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媒体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社会舆论论文

摘要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媒体的舆论引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例,在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学特点尤其信息传播学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有效应时该类事件的角度,讨论了媒体舆论引导的主要职责,并对媒体在事件中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媒体危机事件舆论引导

欧洲人权法院对“公共紧急状态”的定义是: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这里所谓的“公共紧急状态”,大致等同于我国所称的突发性公共危机状态。在我国,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也常被称为“突发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2006年1月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公共危机事件往往具有巨大破坏性。例如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造成8万多人死亡、数十万人受伤的极大损失。正因为公共危机事件的巨大破坏性,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有效应对,力求最大限度降低此类事件对社会和公众的造成的损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转型期出现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加之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力的增加,由社会因素诱发和自然因素诱发的公共事件出现增多趋势。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强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则必须高度重视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置和应对,保持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顺利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作为政府与公众中介的媒体,对危机事件的应对策略成为遏制危机扩散、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澳大利亚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希斯(RobertJ.Heath)将媒体的作用概括为:

一、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学特点

现代社会对公共危机事件研究的深入,催生出了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危机传播学。美国学者Kathleenfeam-banks将危机传播定义为“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之中以及之后,介于组织和其公众之间的传播。”危机事件传播作为传播学中的一种特例,依然遵循传播学的普遍规律。但是,由于危机事件与非危机事件比较区别明显,相应地,危机事件具有自己独特的传播学特征。下面主要从信息传播角度,分析公共危机事件的传播学特点。

公共危机事件独特的传播学特征,对媒体提出了不同于对常规新闻事件的报道要求。信息的突发性、海量性,信息传播的无序性和信息受众的广泛性,不但对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也对媒体的组织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媒体要充分发挥在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适应此类事件独特的传播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尽力避免突发事件演化为危机,当危机不可避免时处理好信息发布的主动权,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主动权。

二、舆论引导在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中的主要职责

公共危机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因此,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理所当然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职责。大众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应对中的核心职责,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提高整个社会的应对效率,推动社会从受到强烈冲击的非常态进入健康的常态。媒体之所以能够担当这一职责,是因为它具有“传播”的力量。具体地讲,媒体通过对新闻信息的“传播”。能够在公共危机事件实现以下重要功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对危机事件的应对。

(二)资源调动。应对公共危机,往往需要调动大量的资源,包括大量的社会资源。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同时体现在对社会资源的调动方面,帮助政府筹集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新闻媒体对灾区不同区域灾情的报道,不但帮助政府优化救灾资源的配置,而且调动了大量的民间资源进人灾区,有效加快了抗震救灾的进程。献血、捐款、捐物、志愿者等,各种支援力量大大增强了抗震救灾力量。5月12日下午,当听到广播电台号召车辆前往灾区运送伤员时,1200多辆出租车打着应急灯,排成长龙源源不断地往都江堰赶去。

(三)社会协调。充分发挥政府与公众间桥梁的作用,告诉公众我们的努力。对受到损失的人表达关怀。无论“三功能说”还是“四功能说”,都提出大众传播对社会具有“社会协调”功能。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的这个功能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一经发生,对原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政治秩序造成相当大的冲击。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由于利益格局调整导致人们的心理压力较大,公共危机事件演变成社会危机的风险较大。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通过传递党和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信心和举措,不但可以更好地沟通党群关系,也可以有助于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提高应对危机事件的效率。综观世界各国,危机事件后政府对媒体的运用成为稳定社会的必须。美国9·11事件后,总统布什立即在电视台发表讲话,确定了恐怖袭击的性质,号召美国人民战胜挑战。同样,汶川特大地震后,我国众多媒体集中的报道,使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得以深入执行,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成为全民族思想和行动的统一目标。对稳定社会、促进和谐,推动抗震救灾工作的进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应对提示。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受事件影响的人群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慌、急躁、无助、沮丧等不良情绪反应。这些不良情绪的蔓延,不但影响着事件解决的进程,甚至容易引起新的危机事件的发生。媒体运用影响力广泛的优势,引导人们自我进行心理调适。走出危机事件的阴影,对事件的处理可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危机事件的应对,不少需要专门知识。比如地震发生后,怎么应对余震,怎么防范次生灾害等,都需要一定的专门知识。媒体进行这方面专门知识的介绍,以消除人们的不良情绪,降低灾害导致的损失,可以说是媒体的应尽职责。

三、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日报视察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全面分析了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重强调了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媒体如同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固然可以有利于危机态势的缓解;运用不好,则可能适得其反。按照危机事件的传播学特点和媒体在其中的职责,媒体要提高在事件中的舆论引导能力,需要强调“明”、“稳”、“快”、“广”和“联动”等。

所谓“稳”,就是要站稳立场,这是做好危机事件中舆论引导的基本前提。在整个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以一种什么样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来进行,决定着新闻的基本格调和导向的是否正确、鲜明及有力。要做到站“稳”立场。就必须明确自己是党和政府的帮手,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群之间的桥梁。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中,不乏一些媒体在报道的立场上出现问题,对群众引起误导,影响了事件的妥善处置。分析原因,有时候是主观的,比如受西方新闻理论的影响,自觉不自觉把自己置身于政府的监督者的位置,而不是把自己作为政府的帮忙者。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比较危险,容易导致导向出现错误。但也要避免另一种情况,过于保守,我国在“非典”中的媒体集体失语使得报道失误,失去舆论引导的时机以致在“非典”初期使得谣言大量散布,公众无正常渠道获取正确信息,只得听信谣言,扩大了恐慌。为避免这些情况,必须对我国新闻媒体的本质有深刻认识,同时在从业人员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真正让“帮忙不添乱”的思想深入采编人员的人心。

所谓“联动”,就是要多种媒体联动,这是适应崭新的媒体格局的必要方式。如今,信息的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主要表现为基于网络技术和基于通讯技术的进展而兴起的新兴媒介发展异常迅速,对受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任何一个新闻事件,单纯借助于传统媒体,传播的效率已经大打折扣。在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中,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作用,提高新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将大大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容量和效率。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首先就是网络(新华网)发布的消息,紧接着无论全国还是四川当地,都集中动员了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在内的主要媒体,对抗震救灾的动态进行最大限度的报道,并在后续进行了全面、持续的追踪报道,让全国、全世界对此次灾情有了真实、全面、详尽的了解与认知,真正担当起了媒体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这种多媒体联动的格局,形成了空前强大的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强势。对抗震救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川汶川的8级强震,不仅使震中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全国多数地方的民众都有震感。然而。这次强震并没有造成社会恐慌,各地很快恢复了常态,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在强震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显然,这种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时的信息公开和透明、通畅的信息传播。政府和媒体在这次危机事件中迅速、高效地承担起了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

THE END
1.赵云泽项甜甜:突发事件中新闻报道的情绪传播优化公共事件突发事...新闻媒体在处理危机事件方面是不可替代的,这是其作为“社会瞭望者”应尽的社会责任,[5]尤其主流媒体是重大突发事件媒介化治理的中坚和骨干力量,[6]即使当下“自媒体”成为传播的主要场域,专业新闻媒体仍然是舆论场中重要的意见领袖。在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不仅仅是事件信息的传播者,更是良性社会讨论的组织者和社会...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3L2M9R0530WJTO.html
2.突发事件的新媒体传播(精选八篇)突发事件的新媒体传播 篇1 1 三网融合技术下, 手机媒体的国际新闻传播 手机媒体是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之下的最直接的见证者和受益者, 一部手机能将互联网的力量从只在电脑上转移到手机上, 诞生了全新的社会现象和沟通模式。手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 它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日常生活方式, 成为获取、...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n24843e.html
3.刘炜《舆情风险管理与媒体危机公关》教授课件,老师主讲课程2、学习舆情危机事件传播的特点和性质 3、掌握用户媒体维权和吐槽特征 4、熟悉媒体曝光报道方式和方法 5、学会负面舆情监测方法 6、学习舆情分析和研判内容 7、提升客户投诉处理能力 8、控制因客户投诉而引发的负面舆情风波 9、掌握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流程和应对方法 ...https://www.hsgl.cn/show-31-3815-1.html
4.新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12篇(全文)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新闻传播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传播媒介多、信息传播快、舆论影响广、突发事件多的情况下,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应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根据新形势、新需要,积极调整战略,有力地表达和反映舆论,有效地影响和引导舆论。 一、河北省广电媒体舆论引导格局及现状分析...https://www.99xueshu.com/w/ikey6f8fypnt.html
5.银行舆情研究总结范文(合集17篇)近年来,随着信息业和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等新型媒介对突发事件传播和处置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目前的金融突发事件处置中,由于相关人员对运用网络新型媒介宣传和舆论的应用、掌控能力信心不足,担心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在应对过程中容易出现封锁消息、一味辟谣和否认、鸵鸟政策、敷衍塞责和忽视网络民意等错误做法⑴...https://www.77cxw.com/fl/891213.html
6.如何有效分析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五节官网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包括信息源的权威性、信息内容的情感性、传播媒介的多样性、社会心理的共鸣性、网络行为的群体性和事件发展的阶段性。这些规律对于制定有效的舆情应对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结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是一个涉及信息技术、社会心理和危机公关等多个领域的复杂过程。本文通过对网...https://www.wujiedata.com/other/6128.html
7.学姐做了一份去年中山大学新传的真题分析!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社会信任充分的环境下传播效果会更强,高质量的观点和官方观点在意见市场中成为优势意见。 3. 突发公共性事件下信息过载会产生怎样影响?专业媒体应该怎么做? 分析:考察的是公共关系部分的知识。这种问法比较直接的问题一定注意不要漏点,把问题细化拆分后作答。需要解释突发公共性事件的概念、信息过载...https://www.douban.com/note/806462596/
8.电视新闻采访技巧思考论文(精选11篇)利用先进设备可实现新闻事件的同步跟踪采访报道,这也是广播电视新闻与传统媒体相比所具备的优势。此外,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既要做好新闻调查、收集以及传播等工作,也要在采访现场积极引导,确保同受访者的良好沟通与交流。同时新闻工作人员需要处理后期视频剪辑等系列工作,新闻采访...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xinwenchuanbo/690192.html
9.「网络舆情分析师课堂」舆情研究突发舆情应对的“四个决定...任何一起突发事件及其舆情应对,都有一个具体的地点和时间点。这个地点和时间点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环境”。这个环境具体应该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环境,二是当地的舆情处置人文环境,三是整个社会舆论传播状态及近期舆论状况。这三个方面决定着一起突发舆情的运气。运气分好和坏对吧。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36413889&efid=VGU1zF9jvOaY5o9c4NQl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