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汪曾祺散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于性灵散文在90年代的繁盛,汪曾祺的功劳是首当其冲,如孙郁所对他的评价:“他的杰出性在于,回复了传统的艺术品格,将非我的艺术,还原到真我的性灵世界。当代文学的这种精神上的调整,可以说是从他开始的。”他的散文似道实儒,他对文气的推崇,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传统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沟通,都可作为他的贡献。他在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此集诸篇,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汪曾祺《蒲桥集·序》作家出版社2000年7月)这段自评从他的散文的题材和行文特点两方面作了印象式的评价,有益于我们对他的散文的欣赏。他的散文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融自我于其中,蕴浓厚个人情趣

二.于俗世描摹中显不动声色的幽默

汪曾祺的幽默读起来平淡之极,却能让你在瞬间与作者对视,莞尔一笑。他对幽默的见解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想一想,觉得很意思。有时一个人坐着,想一想,觉得很有意思,会噗噗笑出声来。把这样的事记下来或说出来,便挺幽默。”汪曾祺的幽默是善意的微笑,无关其他什么影射、批判,他在散文中常夹杂不动声色的幽默,这使得他在说古考据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说教,而是慈眉善目的娓娓道来,时不时以幽默来调剂。《跑警报》中的“人生几何,恋爱三角”的失恋者,侯兄送伞“贵在永恒”的故事,众人皆逃难便有用不完的水,于是在警报中总是留守的煮食莲子者和洗头者,有趣,好玩,面对灾难不在乎,读者于笑中体会到我们民族生存的韧性。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金岳霖先生》等追忆逝者的散文,汪曾祺的幽默笔触使所记人物跃然纸上,在记忆里鲜活起来。金岳霖聚会时捉虱子的自嘲,80岁时坐三轮逛王府井的偶发童心……让我们于幽默中接近人物。

一双慧眼于世俗生活中发现乐趣,就是一种幽默。在昆明吃汽锅鸡,说成:“今天我们培养一下正气。”(《昆明菜》《汪曾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349页)“一边谈着克列斯丁娜·罗塞蒂的诗,布朗底的小说,一边咯吱咯吱地咬胡萝卜”的联大女生。(《昆明的果品》359页)

三.文言与现代白话于一炉的独特语言

一直都去追寻,一种可以真正寄托心灵的文字,

可能不是那么的华丽,可能不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只是大众化的,让所有人都能感觉到,

一直都在寻觅,一个可以真正可以交流的地方,

可能那里有着许多伤感的故事,可能那里有着许多花开花败的情感,

没有太利益的东西,只是让所有被现实弄疲惫的人们,

聊以慰藉的地方,让我们能够找到一个文字的世外桃源。

一直不愿意去回忆很多不该回忆的往事,一直不愿意去追寻自己想去追寻的轨迹。

可能会怪红尘引路人,把我引领到你的身旁,看你不屑一顾的眼。

可能会怪黄泉路上那块三生石旁,为何会留下痕迹,一辈子都摆脱不掉的纠缠,

当心充斥满满的累,当情感再不堪重负时,

在搜集中、阅读中,在重新学习中,终于觉得,若要真正懂得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了解汪曾祺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作家简介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羊舍一夕》;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汪曾祺:文与画》;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汪曾祺》。

人物自述

“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

1、中国经典名著:《老子》《庄子》《论语》《孙子兵法》《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人间词话》《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李白诗选》《杜甫诗选》《苏轼词选》《西厢记》《世说新语》《浮生六记》等等。

2、新课程标准推荐:《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谈美书简》《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匹克威克外传》《复活》《普希金诗选》《老人与海》《泰戈尔诗选》。

3、名家名作: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史铁生《我与地坛》;张中行《负暄琐话》;宗白华《美学散步》;朱自清《经典常谈》;朱光潜《谈美》《谈文学》;梁实秋《雅舍小品》;沈从文《边城》《湘行散记》;《雷雨》;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顾城《顾城的诗》;舒婷《舒婷的诗》;食指《食指的诗》;韩少功《马桥词典》;贾平凹《贾平凹散文选》;周作人《雨天的书》;林雨堂《生活的艺术》;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傅雷《傅雷家书》;余光中《余光中散文》;林清玄《林清玄散文》;曹文轩《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郁达夫《郁达夫散文》;汪曾祺《汪曾祺散文》;巴金《随想录》;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编》;钱钟书《围城》《写在人生边上》;董桥《旧时月色》;张炜《古船》《九月寓言》;王蒙《王蒙散文选》;余华《活着》;苏童《苏童文集》;老舍《茶馆》;杨绛《我们仨》;阿来《尘埃落定》;实《白鹿原》;周涛《周涛散文选》等。

中国人历来信奉“吃”这一字真诀,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之为人生至乐。“吃”字不上桌,中国文化的肚子就会瘪下去,也少了许多色香味。

可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文人说茶,不会油腻了满腹诗书,论及其他就呛了烟火气,吃下去是个好,说出来却是个俗,挺尴尬的。“是真名士自风流”,食物不能闭口不吃,当然也决不能闭口不谈。苏轼被贬黄州时,发明了“东坡肉”,还乐呵呵地向人们传授他的烹调经验,“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既是在做菜,也是在做心境。金圣叹临刑前,悄悄告诉儿子说,“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大灾祸输给了小诙谐,死倒不是个事了。清代袁枚也是个美食家,他曾作了一首诗,名曰《鸡》:“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鸡若知道了,当啐他一脸米。近代还有梁实秋,写《雅舍谈吃》,却不怕这“吃”字太过霸道,张着大口把“雅”字饕餮了。而把“吃”写“雅”了,那又是一种境界。

然后,施施然走出来一个汪曾祺。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同时也被誉为“最后一位文人美食家”。他写了许多美食散文,平淡似大碗茶,自然若一茬春韭,家常如小葱拌豆腐,字里行间都能榨出味来,在鼻孔里、心尖上乱挠。谈美食,断不能写成菜谱,白开水一般,香不起来。汪曾祺在做美食散文这盘菜时,暗暗放了一味作料——情,具体来说就是乡土情。他是沈从文的弟子,师徒二人都害了乡土相思病,这一病就入了膏肓,扁鹊也难治。沈从文的乡土散文具有抒情性,汪曾祺则淡化感情,着墨于“记人事,写风景,说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昆虫”,以平淡出之。它不是酱醋,上了色,一眼瞧见端倪;而是化在菜里的盐,欲知滋味,得夹一筷子,慢慢嚼。如《故乡的野菜》一文,他写了好几种故乡的野菜,先用白描,看不出悲喜,但写至灰菜,乡土情再也撇不开、捺不住了,感情逃出了“文字狱”。你终于知道,他最怀念的一种野菜,叫家乡。

《海味·南方》一文中,小作者从大师傅和爷爷的笑中读到了相同的含义——“高兴于他人对自己家乡美味的肯定,感动于他人对自己乡土风情的共鸣”。海味,南方,我的家。

无论是野菜抑或海味,味到浓时即家乡。

摘要:新笔记小说是诞生于1980年代初期并持续到1990年代中后期的一种小说文体类型。它一反以往当代小说追求宏大叙事和鲜明政治诉求的趋向,转而开掘独特的人性深处的美感。更为突出的是,新笔记小说自觉借鉴中国古记传统的写作和审美资源,将其融入到当代小说艺术的表达范围以内,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关键词:新笔记小说生成机制概念界定

作者简介:袁晓斌,江苏警官学院管理系,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

8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黄金时代,单就小说而言,“伤痕”、“反思”、“寻根”、“先锋”、“新写实”等,这些小说主潮之外,还存在着许多没有在文学史的表述中占有大面积话语或与这些主潮小说存在交叉的小说类型。它们也参与构成了80年代以来小说写作的繁荣。新笔记小说就是这样的一种小说类型。新笔记小说是一种小说类型,而不是一种创作潮流。类型,是针对小说文体的共同写作特征所进行的归类划分,往往最终落实为某一特定的小说文体。新笔记小说并不是紧密围绕着作家创作的特定理念形成的一股强劲的小说创作势头,而是以小说文体为核心,思考小说作为艺术形式的种种建树。从新笔记小说的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应该把它界定为一种小说文体类型。

有的论者也提出过新笔记小说与一般短篇小说、小小说等的区别。严格意义上,新笔记小说作为一种小说文体类型,它与短篇小说、小小说等是依据不同的逻辑尺度进行的分类,而不是同一标准下划分出来的不同类属,不处在同一个层面上,不能展开地位对等的区分比较。新笔记小说的划分以小说的文体特征为依据,而短篇小说、小小说等的区分依据主要是小说的篇幅。由于在不同向度上划分类属,因而新笔记小说就会很自然地与短篇小说、小小说存在着广泛的交叉。大多数新笔记小说就是短篇小说,一些文字少、篇幅小的作品就是小小说。而一些与“寻根文学”的观念相呼应或受其影响才应运而生的作品,也就是“寻根小说”。所以,本文将不再对新笔记小说与其他层面上的小说概念之间进行不必要的比较区分。综上所述,新笔记小说是一种诞生于1980年代初期并延续至今的,受到中国古记传统影响的,篇幅短小,内容广博,淡化情节和故事,有着散文化和诗化特征并努力追求写意化语言的小说文体类型。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施叔青:《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2]贾平凹:《太白山记》,《上海文学》,1989年第8期。

[3]汪曾祺:《故里杂记》,《北京文学》,1982年第2期。

[4]冯晖:《汪曾祺:新笔记小说的首先发声者》,《云梦学刊》,2001年第3期。

[5]孙犁:《谈笔记小说》,《孙犁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6]陈军:《小说氛围初悟》,《西湖》,1990年第4期。

关键词:受戒;沈从文;抗争

《受戒》中作者赞颂了对束缚人性的反抗。庵赵庄,从名字就可看出寺庙在这个村庄是不容忽视的。庵本是对尼姑住所的称呼,但是这个庵里居住的却是和尚。在庵赵庄人的眼中,庵与寺也许并无分别。或者他们知道分别,却并不在意。在他们的眼中,和尚和种田、做生意并无分别,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尚们也俨然把出家当做一种职业。在庵里,方丈不叫方丈,而是叫“当家的”——他也确实干的是当家职务。他屋里摆着账簿和算盘,“经营”着庵里:做法事要收钱,庙产租给人种要收租,还要放债。这些看起来与方丈工作想去甚远,更像是当家的工作。他们并不遵守佛门的种种清规戒律。他们吃荤,最守清规戒律的老和尚普照平日里吃斋,“过年时除外。”他们不戒杀生——“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杀猪就在大殿上。一切都和在家人一样,开水、木桶、尖刀。”如此“明目张胆”地杀生,可见佛规并没有束缚住和尚们的心。他们不戒女色:二师父有老婆,三师父有相好的。正像小说中所说的那样——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受戒》中处处显示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权威的不盲从。明海在当和尚之前读书,“每天写一张仿”。村里人夸明海字写得好——“写得很黑。”这句让人忍俊不禁的话包涵着作者的深意——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人”来说,字的内容不是重要的,他们要的只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生活。孟子与他们无关,论语与他们无关,甚至百家姓也与他们无关,他们想要的只是自由地过着他们的生活。庵里的方丈仁山说当一个好和尚的三个条件,他自己一个也不符合——黄、胖,打牌老输,整日衣衫不整。

早在“五四”时期,鲁迅曾对佛门禁欲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在《我的第一个师父》中,鲁迅对爱吃荤又不戒色的和尚表现出了极大的好感,避而远之的确是修身禁欲、正襟危坐的大师兄。汪曾祺和鲁迅都不赞成禁欲,主张遵从人性。只不过两个人选择的方式不同而已,一个温和,一个激烈。但是,温和的汪曾祺在小说中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在温和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反抗的姿态,呼唤人性的回归。

是不是可以说,本文的立意就是要追求一种趣味,一种超越战争环境的严酷性的趣味按作家的思路,这种趣味首先集中在跑警报的地点上。

在山沟里的古驿道上,有赶马帮的口哨,有风土化的装束,有情歌,有马项上的铃声,“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客的游子的—点淡淡的乡愁”。

很显然,趣味里渗透着感情。知识分子对于民俗的欣赏,是情感和趣味的结合,把它叫做“情趣”是不是比较适合呢

接下去,是“漫山遍野”中的几个“点”。古驿道的一侧,“极舒适”,可以买到小吃,“五味俱全,样样都有”。沟壁上,有一些私人的防空洞。用碎石砌出来的对联是“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还有“见机而作,入土为安”。作家对这样的对联的感慨是:“对联的嵌缀者的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

“佩服”的对象是“悠闲的情致”,也就是情感和趣味,但这样的情趣和我们通常在抒情散文中感受到的情趣有些不同。这个“佩服”的妙处,在于其中的意思好像不太单纯,不但有赞赏的意思,而且有调侃的意味。这种调侃,让我们感到,这种趣味不同于一般的情趣,而是有点诙谐,应该是另一种趣味,如果把它叫做“谐趣”可能更加贴切。

人的情感通过和谐的表现容易达到美化、诗化的境界,如若情感和环境的严酷不和谐,明明是血肉横飞的战事,却充满了罗曼蒂克的情调,这就不和谐了。不和谐的趣味就有点好笑,有点好玩。不把人的情操往诗化、美化的方向去升华,而是相反,往可笑方面去引申,这就是谐趣,就是幽默感。在西方幽默理论中,不和谐构成幽默感是一个基本范畴,英语叫做“incongruity”。

到此为止,我们大概可以假定:这篇散文为幽默散文。接下去,认真检验一番,这个假定在文本中是不是有充分的支持

警报结束了,回家遇雨,就有一位“侯兄”专门为女同学送伞的故事。作家这样评述:

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

跑警报的人大都带着贵重的金子。哲学系的某个学生作出这样的逻辑推理:

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这位同学捡到金戒指,是偶然的,但作家却用一种牵强附会的、不和谐的逻辑把它说成是必然的。这里逻辑的不和谐在于:有人丢掉金子必有人捡到金子,这不是必然的。有一种可能是丢掉了,并没有给人捡去,而是失落在某一角落。至于“我是人,故我一定会捡到金子”更是不合逻辑的推理。这条推理要能成立,必须大前提是周延的,也就是没有例外的:所有的人都捡,我是人,故我一定能捡到金子。如果只有个别人能够捡到金子,并不能推出:我是人,就一定能捡到金子。不合逻辑的推演是荒谬的、不和谐的。这明显是一种歪理歪推。因为其理之歪,才显得不和谐、可笑,然而又有事实巧合,就更加可笑了。因而,谐趣在这则故事中显得更浓了,幽默感也更强了。

汪曾祺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作家,他对这一点是很有警惕的。除了这一笔以外,还有一笔,那是最为重要的一笔: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汪曾祺是个非常有特色的作家,他的小说笔触清新自然,语言凝练传神,“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散文化的随意叙说的语气,将现实生活中的人生片断和社会层面溶入自我心境,向读者谈生活,讲风俗,简洁朴拙,娓娓动听”。《珠子灯》的美,就在于自然平淡的叙述笔调下实则暗流汹涌,因为故事越美好,越会让人觉得悲哀;作者叙述越节制,悲剧意蕴越发深沉。

通篇来看,小说中对娘家送灯的风俗花了三大段的笔墨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乡间风俗画,特别是对珠子灯的描写,如梦亦幻;而对人物本身则采用白描手法,对孙小姐和王常生外貌、神态、日常生活均略去不提,只提到孙小姐婚前听从王常生的话放了脚,婚后读书填词,与王常生锦瑟和鸣,是一对幸福眷侣。这样一浓一淡的反向处理,使小说前半部分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情趣,在喜庆吉祥的大环境中,孙小姐也愈发显得恬淡,静美,而后半部分的悲剧也愈发显得悲凉。

但是,作者自始至终是与小说与读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于孙小姐夫亡后的生活、思想,汪曾祺没有采取是批判还是赞扬的态度,只是平淡地叙说:“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她就这么躺着。”“她这样躺了十年。”“她死了。”……这些句子没有一个形容词,全是短句,冷静、客观、简练地叙述了孙小姐由衰而亡的历程,却并未对孙小姐丧夫之痛做正面描述,并未对造成孙小姐悲剧命运的原因痛心疾首,义愤填膺。这些汪曾祺都习惯于交给读者自己去创造补充。

小说中留白手法的运用,冲淡了小说的悲剧意识,也解构了那份深沉的悲哀与痛苦,使小说的叙述平静、节制,作者越是不说,我们越是能想象孙小姐如何在孤独、冷清、隐忍中凋谢生命之花,就会对她寄予更深切的同情,在这种眼冷心热的叙事中,小说充满了人性的温情,保证了全文基调的和谐。

难点指津

考点训练

1.联系文本,谈谈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2.小说关于珠子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附:参考答案

真正的主角应该是能欣赏更多优秀作品,乃至自己动手创作

的学生!

一、赏析阅读教学的定义

首先,自主欣赏。对于给定的作品,作为读者的学生自主品味,这样的阅读是不带任何先见的,到底是不是佳作,有没有亮点――吸引你眼球的地方;其次,合作分析。将阅读上升到理性的、更高一层的文化内涵上,当然,这种分析的结果是完全可以颠覆最初的阅读感受。而在此期间教师的参与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以至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拓展阅读与创作冲动。这样的教学,我称之为“赏析阅读教学”。

二、赏析阅读教学的过程

“读,便是体验作者的生活,体验作者从现实社会中抽象出的生活,也是在联系并感受着我们自己的生活。”而这也恰恰成为我们分析作品的切入口。

三、赏析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赏析阅读教学对于激发学生阅读体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作为初次实验难免遇到不小的阻力,毕竟教学过程是个互动的环节,现将问题提出来期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1.既是完全摆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就特别强调学生的配合。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仍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

2.大部分同学的赏与析能不谋而合,学生的思维相差也不会太大,但问题在于不知用什么样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每次学生都会无奈地说:“我知道意思,但不会说。”能赏析出作品的味道,说不出来,或许能成为另一个研究课题。

3.合作分析环节,怎样防止走走过场,让学生真正在交流中获

THE END
1....收录10张原创菜谱图9幅汪老画作)(读客经典文库)》(汪曾祺著...附赠10张原创菜谱图,跟着汪曾祺学做菜!收录9幅汪曾祺亲笔画作。读客熊猫君出品 作者:汪曾祺著;读客文化出品出版社:文汇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07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降价通知 ¥45.00 定价 ¥45.00 配送至 北京市东城区 运费6元,满49元包邮 服务...http://product.dangdang.com/28981758.html
2.汪曾祺谈吃作者: 汪曾祺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06年1月1日 页数: 211 页 定价: 19.8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1720218我要收藏内容简介: 谈吃不能就吃论吃,一本菜谱又有什么趣味呢?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https://mbook.chazidian.com/book70717/
3.汪曾祺谈吃简介作者:汪曾祺 发布妙语 谈吃不能就吃论吃,一本菜谱又有什么趣味呢?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拉得最近的人。 《汪曾祺谈吃》纠错或补充 ...http://www.miaoyuyibai.com/Works/2206
4.《汪曾祺谈吃》经典语录金句名句摘抄赏析作者:汪曾祺 其它的汪曾祺作品:《人间草木》《草木春秋》《岁朝清供》《生活,是很好玩的》《汪曾祺散文》《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做饭》 《汪曾祺谈吃》简介: 谈吃不能就吃论吃,一本菜谱又有什么趣味呢?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https://www.mingyantong.com/article/318559
5.汪曾祺的草木情怀他还把后者写成散文《葵》。《葵》是他“文革”之后首次动笔写文章,无处发表,自己写着玩,给好朋友朱德熙看,自己连底稿都没留。高邮人王西楼是明代散曲家,曾写过一部《野菜谱》,汪曾祺对其评价甚高,说他情感诚笃,有“人民性”,并为这位同乡身后的默默无闻鸣不平,大声疾呼对王西楼的评价应该“调高一些”。http://www.lhwww.net/art/2021/3/27/art_794_3388890.html
1.汪曾祺忆谈淮安美食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于美食文化有研究、有实践、有理论、有创造,被文坛誉为“最后一位文人美食家”。他的故乡在里下河畔的水乡高邮,离淮安古城不过百里,孩提时代的汪曾祺经常随亲友乘运河之舟北上淮安,而少年时代他又在淮安中学读书,因而他对淮安的记忆是深刻的。 http://zx.huaian.gov.cn/col/14068_734855/art/17303904/1731306063755iMm6H1MN.html
2.做饭(豆瓣)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3-10 页数:248 定价:35元 装帧:精装 丛书:大家谈吃 ISBN:9787539963761 豆瓣评分 8.7 1808人评价 5星 44.4% 4星 45.6% 3星 9.3% 2星 0.6% 1星 0.1%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5774772/
3.羊城晚报汪朗的文字有汪曾祺先生的淡定和简洁,同样写美食,汪朗与父亲在取材上有些不同,最明显的是,汪曾祺的美食文字充满了乡愁,充满对家乡的深情,而汪朗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除了插队到山西之外,并没有离开过北京,因而他的文字里没有借食物来思乡,借食物来怀旧,他的文字的知识性更强,他的文字里的历史掌故更多,这是美食...https://ep.ycwb.com/epaper/ycwb/h5/html5/2024-11/19/content_10_676978.htm
4.汪曾祺描写美食的作品?因此他写美食的散文比较多,综合有《人间草木》,还有近几年出版的《人间滋味》,《人间有味》,《故乡的食物》,《肉食者不鄙 汪曾祺谈吃大全》,《食事》,都是写美食的,但又不完全是没事,主要是这类文字太多了,加上出版社都是出版的书是精选散文集而不是全部散文集,完全美食的可以找一下《汪曾祺全集》,里面有...https://www.pphainan.com/695721.html
5.10分钟做出经典美味炒米炖蛋汪曾祺菜谱1?作者回复 | 最热 暂无最热的留言 10分钟做出经典美味炒米炖蛋汪曾祺菜谱1? 1 做过 119 收藏 甜豌豆哎 联系我们 美食生活杂志 厨房工作 社区指导原则 下厨房出版的书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xiachufang.com 京B2-20180499 京ICP备1300907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2310...https://www.xiachufang.com/recipe/106027727/questions/?order=hot
6.汪曾祺谈吃汪曾祺文学图书谈吃不能就吃论吃,一本菜谱又有什么趣味呢?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拉得最近的人。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美食家;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https://www.deshu.cn/book/rpjo18yqk52e.html
7.好好吃饭(汪曾祺)好好吃饭最新章节最新章节:王磐的《野菜谱》一年以前 小说简介:本书精选37篇汪氏美食散文,按照汪曾祺的人生行旅编排,追随他的人生足迹,品味中国美食地图,解读烟火中的生动人间。汪曾祺以淡淡的笔触记下生活中的苦辣酸甜,不仅记录他所见的世间风情,更将他的生活经历与人生况味融入其中:只有好好吃饭,才能好好生活。 http://www.yueduba1.com/772_772682/
8.寻味,汪曾祺谈吃走过很多地方,遇到很多大事,吃过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汪曾祺是幸运的 经历抗战 经历建国之后的诸多运动,能够健康的活到新世纪,在人生的道路上,他遇到的人和事,太多太多 ,当时食用的美食无意间成为一条线索,一个个时光的标签。 ▲ 汪曾祺家宴菜谱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https://www.jianshu.com/p/e78cb3184e65
9.汪曾祺:寻常事炼出大文章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汪曾祺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著名吃货 汪曾祺嗜吃是出了名的,而且喜欢亲自下厨房,他谈论有关美食的散文甚至可以用来当菜谱。 汪曾祺会做一道出名的吃食:塞馅回锅油条。 而且可以说这是他自己独创的,具体做法如下:买油条两三根,劈开,切成一寸多长一段,于窟窿内塞入拌了剁碎榨菜...https://culture.qianlong.com/2016/0627/706342.shtml
10.读汪曾祺,品尽生活百态汪曾祺是现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有趣而懂得生活的老头儿,散文届最懂吃、美食届最会写的人。如果你也热爱文学,热爱美食,热爱生活,这本《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带你走进汪曾祺的深夜食堂。在暖胃的菜谱中,品味点滋味儿。本书是汪曾祺和其子汪朗合著的散文集,讲述各地美食的精髓和有趣的见闻,借酸甜苦辣咸说尽...https://culture.cnjiwang.com/ydjbxskd/202003/3077993.html
11.传世滇菜菜谱整理源考——锅贴乌魚(三)特点:此菜外焦里嫩,味香爽口,佐以番茄和生菜,别有风味,是滇味筵席名菜之一。 以上菜谱见于1965年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菜谱》。汪曾祺先生在回忆昆明美食的文章中提到在昆明长春路“东月楼”吃到过锅贴乌鱼,但是根据文章叙述两片乌鱼夹一片火腿看汪先生当时吃到的应该是“乌鱼夹火腿”,此菜又是滇菜...https://m.clzg.cn/article.html?id=381069
12.人间滋味:汪曾祺散文精选Pdf+Epub+Mobi+Azw3格式Kindle电子书...本书是汪曾祺写美食、记旅行、忆故人往事、观赏花鸟虫鱼的散文集,精选汪曾祺散文代表作37篇,并收录了汪曾祺亲笔9幅画作,附赠10张原创菜谱图。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美食家。他师从沈从文,是京派文学大家,被誉为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https://www.nmod.net/book/34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