了。已有4万巴拿马人拿着这些错误的护照,在世界各地遭受嘲笑。
南森护照:为无国籍难民而设
南森护照是为无国籍的难民而设,1922年由挪威外交官弗里德托夫圠森设计。直到1942年,有52个国家承认该护照,总共发出了大约45万本,帮助了数十万无国籍人士移民到了其他国家。南森也因解救难民的突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澳大利亚护照增第三种性别
2011年,澳大利亚护照新增了第三种性别选择——不确定,这个性别选项为X。实施这项新政策是为了消除对变性人和双性人的性别歧视,人们可以根据内心的本质来选择自己的性别,这是对人性的尊重。新政策实施后,双性人可以在性别选项上勾选X。而变性人只要出具医生证明,便可更改护照上的性别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