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微博;突发事件;网络传播;网络舆情
1研究背景
2文献综述
笔者在中国知网和SpringerLINK数据库中以“网络舆情”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9772条文献,选取其中契合网络舆情演变趋势和网络传播机制主题的论文,按照发表年份选取发表于2014年后的26篇论文,这些论文的研究议题集中于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研究、意见领袖、舆情引导、信息传播等;研究方法多采用内容分析、框架研究、个案分析等方法。
2.1突发事件的传播机制
2.2网络舆情的演变特征
2.2.1网络舆情的群体极化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社会心理学家、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他在1961年研究群体讨论时提出:群体讨论过程中,一些偏激的观点更容易获得人们的拥护和赞同,此时感性超过理性,导致群体的观点向更偏激的方向演变。在互联网世界,人们的言论自由得到极大的解放,同时因其匿名性、难追责和弱管控性,网民的言论自律性减弱。失去了管控和约束的网民言论会增大群体情绪极化的风险,甚至产生网络暴力和言论攻击。
2.2.2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
3研究问题
(1)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爆发后,信息的传播机制呈现出怎样的形态?
(2)这种传播机制导致网络舆情的演变有何特征?
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以及网络舆情演变周期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舆情信息传播机制和传播规律,为日后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提供经验,对规范自媒体时代下个人及媒介组织的信息传播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4研究方法
4.1文本分析法
4.2案例研究法
5微博话题下的“重庆坠江公交”文本分析
5.1样本选取
5.2报道内容分析
5.2.1报道密度
以整体来看,因为这起事件属于突发事件,所以它的潜伏期较短,自10.28日事件发生后,事态迅速迎来了发展期,微博报道篇幅平稳增加,这一阶段成为事件的导火索,为后期舆论的集中爆发埋下了伏笔。到了11月2日,本应按照趋势逐渐平息的事态突然爆发,新浪微博上关于这次事件的报道篇幅骤增,主要是因为造成此次事故的原因出现了反转,既不是因为女司机逆袭,也不是因为驾驶员疲劳驾驶,而是因为乘客与司机发生了冲突。随着事件的水落石出,新浪微博上的议题也变得多元,事件中的热点问题被揭露,开始在新浪微博上迅速传播和扩散。此时,网络舆情场上意见领袖的作用和群体表现的特征逐渐鲜明,信息传播机制呈现出由小范围的初级传播扩散到大范围的次级传播的特点,传播层级深化、范围扩大。
根据清博舆情提供的数据,传播此次事件的媒体构成如图5.2。可见,在这次“重庆公交车坠江”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媒介更加多样,新媒体平台是网络舆情热点话题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由传统主流媒体掌握话语权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媒体凭借自身低门槛、传播快、发布广、操作简单、信息海量等优势,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后来居上。
5.2.2报道议题
(2)社会议题:公共秩序;公民素质;集体沉默;群体极化;网络暴力;网络谣言
(3)政府议题:政策制度;组织救援;舆论控制;防护设施
(4)媒体议题:信息发布;新闻反转;虚假新闻;舆情引导;议程设置;
(5)其它:同类报道;见义勇为;
如果将中新闻、新京报、人民日报和头条新闻官方微博账户中对“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有关的报道按照事件本身、社会议题、政府议题、媒体议题和其它进行分类,得到数据分布如表5.1,因这些媒体存在相互转发和内容雷同的情况,故不再按媒体类别进行分类。
尤其可见,媒体对“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的报道还是以事件本身为主,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舆情过程和舆情指向,再根据报道议题进行分类统计,得出结果如表5.2。
5.2.3报道倾向
词语是反映媒介形象最直观的元素,此次研究通过梳理报道中的定语、状语和补语等修饰限定类成分来研究媒体对不同议题的报道倾向。具体操作见表5.3,是对主要报道议题中出现的关键形容词和高频词汇进行的整理分析(部分议题有重叠)。
当11月2日公布事故原因时,网民对这起事件的讨论议题类别最多,情感走势到达高峰,当然议题数量最多的还是对这起事故的始作俑者的声讨和谴责;其次是对无故受牵连者的惋惜和悲痛以及对他们的哀悼;同时还新增了一项主张文明乘车、提高公众素质的议题。对事故的反思中,人们大多是主张从法律层面制止悲剧重演;再者就是从公民个人角度对文明秩序的自省和对集体沉默的抨击与痛心。在事态发展的消散期,对同类事件的报道中,大多数网民态度坚决要求严惩危害公共安全的人,避免悲剧重演。
5.3.2传播效果
6.研究结论
基于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此次以微博话题下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例,对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网络传播机制和网络舆情走势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2)在这起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呈现出议题丰富、内容多样、舆情发展与事态发展同向的特点。事态发展初期,舆论议题数量少、种类单一;当事态发展到爆发期时,舆情也到达峰值,数量庞大、议题多元;当事态进入恢复消散期时,网络舆情也开始恢复平稳,议题类型和数量都有所减少。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仅以新浪微博话题搜索“重庆公交车坠江”得到的结果作为研究对象,借以分析突发事件的传播机制和舆情走势特征,因为此话题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和重要性,所以可能使话题内容的分析结果及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限制性。在后续研究中,应该选取更多样化、有代表性的突发事件话题,扩充样本数量,减少因个别案例的特殊性带来的分析误差,深入研究自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机制和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
【参考文献】
[1]BurkholderBT,TooleMJ.EvolutionofComplexDisasters:TheLancet[J].Lancet,1995(8981):1012-1015.
[2]SalvatoreB,HaroldPL.FrameworkforAnalyzingtheInformationMonitoringandDecisionSupportSystemInvestmentTradeofDilemma:ApplicationtoCrisisManagement[J].IEEETransactionsonEngineeringManagement,1995(4):352-359.
[3]陈伟珂,花翠.基于突发事件生命周期视角的应急物流虚拟联合体的运行模型研究[J].灾害学,2015(2):152-157.
[4]郭倩倩.突发事件的演化周期及舆论变化[J].新闻与写作,2012(7):9-12.
[5]StonerJAF.Acomparisonofindividualandgroupdecisionsinvolvingrisk[D].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1961.
[7]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
[8]李本乾.中国受众与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14-123.
[10]刘丽群,刘文杰,董文丽.地震事件中微博舆情的议题演变[J].江西社会科学,2017,37(08):23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