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踏实感传播学重点概念速记版。大众拉斯韦尔传播媒介社会心理学

踏实、稳定、保持确定感,将使我们走得更远、走得更快。

PDF文字版可回复「传播学总结」或加入秃头研究所CCtalk公开群(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入群)

11/18/SAT.

传播学重点概念速记版女娲补天|踏实稳定

@TuTouSuo

传播:传播是一切交往的实质,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将传播定义为:“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广义的信息是指对事物的表征与表达,是所有行动者所产生的具体内容;狭义的信息是特指能够消除受众不确定性的讯息。

符号:符号是以一系列的代码系统作为有意义的信息的载体和表现形态,例如图像、声音、文字、姿态等等,是一种人类交往间约定俗成的事物与意义间的连接纽带,是作为传递信息、代表某种事物的中介。

意义: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对象。

能指与所指:能指也叫也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联想;所指也称为意指,是符号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理论,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进行信息交换和行为互动的过程,认为通过承载相应的意义,符号能够在个体间不断进行交换,帮助其认知社会环境、了解自身情况、形成自我,并做出相应的社会互动。

人内传播:人内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处理活动。

主我/客我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在对个人的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个人在进行信息传递时,会通过对他人表达内容与行为的理解塑造自我意识,以此影响个人的行为决策。自我可以被分为两大相互作用又彼此联系的部分,一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通过个人的具体思想和行动表现出来;二是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自我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产生这一过程的纽带,是有意义的符号。

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自我互动的本质是个体与他人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例如角色的期待、交往的关系与立场的展示等。

内省式思考:内省分为以完善个人品德和行为为目的的日常的、长期的反思活动,以及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开放性、社会性的自我反思活动,称之为内省式思考。其活动过程将调动过往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对现有的问题进行重新阐释、选择、加工和修改。

共通的意义空间:双方具有共同的意义空间——对符号的共享;以社会实践生活为基础,是抽象的。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镜中我理论:查尔斯·库利提出“镜中我”理论,认为个体对自我认知的状态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镜中我”的形成正是仰仗于此。“镜中我”越清晰,代表传播活动越活跃,对自我的把握也更加客观、准确。

约哈里之窗: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夫特和哈林顿·英格拉姆提出以自我和他人认识为标准的“约哈里之窗”,是用于分析社会信息交流与个人自我认知的框架,其中包括开放区、盲目区、隐秘区和未知区四个部分,代表着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

群体:群体是具有特定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的,由两个以上的人构成的、相互依存且相互作用的复数个人集合体(有机组合体)。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主要是指群体内部或外部的信息传播活动。群体传播最主要的功能则是维持群体内信息交流,以形成群体意识。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生命线。

群体压力:形成的群体规范束缚其成员行为的无形力量,群体为保持其共同活动顺利进行和关系状态的稳定,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违反者会受到孤立甚至驱逐,于是人们在保护自己的同时要屈从于团体利益。

群体思维:在群成员想要保持一致的愿望超过了评估所有可能的行动计划的动机时所采用的谨慎的思维方式,即高内聚力的群体认为他们的决策一定没有错误,为了维持群体表面上的一致,所有成员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支持群体的决定,与此不一致的信息则被忽视,即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是指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群体暗示: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通常是大量人群聚集于狭小的物理空间,人们保持着高密度的接触,参加者通常处于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样一些情境状态容易使他们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群体感染:群体感染是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成员失去理性的自控力,对来自外部的刺激表现出一种本能的反应。

群体模仿: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性的模仿。

匿名性:个体在集合行为中处于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这种状态使他们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控力,在一种“法不责众”心理支配下,做出种种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的行为。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产业化管理和先进的传播技术,以机械复制的方式向社会上的大量的、异质的、广泛且分散的一般大众进行象征性内容传播的活动,目的是消除公众信息不确定性,影响其认知、态度,乃至行为。

哈罗德·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名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论文中提出:1.环境监视功能:拉斯韦尔将大众传播比喻为“哨兵”;施拉姆则比喻为“雷达”;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络、协调与统一;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传递给后代;还泛指一切的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社会规则、风俗习惯。

查尔斯·赖特的四功能说:查尔斯·赖特于1959年《大众传播:社会学的视角》一文中阐明:1.环境监视:警惕外来威胁;满足社会信息需要;2.解释与规定:告诉人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反应,是一种带有说服或动员的活动;目的是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3.社会化功能(教育功能);4.提供娱乐。

威尔伯·施拉姆的经济功能:施拉姆在1982年《男人、女人、讯息与媒介》中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了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正负功能说: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罗伯特·默顿在1948年的论文《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动》中提出: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商品、问题、意见只要得到大众传播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媒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众,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填补“个人态度”和“公共道德”之间的嫌隙;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了解很多但行动很少”——沉浸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而失去社会行动力。

拟态环境:拟态环境不是对客观世界“镜子式”的呈现,而是新闻传播机构在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重构后向受众提示的环境,并使个人在其头脑中所创造的图画。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许多被大众媒体所呈现的事件、观念、价值、生活方式最初并不具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只要进入了大众传播渠道,就会演化为社会流行现象。

极权主义报刊理论: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强调新闻业不受政府干预的新闻观念,报刊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社会责任论: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新闻报道应该符合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质的传播活动。

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

魔弹论:魔弹论(强大效果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能够引起直接速效的反映;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伊里调查:伊里(县)调查是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等人于1940年在美国俄亥俄州伊里县所做的总统竞选研究。该研究采用民意测验的方法,并将这一方法转换为多种调查方式。

IPP指数:从社会经济地位、城乡差别、职业年龄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政治既有倾向: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基本上取决于其迄今所持的政治倾向。

选择性接触: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相一致或者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信息并非直接“流”向受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和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信息流理论:信息流是指大众传播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介因素而“流”向受众的传播过程。该研究的代表性作品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创新扩散理论:1962年,埃弗里特·罗杰斯将信息流研究的成果和若干领域的信息流与个人影响研究相结合,其中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和乡村农业推广工作等领域,发展出他所谓的扩散理论。

说服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也称为传播的说服效果,是指受传者的态度沿着传播者的意图方向发生的变化。

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看做是具有特定需求的个人,将其媒介接触行为看做是基于某种特定需求而使用媒介,并使得该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议程设置: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媒体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是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要性的方式,影响公众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沉默的螺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大多数人一般会避免因固执己见和与众不同而受到孤立。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一致时,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将会被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当人们发现自己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相左时,会倾向于保持沉默。其结果是:劣势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形成强势意见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恰似一个上大下小的螺旋发展过程。

培养理论:由格伯纳和格罗斯于197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所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知识沟假说:该理论认为,随着大众传播向社会传播的信息越来越多,社会经济地位高者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二者间的“知沟”将呈现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框架效果:框架是人们认识和阐释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于一定的框架,框架使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受众框架会与媒介框架产生碰撞,造成相应影响。

第三人效果: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效果时存在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传播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宣传性及负面信息,对“你们”、“我们”没多大影响,但对“他们”却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经验学派:传播学经验学派即美国传统学派,在研究中注重经验与实证。经验学派推崇的是科学、实践、传播技术与功能的发展,强调量化的研究方法。

法兰克福学派:高雅文化有它自己的整体性和固有的价值,不能被精英阶层用来增加它们的个人力量。在赞颂高雅文化的同时,法兰克福学派也贬抑大众文化——文化工业(霍克海默、阿多诺);不过,其中也不乏类似于本雅明的学者对大众传播和机械复制性的艺术提出积极的认识。

文化研究学派:媒介向精英提供便利的、微妙的,但是相当有效的方法,来推行他们利益的世界观。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媒介文化统治之下,传统的社会高雅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都会受到影响。

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派:强调从媒介机构和社会政治经济权力机构的相互作用角度出发,将研究视角投注于内容生产流程与传播劳动的关系区间,在意传媒产业是如何通过对生产资料的获得,借助全球化发展趋势控制物质与文化发展要素,对大众传播的内容创作与流通施加影响,并导致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出现传媒资源的空间解放与压制的对比状态。

媒介环境学派:强调将媒介作为与自然环境相同的社会环境、符号环境、感知环境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媒介系统所包含的固有结构,揭示对人的感知、理解和情绪的影响。

工具理性: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

价值理性: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举止的一一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机械团结:涂尔干把民间社群比喻成机器,人们在其中几乎就是机器的小齿轮。这些机器秩序尽然、经久耐用,而人们在集体合意的迫使下扮演传统的社会角色。这种同质化的个体被合意彼此约束的社会情况,就像是强大发动机内部的零件,叫做机械团结。

有机团结:人们像是身体里专业化的细胞,每个人都执行着特定的任务,并且依靠身体的整体健康来维持个人的生存,是一种专业化、劳动分工以及相互依赖的关系。

类社交互动:类社交互动实际上是人类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与非人格化的传播媒介产生了人际互动错觉,进一步在符号与符号的交换中让媒介与自身进行了一次虚拟的、模拟式的社会交往。这种现象在社交网络与视觉时代更加明显。

文化工业:文化工业的整体特征是违背启蒙本质的,尤其是统治者通过大众媒介对个体进行的控制,人类脱离了理性与智识的状态,被生产、发行、效果而精心算计。

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人代表当前公众所有真正的个性的丧失和对虚假需求的满足;同时,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最终导致对社会的全面控制和管理。

灵韵的消逝:现代世俗社会破坏了人们对传统、仪式、魔法和宗教的信仰。大众化生产同时破坏了艺术的独特性和距离感,从而也就导致了灵韵的消逝。

公共领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形态;目的是促进政府公共权力的合理化利用。

文化霸权:描述社会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支配关系,这种支配关系不仅依赖暴力强制维持社会政治经济秩序,而且必须具有意识形态上的主导地位,通过教育、教化,使被统治阶级在心理、意识、观念上都顺从现状,满足于现状,形成广泛的“社会合意”。

话语即权力:话语权力透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影响规范着人的存在方式。

编码与解码:主导-霸权的地位、协调的符码、对抗的符码。

媒介帝国主义:美国式的传播制度推销到世界各地,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认为传媒产业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一部分。

媒介偏向论:媒介具有时空偏向特点及时空转换机制。对人类文明具有内在控制作用,对人类历史进程和演化有决定性影响。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政治无意识”,是「规训」的具体手段。

群体迷思:欧文·詹尼斯提出,在群体心理作用下,个体会丧失理性,群体会出现集体性的或愚笨或疯狂或盲从的现象。

依附理论:萨米尔·阿明:全球化的本质是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的依附,是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剥削模式。

后殖民主义:第二世界国家摆脱殖民是依靠西方国家的理念形成的,这就构成了一种文化悖论。

集体记忆:莫里斯·哈布瓦赫“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

文化折扣:爱德华霍尔意指信息在不同文化表征和语言符号的地区传播交流的过程,人类社会中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

大众偶像:20世纪40年代,来自电影、舞厅和演唱娱乐界人士已然成为社会代表性人物和成功的标志,成为大众的偶像以及供人消费的神话,洛文塔尔称之为“消费偶像”。

文化经济:在文化经济的生产中,交换和流通的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

媒介进化论: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的发展演变与有机体的进化一样,是一个不断迈向更高阶段的前进过程。他把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分为依次递进的三个阶段。

更多名词解释/论述框架

均在

2024更新版|秃头研究所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正版图书

涵盖1200个名词|十大热点专题

答题词汇|语料与万能开篇结尾

临时抱佛脚专用|学科扫盲专用

*以下随机掉落今日份的开心:

前天,从徐州回南京的高铁上遇见一个和我们父亲年纪相仿的叔叔,最开始他问我:你是做生发水研究的吗?可能是因为我正在剪辑的视频上写了个「秃头研究所」。后来我们聊起天来,非常恰当地既保持了陌生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又热络地相互提供出一些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他在做的碳纤维与“飞机刹车板”,我在做的“考研辅导”;比如聊到“社恐”“内卷”“经济下行”时,我惊讶于这位叔叔也能够及时地提供反馈。这种旅途中碰见一位能够聊得上天的人的感觉十分奇妙,即使对方并不是同龄人。

可能也得益于他的谈吐保持着应有的礼貌与客气,同时却十分诚恳,没有“爹味”的说教。当我说起“我非常社恐”时,他笑着说,年轻的时候我也不敢和别人说话,但不说话就生意,东西就推销不出去,只能硬着头皮说,说多了,就觉得自己能够做这件事了。末了,临下车,我非常愉快地和他告别,在真实世界里,与一个真诚的人说出“再见”!

THE END
1.传播效果分析和总结.docx传播效果的形成并不是单纯由所传播的信息作用的结果,传播的行为和传播媒介本身都是形成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一、信息提供者与传播效果所谓可信度是指船舶媒介和传播者在受众中得到的接受、认可与信任程度。即 传播者的可靠性和权威性。1951 年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3/0108/8133103116005026.shtm
2.2021010415.香农—韦弗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16.米德的主我和客我理论:自我可以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https://www.jianshu.com/p/87260fc48419
1.传播特点深度解析:五大特性与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解析(2024版...由于传播面广,信息传播成本低,效益高。每个人成本较低,广收薄种,推广对象可对号入座。 六、单向传播为主 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体以单向传播为主,无法实现双向交流及反馈。 互联网的传媒特性也值得关注。互联网作为一种狭义和广义并存的传媒,既可以作为私人之间通信的极好工具,也可以通过大量的网站实现...http://h5.pw53.com/E2550eBbAA9D.html
2.传播特点介绍(口碑传播的特点)大家好,小娟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传播特点介绍以下问题,口碑传播的特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传播的特点:无形性、动态性、多样性、互动性、社会性、目的性、传承性...https://www.indoasiabiz.com/caijing/202411/310245889.html
3.网络营销信息传递原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网络营销信息传递的原理与方法。 一、个性化定位——精准抓住目标受众 在网络营销中,无论是内容传播还是广告推送,个性化定位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用户行为跟踪,企业可以精准抓住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从而推送更加符合他们需求的信息,提高传播效果和转化率。 http://www.zhongxinlm.com/yinxiao/12247.html
4.周勇:全面反映多屏时代视听信息传播效果的路径视听信息传播效果衡量路径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视听信息,主要是指通过电视、PC、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等多种渠道传播的以音频、视频为主体的动态图像。 沟通效果可以从多个方向来衡量。 本研究主要考察多屏互动下视听信息产品的受众关注度和美誉度。 相关研究中定量评价的路径一般有两种:一是衡量受众的媒体接触行为,二是考...https://www.28368.cn/tuiguang/14647.html
5.2024首都经济贸易大学921传播学专业综合考研大纲已发布!(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2)传播学研究史与主要流派 (3)传播学研究方法 2、传播的要素及模式 (1)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2)人类传播模式 3、传播的基本形式 (1)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3)大众传播与受众 4、媒介技术与传播效果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518392.html
6.传媒观察认知传播学,从“认知”和“传播”入手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和博士生陈雪娇在《传媒观察》2023年第1期刊文,回顾并梳理了近10年认知科学对传播研究的影响,从传播渠道的媒介介质差异,传播对象的人格、内隐认知以及性别差异,不同形式内容的叙事效果,不同类型的传播者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建构这四个方面阐述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厘清认知科学与传播学...https://www.xhby.net/index/202302/t20230207_7819857.shtml
7.消费者心理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论文一、广告效果和传播对象特点 (一)广告效果 广告效果,是企业通过媒体传播广告之后,目标消费群受到的影响。广告投放效果的背后是决心,面对媒体资源、媒体关系的深刻理解、对消费者接受力损耗的客观承认等问题。当品牌在广告片诉求的判断准确后,在市场投放的目标选择清晰后,在销售渠道的铺设完毕之后,它需要做的就是对电视...https://biyelunwen.yjbys.com/fanwen/shichangyingxiao/667696.html
8.毕业论文开题报告3、在实践活动中,精选、开发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的活动,形成东风小学必要的活动系例。 四、研究对象:东风小学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原则、策略 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和调查法。 原则: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 策略;全员参与,主题研究,案例教育,滚动深入。 六...https://www.fwsir.com/Article/html/Article_20220630154051_1869281.html
9.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公共关系学教学运行与管理市场营销教研室2017-18学年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XJ0606021 课程类别:考查课 课程性质:限选课 学时/学分:2学分,总学时34,理论28,见习3,考核3。 一、课程简介 公共关系学是以客观现象和活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传播与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应用性...https://www.gxtcmu.edu.cn/ggxy/jysjs1/scyxjys/jxyhygl5/gggxx/content_29210
10.Sociallistening实操从社交媒体传播和文本挖掘角度解读《欢乐颂2...1.4 微博传播效果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媒体大号和明星个人微博传播特点和规律,笔者特地找了5-11当天粉丝互动量较大的2条微博---分别为@微博电视剧和刘涛的个人微博账号@刘涛tamia,它们的转发评论几近一致,方便在同等条件下发现其中的传播规律。 将这两条微博的转发传播关系数据导出,制成能够清晰反映传播路径的可视化“力...https://blog.csdn.net/stwz008/article/details/84842617
11.传播效果理论的总结8篇(全文)②特点:a.着眼点于传播效果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b.考察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宏观的社会效果;c.暗示这种媒介观: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不管客观或歪曲,都会影响人...https://www.99xueshu.com/w/file146m7o30.html
12.唤醒愉悦与支配:情感作用下的推特政治传播路径重构[14]尽管中外学者在传播效果的研究中未达成一致,但点赞、评论与转发等受众行为被公认为是传播效果的反映。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布莱恩·奥特(Brian Ott)认为,在推特时代中,特朗普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其情感鲜明的表达造就了“Twiplomacy”及“Trumplomacy”的政治传播风格。[15]2019年是后真相时代发展...https://net.blogchina.com/blog/article/72131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