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战略管理的本质及战略管理的演进
一、什么是战略
1.隆中对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汉末,刘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计于诸葛亮。
亮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
2.史记淮阴侯列传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孙子兵法
原文:【始计第一】
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
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4.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5.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6、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毛泽东论战略:
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区,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是带有要照顾各方面的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
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
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各个阶段的关照的好或不好。如果全局的和各阶段的关照有了重要的缺点或错误,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克劳塞维茨论战略:
战术和战略的区别在于,战术乃是将秩序赋予各个战斗之间,并将其付诸于执行的活动。而战略则是将战斗与战争的目的和目标联结在一起的活动。
一、战略管理的本质
1.战略管理是整合性的管理理论,使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理论。
2.战略管理理论是企业最高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活动与技能。
3.战略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企业对外部的适应,使企业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管理的演进
1.科学管理
(1)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计划职能”管理应预见未来
(2)泰勒科学管理理论计划与作业职能分开
2.长期规划时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
(1)背景①需求结构发生变化②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③全球性的竞争
④社会、政府、顾客提高了对企业的限制和要求
(2)实质是对企业未来环境变化做出预测,从而制定出长期计划以应付这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