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对历史文化进行了再解读。如今,中国式现代化有了不同面向,其中包括在现代化进程中指明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例如,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各类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以及逐渐实现绿色能源转型。当然,在此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挑战,如城乡差距拉大。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现代化带来了世界秩序的变化,亚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以及拉丁美洲的人口不断增长,经济也在不断发展,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采取了独具特色的模式。
加强教育、科研与技术投资
从历史视角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一直与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在现代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强教育、科研与技术投资。中国将4%以上的GDP投入到以上领域,这也是推动中国国内市场建设并培育科技环境的动力。
中国有很多专业的科研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些机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从中脱颖而出。此外,中国还形成了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顶尖高校在内的“九校联盟”。
这样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很重要,可以使大量机构集中于科研,并通过研究的集约化就特定的主题或发展路径进行选择。中国的高考制度也进一步支持了这一发展模式。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高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增加了人力资源的供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进一步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
适应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
另外,能源是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中的一个要点便是需要在国家以及国际层面更多地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由此将引出更多层面的改革,从而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化石能源,这需要在能源结构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中国、印度、美国、欧盟这些主要经济体,需要作出更大的贡献来实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
成功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包括技术创新、公开透明地使用大数据技术等,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沟通交流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点推动国际学者加强交流合作,进而实现真正的国际合作。中国式现代化既要考虑到国内以及国际环境稳定的重要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国际秩序的可预测性。未来,中国乃至亚洲将继续保持和平稳定的环境,有了稳定的环境,才能推进经济以及商务往来,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英国]拉纳·米德(RanaMitter),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