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3511309,0710-3513935,0710-3510181
作者简介
龚福鹏(1983-),男(苗族),湖南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国家开放大学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副教授,日本广岛大学访问学者(2018.10-2020.03),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经济管理。
【摘要】
为解决现有终身学习体系无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国民终身学习需求的问题,日本政府从2016年开始进行终身学习平台构建研究,期望搭建集学习机会提供、学习成果累积和认证以及学习成果运用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支持服务平台。目前,我国各地方也在积极推进各类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本文着眼于构建中的日本终身学习平台在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方面的逻辑和细节,详细分析了平台的定位、功能需求设计、可持续性设计等方面,对我国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出互联互通、开放包容、由点及面、社交网络化、可持续发展设计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终身学习平台;定位;功能需求;可持续性;启示
引言
一、平台的定位分析
2015年日本政府提出“一亿总活跃社会”的目标,意在充分调动社会、经济、教育各领域活力,实现日本的再次繁荣。反映在教育领域,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16年的答申意见中提出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构建终身学习平台,并提出了平台的总体构建目标:统筹国内教育资源,促进教育与社会的融合,构建网络化终身学习生态体系,激发国民学习动能和潜力,最终实现社会的繁荣。在此目标下,日本在进行终身学习平台构建研究时,对平台进行了清晰的定位。
(一)开放的平台
日本构建终身学习平台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全社会的学习参与,实现终身学习活动的“活跃”,所以平台的开放性是其基础构建逻辑。平台的开放性首先体现在参与者的开放,日本终身学习平台的参与者构想几乎涵盖了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者、教育机构、教育支援部门、教育内容和设施提供者、各类鉴定机构、企业、非营利性组织、NPO等。平台的广泛参与度及全民受益,也决定了平台的公益性特征。其次,体现在平台内容方面的开放性。平台涵盖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在学习成果的累积、认证和运用,不仅包含传统的正规教育,也纳入了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等。这种特性构想也决定了平台只是信息化服务载体,而不是内容提供方,通俗来说日本力图构建“阿里巴巴”式信息化服务平台。再次,体现在平台技术的开放。这种开放主要体现在终身学习平台和其他区域学习平台、教育机构学习平台、认证机构平台等多方面的互联互通构想,通过技术开放,打通平台接口,真正实现“终身教育立交桥”的功能。
(二)社交网络化的平台
(三)区域可拓展的平台
日本终身学习平台在定位构想上十分清晰:公共学习信息服务平台,力图搭建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终身学习信息化服务体系。而平台设计构想具有区域性和服务性的特点。首先,日本构想的不是全国大一统的终身学习平台,而是以区域为主体适应地区学习者需求和人才需求、培养特点的学习平台。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地方政府是推进终身教育事业的主体,而线下的终身学习活动主要在地方开展。其次,日本终身学习平台的服务性构想体现在:它只是作为汇集各类终身学习需求和供给、提供学习成果认证和学习社交的终身学习的基础设施,而并不是教育内容提供方。也正是由于平台的区域性和服务性特点,也决定了日本终身学习平台进行设计构想时,充分考虑到了平台的可拓展性。这种拓展性体现在:不同区域终身学习平台的连接和互通;终身学习平台与学习者、教育内容学习平台、认证平台、政府平台以及其它参与平台之间的连接和互通等。
二、平台的功能分析
关于日本终身学习平台的主要功能,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2016年的答申意见中已经明确,即:“学习机会提供功能;学习成果的记录、累积和认证功能;社交网络化功能”。而随后两年的《利用ICT的终身学习平台构建调查研究报告》则根据日本终身学习体系的运行实际,深入分析了终身学习参与主体及相互关系,梳理了参与主体各方的需求,再结合学习者视角终身循环学习过程分析,对平台的功能进行了具体细化设计构想。
(一)终身学习参与主体及相互关系分析
在日本传统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获得学习信息、场所以及参与各类终身学习活动等,很大程度上有偶然性或者依赖于媒介者的咨询和促进。并且由于学习和活动的记录尚未数字化,很难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这对地区的人力资源认证也造成了很大困难。这些都成为了实现终身教育“循环学习”的障碍。在日本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持的终身学习体系构想中,把终身学习平台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区、媒介者和学习者提供数字化的服务支撑。引入平台后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构想如图一所示,“终身学习平台”通过创建学习和活动的数据库,数字化学习和活动的历史记录,以及创建本地人力资源的数据库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实现“学习”和“活动”的循环。
图一:终身学习平台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者视角的终身教育循环学习过程分析
学习者是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日本终身学习平台的设计构想就是要依托信息通信技术,统筹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高度优化和融合终身学习活动全过程,激发国民的学习潜力和热情。所以日本在进行平台构想研究时,从学习者视角对学习循环过程进行分析,提炼和明确平台功能定位。终身学习体系下,学习者视角的循环学习流程如图二所示。
图二:学习者视角的循环学习流程
在传统终身学习的循环中,由于图二中的循环路线单一且粗线条,如果没有出色的终身学习媒介者的话,某次学习或活动自然循环到下一次学习或活动就容易出现障碍,这种障碍存在的结果将导致学习循环中断,学习者退出循环。所以这种严重依赖于优秀学习媒介者的循环将是不稳定且不可持续的学习循环。而构想中的终身学习平台将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使整个学习循环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系统数据库为自循环奠定基础,学习者通过平台进行总结反思、学习成果展示和利用从而更好地发现和对接下一次学习活动,这成为驱动学习自循环的动力。
(三)平台功能细化设计分析
1.学习机会提供功能
学习机会提供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检索和推荐。对于学习者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自行搜索和查询各类学习和活动信息,也可以查询其他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信息以及各种反馈评价,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学习活动场地、设备的预约等。此外,系统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为学习者推荐匹配的各类学习场所、内容等信息。对于媒介者而言,可以通过平台检索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信息,及时掌握学习者动态,提供支援。对于地区而言,不仅可以通过平台形成的人才数据库掌握和搜索区域人才信息,还可以直接查询终身学习的各类反馈并进行数据分析,及时有效地进行政策调整。
2.学习成果的记录、累积和认证功能
学习成果的记录方式多样化,主要包括系统自动记录和学习者自行记录两种方式。对于经由地区当局认证的活动场所和学习信息,系统将自动进行记录和存储,这种方式往往对应的是“正式学习(formaleducation)”。而其他的学习活动和经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性记录,包括一些学习总结、心得体会等,这部分记录主要用于学习者的自我学习成果展示,往往对应的是“非正式学习(informaleducation)”。在此基础上,系统将对学习者的各种学习成果进行累积,形成个人学习账户数据库。
学习成果的认证也多元化,包括机构认证和社交网络认证等。一方面学习者通过终身学习平台可向认证机构递交学习成果认证申请,获取各类资格认证用于就业等用途。另一方面,学习者可以通过平台社交网络进行非正式的“认证”,包括学习同伴关系认证、共同学习活动认证、学习总结、心得评价认证等,这些都可以用于个人学习成果认证展示,从而活跃学习社交网络,形成终身学习循环重要自我驱动力。
3.社交网络化功能
图三:日本终身学习平台功能和数据库配置
三、平台的可持续性分析
日本科学文部省在2016年的答申意见报告中指出“希望构建一种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的产品,以承受未来的变化”。日本终身学习平台在进行设计构想时对平台的可扩展性和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
(一)平台的可扩展性分析
1.不同地区间终身学习平台的连接与合作
2.与教育云平台等其他平台的连接与合作
3.跨区域教育内容的共享
(二)商业模式分析
日本关于终身学习平台的定位为“公益法人”,这就从根本上确定了平台的公益性,也就是说平台是为民众的终身学习提供服务支撑的。同时平台的建立、维护、更新和升级也必须考虑一定的收入模式,日本终身学习平台设想借鉴LinkedIn(领英)商业模式。LinkedIn(领英)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它通过强大的人力资源数据库,为全球企业和求职者提供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从而获取收益。具体商业模式的构想如图四。
图四:终身学习平台商业模式
四、对我国的启示
(一)“互联互通”的平台定位思维
日本在进行终身学习平台建设构想时,定位十分清晰:作为日本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搭建终身学习参与各方连接和沟通的桥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破除各种障碍,使终身学习循环流程更加平滑和顺畅,同时利用平台产生驱动学习循环的外驱动力,挖掘和提升国民终身学习的潜力和热情,形成学习者从“终身学习”到“服务社会”再到“终身学习”的循环,实现社会的“总活跃”。简单来说,就是试图构建终身学习市场的需求方(学习者、政府、企业等)、供给方(教育机构、企业、认证机构等)和协调方(政府)三方关系的沟通平台,实现终身学习关系的协调发展。
而终身学习网、社区教育网、学分银行等我国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定位也应该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国家对其定位也是“横向沟通、纵向衔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部分地方政府重视度和投入不够,教育资源整合不足,终身教育供给方关系的关系协调存在困难。这些都造成了我国在平台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既想做平台,又想做主要内容供应方、既想做平台,又想制定协调关系的规则、自说自话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定位初衷,限制了参与各方的独立性,社会参与的广度和积极性也不高。我国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定位应该坚守初心,应该争做为终身教育需求和供给提供服务的“阿里巴巴”式的平台,疏通参与各方的沟通管道,在保持各方独立性的同时,积极促进沟通与合作,真正实现终身教育“互联互通”的平台建设效果。
(二)“开放包容”的平台建设思维
日本终身学习平台构想的“开放包容”性体现在参与者的多元化、学习内容的多样化以及高度的可拓展性。多元化的平台参与者可以极大提高平台活跃的深度和广度,使搭建学习社交网络生态系统成为可能,而由此形成的庞大的行为数据库可以促进学习成果更有效的运用。学习内容的多样化,能满足正式和非正式各种的终身学习需求,使得个性化终身学习能够实现。而平台在技术层面的高度可拓展性,使平台跨区域、跨平台连接成为可能,既保证了平台“互联互通”的基本定位,又能保证各平台自身的独立性,使这种沟通与衔接更易达成。
(三)“由点及面”的平台体系建设思维
由于终身学习活动主要发生在当地,终身学习设施、设备等资源在当地,“终身学习社交圈”也在当地,同时,日本《终身学习振兴法》也明确规定了地方区域作为推进终身教育事业的主体的地位。所以,以区域为主体构建终身学习平台,以服务区域居民终身学习、形成区域人才资源库、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这符合日本现有的终身学习推进机制。而各区域平台间的“互联互通”组网设计构想,可以实现区域间的人才资源信息的无障碍流通、区域间学习资源的共享共建、典型案例跨区域的推广等。在保持终身学习区域特色的同时,实现“由点及面”,进而构建终身学习信息化服务平台体系网络。
我国的教育体系特点与日本有相识之处,目前虽然没有全国性的立法明确终身教育的推进体制,但地方政府一直是终身教育的推进主体。我国地方区域众多,区域间的教育发展程度、人力资源现状、民族文化特色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全国大一统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切合实际。日本的以区域为重点构建终身学习平台,各区域“由点及面”构建信息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的构想值得借鉴。
(四)“社交网络化”的平台建设思维
我国各类学习服务平台往往注重内容的建设和平台的功能使用,而忽略平台作为社交网络的可能性和重要性。这就造成了平台的内容质量很高,但参与度和活跃度不够,无法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潜力,无法实现有效的“学习循环”。因此,我国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把“社交网络化”作为十分重要的平台定位,在模块设计、功能设计、内容设计、可视化设计、可拓展性设计等各方面都要考虑“社交网络化”的需求和可能,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各方积极参与、用户活跃度高的数字化平台,才能真正实现从“终身学习”到“服务社会”再到“终身学习”生态“学习循环”。
(五)“可持续性”的平台运营思维
这种平台的“可持续性”发展思维值得我国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借鉴,特别是实现从“政府投入”到“政府购买”的转变,在转变政府投资行为的同时,也能促使提升平台自身产品服务的竞争力。同时,大众化需求免费和个性化定制需求收费,也可以让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这类“公益性”产品实现“政府输血”和“自身造血”相结合的可持续的运营。
注释和参考文献:略。
本文刊发于《成人教育》2021年第3期。
市内乘公交车到襄阳十字街(鼓楼商场)站下车,向南进入利民街300米到达(襄阳市市委党校)。
学校地址:襄阳市襄城区古城街道利民街60号(原市委党校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