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教师教育,领导教师教育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轫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奠基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优化阶段,过渡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振兴阶段,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推动实现了一系列历史性转变,即教师教育目标由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独立向开放贯通转变、教师教育标准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回顾建党百年来教师教育发展历程,梳理、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入探讨新时代教师教育深化改革创新的行动理路,有助于推动教师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教师教育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直面现实问题,勇于担当,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教师教育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相结合,促进乡村教师教育振兴,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努力培养思想品德良好、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新时代教师。
关键词:教师教育目标;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标准;教师专业素养;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教育治理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一百年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道路、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不断促进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回顾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回望党领导下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所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奋进之路,旨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探讨助推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理路。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师教育在革命斗争中发轫
师范学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传播的重要渠道,孕育了毛泽东同志等早期共产党员中“行动的一代”[1]。根据中共二大提出的“改良教育制度,实行教育普及”的教育纲领,共产党人在领导各地农民运动时都申明普及农民义务教育的革命主张[2]。苏区政府由此创办了一批师范学校和短期教员训练班,兼收有志从事革命教育的适龄青年、当地旧知识分子、旧私塾先生和农村妇女群众,实施一个月到一年不等的短期集中教师培训,从而在师资储备上满足十余个革命根据地推行苏维埃文化教育的基本要求。如中央苏区于1932年创立闽瑞师范学校、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闽西苏维埃政府于1931年开办寒暑假教员训练班等。这一时期师范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为工农大众服务,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建立和巩固新的红色政权服务,要求在实施中以注重数量、在职培训为主,并要求课程设置以“实际、精简、集中、连贯”为特色[3],初步培养起了一支具备先进知识、具有革命底色的教师队伍。
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根据对敌斗争形势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重点开展了短期教师培训工作。党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十分关心根据地教师培养工作,如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出席了陕甘宁边区小学教员暑期训练班毕业典礼,勉励教师“要加紧学习,努力增加自己的经验,增加自己的知识”[4]。以1937年鲁迅师范学校建成为起点,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相继成立或接管了边区师范学校、关中师范学校、延安师范学校等中等师范教育机构,还在陕北公学和随后合并组建的延安大学探索开办高等师范教育[5]。在极其艰苦的战时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扎根农村根据地兴办师范教育,有力助推了边区革命教育的开展,培养了大批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师范教育为凝聚基层民主革命共识、培养党的后备干部人才、普及革命斗争知识与技能提供了一定的师资保障。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教师教育在不断探索中发展
1976年,全国各行各业进入拨乱反正、恢复生产的新阶段。邓小平同志亲自抓教育工作,使“文革”期间受到严重冲击的师范教育重新焕发活力。在1978年4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4],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人民教师在政治意识和业务能力上持续精进,全面增强教学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和正确引领下,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得到恢复[2],教师的社会地位与职业认可度得到明显提升。中等和高等师范院校办学规模与培养层次陆续恢复到“文革”前的发展水平,各地逐步重建教师训练班、进修班等职后培训制度,教师教育事业迈进新一轮发展阶段。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师教育在改革转型中优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政治挂帅”到“以经济发展为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国家迫切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980年,在第四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师范教育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得到充分肯定,师范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工作母机”这一基本定位成为共识。党和政府进一步对大力发展和办好师范教育提出具体要求,即建设一支既具有无产阶级世界观、又掌握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队伍,服务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需要。在此期间,我国全面恢复并巩固了三级独立师范教育体系,重新明确了培养目标、组织机制、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并与“三个面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相契合。与此同时,教师在职培训得到进一步加强,形成了继续教育与学历补偿教育并举的良好局面[9]。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师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振兴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改革的历史成就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事业阔步前行,不断奋进,取得了诸多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一)从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素养导向的教师教育目标更加明确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因时制宜,结合实际和特定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人才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促使我国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实现“量”与“质”的适时转换,充分彰显了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性[10]。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师教育注重以增加教师数量为首要目标的外延式发展,卓有成效地弥补了中小学教师数量缺口,满足了开展面向工农、服务工农的新教育对师资规模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师总数增长稳定,客观促成了全面扫盲任务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到2019年,全国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总人数已达11875.7万人,生师比分别为16.85∶1、12.88∶1和12.99∶1[12],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在教师数量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下,党中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目标,推动教师教育的工作重心由增加数量转向提高质量。以培养和提升教师核心素养为主的教师教育目标已然确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全面提高。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成果显现。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学历合格率全面达标,截至2019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99.97%,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88%,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98.62%[12]。随着师范院校升格与发展以及教师教育体系逐渐开放,职前教师培养层次提高到本科乃至硕士层次,非师范大学毕业生从教意向增强;各地方和各师范大学广泛探索在职教育、学历补偿等措施,增设在职教师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学位点。这些举措都使得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升。从1985年到2019年,我国小学、初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重分别增长了61.59%和80.59%,充分反映了我国教师培养方向由“大众化”向“精英化”转变。
其二,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成为发展共识。随着21世纪以来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中小学教育理念与课程形态正经历着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变。这种转变对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党和政府突出强调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以素养发展为根本导向的教师教育目标。在素养导向的目标引导下,我国教师教育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各类专业标准陆续建立,体现本土话语的培养体系加速构建,在职教师培训进修模式逐步完善。
(二)从封闭独立到开放贯通--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初步成型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教师教育在党的领导下由封闭独立走向开放贯通,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
其二,推动了职前教师培养与职后教师培训由独立到贯通的一体化建设。在传统教师继续教育机构改组调整后,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创建教师教育一体化机制,克服职前教师培养与职后教师培训相分离的状态,推动了职前与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1999-2001年,教育部组织部分师范大学举行万名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启动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进程。2003年,“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正式启动,借助互联网的信息媒介作用,促进覆盖全国城乡的优质教师学习资源共享、共建。2010年“国培计划”启动,采用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和远程培训等方式支持重点区域和人群,形成了分类、分岗、分层的全员培训体系。到2019年,中央财政累计为“国培计划”投入171亿元,超过1200家教师培训机构参与,培训教师1500万人次[15]。通过多项措施推进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在职教师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连续性得以加强,对广大一线教师塑造职业形象、促进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基于U-G-S合作关系的教师教育协同机制逐步走向完善,并助力师范生教育实习、资源建设、项目研究,形成了职前职后教师教育协同发展、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从“结果本位”到“过程本位”--专业取向的教师教育标准全面构建
构建体现专业知识系统化、职前职后一体化、体系结构规范化的教师教育标准既是完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国际共识,更是持续推进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前提。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曾先后服从于革命斗争需要、政治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在标准制定上一度注重输入条件(生源质量、经费投入、办学条件等)与输出结果(毕业率、满意度、就业率等),而不太注重过程(培养教师的复杂性)[16]。随着党领导下教师教育目标发生转变,原本适用于数量增长与“结果本位”的教师教育已难以充分适应实施科教兴国、教育强国战略的现实诉求。因此,构建针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体系是推进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必然举措。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逐步构建并推行以人的发展为核心要义、注重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性的标准体系,包括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等在内的专业标准体系,最终实现“教师本位”的价值回归[17]。
1.建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于2011年出台,其中提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开发课程资源等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十项措施,要求遵循教师成长成才规律,科学规范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开发优质教师学习资源,使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教师培养全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构建融合先进教育思想、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体现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特征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针对职前教育阶段教学实践薄弱环节,我国于2016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将师范生教育实践纳入教师教育课程的必修环节,鼓励采取见习观摩、模拟教学、专项技能训练、集中实习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实践,要求师范生累计参与教育实践的时长不少于1个学期,其中涵盖师德学习体验、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实践的重视。
2.建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
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确认建立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到2015年开始正式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国家统考,我国建立并完善了以教师资格考试为“门槛”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使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从以学历达标为依据转向以综合素养考查为依据。这一标准的实行,一方面有效地呼应了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时代要求,为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特色发展注入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突破了阻碍非师范专业学生进入教师队伍的“藩篱”,对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一视同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
3.建立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
4.建立教师职业能力标准
教育部于2012年印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确立了以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基本准则。结合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教育部办公厅于2014年印发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信息技术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明确师范生培养的四大核心能力,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以及自主发展能力,形成了贯穿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的完整的职业素养标准体系。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教师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使命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党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为新时代教师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党的领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党对教师教育工作的领导,确保教师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教师教育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直面现实问题,勇于担当,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开创教师教育发展新局面。
(一)筑牢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根基
当代青年教师和未来教师在其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既受到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又受到外来多元文化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广大青年教育工作者和有志从教的青年学子在思想认识上面临自由主义、物质主义、实用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挑战。只有守住教师思想意识、政治站位的红线,教师教育才能真正担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师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无论在职前教师培养还是职后教师培训中,教师教育都要筑牢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坚持先“立德”后“树人”的根本原则。一是要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宣传学习,使广大教师坚定政治立场,树立崇高理想。二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师本职工作紧密结合,从教育教学实践出发加强身份自觉与使命认同,使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落实到具体的育人实践当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三是要促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制定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辐射范围广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行动方案,将思想政治学习纳入教师考核、学校评估体系,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教师队伍中落地生根。
(二)贯彻师德师风第一标准
(三)推动教师教育与新一轮科技革命相
结合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期。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等科技进步浪潮推动着学校育人文化与育人方式的变革,为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党和政府及时洞察以网络媒介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可行路径,在《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政策文件中提出了“互联网+教师教育”行动规划,拓展教师学习场域,探索信息技术、智能学习与教师培养培训相结合的发展途径,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师研修模式。在实践中,我国教师教育逐渐走出院校为本、范围封闭的困境,跨区域学习社群、U-S教师发展共同体等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教师教育组织形式正在全国各地得以推广。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教师教育要充分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充分挖掘科学技术为教师教育的赋能价值,尤其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在教师教育内容方面,要全面更新教师专业课程,增强教师培养培训内容与时代发展的适切性,提升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师的专业胜任力[21],以适应并助推技术驱动的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变革;在教师教育形式方面,应重点突破单向度的和静态的传统学习范式,全面优化技术手段,通过建立国家在线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起多元的、动态的交互平台,探究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教师培养培训的赋能机制;在教师教育管理方面,要充分整合教师教育资源,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管理组织形式,探索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协同发展模式,以技术革命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发展目标。
(四)促进乡村教师教育振兴
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突出的师资匮乏问题集中体现在中西部老少边穷岛等边远地区。在城镇化浪潮中,乡村教师不断离开乡村学校。优秀教师留不住,年轻教师不愿去,导致乡村师资匮乏问题突出。要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就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领导培养的一代又一代乡村教师为中国乡村教育乃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阻隔、办学条件落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职后专业发展所需的优质资源配置不足、脱离乡村教育实际的问题依然突出,城乡教师教育支持体系仍有所偏颇,亟待完善。
(五)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师教育治理体系
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机制已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2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建设现代教师教育治理体系是党领导的新时代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现代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应是由教师教育院校、中小学和幼儿园、政府部门等多元主体围绕共同目标而深度参与、协同构建的教师教育共同体[24]。在治理行动中,教师教育共同体统筹协调行政、教育、市场、公众等各方力量,协作应对教师教育公共事务,以“共治”为路径,以“善治”为目标,积极推动形成高效、公平、有序的教师教育新格局[25-26]。当前,教师教育治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的竞争规则正强力地影响着院校招生和学生就业,间接造成师范学校与综合大学“双线并举”未能真正达到理想中促进发展的效果;社会组织参与教师教育的政策法规缺失,使得社会力量支持教师教育可持续性发展不足、目标不清晰;公众对教师教育建议和监督的渠道缺乏,使其对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事业的误解难以消除……这些问题亟待通过健全教师教育治理体系予以解决。
四、结语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托举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从早期教师教育在中央革命根据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发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师教育不断改革创新,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将教师教育事业发展与中国教育现代化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广泛的经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教师教育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不断探索,锐意创新,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思想品德优秀、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新时代教师,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目标早日实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丛小平.师范学校与中国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形成与社会转型:1897~1973[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83.
[2]顾明远,刘复兴.从新民主主义教育到社会主义教育(1921-201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8-41.
[3]马啸风.中国师范教育史1897-2000[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5.
[4]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45,144,282.
[5]崔运武.中国师范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191,208.
[6]郝和国.新中国扫除文盲运动[J].党的文献,2001(2):71-74.
[7]《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78,751,258-259.
[8]俞嘉怡,荀渊.1949年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变革特征及其政策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4):80-85,103.
[9]余新,王婷.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师在职教育的回顾与前瞻[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7):21-26,80.
[10]朱旭东,胡艳.中国教育改革30年:教师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5,218,124,66-68.
[11]李廷洲,王秋华,吴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队伍建设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教师队伍建设回眸[J].人民教育,2019(17):12-6.
[13]王后雄,李猛.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发展路径[J].教育科学,2020,36(6):40-46.
[14]《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201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270.
[15]董奇.“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中国教师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0(9):4-8.
[16]徐建华,周跃良,殷玉新.过程本位: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的路径选择[J].教师教育研究,2020,32(1):8-13.
[17]谭诤,卢小陶.中国教师教育政策70年演进历程及理性反思--基于价值取向与工具选择的双重视角[J].教师教育学报,2020,7(1):63-69.
[18]王定华.我国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缘起与方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9(18):20-22.
[19]王有兰,曾子桐.教师专业伦理的失落与重塑[J].教育学术月刊,2010(12):80-81.
[20]刘铁芳.从“敬业”到“乐业”:当前师德建设的基本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7):54-56.
[21]王艳.智慧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教师胜任力及其提升路径[J].教师教育学报,2021,8(2):49-56
[22]陈时见,胡娜.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69-74.
[23]荀渊.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4):38-39.
[24]宋磊.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重要寄语[J].教师教育学报,2020,7(6):1-6.
[25]李森,崔友兴.论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5):65-72.
[26]褚宏启.教育治理:以共治求善治[J].教育研究,2014,35(10):4-11.
TheHistoricalachievementsandGealisticMissionsoftheDevelpmentofTeacherEducationUndertheLeadership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inthePast100Years
WangXinyu
Keywords:teachereducationgoals;teachereducationsystem;teachereducationstandards;teacherprofessionalism;teachers'ethicsconstruction;teachereducationgover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