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主要国家的货币层次划分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目前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IMF)确定的货币统计口径,货币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通货(Currency)
通货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企业等单位持有的现钞,但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大部分国家将这一层次的货币简称为M0。由于这部分货币可随时作为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因而流动性最强。
(2)货币(Money)
货币由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构成。由于活期存款随时可以签发支票或刷卡而成为直接的支付手段,所以它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大部分国家将这一层次的货币简称为M1,又叫狭义货币。
(3)准货币(QuasiMoney)
准货币主要包括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准货币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故又称之为“亚货币”或“近似货币”。大部分国家将这一层次的货币划入广义货币中,一般将准货币简写成QM。
2.美国、日本的货币层次划分
(1)美国
美国货币层次划分的口径变动较为频繁,仅自1971年4月至1986年3月,就作了大约8次调整。2009年6月的划分口径是:
M1=银行体系外的通货+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性存款
M2=M1+小面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隔日回购协议+隔夜欧洲美元
M3=M2+大额定期存款+长于隔夜期限的回购协议+定期欧洲美元
L=M3+短期国库券+商业票据+储蓄债券+银行承兑票据等
(2)日本
日本的货币层次划分为四个:
M1=现金+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通知即付存款、特别存款和纳税存款)
M2=M1+非活期性存款+可转让性存款(CD)
M3=M2+邮局、农协、渔协、信用组织和劳动金库的存款+货币信托和贷放信托存款
L=M3+回购协议债券、金融债券、国家债券、投资信托和外国债券
3.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我国是从1994年开始划分货币层次,并按照货币层次进行货币量的统计。货币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4.各国货币层次划分的特点
从我国及其他国家货币层次划分状况来看,货币层次划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随着流动性强弱的变化,货币的范围也在变化。流动性越强,所包括的货币的范围越小,如大部分国家流动性最强的货币只有现金。随着流动性的减弱,货币包括的范围在扩大。
其次,金融制度越发达,金融产品越丰富的国家,货币层次也就越多。经济发达国家的货币层次一般都多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
再次,不同国家的各个货币层次所包含的内容不同。这是由于各个国家都有各自独特的金融产品,无论是产品的名称还是产品的功能都有差异,因此即使是两个国家流动性相同的货币层次,实际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别。
第四,货币层次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经济环境的改变,原有的货币层次可能就无法准确地反映货币的构成状况,需要对货币层次进行重新划分。金融产品创新速度越快,金融体制的变化越大,对货币层次进行修订的必要性也就越大。
最后,货币层次的划分及计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货币流通的状况。随着金融创新加速,新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许多金融工具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货币性”。有的能够直接作为货币发挥作用,有的略加转化就能发挥交换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要想十分清晰地划分货币越来越困难,货币层次及其计算也只能做到相对精确。
狭义货币量通常是指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我国的狭义货币量就是指M1层次。狭义货币量反映了整个社会对商品和劳务服务的直接购买能力,它的增减变化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会形成直接的影响。因此,狭义货币量是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监测和调控的主要指标。
广义货币量是指狭义货币量加上准货币,即M2。准货币是指可以随时转化成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准货币的流动性小于狭义货币,它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潜在的购买能力。显而易见,广义货币量所统计的货币的范围大于狭义货币量,它不仅包括了社会直接购买力,而且还包括了社会的潜在购买力,故广义货币量指标可以更全面地反映货币流通状况。广义货币层次的确立,对研究货币流通整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金融发达的国家,M2对于货币供应量的计量以及对货币流通未来趋势的预测均有独特的作用。近年来,许多经济和金融发达国家,都出现了把货币供应量调控的重点从M1向M2转移的趋势。
在统计学中,存量和流量都是变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静态的指标,而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变动量。在货币统计上,货币存量是指在某一时点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货币流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量都是用来反映货币数量大小的变量,但两者有以下区别:
(2)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量在数量上不相等
货币流量等于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
(3)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量变动状况不同
一般情况下,货币存量较大时,货币周转速度较慢;货币存量较小时,货币周转速度较快。因此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量不一定同比例变化。
尽管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量之间存在区别,但是这两个指标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当货币流量发生变动后,就有可能引起货币存量变动,当然货币存量也有可能保持不变。例如,当货币流量的变化仅仅是因为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所引起的时候,货币存量就不会发生变化。如果货币存量发生变化,那就会使货币流量变动。因为一般来说,虽然货币存量较大时,货币流通速度就会放慢;货币存量较小时,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加快,但货币存量大小的变化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等比的,从而就会导致货币流量变化。
人们通常把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量看做是实现的交易总额,而把货币存量看做是某个时点上的货币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