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TD-LTE技术建设需求配套建设
2.1基站接入用房
2.2传输需求
2.3电力设施供应标准
2.4无线电技术的应用
结论:TD-LTE网络信号技术在未来网络发展道路上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合理进行相应TD-LTE建设将大大提高网络信号覆盖强度以及传输的稳定性,其中TD-LTE配套建设是TD-LTE技术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进行合理的配套建设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赵旭凇,等.TD-LTE无线网络规划及性能分析[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11):10-14
关键词:微博;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影响
1微博的特性
微博的诞生,不仅在于其所带来的传播模式与传播理念的变化,‘微博’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渠道霸权’”。②
1.2拉近距离。由于社会的发展所形成的社会地位的不同、社会交往范围的不同及种种差异性,人们在社交的时候便形成了一个个的圈子。而微博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切。一般来说,只要拥有网络终端设备,包括个人电脑,移动电脑,手机等等,便拥有了话语权。不在乎你的年纪、学历、经历等一切背景,只要微博的内容引人入胜,表达出色,那么就能够成为瞩目的焦点。从这点说来,微博使社会个体的距离拉近了,人与人更加平等,从而使得微博用户越来越多,其中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
微博的特征除了以上的优势以外,当然还存在一些弊端。微博只言片语的播报在满足了快速的同时对新闻的详尽性不能很好的满足,新闻中的细节、焦点的冲突不能很好体现。对新闻发生的连贯性整体性不能有序的进行描述,能够得到的只是碎片式的消息。容易让受众产生误读与理解偏差。对于相对严肃的新闻内容来说,微博的也不能很完整的表达出严肃新闻的逻辑连贯性,受众只能读到相对简单的浓缩信息而不能对新闻进行分析解读。这对新闻的信息传达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阻碍。
并且一些带有个人情绪的信息一方面会造成受众的抨击和批评,另一方面也会让有同样感受的人产生共鸣,使不良情绪在网络上蔓延,不仅对新闻信息的客观真实性是一种冲击,而且也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2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影响
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模式来说,新闻的要通过收集新闻信息,筛选整合信息,审定内容,最终这几个环节的过程。而且新闻收集的渠道也是相对窄的信息面。而微博的大信息量、更快的速度,更广的直播区域对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2.3微博与传统新闻传播分庭抗衡。由于微博信息时有字数限制,占用的网络信息空间很小,而且当前的技术使得微博同短消息、即时通讯软件都结合起来,更加容易。这就使得微博在特殊情况下取代了传统新闻传播的作用。比如在发生灾难性的自然灾害、突发恶性事件的时候。
3结语
微博固然有很多优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有自身无法避免的缺陷。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全面性也是微博所无法取代的。微博同传统新闻媒体不是隔绝的两部分,相反,它们应当互补起来,为新闻传播的转型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3.1传统新闻媒体的信息搜集是专职的记者、编辑,工作范围不可能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这时利用微博中每个人都是新闻的者的这一特性,让他们扮演兼职记者的角色,发现新闻、信息,使新闻不仅仅落于表面。
3.2传统媒体也可以申请自己的官方微博来与网民互动。一方面新闻,另一方面与网民交流。不仅提供更为详尽的新闻信息,而且对自身的影响力与权威性也是一种维护。
3.3网络微博也为传统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采编途径。不局限于面对面的采访,而更多的采用微博交流,省时省力并且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微博与传统新闻传播模式的互补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好处是不可限量的。
[1]潘亚楠.微博Twitter探析[J].东南传播,2009(12)117-119.
[2]孙彩芹.微博:仅仅是“一句话博客”吗[J].世界知识,2009(23):50-52.
[3]高明勇,“两会微博”带来什么?[J],
注释:
1、从市场规模和销售额来看
2、从媒体受众来看
■网络病毒28.7%
■网络入侵/攻击(包括木马)16.7%
■垃圾邮件7.8%
■网上虚假信息7.4%
■诱骗/欺诈/网络钓鱼6.9%
■网上收费陷阱6.9%
■网上不良信息5.7%
■隐私泄漏4.9%
■其他0.7%
■主动浏览21.1%
■被动浏览26.3%
■二者都有52.6%
4、互联网普及程度有待提高,潜在的媒体受众有待开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7(1)。
[2]中国互联网协会:《INTERNETGUIDE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2007(1)。
引言
1.受众范围广泛
2.信息可以交互反馈
3.可更针对性选择投放目标
4.信息可供受众自愿选择
5.具有时空的无限延续性
1.与传统媒体相结合
(1)EPM模式
(2)EPC模式
(3)EPA模式
(4)CPP模式
(5)包月方式
四、结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
公共关系学作为一门通过传播沟通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经营管理艺术的专门学科,其理论的研究及广泛的应用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支突起的异军。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灵活实用的课程,无论哪个行业都需要她,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人。因为不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必须树立良好的形象,所以必须具备公关的基本知识和公关意识。因此,在我国普及公关知识、倡导全员公关、提高公关层次、增强企业和行政组织管理人员的公关意识,已经十分迫切,在这种形式下越来越多的经济管理类高校开设了该课程。
我院采用的教材是人大出版社的公共关系理论、实务与技巧,除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一直开设公共关系课程外,统计、审计等专业也相继开设此课程。笔者教授公共关系多年,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文科学生居多的班级中,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发言互动性尚可,公共关系教育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面对这些非专业核心课程的班级尤其是理科生居多不爱主动发言讨论的班级时,笔者尝试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总结了一些教学经验。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交叉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公共关系课堂教学中,许多高校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一、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
从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工作程序到专题活动、人际交往、策划、危机处理到国际公共关系,笔者教授的公关教学内容一共15章。
(二)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三)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方面的问题。
在许多高校的公共关系教学中,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方式,但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考试方式仍采用单纯的理论课考试方式,不注重过程,不能真正考核学生对公共关系理论尤其是实务和技巧的掌握情况。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
二、对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对教学内容的调整。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方法方面。
(1)案例教学。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案例教学法能创设良好的宽松的教学情境,把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典型问题浓缩为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即使他们不出校门也能了解社会的热点问题,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分析、讨论这些问题,提出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并在其他同学提出解决同一问题方案的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案,使他们互相学习,提高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案例教学还能弥补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尤其是教师选择的现实案例,把理论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讨揭示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规律,总结公共关系理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集一些成功或失败的公关策划案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使学生对公共关系策划的内容、方法及其对公共关系活动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影响有初步的认识。
2.考试方式方面。
积极倡导开卷考试,加强学生平时对该课程的重视和学习,注重过程,培养打破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的传统应试模式,使学生放下对考试的惧怕和顾虑,全身心投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为此笔者将期末总评成绩由原来的三七分配比例改为四六分配,即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考勤、个人作业完成情况、小组案例分析实训课的综合表现等,占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的考核,有利于促进学生加强平时对该课程的重视。学习期末延续小组在完成实地公关调查的基础上做策划方案书,占总成绩的60%。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公共关系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公共关系实践能力,还使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他们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又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进一步加深了对公关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罗福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公共关系学教学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