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如期取得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全面建成了惠及14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在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在诸多风险挑战中,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已成为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关涉国家总体安全的重大风险。新时代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呈现某些新特点、新变化,防范和化解难度加大。科学审视、精准防范意识形态领域各类风险,“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1,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和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对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作出重要指示和战略部署,为指导新时代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提供了行动指南。新时代,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要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深刻把握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现实表征,明晰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主要特征和发生规律,探寻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策略,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现实表征
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主要包括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市场经济逐利性、意识形态治理迟滞和网信技术短板等引发的系列风险。把握意识形态风险的现实表征,是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要求。
(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的消解风险
(二)市场逐利本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冲击风险
进入新时代,我国结构调整、改革升级进入了关键期,各种风险挑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习近平指出:“我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阶段,矛盾和风险比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时更多更复杂。”5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进一步显现,其消极因素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侵入党内生活。
(三)意识形态治理迟滞对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性的弱化风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但同时也要看到,党内部分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和落实仍存在偏差。习近平指出:“现在,是不是存在对意识形态工作不想抓、不会抓、不敢抓的问题呢我看是存在的。”7这导致意识形态治理的迟滞,在重点领域和关键节点未能及时、准确、有力开展工作,放任错误思潮的蔓延扩散,造成一定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四)互联网核心技术短板对意识形态管控力的制约风险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8。西方敌对势力凭借其技术优势在互联网领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保障网络安全的关键在网络信息技术。“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9因此,必须不断推动互联网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努力提升管网、治网水平,防范和化解因技术短板引发的意识形态风险,有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进而保障国家总体安全。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主要特征
随着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加之国际局势日趋复杂,我们面临的意识形态风险呈现外源性风险与内生性风险互为依附、直观性风险与隐蔽性风险相互交织、常规性风险与突发性风险复杂交错、意识形态风险与其他风险交叠形成“风险综合体”等新特点。
(一)外源性风险与内生性风险互为依附
(二)直观性风险与隐蔽性风险相互交织
(三)常规性风险与突发性风险复杂交错
(四)意识形态风险与其他风险交叠形成“风险综合体”
三、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的防范化解策略
提升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的防范力度和治理效能,必须探索更具针对性、更有效的风险防范策略,在思想引领、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三个方面协同发力,切实维护好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一)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下好风险防范化解的“先手棋”
缺乏风险意识是最大的风险。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日益多样,形式愈发隐蔽,成为影响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意识形态风险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强,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意识形态风险事件,往往准备不足、应对乏术,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必须明确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紧迫性,从战略高度和全局层面认识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极端重要性,强化风险意识,下好风险防范化解的“先手棋”,掌握风险防范化解的战略主动权。
第一,树立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忧患意识。
当前,我国发展总体形势稳中向好,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意识形态风险加剧。复杂的意识形态安全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增强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忧患意识。习近平明确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15对可能出现的各类意识形态风险,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精准识别并科学研判苗头性风险,做好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先手,掌握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权。
第二,强化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政治意识。
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要保持头脑清醒,坚定政治立场,深刻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关乎方向、道路和旗帜的重大政治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认识到“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6,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各项决策部署,带头与错误思想展开斗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同时,要提高政治判断力和政治鉴别力,“在事关坚持还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17,有效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筑牢安全屏障。
第三,提高意识形态风险防控阵地意识。
意识形态阵地是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堡垒,只有树立意识形态阵地意识,意识形态安全才有保障。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场域,各种错误思潮和负面舆论借助互联网传播发酵,极易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必须有力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净化网络空间,及早发现和消除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点。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教育未来国家各项事业可靠建设者的重任,是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重点,必须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警惕高校意识形态风险事件的爆发。新闻媒体作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获取重要信息的窗口,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原则,确保由对党绝对忠诚的人来掌握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权,引导媒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正面宣传党的政策主张,牢牢占领新闻舆论阵地。
第四,增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斗争意识。
意识形态风险是长期存在的,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面对的严峻形势和艰巨的斗争任务,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18。要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勇于斗争,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19。要善于斗争,采取有效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方法,不仅要取得斗争的胜利,而且要达到斗争效果的最大化。
(二)打造意识形态安全制度屏障,构建风险防范化解的“安全网”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的根本之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兴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这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0。新时代,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维护这一根本制度,增强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的自觉性和战斗力。
第二,全方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的相继出台,为改善意识形态风险治理迟滞局面,有效解决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不想抓”“不敢抓”“不能抓”问题提供了制度支撑。全方位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必须明确各级党委(党组)的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责任,强调党委书记是风险防控第一责任人,应带头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亲自过问和处置可能引发意识形态风险的重大事件。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考核机制,将意识形态工作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作为评价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设立意识形态专题研讨会召开情况、党员意识形态教育情况的考核标准,倒逼领导干部抓好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问责机制,对于忽视、推卸意识形态风险防控工作责任,未按党中央安排部署开展舆论斗争,导致在属地范围内意识形态阵地出现重大问题的党委和职能部门,必须严厉问责,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第三,构建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
(三)技术赋能革新治理方式,筑牢风险防范化解的“防火墙”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最前沿。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21。防范和化解意识形态风险,重中之重是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不断提高技术管网治网水平,补齐技术短板,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切实破解因算法垄断引发的“信息茧房”效应。因陷入算法推荐和数据引导编织的“信息茧房”,人们在面对某些复杂网络舆情时往往表现出观点对立和价值迷失。如果别有用心的人对此加以利用,就极易演变成攻击党和国家的危机事件,这是近些年来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常见的风险。我国网络用户基数大、网络平台种类繁多,单纯依靠人力无法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同时,意识形态风险形式多样,难以用具体的标准去界定,简单的算法筛选和数据处理无法进行甄别。这要求我们必须运用人工智能强大的语言、图像、音频识别和处理功能,对网络舆情进行全方位、全天候动态监测,精准识别并及时防范社会热点事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引发意识形态风险,做好舆情风险防控工作。为此,我们要防止算法垄断、算法滥用,要设定商用平台可收集的用户数据范围,并审核商用平台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处理路径,避免网络用户陷入算法推荐制造的“信息茧房”,保证网络信息的正常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