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灭之谜:蜀汉治理最好最稳定,本最有希望统一天下,为何却立国仅四十三年,在三国中最早灭亡?

三国之中,蜀汉相对偏僻弱小一些,但在历来的史学家眼中,蜀国是三国中治理最好、最稳定的国家,因而也应该是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的。

可出人意料的是,蜀汉立国仅四十三年,偏偏是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对这个结果,连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王夫之也疑惑不解。

对蜀汉灭亡原因,人们有过诸多探讨。

其中包括国力说,认为蜀国先天不足,国力有限;北伐说,认为多年穷兵黩武,导致蜀国比魏吴更早衰败;后主昏庸说,认为刘禅无能,黄皓擅权,导致朝局失控;蜀中无人说,认为蜀汉后期人才凋零,后继无人。

归纳各方观点,就如尹韵公先生所说:“是政治、经济、外交、人力资源(主客矛盾)、人心变化等路线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谓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我们不妨从内部着手,尝试梳理一下蜀汉内部的矛盾:

为何益州势力在初期诸如刘备入川、汉中之战等重大事件中会极力配合刘备集团?

而中期特别是刘备死后反抗却此起彼伏?

到了蜀汉末期益州投降势力为何能得以控制整个朝局,并竭尽全力要将蜀汉推向灭亡?

在蜀汉的灭亡过程中,益州势力可以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打压排挤姜维,到破坏“敛兵聚谷”防御计划,直至最后迫使刘禅开城投降。益州势力可以说是招招致命。

益州势力在刘备诸葛亮时代都是被限制性任用,在蜀汉末期之所以能够兴风作浪,实施一系列灭蜀的措施,是因为其利用了姜维与诸葛瞻的矛盾,从而渔翁得利。

姜维在洮西之战中歼灭魏军数万,取得了蜀汉立国以来最大的战绩。这在荆州派领袖诸葛瞻看来是不利于原有的平衡。

因为姜维代表的是新兴的凉州派,诸葛瞻不允许其动摇荆州派的统领地位。

于是荆州派将领胡济在战场上给姜维挖了坑。

256年春,姜维试图扩大洮西之战的战果,他整顿兵马出兵天水,并与镇西大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秋八月,姜维到上邽,胡济失约不至,导致姜维在段谷被魏将邓艾击败,死伤甚多,“星散流离,死者甚众”。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瞻便取得了扳倒姜维的口实。诸葛瞻等人试图推举荆州派将领、永安都督阎宇替换掉姜维,如果此举成功,荆州派势力将重回巅峰。

但当时荆州派已经没那个实力了,换帅行动迟迟没有成功。反而荆州派还遭受了姜维的报复,胡济后来被彻底架空,由汉中被调往后方,退居了二线。

眼看荆州派陷入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益州派站出来“帮”了一把。

益州派的代表人物谯周写下了著名的《仇国论》,通过广泛散播反对姜维北伐的言论,荆州派、益州士族、宦官势力都将姜维视为共同的敌人。

在益州派的舆论压力和宦官势力的排挤下,姜维毫无招架之力。262年,姜维厌恶黄皓专擅,向刘禅请求将他处死。但这种毫无力度的威胁被刘禅轻松否决。

姜维意识到自己已经身陷重围,为了自保他不得不离开成都,屯兵沓中。

费祎死后,蜀汉本是诸葛瞻、董厥、陈袛、姜维四人共同执政。但陈袛死亡、姜维退出后,便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空间,统统被益州士族和宦官势力所瓜分。

荆州派因为实力不济,与姜维斗得两败俱伤,而益州派瞅准时机介入,从而渔翁得利,进入了蜀汉权力中枢。谯周不仅没有因《仇国论》受到惩处,反而被提拔为光禄大夫。

此后蜀汉朝堂便渐渐被益州势力完全掌控。

在这种情况下,姜维无论在战场上怎么浴血奋战,都已阻止不了益州派的投降行为了。

益州势力为何非要导演这么一出灭蜀的大戏?既是如此,当初他们又何苦费心费力地支持刘备入蜀?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这些益州豪强们只是将外来势力当作促进自身发展的工具而已。

当初益州局势动荡时,他们将刘备请进来维护秩序。而在他们支持下,刘备治蜀营造了良好环境后,他们实现了快速发展。蜀汉在中后期实力开始衰弱,再也无法为他们提供稳定环境后,这些豪强们又蠢蠢欲动,试图将蜀汉的这些外来势力统统赶出去,实现“蜀人治蜀”的目标。

在黄巾起义后,东汉朝廷为了平定局势,不得不将兵权下放给地方豪强。地方豪强趁机扩充武装并割据一方。

随后这些豪强们以地域、宗族、乡党为纽带,形成了庞大的区域性豪强集团。比如颍川集团、荆襄集团,当然也包括益州集团。

这些区域性豪强集团如果再继续发展,便是足以影响一国格局的超级豪强集团,如曹魏的汝颍集团。而汝颍集团的领袖司马氏则直接篡权成为国君。

益州集团的实力当然不差,益州在东汉末年以568万人口在天下十三州中位列第三,仅次于荆州和冀州。

但益州情况又很复杂,因为地形多山川,地势复杂,这使得当地很难建立统一的军队和政权。因为易守难攻,外部势力又很难染指益州。

所以在东汉末年,益州基本处于单机状态,中原的战火及瘟疫都很难波及过去,而其内部则窝里斗得不亦乐乎。这就注定了益州一盘散沙且排外的特质。

所以我们会发现,益州势力更热衷于出世而非入世,比起积极与中原融合,他们更喜欢偏安一隅。当益州豪强势力尚未发展起来时,他们不得不屈从于外来势力。当他们得以发展壮大后,便又会追求独立自主起来。

这便决定了刘焉以及刘备建立的政权,注定只是阶段性的过客而已。

要弄清益州势力推动蜀汉灭亡的动机,得从刘焉开始说起。

因为刘焉进入益州前,当地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动荡。

是时益州贼马相亦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数千人,先杀绵竹令,进攻雒县,杀郗俭,又击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马相自称“天子”,众至十余万人,遣兵破巴郡,杀郡守赵部。

这显然是黄巾起义的余波。马相带着数千人,就能聚集十余万人,先后杀了绵竹令李升、益州刺史郤俭、巴郡太守赵部。他们声势浩大,将朝廷命官全给定点清除,可见当时益州内部矛盾之激烈。

更诡异的还在后头。

州从事贾龙,先领兵数百人在犍为,遂纠合吏人攻相,破之,龙乃遣吏卒迎焉。

州从事,相当于是死去的益州刺史郤俭的属官。按照《百官志》的说法,司隶校尉有从事史十二人。所以这位州从事贾龙,实在算不得什么大人物。

但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官吏,竟然领着数百人,带着一帮衙役,就一下击溃了马相的十余万大军。

这种情节,连爽文都不敢写。你要说贾龙能力出众、衙役素质极高,那么之前刺史郡守被杀时,他们干啥去了?

数千人用了十来天变成了十余万的大军,攻破了三个主要郡县,然后又被几百上千个官吏衙役给彻底击溃了。这场所谓的“黄巾起义”,怎么看怎么像演戏。

但无论怎么演,绵竹令李升、益州刺史郤俭、巴郡太守赵部死了是真的。综合此前郤俭大肆聚敛、贪婪成风的表现,似乎可以认为这是益州势力对于朝廷命官的反抗。

因为这些朝廷委派的主官,横征暴敛,已经严重损害了益州士族的利益,不得不除之。

因为当时益州势力能力有限,不足以拥兵自重、对抗朝廷。所以为了获得一个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大家都盼望一位贤良领导者的到来。

在这种背景下,益州的豪强们向刘焉伸出了橄榄枝:“龙乃遣吏卒迎焉。”

所以在入川的初期,刘焉可谓是众望所归。

刘焉很快发现这些益州人虽然表面上毕恭毕敬,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他们杀死朝廷官员,攻破郡县,如清理门户一般将外来势力一扫而空。这样刘焉这个空降兵到了之后,手头没有资源,跟光杆司令无异。这是要迫使刘焉当傀儡的节奏啊。

但刘焉可不是什么软柿子。他采取了两个措施:

1、远离益州势力的老巢,将益州治所移到绵竹。

焉既到州,移治绵竹。

在绵竹,刘焉就能够重新组建自己的体系,丝毫不受益州势力的影响。

2、打造自己的队伍。

抚纳离叛,务行宽惠,而阴图异计。

刘焉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极力实行宽容恩惠的政策,将他们收至自己麾下。这些外地人逃难到了益州,无亲无故的,为了生存就只能一心跟着刘焉干。这些人便形成了早期的“东州派”。

拥有了自己的势力,站稳脚跟后,刘焉便开始在益州树威,连杀了十几个益州豪强。

又讬他事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馀人,以立威刑。

这下益州人不干了:我们欢迎你来益州,是想和你建立合作关系,你当你的官,我们发展我们的势力,大家各得其所。现在你这么干,不是要将我们当牛马驱使,和前面的郤俭又有多大区别?于是益州势力开始反抗了,当初欢迎刘焉的贾龙开始动真格反抗了。

犍为太守任岐及贾龙由此反攻焉,焉击杀岐、龙。

可无奈益州势力太弱,刘焉轻松将其击败,从此树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

中原大乱之下,南阳、三辅一带有数万户流民进入益州,刘焉悉数收编,称为“东州兵”。

刘焉进益州这件事,应该辩证地看。虽然刘焉用铁血手段打压了益州士族,侵犯了一部分益州豪强的权益。但是这个强势的官府却给益州人提供了一个稳固的环境,不会动不动就遭受外来的侵扰。比如董卓曾经命令赵谦进攻刘焉,但很快就被刘焉击退。

同时在刘焉的打压下,益州人空前团结,这样也有利于益州本土势力的抱团融合,发展壮大。

所以刘焉入川,对益州势力实则有利,并因此得到了一部分益州豪强的拥护和支持。

刘焉得益于其强势。但“暗弱”的刘璋恰恰缺乏这种特质。

益州,对于刘璋而言,就好比是意外之财。

194年靠益州帐下司马赵韪等人的推举,刘璋才拿到益州的军政大权。万万没想到的是,到了200年,赵韪这个益州派竟然想自己上位当老大,带兵一度打到了成都城下。在东州派的支持下,刘璋才击败了赵韪。

赵韪的反抗,也证明了益州势力在刘焉高压治理下,通过抱团发展已经具有了可观的实力。

刘璋性情柔弱宽容,肯定难以像其父那样强硬地将益州派打压下去。他只好反其道而行之,改用宽容的方法,试图通过重用益州势力来求得其支持。

但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现实,如果没有实力,你所有的跪舔讨好都毫无价值。

益州豪强们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

先说稳定。东州派仗着保护过刘璋而居功自傲,“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他们侵凌横暴,不断侵占益州豪强们的利益。可刘璋却根本没有约束他们的办法。

再说安全。为了得到汉中,刘璋曾派和德中郎将庞羲与李思等人攻击张鲁,但他们反而多次被张鲁击败。连小小的汉中都拿不下,益州豪强还能指望刘璋怎么保护他们的安全呢?

刘璋内外都摆不平,益州势力还有什么理由继续支持他呢?

益州势力开始改弦更张,谋求新的明主。

因为曹操的势力太过于强大,一旦降魏,那么谯沛、汝颍集团将会对益州集团形成压倒性优势,实力还不够强大的益州集团搞不好会被一口吞下。

而刘备麾下的荆襄集团和益州集团可谓是难兄难弟,双方半斤八两,勉强还能保持微弱的平衡,这样益州集团才能够得到一线生机。

益州势力最终选择了刘备,与其背后的荆襄势力合作共赢。

刘备入川,最先欢迎他的必然是东州派。因为东州派在益州缺乏根基,只有讨好了新领导,才能得以继续维持其地位。益州派经历了前面多位空降兵后,其心态已经变得波澜不惊,只要不像曹操那样要搞兼并,谁来都行,爱咋咋地。

刘备对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晰,他明白,要想在益州站稳脚跟,只需要做好两件事:保障安全和维持秩序。

1、保障安全

刘备在215年率领张飞抵达瓦口关,在那里击溃了离成都只有咫尺之遥的张郃军,几乎将其全歼。

郃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馀人从问道退。

通过这漂亮的一仗,刘备初步向益州势力初步证明了自己保境安民的能力。

不少益州豪强由此转而鼎力支持刘备。正是有了这些支持,才让刘备有底气在汉中与曹操展开了决战。

在战役最为危急的关头,益州派、蜀郡从事杨洪提议:“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正是靠着益州势力的全力支持,刘备才在汉中战场占据了压倒性优势,一举取得了定军山之战和汉水之战的胜利,将强大的曹操赶出了汉中。

汉中之战一胜利,刘备在益州的支持率飙升,大家都十分看好这位强势人物。

2、维持秩序

之前刘璋采取怀柔政策反倒两头不讨好,益州派认为其对东州派约束无方,而东州派认为其对益州派缺乏强硬态度,两派混战导致益州“德政不举、威刑不肃”,人心散乱、经济凋敝,社会处在崩溃的边缘。

为此刘备的对治之策是遵循法家,从严治蜀。他下车伊始,提出“八务、八戒、六恐、五惧”的威刑重典。

刘备和诸葛亮认为,只有威之以法,用法治让人们明得失;限之以爵,量才使用,让大臣们珍惜荣誉。虽然是律法严明,但这样恩威并用,才能制约大臣百姓,让人们客观地去对待人事物,从而营造理性的社会氛围。蜀地才能真正地迎来希望。

通过律法约束,缓和了东州派和益州派之间的矛盾,从而营造了一个公平有序的环境。

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刘备诸葛亮还给了益州势力充分的发展空间。

1、战略空间

刘备打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帜。

不要小看这面旗帜,它相当于是为各方势力作出了一个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

只要跟着刘备好好干,那么大家早晚有一天就能够重新匡扶汉室,并且占领凉州、关中,直至进军中原,占领旧都洛阳。

从曹魏夺取的大片土地和大把资源,都是谁的?还不是荆州派、益州派、东州派等势力的,大家一起排排坐分果果,岂不妙哉?

2、大体公平

对益州士族,刘备做到了恩威并济、赏罚并用。

在任用的益州人士中,有秦宓、杜微、五梁等“妙简旧德”的学者,也有以“儒行见称”的尹默、谯周等道德标杆,以及杨洪、马忠、王平、张嶷等军政人才。连抵抗过刘备入川的益州派人士,如吴懿、黄权、李恢、李严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重用。

对这些益州地方大姓代表人物的任用,保证了益州士族的上升空间,充分维护了其利益,“是以西土咸服亮之能揽拔英秀也”。

3、搞活经济

刘备入川后,益州百废待兴,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带兵打仗都是要耗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的。

刘备并没有将压力全转嫁给益州百姓,而是想办法另辟蹊径。

诸葛亮重新恢复盐铁官营制度,“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他十分重视盐的生产,为提高盐产量,他改进技术,用火井煮盐。此外他也很重视冶铁,四川许多地方都留有他当年冶铁的遗址。盐铁生产成为蜀汉重要的收入支柱:“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此外在朝廷助推下,蜀锦生产规模得到空前发展,蜀地呈现出“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的景象。优质的蜀锦,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蜀锦在魏、吴十分畅销,甚至远销东南亚以及西亚国家。

诸葛亮发展手工业、商业的政策措施,促进了蜀汉生产技术进步,商业也随之快速繁荣起来。蜀地出现了“田畴辟、仓裹器械利、蓄积饶”的繁荣的景象。

据统计,从建安元年到西晋灭吴这85年间,曹魏地域内发生了24次农民起义,东吴地域内发生了23次农民起义,而蜀汉境内仅有3次。

如此稳定的环境,显然极大地促进了益州势力的发展。蜀汉起初无疑在益州豪强中拥有较高的支持率。

虽然蜀汉朝廷在维持核心力量即荆州派绝对优势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还是得罪了一批人。那就是追求“蜀人治蜀”的益州人士。

刘备诸葛亮治蜀,促进了地方发展,但同时也让益州势力实力大增。

这的确是个很矛盾的事情:为赢得益州势力支持,蜀汉将益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而得到充分发展、实力大增的益州豪强们,却又不满于现状,极力想争取更高的地位,将所有的外来势力都赶出去。

所以在接连荆州之战、夷陵之战两个重大失败,刘备病逝于永安宫后,益州豪强黄元、朱褒便起义,巴不得蜀汉早点灭亡。

一连串的失败,让益州人开始怀疑“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可能性,羽翼渐丰的他们认为自己干或许会更好,于是益州豪强们开始谋求反抗。

诸葛亮发起北伐,正是为了维护蜀汉旗帜,展示朝廷强大实力,巩固荆州派优势地位的重大举措。

北伐行为肯定是利大于弊,延续了蜀汉国运。但从另一方面看,则是加大了益州势力的负担,他们被迫出钱出力,但功劳却被荆州派占去,明显是投入大产出低。比如李严就是被派到北伐前线承担保障军粮供应的职责,他不仅难以获得战功,反而因为卤城之战中军粮供应不及时而被废为平民。

于是越来越多的益州势力不愿意参与这桩赔本买卖,他们渐渐站到了蜀汉朝廷的对立面。

益州派李邈在诸葛亮去世后的葬礼上,向刘禅上疏对其诋毁:

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认为大家应该庆祝其去世,因为这让益州人的宗族得以保全,西部边疆的战事可以停止。

这无疑便是益州豪强们的反扑。

此后蒋琬、费祎,一再限制北伐规模。没有了北伐,使荆州派失去了立军功和占据资源的机会,其实力大为缩水,到后期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力,蜀汉的根基因此被严重动摇。而益州投降派却休养生息快速崛起。这,才是蜀汉早早灭亡的根本原因。

此外,费祎不顾朝臣反对,在246年秋宣布大赦。

这让不少坚持“蜀人治蜀”目标的益州势力得以摆脱了束缚。

反对北伐,动摇了蜀汉根基;反常大赦,颠覆了过去的治蜀理念。

这意味着蜀汉正日益失去掌控力。益州的秩序开始走向混乱。

越来越多的益州人士认为蜀汉朝廷已经失去了其功能,对内不能维护稳定、对外不足以防御魏吴,不再能给益州势力带来更多价值,将之抛弃也成为理所当然。

而只有投降曹魏,才能保全益州豪强们的利益,最终达成“蜀人治蜀”的目标。

所以这样看来,也不难理解益州投降派代表人物谯周的行为。谯周在蜀汉极盛之时出仕,诸葛亮去世后他千里奔丧,刘禅刚即位时他还在劝谏其要继承“先帝之志”“修德爱民、中兴汉家”。

但当意识到刘禅软弱无能,蜀汉朝廷日薄西山后,为了益州势力的利益,他毅然决然地宣扬起了投降论调。

在蜀汉提供的温室里经过多年野蛮生长,益州势力已经由小苗变成了大树,完全具备摧毁蜀汉朝廷的实力。

益州投降势力的决胜之战,便是《仇国论》的推出。

通过《仇国论》,谯周成功地挑拨起了蜀汉的两大柱石荆州派和凉州派之间的矛盾,最终以姜维为代表的凉州派被排挤出朝堂,荆州派则日益势单力孤。此时益州势力便得以渔翁得利,占据了姜维出走后朝堂上的权力真空,从而一举打入蜀汉中枢,完全掌控了已经风雨飘摇的蜀汉朝廷。

紧接着益州势力在蜀汉大肆宣传投降论调,阻挠破坏姜维的“敛兵聚谷”防守战略,并在邓艾兵临成都后胁迫刘禅开城投降。

此时的益州投降派才彻底抛弃了什么北伐战争导致“国贫民弱”,反对对魏用兵的观点,真正露出了其本来面目:

在益州投降势力的建议下,司马氏将蜀汉的军政实力派人物和有声望的士人,一律迁往中原。据《华阳国志大同志》记载,随后主刘禅迁往北方的就有三万家之多。

这也意味着,所有的荆州派、东州派等外来势力,全部驱逐到益州之外。

原来益州势力要的不是什么百姓安乐,而是反对危及其利益的外来势力,即使这些外来势力曾经帮助过他们。

没有忠诚,只有利益。益州势力终于实现其“蜀人治蜀”的梦想。

无论是刘璋势力,还是刘备势力,在为益州奋斗数十载后,都被强大起来的益州派弃之如敝履,湮没在历史烟尘中。

THE END
1.深刻认识和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2024年第21期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当前,必须进一步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更好发...http://www.qunzh.com/qzxlk/qz/2024/202421/202411/t20241113_107790.html
2.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https://www.netkao.com/shiti/827104/3353233f0zvlrb7m0.html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阐述.doc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1986年全民所有制...https://m.taodocs.com/p-81151289.html
4.记北京永宁耶稣圣心堂主任司铎张天路神父信德文化学会来自深圳的弟兄姐妹们,经济特区告诉我们,要主张我们、弘扬我们所提出的“五型教会”和“七化理念”精神,引导帮助本堂神父,在本堂神父的带领下,在圣神七恩的感召之下,永远把“七化理念”深深扎在我们深圳教会的每人的内心世界里。人能动,教会的事业、使命、视野不能改变。 https://www.xinde.org/show/39172.html
1.观点教授/研究前文已述,经济增长需要一定的制度条件,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其对制度变革也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而这种制度变革的方向就是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对经济增长和民众福利的破坏。改革开放后我们实行了包产到户,允许私营经济发展,打开国门开始与外界交往,这打破了那些想继续维护文革政策者的利益;在国企改革中,过去被认为是政府...https://www.ckgsb.edu.cn/faculty/article/detail/157/4437
2.中国共产党青神历史(1919年—2002年)第七章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1984年6月20日,县政府发出《关于坚持改革、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意见》。《意见》提出:(一)、下放人事权、劳动权。(二)、国营小型工业企业,按集体所有制办法征收八级累进税,税后自负盈亏。(三)、企业内部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四)、企业有权运用自有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或向其它企业投资。(五)、在实行利改税和...https://www.scqs.gov.cn/info/4261/3727.htm
3.()总的精神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宽政策,进行改革,搞活经济。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 )总的精神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放宽政策,进行改革,搞活经济。A.党的十届四中全会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C.党的十二大D.党的十四大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https://www.shuashuati.com/ti/e7200e26d9eb48fe84e7dcd9709140cf.html?fm=bdfad0998f97b54892679396fa9b72e102
4.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冲刺模拟题11成人高考B.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国民革命的影响 25.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经验是在() A.党的十三大 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五大 D.党的十六大 26.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 A.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 ...https://www.educity.cn/chengkao/246626.html
5.中国法院网未经国务院批准或省政府许可,不得向集体所有制企业摊派费用,对平调、挪用、摊派、改变所有制性质和隶属关系等错误作法,企业有权抵制,索赔经济损失,或向司法机关提出控告。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中发〔1981〕42号文件)颁发之后平调的资财、升级过渡的企业、摊派的...https://www.chinacourt.org/law/detail/1984/01/id/71216.shtml
6.改革简史1984【那些事·1984】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争论姓“资”姓“社” 在“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之后,还要加上“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80年代,一些地区逐渐取消食品的凭票供应 1984年,经济学家马洪被一连串偶然事件带到了一个历史关口。那年9月,马洪上书中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0月,马洪的...https://news.hexun.com/2008/7835/107418602/index.html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其次是搞活经济。他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只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就行。 对于要不要对外开放,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先后到日本、美国等国考察,通过考察,邓小平更加坚定了这种看法,就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https://www.fx361.com/page/2017/1023/23857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