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与发展战略目标不断提升的过程,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创新性突破,分析了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工业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以及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南的必要性。本文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在现代化一般性规律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特征进行的全面概括,它超越一般性现代化的学术研究,使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更加融洽。这三个逻辑之间相互印证、相互支撑,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非常深刻的内涵。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才能领导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新地提出区别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再一次创新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征程中,中国工业要抓住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的机遇,适应数据要素、数据技术对工业技术范围的改变,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工业发展;理论创新;技术范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已国情的中国特色。工业是现代化的重要推进部门,也是体现现代化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的重要行业,总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战略目标演进与中国工业的作用,对于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及发展战略的演进
纵观世界历史,许多国家都经历了现代化的历程,但自15世纪以来,成功地走在世界前列、陆续崛起的国家只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根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的数据,在唐宋时期,中国GDP占全球的1/4左右,是当时的先进国家。之后,随着西欧国家兴起,中国GDP在全球的份额逐步下降,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力迅速衰落,以清王朝中央统治的衰败为开端,中华民族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史学家们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起源于鸦片战争之后。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先后启动了多轮不同类型的现代化运动,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没有解决中国问题。外部帝国主义侵略渗透的加剧和内部地方军阀势力的上升所带来的社会混乱、战争频发、国家分裂,使中国沦为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才走向光明,开启正确的现代化道路。
(一)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发展开启了新纪元。史学家把不同国家现代化的模式分为模仿型、追赶型、跟随型、回应型等。事实证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百年以来的历史命运,取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正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道路上。
(二)由部门现代化到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
图1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与战略目标的演进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初步成效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在现代化一般性规律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式现代化特征进行的全面概括,它超越了一般性学术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这三个逻辑之间相互印证、相互支撑,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非常深刻的内涵。把一切依靠人民作为创造历史伟业的根本动力,这源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思想自觉,源于矢志不渝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对方向道路的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再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一步步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洞察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及其背后的历史规律,主动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布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经济学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最本质区别。
图2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第二个百年目标征程中工业的作用与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中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居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按传统工业化标准衡量,中国工业化水平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部分产品产量和部分领域生产技术水平已居于全球前列,中国工业的发展也带动和支撑了农业、交通的发展,使得国防装备水平大幅度跃升,工业规模的扩张为社会创造了众多就业岗位,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幅度居全球第一,环境污染治理明显改善。
(一)第二个百年目标与中国工业的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业化道路创新再一次进入高潮,概括起来主要有:一是吸取一些国家过早去工业化的教训,根据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坚定发展制造业,提出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路径,提出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稳定制造业占比,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二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提出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三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和“1+N”发展纲领。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奋斗征程中,党的二十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对工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建设强大中国、统筹发展与安全以及和平崛起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二是在建设富裕中国、联接国内国际市场、缩小区域差距中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在建设美丽中国、落实“双碳”目标、提升绿色竞争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2)工业发展不仅能够做大蛋糕,而且能够在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途径。一般来讲,经济发展速度与工业化发展阶段具有倒U型的关系,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必须加快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工业发展。本文的初步研究发现,国内循环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国外循环的技术进步效率对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的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工业发展要从过去强调外循环转向“双循环”,要依托国内潜力巨大的市场,加快发展、提供就业、创造价值。中国工业要在国家区域战略指引下,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投资,构建全国统一的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碳交易市场,构建数字化产业集群,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二)新征程中工业发展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党关于发展的理论提升到新境界。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针对中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后所呈现出来的重大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新时代党的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五大发展理念系统地解决了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内外联动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进一步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是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高质量发展就是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新发展理念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力指导了中国新的发展实践。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布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事关中国能否引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流,事关中国能否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当前,中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军事等各方面风险交织叠加,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尖锐复杂。习近平同志指出:“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统筹发展与安全,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发展理念共同开拓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也是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工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抓住新技术革命机遇建设制造强国
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主要是由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所决定的。以大数据、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数字成为新的生产要素,改变了工业发展的技术范式。从总体上看,数字经济的发展虽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已充分显示出改变传统经济发展规律、模式、组织形式的力量,不仅影响各国的经济发展走势,而且有可能重塑各国的竞争优势,加速全球产业发展变局。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研究所,2021,《新中国70年》,当代中国出版社。
[2]钱乘旦,2003,《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世界历史》第3期。
[1]ContemporaryChinaInstitute.2021.SevenDecadesofNewChina.ContemporaryChinaPublishingHouse.
[2]Qian,Chengdan.2003."Take‘theWorldModernization’astheExplanatory-narrativeFrameworkofHistoricalResearchofModernWorld."WorldHistory,03:2-11+127.
史丹.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演进及中国工业的新使命[J].ChinaEconomist,2023,18(0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