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播学理论来研究媒体与教学过程,探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途径,并由此诞生了教育传播学。本节先介绍教育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接着讨论教育传播学与教育技术学之关系。
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传播理论和模式,最主要的两种模式是工程学模式(engineeringmodels)和心理学模式(psychologicalmodals)。其中工程学模式以香农-韦弗模式为代表。
本世纪四十年代,数学家香农(ClaudeE.Shannon)出于对电报通信问题的兴趣,提出了一个关于通信过程的数学模型。此模型最初是单向直线式的,不久,他与韦弗(WarrenWeaver)合作改进了模型,添加了反馈系统(图2-1)。此模型后来被成为香农-韦弗模式,在技术中应用获得了巨大成功。
罗密佐斯基(A.J.Romiszowski)综合了工程学模式和心理学模式的优点,形成了一个比较适用于教育的双向传播模式(图2-2)。
图2-2双向传播模式
许多研究者利用传播理论的概念及有关模型中的要素来解释教学过程,并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学传播过程的理论模式,为教育传播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这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国政治学家H.拉斯韦尔提出了表述一般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元素“5W”的直线性的传播模式,有人在此基础上发展成“7W”模式(表2-1)。其中每个“W”都类同于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相应要素,这些要素自然也成为研究教学过程、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设计所关心和分析、考虑的重要因素。这7w所指的分别是:
表2-1:7W模式
Who
谁
教师或其他信息源
Sayswhat
说什么
教学内容
Inwhich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教学媒体
Towhom
对谁
教学对象即学生
WithwhatEffect
产生什么效果
教学效果
Why
为什么
教学目的
Where
在什么情况下
教学环境
早期的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灌输过程。它认为受者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只能够接受传者的意图。这种传播思想忽视了受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显然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奥斯古德和施拉姆提出的模式强调了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积极的传播主体。受传者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还对信息作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通过教师和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但为了研究方便起见,南国农、李运林将它分解为六个阶段(图2-3)
图2-3:教育传播过程的六阶段
现代教学中随着传播学逐渐和教育学不断的结合,常把教学看成为信息的传播过程,形成了综合运用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当媒体应用于传递以教育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称之为教育传播媒体,它成为连接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中介物。人们把它当成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
在一般的教学理论研究中,将教育者、学习者、学习材料三者作为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它们在教学环境中,带着一定的目标,经过适当的相互作用过程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为后面讨论方便起见,我们称之为教学系统的三元模型。在现代教育传播活动中,媒体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将媒体作为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之一,于是我们得到如图2-4所示的教育传播系统四元模型。四元模型实际上是由三元模型细化而来的,因为我们把学习材料看作为媒体化的教学信息,把学习材料这一要素分成了“教学信息”(即内容)与作为内容载体的“媒体”两部分。这四个组元在适当的教学环境中相互作用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
图2-4的教育传播系统构成图
教学系统各要素的组合和联系,构成了系统的结构。这种结构可能是静态的,而静态的结构是无多少功能可言的。只有当系统内各要素在信息传播和控制下发生相互作用,并产生动态过程时,才能形成系统的特有功能。在教学系统中产生的动态过程就是教学传播过程,它表现为一定的阶段性,须有一定的功能条件,受制于一定的基本规律。
教学系统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系统内部的信息传递实现的,而欲使上述教学传播过程有效进行,教学系统本身必须具备下述几个条件。
其一,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要求是高标准的,性能应该是优良的。在教学系统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因而必须深刻地了解学生要素、内容要素、方法要素和媒体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教师实现其功能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所传授的学科领域是与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差距,因此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掌握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二是要有一定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和能力,如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方法,能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设施;三是要有一定的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对自身、对学生和师生关系的调节和控制。总之,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应该精通专业、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具有端正的教学态度和良好的传播技能。
其二,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系统所规定的学习任务,使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也是整个教学系统功能实现的首要标志。学生实现其功能的条件主要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动,使个人的学习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统一;二是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各种接受信息的通道必须畅通无阻,并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三是学生要有自控能力,能够调节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行动,并与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修正学习措施,完成学习任务。
其三,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教学内容应为在科学上已经经过检验,证明为正确的东西,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断加以更新。对具有潜在发展意义的前沿知识,也应适当进入教学内容,并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学内容的组织编排除了要符合学科本身的逻辑或知识结构,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注意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从已知到之知,使内容结构序列化;融汇贯通,使教材内容纵横联系;具体形式符合学生心理成熟水平,体现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既要使学生能够接受,又要引导学生去探索。
其四,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注意到三个“符合”和三个“考虑”,即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学生的适应性、考虑教师的可行性、考虑环境的可能性。教学系统中可用的方法非常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因此,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另外,各种教学方法总是相互渗透的,因此,必须把这些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使它们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教学系统五个构成要素的上述功能条件保证了作为系统运行基本特征的教学信息的正常传播。但是,其传播效果的好坏除了取决于系统中每一要素之间的功能强弱,还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状况。也就是说,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还需要使教学系统符合信息传播过程的规律或法则。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住处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递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和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教育技术则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教育传播学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它与教育技术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教育传播学与教育技术学总的体目标都在于为教育服务,即为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的质量而服务。教育技术的核心思想是系统方法:按照具体目标,根据对人类学习和传播的研究,以及利用人力与物力资源的结合以促进更有效的教学。它为了促进学习而设计或选择与使用的学习资源,如信息、人员、材料设备、技巧和环境等。教育传播的目的则在于借助于各种传播手段以及传播技巧来实现传播知识、传播技能,提高受教育者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吸收信息,利用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教育传播研究教学中涉及的传播系统、传播模式、传播内容、传播符号、传播通道、传者与受者、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问题;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研究。与教育传播相对应,其中的学习过程各要素(教学者、学习内容、学习媒体、学习者)对应于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信息、媒介、受者);而教学资源(包括信息、人员设备、学习环境等)也与传播各子系统相应。
从媒体的角度来看,教育技术经历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的发展轨迹,即借助于借助视听媒体辅助和传播教学的模式以及其它资源以促进学习。我国的教育技术早期以电化教育的概念引进,当时主要研究视听媒体传播的应用,发展视听传播的功效正是教育技术的主要实践领域。
教育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利用媒体来传播知识,并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双向性交流。在知识传播中,媒体的应用占有很大的一席之地,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人作用。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鲁汉(M.Mcluhan)更提出了媒体即信息(Themediumismessage)的观点。媒体作为人体器官的延伸,将蕴含在其中的信息赋予人类感官。近年来,通过现代媒体的研究与运用,媒体的传播效果更加显著与广泛。而在现代教育技术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就是运用先进的媒介进行教学活动。如通过幻灯、投影媒体的运用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通过Internet网上漫游,受教育者可以获取更多、更全的知识。在现代教育思想方法的指导下,借助于种类众多,功能强大的现代教育媒体,不只老师能方便顺利的进行教学,甚至学生也可以成为自我传播知识的主体。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前进的强大动力。
以上为教育技术与教育传播的几点共同之处。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总之,教学与信息传播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从信息论角度来看,教学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教育技术与教育传播必然紧密相联。作为教育技术学的信息论理论基础的教育传播学正是研究教育中信息活动的学科,即是研究教学中信息知识的传递与接收的理论学科。从信息传输机制来看,教学信息通过教学者采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应用信息传播媒体传播给学习者,刺激其知识结构产生反应,并在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可以双向交流对信息的不同认识。通过对教育传播学深入的学习和探讨,我们对教学中的信息传播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与组织,将能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