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解析与研究展望

摘要: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建立在积极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提升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等五个元素以及发现并发挥品格优势与美德,来促进人们幸福蓬勃发展。但是由于产生背景、研究方法等局限,使得该理论不断被提出挑战,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则十分必要,从而使人类真正地拥有全面可持续的幸福。

关键词:PERMA;品格优势与美德;积极心理干预策略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1942-),美国心理学家,著名学者和临床咨询与治疗专家,1998年以史上最高票数当选为美国心理协会(APA)主席,基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思考,发起积极心理学运动,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致力于识别和理解人类优势和美德,帮助人们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得更有意义。[1]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是幸福,目标就是理解和帮助人们获得幸福。马丁·塞利格曼将幸福确定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使关于幸福的讨论成为一门显学。同时突破了幸福只在哲学领域内探讨的局限,扩展到了实证研究层面,[2]把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概念,转变成一门方法严谨、结论可靠的科学概念。有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学应改名为幸福心理学或幸福科学。[3]本文在对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展望,从而为丰富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以及提升我国国民幸福感提供思考与启示。

1幸福五元素——PERMA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用well-being比happiness来形容幸福更贴切,更能表达出人生繁荣、蓬勃发展(flourish)的状态,他称为全面可持续的幸福。[4]

他认为幸福是一个构建的概念,由五个元素组成,每个元素都是真实的,都能够促进幸福,但是不能单独定义幸福。这五个元素构成了人的终极追求,每个元素都必须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它对幸福有所贡献;它是人的终极追求,而非追求其他元素的途径;它的定义及测量与其他元素无关。这五个元素可测量,可创造,分别是积极情绪(positive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成就(accomplishment),简称PERMA,一个拥有足够PERMA的人生即蓬勃幸福的人生。

1.1积极情绪

在积极情绪上获得成功的人生称为愉悦的人生(pleasantlife)。积极情绪是幸福理论的第一个元素,包括指向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对过去的积极情绪包括满意、满足、成就感、骄傲和平静。对现在的积极情绪包括欢乐、狂喜、平静、热情、愉悦。对未来的积极情绪包括乐观、希望、信心和信任。[5]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认为积极情绪包括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逗趣、激励、敬佩和爱等10种形式。

她通过采用实验室实验和心理物理测量法发现,积极情绪让个体感觉良好,改变个体的思维和未来,抑制消极情绪。她提出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broaden-and-buildtheory),该理论认为积极情绪拓宽个体的注意和认知,促进个体有效地应对问题以及建构各种资源,而良好的应对问题的经验和资源的建构又可以带给个体更多的积极情绪。这是一个循环与螺旋向上的过程,通过这种向上过程的不断推进,个体不断得到锻炼和成长。无论个人、家庭或组织,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最佳配比达到3:1,才能够引发蓬勃发展。[6]

1.3人际关系

被人爱的能力是关键。[10]优质的社会联系能提升工作绩效,带来更多晋升机会,促进创造性思维;孤独使人苛刻,畏缩,脆弱,容易生病;而幸福的人—般都不孤独。[11]幸福感取决于归属需要的满足程度,具有亲密关系的人较之单身生活的人更幸福、健康、长寿。[12]哈佛大学75年研究成果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人更加快乐和健康,孤独寂寞有害健康;真正有影响的是关系的质量;幸福的婚姻既保护身体,又保护大脑。[13]

1.4意义

在意义上获得成功的人生称为有意义的人生(meaningfullife)。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就是用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效忠和服务一个超越自身的东西,即发挥优势,投身于超出个人的事业,这是幸福感中最可敬的方面。意义来自归属感,致力于超越自我之外的事物,以及从内在发展出最好的自己。这和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的意义观颇像,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意义是对他人的付出与给予,追求生命意义的人是超越自我的,在给予的过程中享受愉悦,收获幸福。[14]对快乐、投入和意义的追求各自在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中起到什么作用,马丁·塞利格曼通过对上千人进行的调查发现,对快乐的追求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对意义的追求起的作用最大;对投入的追求同样起很大作用。

1.5成就

有些人为了成功、成就、胜利和成绩本身而追求它们,哪怕它不能带来任何积极情绪、投入、意义和人际关系,即只是为了赢而赢,包括在财富、工作、爱情、体育、游戏等各个领域。幸福离不开成就,成就也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4]若要取得成就,坚毅的品格比智商和情商更为重要。用公式来表示:天赋×努力=技巧;技巧×努力=成就,则,成就=天赋×努力2。个体如果不努力,才华只是潜能而已。如果用自己学得的技巧再加上努力,每天都有所进步,才会成功。

高度的努力来自于高度的坚毅。坚毅比天赋更能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表现。在遇到挫折、失败时,仍能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才是决定长期成功的因素。若要培养坚毅的品格,就要找到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并坚持练习,用内在的热情努力实现人生目标。[15]2幸福基石——品格优势与美德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个体通过发现自身品格优势与美德并把它们发挥出来,才能够获得幸福的上述五个元素,从而实现全面可持续的幸福。因此,他将品格优势与美德视作为幸福理论的基石与核心。

马丁·塞利格曼和克里斯托弗·彼得森通过研究世界70个国家横跨三千年的文化经典,总结出人类的六大美德,即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和超越。同时为了建构和测量美德,将六大美德细分为24个品格优势。智慧包括创造力、好奇心、洞察力、思维开放性、好学。勇气包括勇敢、坚韧、正直、活力。仁慈包括爱、善良、社会智能。正义包括公民精神、公平、领导能力。节制包括宽恕、谦虚、谨慎、自我规范。超越包括审美、感恩、希望、幽默、灵性。[5]

筛选品格优势的标准包括普适的、令人满足的、道德上有价值的、不贬低他人、具有一个不良的对立面、类似特质的、可测量的、彼此间有区别的、楷模存在、神童存在、可以选择性地缺失、有鼓励性的机制。[9]如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Ⅵ-TR),作为人类优势的分类系统,积极心理学的品格优势与美德分类系统已在全世界得到使用和认同。

3幸福干预策略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实现全面可持续幸福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发现并充分发挥自身品格优势,二是提升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其中核心是发现并充分发挥自身品格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积极心理干预策略,所有策略都经过实证研究验证有效。积极心理治疗(PPT)是一种建立在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上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初为治疗抑郁症病人而创建。

4研究展望

4.1幸福理论的结构

关于幸福元素的分类带有极大的主观性。[22]在初期,马丁·塞利格曼将幸福分为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后期又加入了成就和人际关系。马丁·塞利格曼很多关于幸福元素的灵感来自于与其他人的讨论交流,如对成就的加入,就来自于其学生塞尼亚在课堂上的诘问。[4]尽管在后续研究中得到了验证,但是PERMA的由来过于主观,而且仅源于西方文化。后续研究者对此提出挑战,如有研究者本着本土化原则,采用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构建幸福的心理结构模型,包括幸福资源、幸福体验和幸福观念。[23]还有学者认为,道德是幸福的重要元素。[24]

我国学者将24种品格优势归为亲和力、生命力和意志力三大类,确定了中国人的品格优势和美德的基本结构。[28]其他国家学者也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美德结构,含2至6个因素不等。[25]另外,品格优势本身是否可以继续细分,也需要进一步探索,从而促进个体更加容易地具体地培养品格优势。如有研究者把品格优势中的创造力细分为诸如关心、主动等品格。[29]关于PERMA内部结构的关系。马丁·塞利格曼认为PERMA之间彼此独立。[4]

因此,关于PERMA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影响幸福,需要进一步研究。关于品格优势与美德内部结构的关系。一是根据品格优势与美德的环状模型,品格优势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如与心灵有关的品格优势(感恩、爱与被爱等)和与大脑有关的品格优势(毅力、自律等)往往不会同时发生,个人主导的品格优势(好奇心、创造力等)和他人主导的品格优势(团队精神、公平等)往往不会同时发生。[9]

二是某个品格优势有可能归属于其他类美德,如审美可能归属于智慧,感恩和幽默可能归属于仁慈,幽默和活力可能归属于勇气。[9]三是有学者认为,美德与性格优势之间缺乏清晰的界限,两者可能仅仅是“量”而非“质”的区别。而已有研究多聚焦在性格优势方面,对美德有所忽视。[25]由此可见,品格优势与美德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具体关系如何需要未来做进一步探究。

总之,研究已证实马丁·塞利格曼幸福理论对预测人类蓬勃幸福发展的有效性,[50]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不断对它进行完善和运用,真正实现马丁·塞利格曼的“登月计划”,即在2051年,让全世界的成人,有51%可以实现自己的蓬勃人生。[4]

参考文献:

[1]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2]吴晶,葛鲁嘉,何思彤.幸福感研究的本土化——浅谈道家幸福观[J].心理学探新,2019(5):411-415.

[3]彭凯平,窦东徽,刘肖岑.幸福科学:问题、探索、意义及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16-124.

[4]Seligman,M.E.P.Flourish:Avisionarynewunderstandingofhappinessandwell-being[M].NewYork:Simon&Schuster,2012.

THE END
1.消费者国货认知的心理距离框架理论及效应模型——信息加工的视角...消费者国货认知的心理距离框架理论及效应模型——信息加工的视角--新闻传播学论文.docx,消费者国货认知的心理距离框架理论及效应模型 ——信息加工的视角 摘要:本文以“中国人赴日爆买势头加剧”的受众跟帖为例,通过框架分析表明,国族心理距离、调节聚焦与国货 认知框架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0303/7014050010004100.shtm
1.如何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传统文化智慧值得借鉴这段话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时刻保持公正、公平、平衡的态度,以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早已告诉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注重互相理解,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立场,要相互成就,共同进步。 https://www.whb.cn/commonDetail/956251
2.喻中:文化结构及其习惯法属性在传统中国,伦理具有规范意义,因而形成了体系化的伦理准则,它们主要见于以“四书”“五经”为核心的儒家经典。传统中国的“礼”,就是这些伦理准则的条文化、规则化表达。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就是通过儒家的伦理准则,可以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进而安顿人的外在世界。所谓“经义决狱”,就是把儒家...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451.html
3.中国人社会认知研究的沿革趋势与理论建构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性客体和社会现象及其关系的感知与理解。根据对象可以分为自我认知、人际认知、群际认知以及以社会决策为核心的社会事件认知。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国内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为中国人社会认知的研究做出了先驱性贡献。但无论就理论建构、研究范式还是研究内容而言,大量研究沿袭了国外研究的预设...https://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11492
4.人格心理学论文(精选18篇)而如若将这些本身意义未明的测量结果拿来,以进一步探讨与其它变量间的关系,必然又使结论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虽然目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也存在着缺陷。 就理论使命来说,人格的理论建构可谓丰富,但距离科学理论的标准尚有差距。 在理论的精确性、可检验性、概括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和有用性上...https://www.wenshubang.com/lunwenfanwen/455487.html
5.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心理学专业基醇试大纲心理学考研3.社会态度的理论 4.说服与态度改变 (三)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基础 2.亲密关系:友谊与爱情 3.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 (四)社会行为 1.偏见与歧视 2.利他与侵犯 3.合作与竞争 (五)社会影响 1.从众、顺从与服从 2.社会促进与社会解息 3.团体极化与团体思维 ...https://www.educity.cn/xlx/5215866.html
6....的不同阐释与再定位——“义”“利”混合之“人情”实践值得关注的倒是, 港台的本土心理学研究基本沿着社会心理学的路径对“差序格局”做了较为系统的理论阐释, 其中最为成功的理论模型应当是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型与杨中芳、杨宜音等人的“自己人/外人”理论阐释。他们的理论建构都倾向于对“差序格局”中的关系加以分类, 其各自的关系分类当然也离不开情感、...http://nisd.cssn.cn/ztyj/ztyj_llyff/llyff_ll/201701/t20170103_3368090.shtml
7.语码理论范文12篇(全文)“语言行为之所以是社会行为,不仅仅是因为人们用语言在社会中‘做事情’,而且因为讲话时所选择的语码本身就是一种维持或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行为。”因此,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语码转换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它的社会普遍存在性,语码转换也就成为众多学者专家的研究对象。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5oq5yn1.html
8.学渣备忘录(1)——人格心理学B.并非所有研究都发现五个因素;因素分析不稳定;有些特质没有被包括进模型;不同研究得出的五个因素不完全一致。 C.非理论性 D.预测能力不够强 (六)中国人的“大七”人格理论 外向,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 (七)对人格特质理论的评价 ...https://www.douban.com/note/511413646/
9.社会学知识的建构:后西方社会学的探索第二编在中国和法国社会是...该理论的目标是将文化人类学和行为学方法,转变成一种将越轨行为视为社会过程或社会交易的动态连续模型。 如何成为一个毒贩?这个问题与贝克的问题属于同一类型的理论性问题。但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涉及毒品用户,而且还包括那些“做生意”的人(Preeble and Casey,1969),而这些人都认为贩毒就是一项工作。 接下来,...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244813953031736377
10.沈毅:儒法传统与“关系信任”的指向——兼论中国人社会关系的分类...内容提要】 儒家伦理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特殊主义的差序式“关系信任”的根源。如果从更宽泛的文化传统来看,儒家伦理始终具有“推己及人”的社会信任建构作用,而法家功利主义传统则对某种缺乏信任的人际关系建构起到了核心作用。“大传统”的儒法张力反映在“小传统”的人际交往实践中,分别形成了附着于儒家伦理的以紧...https://www.legal-theory.org/?mod=info&act=view&id=24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