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1日讯近年来,武城县广运街道兴武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创新开展“社区微业”行动,构建起以党建为引领,以微组织、微服务、微技能、微就业、微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就业创业服务新格局。
建强“微组织”,凝聚社区居民就业创业力量
“现在办业务非常方便,到社区登记信息,社区工作人员帮助联系其他部门,事情办成功后,社区再通知我们,家门口都不用出。”社区居民李女士激动地说。武城县依托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街道人社所、社区三级作用,构建起“三级联动”互联互通的基层就业创业体系。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主心骨”作用,成立社区书记、公益性岗位、社区工作者组成的服务队伍,利用辖区内的人力资源公司、培训机构、沿街门店、企事业单位等资源优势,组织开展社区微服务、微培训、微就业、微创业等活动,推动就业创业服务向“家门口”延伸。
开展“微服务”,点亮社区居民就业创业梦想
依托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建成集政策宣传、信息收集、职业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人社服务平台。家住兴武社区的潘女士,家中有两个孩子,每天要接送孩子上下学,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社区了解情况后,在社区招聘会上,帮助潘女士在武城德百广场找到了保洁员一职,每天上下午各工作3小时,不耽误接送孩子。武城县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服务对象,开展社区“微招聘”专场活动,为供需双方搭建供需桥梁;利用“人社+驿站”宣传栏、咨询台和工作人员入户走访等方式,常态化宣传人社政策,把惠企惠民政策送到群众身边,变“群众问政策”为“政策追群众”。今年以来,累计开展社区招聘活动12次,向居民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达成意向300多人。
培训“微技能”,提升社区居民就业创业本领
在武城县清华职业培训学校,正在开展一期网络创业技能培训班,这次培训班是社区联合培训机构共同开展的,社区负责招募学员,培训机构组织班次,像这样的培训班今年已经举办了10余期。武城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职业培训机构与街道、社区基层平台对接,健全完善“培训机构+街道(镇街)+社区平台”的培训模式,结合企业需求开展本地化、个性化的培训,着重提高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和培训后就业的稳定性。今年以来,开展养老护理、婴幼儿照护、家政、面点、电商等市场需求较大的培训项目18期,培训人员600余人,先后带动80余人就业。
拓展“微就业”,增强社区就业消纳力
武城县兴武社区纳海电子加工处,每天可生产4000多个电子元件,每月出单量可达13万,工作人员主要是由周边小区的“宝妈”组成,自社区微业工作开展以来,现已吸纳35名女性工作人员。“在这里干活,离家近,工作环境也挺好的,工资发放及时,我很满意。”社区居民张女士说。为推动零工就业社区化、身边化发展,社区携手零工市场打造“社区微业”服务点,通过整合各类就业信息、岗位资源,汇聚就业合力,给从事零工的灵活就业人员、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畅通社区微循环,让群众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打通了群众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支持“微创业”激发社区创业原动力
近日,在德州市举办的第七届创新创业大赛活动中,武城县四支代表队全部突出重围,进入决赛,获得了大赛奖项。今年以来,武城县将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创业指导、政策扶持、创业贷款等方面提供最优服务。针对创业者的创业需求加大技能扶持,对接县内电子产业园,培训机构、创业讲师等,定向开展创业培训和辅导,帮助创业者规划创业方向和创业目标。对符合条件的创业者及时落实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场所租赁补贴等政策,缓解创业者融资难题。截至目前,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82笔,共计5256.7万元。与此同时,武城县积极摸排本土优秀创业人员、返乡创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创业人员典型案例,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营造浓厚创业氛围。
“下一步,武城县将做深做细‘社区微业’行动,挖掘就业创业资源,拓宽居民就业创业渠道,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武城县人社局副局长徐力萌说。(撰稿:毛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