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是怎么发明指南针的

原标题:中国古人是怎么发明指南针的

闻人军先生指出,中国指南针的发明史由三部曲组成,近年的考古发现,古代文献的再探索和科技史研究,使我们加深了对这一伟大发明的认识。

司南的磁勺应放在水银里

指南针的雏形称为“司南”。

《宋书·礼志》引《鬼谷子》说战国时“郑人取玉,必载司南,为其不惑也”。不惑,就是不迷失方向。司南是一种用天然磁石琢成的勺形指向器。

《鬼谷子》中保存的此一传说,通过郑国取玉者携带“司南”之事,透露了磁石勺与玉工之间的关系:甚难加工的磁勺应是玉工高手的杰作。它还暗示:善于经商的郑人在磁勺的传布(或许还有发明)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东汉初期王充的《论衡》描述了这类磁勺的性能和用法。传本《论衡·是应篇》说:“司南之勺,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吾师王锦光和我的《〈论衡〉司南新考与复原方案》指出,上句中的“投之于地”系“投之于池”之误,“池”指汞池。这段极重要的科技史料应解释为:叫作司南的勺形磁性指向器,投入盛有适量水银的容器中,它的勺柄必然自动指向南方。

唐以后改称为指南

除了上述的表示勺形磁性指向器之外,司南又是指南车、指南舟和报时刻漏的代称。晋人葛洪所作的《西京杂记》中提到的“司南车”即半自动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书·礼志》记载:“晋代又有指南舟。”南朝任昉的《任彦升集·奉和登景阳山》诗吟道:“奔鲸吐华浪,司南动轻枻。”诗中的司南即指皇家园池中的指南舟。可是,指南舟究竟怎样导航?至今依然是一个谜。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咏《鸡》诗云:“气交亭育际,巫峡漏司南。”

杜诗中的司南实际上是报时刻漏的又一名称。这句诗的意思是,夜半零时整,诗人恰闻司南的报时之声。

众所周知,“指南”有指导或准则之意,而“指南”来自“司南”,“指”、“司”两字仅一音之转。在汉至唐的文献中,我们常可读到诸如“事之司南”、“文之司南”以及“人之司南”等语词。如《鬼谷子·谋篇》说:“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梁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说:“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唐代以后,“司南”一词完全为“指南”所取代。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活用磁石和磁针指向性的知识,道出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爱国主义心声,直用指南(司南)本义,立意却不同凡响。

最早发现磁偏角之秘的不是沈括

发现磁石、磁针的吸铁性较易,但发现指向性较难,而要发现磁偏角则更难。因为地球磁场的磁轴线与穿过地理南北极的地轴不一致,故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不尽相合,微有交角,这交角就是磁偏角。北宋科学家沈括在其名著《梦溪笔谈》中,将方家发明的用磁石磨钢针的尖端,使之具有永久磁性的方法公之于世,标志着原始指南针已到实用的新阶段。磁针配合分度地盘指向的精度,与司南以及11世纪初的用薄铁片做成的“指南鱼”不可同日而语;故磁针罗盘的发明,很快导致了磁偏角的发现。

北宋庆历元年(1041)司天监杨惟德在《茔原总录》卷一中指出,定南北方向时,等到磁针的摆动停止时,在子午方向仔细校正,才能得到准确的南北方向。这项记载表明,磁针罗盘问世后,最先应用它的是堪舆家,最早发现磁偏角的也是堪舆家。

《茔原总录》不仅是年代明确可考的世界上关于磁偏角的首次记载,而且记载了当时当地磁偏角的大致数值。以前,人们一度将磁偏角的发现归功于沈括,因为他在《梦溪笔谈》中提到“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也”。此条记载已比哥伦布在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发现磁偏角要早四百余年。

自严敦杰先生在《中国史稿》第五册》“宋代科技史部分”引入《茔原总录》的史料,才将这一世界纪录又向前推进了约半个世纪。

旱罗盘也是中国人发明的

方家发明的罗盘是磁针与分度相配合的新一代的指南针,使用方便、读数容易,先后用于堪舆和航海。

张仙人俑证明了罗盘来自中国

1985年5月,江西省临川县温泉乡莫源李村农民在窑背山发现一座古墓。该墓出土文物丰富,除金质饰件、水晶佩挂、文房用具、陶瓷、铜器等之外,还出了七十余件各式瓷俑。其中有座底墨书“张仙人”的张仙人俑一式两件,瓷土作胎,胎土细匀,素烧,火候偏低,系侍立状圆雕,由模印贴塑而成,高22.2厘米。风水先生“张仙人”俑,“眼观前方,炯炯有神,束发绾髻,身穿右袵长衫,左手抱一罗盘”。

从该墓伴出的墓碑和纪年地券可知,墓主为南宋邵武知军朱济南,葬于庆元四年(1198)九月二十五日。考虑到12世纪末是罗盘发明史上极为关键的时期,一见到这一考古资料,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

世界上关于罗盘的首次记载,见于南宋笔记小说《因话录》(书中称为“地螺”),曾一再为史界所称引,但其作者却误为曾三异,成书年代也不确。笔者根据几种地方志的记载,考证出真正的作者应是曾三异之兄曾三聘。

世界最古老的堪舆旱罗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临川罗盘不但是现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古的罗盘的模型,而且,它的磁针与水罗盘的磁针根本不同,其中部增大呈菱形,菱形中央有一明显的圆孔,明确、形象地表达出用轴支承之意,无疑是一种堪舆用的旱罗盘。

清代乾隆年间堪舆家范宜宾的《罗经精一解·针说》曾说“指南旱针(即旱罗盘),造自圣王”,“创自江西,盛于前明”。他认为旱罗盘系中国古制,创自江西,确有见地,或许当时有所根据,可惜不能起古人于地下而问之。但有了临川罗盘,加上《因话录》“地螺”,说江西是罗盘的故乡该有八九分的把握了。然而,假如对临川罗盘的认识到旱针为止,那就既对不起罗盘的发明者,也辜负了张仙人俑作者的一片匠心。

罗盘十六分度制源于中国

罗盘的分度主要有二十四(或四十八)向和十六(或三十二)向两大体系。学术界曾认为前者系中国所固有,后者则纯属欧式。查西方罗盘采用三十二分度的最早记载,见于英国诗人乔叟1391年所作的《论星盘》。

关于西方罗盘(三百六十分度)的最早记载,仅可上溯到1269年法国军事工程师皮里格里努斯的《论磁书简》。

反观12世纪的临川罗盘的分度,第二和第四象限各有四条刻度,根据上下左右对称的原则,校正第一象限,补足第四象限,可以确定整个罗盘采用十六分度。由此可知,十六分度制亦产生于我国。

现在还不能确定中西十六及三十二分度之间在历史上是否有过交流。唯知荷兰18世纪有一种十六分度的旱罗盘,根据王大海《海岛逸志》的描述,恰似临川罗盘的翻版,这或许是我们进一步探索的一条重要线索。

张仙人俑手持的临川罗盘,现存江西省临川县文物陈列室,吸引着愈来愈多的观众和研究者。更为古老的中国罗盘,或许正躺在地下,等待着炎黄子孙去发现和研究。(本报有删节)

THE END
1.古人怎么做针?古人怎么做针? 我心寂寞 2019-04-04 分享推荐回答 我心寂寞 2022-01-19 古时候的针使用的是拉丝和渗碳热处理技术,匠人将上好的熟铁锻成细条,加热后用穿孔的铁模具拉拔成丝,再将细细的铁丝剪断,搓削光滑后穿眼成为针形,放到铁锅里缓慢翻炒使之退火,最后用松木、木炭、豆豉做渗碳剂拌以细泥,将针覆盖加热...https://m.iask.sina.com.cn/jx/sh/tY4hPeGpOeH.html
2.“铁杵磨成针”古人如何做出精巧的绣花针?主要内容 央视网消息:曾被称为“九州针都”山西省泽州县大阳镇,明清时期冶炼发达,手工制针业达到鼎盛,“大阳钢针”随着晋商的足迹销往全国,远销中亚等地。2006年,“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成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刘登亮 责任编辑:张毅 精彩...https://livechina.cctv.cn/2020/07/13/VIDE7bJkmOQLPaJM2ktnqM0i200713.shtml
3.古人用缝衣针针灸古人用缝衣针针灸不安全且效果不佳。 古人用缝衣针针灸存在感染风险,因为缝衣针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另外,缝衣针较细,无法达到深度治疗的目的,因此效果不佳。针灸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防止感染,而缝衣针通常用于衣物制作,未经消毒,可能会携带细菌。 如果患者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使用缝衣针可能导致皮下出血或难以...https://m.39.net/cm/mip_o7q76q7.html
4.为什么古人说一针二灸三汤药,可惜现在都反过来了二、针和灸的比较 灸与针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通常针、灸并用,称为“针灸”。 不少人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 1、针刺 针刺激神经并引起局部反应,可随身携带,在某些急性病症下效果会比灸好。不过针刺看似简单,但是要运用手法使针下有热感和凉感产生,且能循经感传就颇不容易,必须手法纯熟,体力...https://www.meipian.cn/3ebyrgjm
5.金伟教授与成都日报记者对话翻译之道成大要闻和歌汉译应采取何种形式,见仁见智,但所谓“适当增词和变通”的程度如何把握?实际翻译中的增词,常会演变成译者对歌人想法的揣测。这方面的拿捏,只能根据译者对日本古典文学的浸淫程度来决定。我常想,只能怀一颗古人的心去感知。 记:可否举个例子? 金:比如在《古今和歌集》里有一首描写皇帝登临一座平原上几十米...https://news.cdu.edu.cn/index.php?a=show&m=news&news_id=20216
1.中国传统文化小手工丝线编织:揭秘中国传统纹样手工艺的魅力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小手工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对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深刻体现。其中,丝线编织作为一种古老而复杂的手工艺,其独特的纹样和技法,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小手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纹样的源远https://www.uqm1j060.cn/zhi-shi/406951.html
2.绣花针那么细,古人是怎么在上面挖针眼的?原来是这样可是就在穿针引线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个疑惑,古人是如何在这么小的针上进行穿孔的呢? 古代的生产制造工艺并没有现代技术高超,甚至大部分的制造品都是靠古人的智慧和手工进行完成的。 其中的针线自然也是如此,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制造上,古人所使用的针线都是由自己进行打磨出来的,其中“铁杵磨成针”就能看出古...https://www.douban.com/note/861392725/
3.古人怎样过七夕节?一起来丢巧针吃巧果宴乐达旦文化课古人怎样过七夕节?一起来丢巧针、吃巧果、宴乐达旦 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也是七夕节。 七夕节北京地区博物馆也推出了近30项活动,七夕当天,北京艺术博物馆将举办织绣技艺体验活动,观众可以听传统手工艺人讲授织绣技艺知识,用传统拼布技艺缝制一件对鱼挂饰,或是用传统刺绣针法绣出二十四节气时令花卉,乞巧祈福。在北京...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311172
4.怎样学会太极拳85、海底针 86、扇通臂 87、翻身白蛇吐信 白蛇吐信拳变掌,过渡动作同撇捶,呼吸自然式式连,眼随拳式来改变。 88、进步搬拦捶 89、上步揽雀尾右朋(捋挤按) 重心后移做捋式,腰带左脚向外开(45度),重心左移腰左转,左臂朋转提右腿。 右手外抹翻腹前,左胯托起右腿来,右转迈步朋右臂,手掌要随到胸前。 https://www.yjbys.com/edu/taijiquan/400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