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社会的良知或喉舌,没有一个健康的媒体,就没有一个健康的社会。
新闻媒体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产物,具有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社会属性,在引导舆论、传播信息、反映社情民意、宣传形象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
2、媒体的分类
3、外国媒体介绍
外国媒体主要有:美国媒体、西欧媒体、日本媒体、俄国和东欧媒体、亚非拉媒体。
●寻找云南社会所谓阴暗面,如禁毒、防艾、打拐等工作。
●澜沧江为主的三江水电开发等
(二)记者(中国记者、外国记者):
1、记者的概念就是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雅称:无冕之王。记者属于职业的一种。我国出现记者一词是在清朝末年(1899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记者按国籍可分为中国记者和外国记者;按媒体类别可分为新华记者、报社记者、电视台记者、广播电台记者、网络记者等。记者采集和收集媒体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采访,通过与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而获得。
国务院新闻办负责人赵启正认为:
记者既不是你的上级、也不是你的下级;
不是你的领导,也不是你的同事;
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敌人;
记者永远是你的挑战者。
2、记者的任务和要求
记者的基本任务:采写新闻(天职或首要任务);向领导机关和编辑部反映情况(内参);了解群众的要求和社会的反映(社情民意、民生问题和社会舆情)。
对我国记者的基本要求:一是敏锐地发现事实;二是忠实地报道事实;三是当好党和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
3、简要介绍外国记者的特点: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报道有争议的事件和负面的才是好新闻;
△媒体之间竞争激烈,喜欢独立的进行采访,客观的实施报道;
△注重分析,很少受现有资料和已有报道的影响。
△态度我行我素,有时甚至是大胆、激进的;
△基本能够客观、平等地对待本国和第三国事态;
△保持采访的公正性,一般不接受被采访者的馈赠。
(三)领导干部如何与记者打交道
1、了解记者(外国记者)采访新规定:
●记者到地方采访,无需向地方负责部门申请,外国记者也无需向外事部门申请,只要征得被采访单位和个人同意即可进行采访活动。
2、培养与记者交往的基本功:
▲轻声说重话,四两拨千斤;
▲真话不全说,假话绝不说,废话不多说;
▲有理有节,不卑不亢;
▲诚实有信,举止得体;
▲勤练内功,积累知识。
3、熟练把握回答记者问题的几个“不要”:
▲请不要抖家底—记者喜欢有个性的东西,你说了也白说;
▲请不要居高临下—有礼貌而不油滑;
▲不要有对抗心理—不发脾气,不进圈套;
▲请不要念稿子—用稿子显得心不诚,无能力;
▲请不要上专业课—需要的是深入浅出;
▲请不要假装幽默—幽默是宽余的表现;
▲请不要借机吹捧上级—会使人反感、肉麻
二、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
1、新闻媒体与外宣
外宣面临的形势:外宣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依此类推。就宁洱来讲,外宣就是向外界(世界)说明宁洱。目前我们国家处在大发展、大开放时期,宣传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对外宣传工作中把握好社会舆论导向,如何把握话语权等是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务院印发了媒体采访的有关规定,只需被采访人同意采访就可进行采访。
我们宁洱现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问题集中,矛盾凸显,社会不安定因素较多。(例如上访问题:原因是属老工业区企业改制、工人下岗问题、公路占压、地震恢复重建、城市占地等)。而发展的任务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努力消除杂音,排除干扰,确保发展的大局不受负面的干扰影响。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宁洱作为一个欠发达的边疆民族自治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树立宁洱新形象,更显得重要而急迫。同时,如何在工作中与媒体接触、沟通交流,如何熟练地应对媒体对我们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应对媒体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应对媒体总的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按照中宣部提出的“善用媒体、善待媒体、善管媒体”要求来进行,加强对媒体及媒体记者的管理和服务、加强沟通交流、规范采访行为。
——善用媒体:把握主动,为我所用
近年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的频率特别高,同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班,帮助广大官员提高应对媒体和与媒体沟通的能力。各级政府均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为什么政府要设新闻发言人?因为社会在进步,信息时代,隐瞒消息已不可能,你不用正确的信息占领传播空间,就会被不正确的信息占领。
领导干部在与媒体交往中,往往存在着三个误区:
误区一是用自己的需求去要求媒体。
误区二是对媒体经常采取回避态度。
误区三是对待媒体报道反应不当。
领导干部应学会与媒体沟通,做到应对不应付,主动不被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媒体必然会越来越壮大,形成一种公共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帮助政府发现问题,可以给政府提供公共智慧,可以为政府政策提供舆论支持(属于文化范畴)。领导干部都应从与媒体的相处中,学习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会理性、艺术地对待媒体。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党和政府工作的开展,也能树立起政府亲民、爱民、透明、开明的形象。
——善待媒体:真诚相待,敢于面对,做到“应对”,而不是“应付”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领导人的形象传播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新闻媒介可以迅速地、真实地、大范围地为领导人在公众中树立、传播良好形象。所以领导干部对待媒体要真诚,同时也要敢于面对,不回避。
作为领导干部应对媒体,注重着装、讲究谈话艺术,都无可厚非,但是,面对媒体最关键的在于要诚实。这一基本的原则,纵使一个官员具有足够的仪表美,回答记者提问再对答如流,但就是避实就虚,不切中实质性问题,和记者捉迷藏,这样的“应对”,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
——善管媒体:把握时机,主动化解,做到主动不被动
首先,要求媒体正确引导和塑造舆论。李希光教授指出,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中国主流媒体在国内公众或国际公众的舆论凝固下来前,要及时全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用中国的议程引导和塑造舆论。
其次,控制媒体的活动范围。如果不对媒体进行控制就会造成信息的混乱,影响政府决策和公众的判断。
第三,在接受采访时简短明了地客观阐述党委、政府的立场和观点,积极维护公众利益。
第四,领导干部在接受采访时要表现得坦率、诚实、冷静,给公众以踏实、安全和信任感。
第五,避免与媒体发生冲突,不对媒体予以谴责,跟媒体保持合作。
三、新闻媒体与突发事件
(一)什么是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一般有重大影响,可能产生重大后果。
种类:
1、自然灾害;如宁洱6.3地震,汶川、玉树大地震
2、事故灾难;如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件
3、公共卫生事件;如鼠疫、毒气泄漏等
4、社会安全事故;如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孟连7.19事件等。
5、涉外事件。
突发事件具有潜伏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持续性。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以及社会结构的脆弱性,社会发展环境复杂,各种社会突发事件不断发生,且逞继续发展之势。
(二)做好突发事件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维护社会稳定,是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必然要求
二是树立和展示亲民爱民、心系人民的党和政府形象;
三是使“坏事变好事”的重要举措。
(三)突发事件中领导干部如何应对媒体要把握的几条原则
一是快讲早讲。被动讲,不如主动讲早讲;别人讲,不如自己讲;外行讲;不如内行讲。
二是快报事实,慎报原因;
三是权威信息不能缺位,主流媒体不能失语。
(四)应对突发事件存在问题分析
面对突发事件,一些领导干部仍然沿袭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模式,采取回避、隐瞒、掩盖的方式,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回应的力度,从而使失实的信息或错误信息传播,使事态扩大。
应对媒体的措施:披露信息要求全面到位。随着信息传播途径的多元化,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透明和发布技巧在危机应对中占有重要位置。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体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开,特别是对那些涉及重大公益的灾难性信息,就更应该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