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五社联动”机制提升社区治理能力

——加快建设现代社区新型治理机制的调研建议

■市第十七期中青班第五调研组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乡社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为新时代推进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保障。近年来,平湖市在“三社联动”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推进社区、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吸收更多主体资源,创新推动“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新格局。伴随着“五社联动”模式在我市落地生根,平湖城乡社区治理现代化翻开了时代新篇,初步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为依托、以社会慈善资源为助推的新型社区治理机制。

一、平湖市积极探索“五社联动”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强化顶层设计,形成整体推进工作态势

(二)聚焦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提升存量和扩充增量为工作重点,积极培养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通过实施以壮大持证社工为主的“种子”计划,以培养督导人才为主的“新芽”计划,以促进专业成长为主的“展能”计划,推进本土社会工作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积极引导社区干部和社会组织人员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对考证人员落实“三免一奖励一积分”激励政策,培养一支数量足、结构优、能力强、素质高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目前全市持证社工达2492人,本土督导人才40多名。加强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将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培训列入市委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班次,用好与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联建共建的实践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分层分类培养本土社区治理领军人才,覆盖全市700余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培养50名社区骨干人才。注重发挥村社干部“精英人才”领头雁作用,3人入选省级城乡社区领军人才库,6名城乡社区工作者获省委省政府发文表扬在城乡社区治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1名社区干部获评浙江省最美社区工作者。首创平湖特色的“3W2H”微领袖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居民领袖”154名,形成基层社区人才梯队布局。

(三)聚合“五社”力量,社区建设不断赋能

(四)推动品牌建设,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以创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和省级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抓手,围绕“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治理理念,以整合和重构传统邻里关系为切入点,着力城乡社区建设友(乡)邻体系,探索和完善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共治和村居民自治相结合的“邻治理”模式。在城市社区,通过打造友邻空间,推行社区协商“友邻六事法”,累计议事决策600余次,解决邻里纠纷和社区问题350多个,培育友邻使者5012人。在农村社区,启动“新乡村、新乡邻”行动计划,连续两年引入专业社工机构驻村服务,推动建设以“新乡农、新乡规、新乡风和新乡情”为主要内容的“新乡邻”社区,提炼出富有平湖乡村特色的农村社区四大“邻治理”模式。开展社区治理“微项目”,以项目化运作激发基层自治意愿,解决社区问题。

经过长期探索,平湖市通过社区资源系统化整合、社区服务项目化运营、社区阵地实体化创建、社区工作品牌化开展,尤其通过初步搭建“五社联动”的运行架构、制度安排、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具有平湖特色的“邻治理”模式,实现了社区治理体系的迭代完善。在平湖,基层治理正呈现出勃勃生机。

随着“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在我市深入推进,平湖进入了高质量建设现代社区的全新阶段,突出面临着“如何坚持需求导向,整合资源空间;如何挖掘特色资源,加强联动发展;如何盘活社区资源,形成协同治理合力”等全新课题,亟待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加以解决。当前,制约“五社联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五社联动”不同主体之间的联动机制运行不畅,多方力量之间面临“联而不动”“动而不联”“有时不联”“有时不动”等问题,没有发挥“1+1+1+1+1+1>5”的效果。

2.社区与社会公益慈善资源“有时不联”。一定程度上,受政府购买公共社会服务占比过大现象影响,社区在联动社会组织开展项目的过程中,思想上存在着对政府投入资金的依赖性和习惯性,主动撬动本辖区社会公益慈善资源的动力不足、办法不多,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公益慈善资源在“五社联动”机制中的支撑和助推作用。在一些社区,尽管有些社区居民自主提事的意识很强,但由于自主提事的项目不在当年度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列表中,项目就不得不暂时搁置。

3.社区志愿者与社会组织“有时不动”。在下沉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社会组织承担哪些工作,志愿者衔接哪些环节,社区如何整合社会组织优势、如何聚合志愿者力量还没有形成机制上的有效路径,社区居民对社会工作不了解,把社工等同于“志愿者”“义工”,等着社会组织来为自己服务,缺少自治与自我服务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居民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比如平湖市社区老年食堂项目广受居民欢迎,在门店火爆的同时,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面临缺少送餐志愿者的窘境,一方面缺少送餐上门的志愿者,居民反映不断,另一方面报名参加送餐志愿队的居民又人数寥寥。

二是区域服务项目规划布局科学性不强,政府购买服务投入不平衡,服务内容与居民需要联系不够紧密,政社协同格局有待优化。

尽管政府不断加大购买服务力度,服务领域涉及居家养老、婚姻危机干预、残疾人帮扶、公益组织培育孵化等20多个领域,并吸纳社会资本设立公益创投基金和社区友邻基金,广泛开展市镇街两级公益创投活动,但由于城乡各类社区结构复杂,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居民需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政府购买服务与社区居民需求适配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调研中发现,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项目公共性较强,不能精准聚焦社区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如:访谈中发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是社区需要的,但是因为该项目社工不是社区居民,对社区项目服务对象个人及家庭情况不了解,与居民的距离影响了服务效果,也由于服务次数及时长的限制,无法覆盖到更多居民。同时在项目实施前期,往往需要社区工作者做大量的辅助工作,也没有达到减轻社区治理负担的目的。

二、科学合理开展社区分类,因地制宜促进“五社联动”机制建设

“五社”要素在不同的社区形态中呈现不同状态,“五社联动”机制在不同的社区中同样有不同的侧重点。依照不同社区居民特点和治理特征开展社区分类,聚焦不同社区治理的侧重点和长板优势,分门别类健全“五社联动”机制,将倍增基层治理效能,有助于形成更具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的“五社联动”平湖样本。

(一)平湖市城乡社区分类

调研组结合今年全省城乡社区工作会议精神,实地调研梳理社区的基本情况、建筑类型、社区问题、社区服务与需求等因素后,综合考虑将平湖市城乡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融合型大社区及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拆迁户集聚社区。

1.城市社区。这类社区位于城镇开发边界内,以居住功能为主导,居住人口高度集中、密度大,社会群体活跃,邻里关系比较薄弱,人际关系较为疏远,辖区内社会资源以工商业和服务业为主。本文以当湖街道东湖社区为例。

2.农村社区。这类社区以农业生产生活为主,人口数量和密度远低于城市社区,流动性较低,人际交往范围狭窄、居民相互之间较为熟悉,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本文以曹桥街道野马村为例。

3.融合型大社区。这类社区人口规模较大、结构复杂,出租户多、流动人口多,生活性公共服务配套短缺,治理力量配备不足、治理难题多、治理难度相对较大。本文以钟埭街道西林寺社区为例。

4.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拆迁户集聚社区。这类社区外来人口或拆迁户集聚,不同人群之间融合度比较低,治理力量不足的短板明显。本文以钟埭街道钟埭社区为例。

(二)不同类型社区特征分析及社会治理重点

2.农村社区。该类社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生活方式,以乡土礼俗及公共舆论为行为规范,社会人员流动性小、社会同质性强,村民统一进行生产活动,在熟人社会中,联系村民的纽带建立在血缘地缘的基础上,社区治理主要由熟人关系主导,会出现个人能力较强的村民,在村民中有较高威望,普遍与基层政府有良好的关系。居民由于土地流转,收入结构以打工为主。人力构成主体是农民群众,受结构化人口流失影响,老人、妇女等比重高,村民学历层次不高,技术能力匮乏。在开展活动时,处于“本土人才数量少,外来人才融入难”的问题。面对农村的经济纠纷、邻里纠纷、医疗纠纷、村民选举纠纷、环境保护纠纷等问题,很难全面顾全农村社会治理的独特性和异质性,效果因此打折扣。以曹桥街道野马村为例:该农村社区位于平湖市曹桥街道西南部,全村地域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21亩,7个村民小组共12个自然村,总户数514户,人口1753人。2021年村集体经常性收入达205万元,经营性收入123万元。

3.融合型大社区。该类社区人口规模较大、人群结构复杂,城市拆迁居民、农村拆迁居民、外来务工临时租住人员、新居民常住人口杂居混住,单元构成多样,利益诉求多元,生活性公共服务配套短缺,治理力量配备不足、治理难题多、治理难度较大。以钟埭街道西林寺社区为例:该社区总面积约为2.73平方公里。社区下辖22个住宅小区,26个网格,84个微网格,共有住户2357户,户籍人口6240人,常住人数10318人。社区内有商品房小区、老旧小区、拆迁安置房小区、城中村、商圈商户等,其中商品房小区8个,拆迁安置房小区7个,城中村3个(其中2个属开放式),自建房小区4个,沿街商户646家。

结合四种类型社区特征分析、社会治理侧重点表明,在“五社联动”机制嵌入社区治理过程中,应结合不同社区的居民需求和治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区公益慈善资源各个主体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与需求的迅速精准科学对接,防止治理手段的“千人一面”和治理方式的“一刀切”。

三、立足不同的社区场景,精准设计“五社联动”路径

“五社联动”路径要因地制宜设计,不同社区参与社区治理的资源基础不同,各主体被撬动、启动、运转的着力点也不同,要达到现代化治理的目的,必须采取社区资源“扬长”型,立足社区既有资源格局,率先发动优势要素参与社区治理,以“长板推动”为“五社联动”突破点,再逐步卷入其他要素,联动参与社区治理,由此走出有效且各有特色的社区治理之路。

(一)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丰富优势型(城市社区)

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优势型是指发挥城市社区社会资源丰富的长板优势,由社区牵头以积极盘活和开发公益慈善资源为着力点,将资源用于激发社区志愿服务、支持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促进“五社”要素的联动,营造社区共同体,增进社区治理效果。重点应通过整合各类公益慈善资源,建立辖区商家、单位、居民共建共享的共同体,形成社区治理合力。当前,应着力从2个方面畅通资源聚合路径。1.结构性调整政府购买服务的总量和内容。适当减少“共性”公共社会服务资金投入比例,转而支持社区发展基金建设,进一步优化政府购买服务的精准性,在不该由政府包办的领域,政府资金适当“离场”,为社会公益慈善资源履职留出空间。2.以政府资金“配额”社会资金的方式调动社区聚合本辖区资源的主动性。为充分调动社区在撬动社会慈善资源中的主动性,除了民生保障等普遍的社会需求外,不同社区居民的个性需求应引导居民和辖区内商户开展众筹,以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为启动资金,在筹集到社区资源(启动资金)后,政府资金根据不同项目采取不同比例的配额,刺激社区资源盘活,建立社区发展基金自主造血机制。

(二)社区动员优势型(农村社区)

(三)社会组织活跃优势型(融合型大社区)

(四)社区志愿者服务优势型(城中村、城郊结合部和拆迁户集聚型社区)

四、创新“五社联动”机制,精准赋能城乡社区治理的建议

(二)需求导向,发挥社区居民主体的作用。以回应居民需求为导向,聚焦社区环境改造、文明行为养成、楼组自治等议题,广泛组织社区活动,充分展开民主协商,激发培育居委会、业委会、网格员、楼组长、志愿者、居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倡导“公益不是免费、共享创造价值”的理念,提升居民主动参与意识,构建新的分工配合格局,培育居民的团结协作能力。

(三)数字赋能,完善社区多元主体协作平台。运用科技手段为社区赋能,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社区分类治理中的具体应用。建立社区智能化治理场景云平台,扩大社区对民情信息和“五社”资源的共享权,利用专业化、数据化分析方法研判居民需求和社区治理走势,依靠信息化手段链接社区内外资源,推动居民活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社区与社群情感相交融。

“五社联动”作为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行动框架新探索,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创新性地、专业性地去寻求调动社区内部和外部的一切积极因素,激发“五社”要素相互连接、目标一致、协同行动,创建多元主体力量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区,让社区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以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THE END
1.中华慈善日:“五社联动”创新社区治理模式9月4号是中华慈善日,我县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资源、社会组织五级联动,启动社区治理和社会组织 培育项目,把慈善工作融合到社区、助力基层治理。县领导王鹏飞、杨平参加活动。(谷城融媒体中心出品)http://wap.guchengnews.com/p/116312.html
2.“四社聚力五方联动”构建社区治理新模式中国社区工作网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工程。近年来,碑林区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构建“四社聚力、五方联动”社区治理模式为目标,扎实推进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和社区义工多元参与、有效互动,促进各方力量同心聚力、同向行动、同向发力。先后被民政部授予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示...http://www.zhongguoshequ1990.org/Con2016GD_list.asp?id=83
3....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优秀案例申报表“五社联动”模式,社区...三、项目实施过程(一)服务目标总目标:培育与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提高社区治理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发展成为自主运行的社区志愿服务队,助力社区治理工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格局。分目标: 1、宣传社区治理公益志愿服务,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治理服务意识; 2、培育社区骨干志愿者,提高社区治理公益志愿...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0812/6110002152005212.shtm
1.天津社会工作以“五社联动”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探索社会治理模式天津社会工作以“五社联动”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始终坚持以社区为阵地,以项目化运行为路径,输入并促进“五社”即“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互联互动,探索社会治理新模式。 一、整合现有基础资源,为基层培育“五社”要素 ...https://www.tj.gov.cn/sy/zwdt/bmdt/202203/t20220318_5832695.html
2.番禺区打造“五社联动”社区治理样本广东高质量发展基层观察⑤...通过梳理基层社区社会力量,整合社区社会资源,创新性将社区企业与社区基金作为社区社会重要慈善力量纳入社区联动机制中,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将党和政府的服务做到群众的邻里、家里、心里,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经验,创造了模式。 第一阶段试点试行,2016年在首个试点沙园社区启动“五社联动”。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08/27/c5682422.html
3.“五社”联动分类治理,龙泉驿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界面新闻如何进一步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让“五社联动”发挥更大的效能呢?今年以来,龙泉驿区民政局在现有发展路径的基础上,首创《“五社联动”分类治理工作指南》,针对“五社联动”,提出了分类治理、集群发展的新模式,制定了“九步工作法”,为城乡社区精准“画像”、为基层治理精准“导航”。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0452217.html
4.“善治海门”“五社联动”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获省推广近年来,我区通过聚力打造“社联东洲”品牌,推行“五社联动”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赋能“善治海门”,有效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能力。4月12日至13日,全省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工作会议现场会在我区召开,推广“五社联动”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2723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