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绣花针那么细,古人是怎么在上面挖针眼的?其实原理很简单

说起绣花针,想来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也没人会觉得这算什么多厉害的存在。

在工业时代,绣花针当真算不上什么,可是如果放在科技落后的古代,甚至是远古时期呢?

那些先人,又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和粗糙的工具,打造出如此精巧的绣花针的呢?

史前时代的骨针

根据目前的考古证明,至少远在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彼时的山顶洞人,就已经可以制造骨针,用来缝制衣物了。

你可能想象不到,考古学家们在山顶洞人的活动遗址中,找到了不少只有约莫火柴大小,还有着针眼的绣花针。

这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人们很好奇,在那个工具极其简陋的年代,这些先民是如何做到的?

之后,根据进一步的考古挖掘,考古学家们给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推测:

当时的人应该是挑选了比较坚硬的石头,然后将它们细细打磨,变成了小石棍,然后再用石棍的尖锐处,一点一点地对骨针旋磨,凿出了针眼。

另外,考古学家们还推测,可能当时用来制造绣花针的材料,还有那些猛兽的牙齿或是骨头。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

首先就是在工具和材料的选择上。

山顶洞人应该也是经过了很多次尝试才确定自己没办法把石头打磨成绣花针,于是转而开始选用了骨头。

但是骨头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打磨的,毕竟太硬的骨头,在打磨时很容易损坏而太软的骨头,又无法穿透厚厚的毛皮。

而即使知道哪些材料可以用来做绣花针,可是打磨也是相当费工夫的,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有足够的巧劲。

根据如今的考古还原,那些山顶洞人在找到了合适的骨头后,应该是先用水进行初步打磨,把骨头一点一点磨成针形,然后再用细小的砂石,不断地抛光磨滑。

这是个相当磨人的过程,因为材料的特殊性,使得山顶洞人必须小心再小心,因为一个不慎,让骨头开裂,那就会前功尽弃。

不过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在通过不断打磨绣花针的过程中,山顶洞人们也被迫地不断尝试各种材料,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对各种材料的认识,尤其是在石器上。

可以说,一根小小的绣花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转变。

在新石器的晚期遗址中,我们已经可以找到不少由石头打造的绣花针了,且无论是外形还是质量,都不比现在的要差,不得不让人感叹先人的智慧。

只不过无论是骨头还是石头,打造的绣花针投入的成本都实在太高了,因此在来到了铁器时代后,金属绣花针的制造自然也就提上了日程。

那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

金属绣花针的兴起

中国的先民什么时候开始用金属打造绣花针?这个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具体的论证了。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夏商时期,用金铜或者是白银打造的绣花针就已经出现了。

无论是在二里头的夏朝遗迹中,又或是在安阳殷墟中都出土了不少铜制,或者是银制的绣花针。

但是白银在中国的产量较少,因此没办法成为绣花针的主要材料。

而中国先民虽然确实把青铜冶炼玩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但奈何青铜本身质地较脆,并不太适合做绣花针,很容易折损。

更重要的是,虽然在夏商时期,中国先民就已经拥有了熟练的青铜开采和冶炼技术,但由于青铜的产量较低,一般都是用来做礼器或者是武器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几乎没有资格使用青铜打造的绣花针。

以至于在不少西周和商朝的遗迹中,依旧有着大量的石质或骨质绣花针。

真正的可以普及的金属绣花针出现,应该是在西周后期了。

彼时,伴随着铁的出现和推广,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样也让金属绣花针真正成为主流。

首先,相比青铜,铁的强度和韧性更佳,其次,古代的铁虽然不比现在这么便宜,但相比青铜也绝对算是平民产品了。

另外,在西周之后,伴随着持续的战乱,使得各国都非常重视武器的生产和制造,而盔甲自然是重中之重。

为了能够缝制更多更好的盔甲,绣花针的改制也成了不少国家的重点项目。

在不少春秋出土的墓葬中,铁打的绣花针已经非常普及了。

只不过彼时绣花针的制造也不容易,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考古学家们推测,在春秋时期,古人应该是将熔化的铁矿石倒到模具中打压成型,然后继续对其进行反复锻造,搓打烧灼,最后再用专制的工具钻孔。

不仅过程麻烦繁琐,而且成功率也就在30%左右,那么在之后又如何了呢?

绣花针的辉煌时代

中国绣花针技术的改进,第一个转折点应该是在东晋时期。

彼时,伴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比如说炒钢法的出现,铁针的成功率和生产流程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中国绣花针要迎来下一次的腾飞,要等到明朝时期了。

根据史书记载,在明朝,当时的工匠们已经普遍可以生产出优质的钢针了。

具体的做法如下,工匠们会先选好质量合格的钢材,然后再用特殊的手段将钢材拉成钢丝,随后再将钢丝拉断,并用锤子凿出针眼后,最后再将其进行打磨抛光,如此一来,一根绣花针就完成了!

这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生产效率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至于明朝的工匠为什么会有如此闲心,想着改进绣花针的艺术,那就和彼时的大环境分不开了。

虽然说在大家的印象中,明朝似乎对世界的交流并不多,但其实明朝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外交流。

请注意,当年朱元璋推行的海禁只是限制民间与海外各国的交流,但是大明的官方贸易却依旧相当繁荣,尤其是郑和下西洋,那可是横跨了数十年的宏伟壮举!

而在此后,虽然官方贸易也日益萎缩,但是,在万里海波之上,从来都没有少了中国的海船。

否则的话,明朝又如何能够通过对外贸易的方式就拿到了?当时西班牙的白银,并让白银成为自己的货币呢?

而在明朝对外贸易中,最受欢迎的货品之一就是丝绸。

可是,让外国商人感到头疼的是,他们买了中国的丝绸,但是由于缺乏合格的缝纫工具,买回去之后只能做成简单的长袍,而无法进一步地加工。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外国商人的要求,明朝的工匠们才会想尽办法生产更多更好的绣花针,以促进丝绸贸易的发展。

事实上,在不少外国商人的记载中,都明确写到他们在购买明朝的丝绸,同时也一定会买下大量的绣花针。

根据泉州的县志记载,在明朝隆庆年间,一两白银只能够买到20根绣花针!由此可见,彼时绣花针的需求到底有多么旺盛!

所以,为了扩大对外贸易在明朝中后期,那些工匠们除了不断想办法提升绣花针的质量,外开始通过各种机器来提升绣花针的产量,比如说水碓磨、水帘墨榨等。

等到万历年间,至少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匠在生产绣花针时,就已经拥有了全套的设备,他们还特意发明出了击锤机械,使用机械开凿绣花针的针孔,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可惜的是,等到清朝后,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以及统治者对民间科技的打压,使得绣花针的生产技术不仅没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反而越活越回去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从18世纪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后的欧洲,纷纷采用了更加高效率的蒸汽动力机器生产绣花针。

相比传统的生产技术,工业生产无论是在效率上还是质量上自然更有保证,于是乎,曾经远销海外的中国绣花针就没了市场,西方的绣花针反而畅销中国。

以至于在清末时,就有人感慨,如今无论是什么,都要带个洋字,火柴,如此绣花针,也是如此!

不过好在,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中国工业实力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产品也已经再一次涌现在了世界市场上,并受到了世界人民的好评!

THE END
1.古人怎么做针?古人怎么做针? 我心寂寞 2019-04-04 分享推荐回答 我心寂寞 2022-01-19 古时候的针使用的是拉丝和渗碳热处理技术,匠人将上好的熟铁锻成细条,加热后用穿孔的铁模具拉拔成丝,再将细细的铁丝剪断,搓削光滑后穿眼成为针形,放到铁锅里缓慢翻炒使之退火,最后用松木、木炭、豆豉做渗碳剂拌以细泥,将针覆盖加热...https://m.iask.sina.com.cn/jx/sh/tY4hPeGpOeH.html
2.“铁杵磨成针”古人如何做出精巧的绣花针?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曾被称为“九州针都”山西省泽州县大阳镇,明清时期冶炼发达,手工制针业达到鼎盛,“大阳钢针”随着晋商的足迹销往全国,远销中亚等地。2006年,“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成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刘登亮 责任编辑:张毅 精彩...https://livechina.cctv.cn/2020/07/13/VIDE7bJkmOQLPaJM2ktnqM0i200713.shtml
3.古人用缝衣针针灸古人用缝衣针针灸不安全且效果不佳。 古人用缝衣针针灸存在感染风险,因为缝衣针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另外,缝衣针较细,无法达到深度治疗的目的,因此效果不佳。针灸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防止感染,而缝衣针通常用于衣物制作,未经消毒,可能会携带细菌。 如果患者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使用缝衣针可能导致皮下出血或难以...https://m.39.net/cm/mip_o7q76q7.html
4.为什么古人说一针二灸三汤药,可惜现在都反过来了二、针和灸的比较 灸与针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称为“针灸”。 不少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 1、针刺 针刺激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可随身携带,在某些急性病症下效果会比灸好。不过针刺看似简单,但是要运用手法使针下有热感和凉感产生,且能循经感传就颇不容易,必须手法纯熟,体力...https://www.meipian.cn/3ebyrgjm
5.金伟教授与成都日报记者对话翻译之道成大要闻和歌汉译应采取何种形式,见仁见智,但所谓“适当增词和变通”的程度如何把握?实际翻译中的增词,常会演变成译者对歌人想法的揣测。这方面的拿捏,只能根据译者对日本古典文学的浸淫程度来决定。我常想,只能怀一颗古人的心去感知。 记:可否举个例子? 金:比如在《古今和歌集》里有一首描写皇帝登临一座平原上几十米...https://news.cdu.edu.cn/index.php?a=show&m=news&news_id=20216
1.中国传统文化小手工丝线编织:揭秘中国传统纹样手工艺的魅力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小手工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对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深刻体现。其中,丝线编织作为一种古老而复杂的手工艺,其独特的纹样和技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小手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纹样的源远https://www.uqm1j060.cn/zhi-shi/406951.html
2.绣花针那么细,古人是怎么在上面挖针眼的?原来是这样可是就在穿针引线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惑,古人是如何在这么小的针上进行穿孔的呢? 古代的生产制造工艺并没有现代技术高超,甚至大部分的制造品都是靠古人的智慧和手工进行完成的。 其中的针线自然也是如此,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制造上,古人所使用的针线都是由自己进行打磨出来的,其中“铁杵磨成针”就能看出古...https://www.douban.com/note/861392725/
3.古人怎样过七夕节?一起来丢巧针吃巧果宴乐达旦文化课古人怎样过七夕节?一起来丢巧针、吃巧果、宴乐达旦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也是七夕节。 七夕节北京地区博物馆也推出了近30项活动,七夕当天,北京艺术博物馆将举办织绣技艺体验活动,观众可以听传统手工艺人讲授织绣技艺知识,用传统拼布技艺缝制一件对鱼挂饰,或是用传统刺绣针法绣出二十四节气时令花卉,乞巧祈福。在北京...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311172
4.怎样学会太极拳85、海底针 86、扇通臂 87、翻身白蛇吐信 白蛇吐信拳变掌,过渡动作同撇捶,呼吸自然式式连,眼随拳式来改变。 88、进步搬拦捶 89、上步揽雀尾右朋(捋挤按)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带左脚向外开(45度),重心左移腰左转,左臂朋转提右腿。 右手外抹翻腹前,左胯托起右腿来,右转迈步朋右臂,手掌要随到胸前。 https://www.yjbys.com/edu/taijiquan/400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