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的最重要的理论准备
首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确立的,这已经成为党和人民的共识,并成为党的思想理论财富和优良传统,是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必须传承和贯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所提供的理论准备实质上是党的理论准备。
纵观毛泽东一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主导方面、基本方面,评价毛泽东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也应当实事求是,不能以偏概全。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重要认识,
至今仍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者和开创者。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没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现成答案,需要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辛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一些重要认识,具有长远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对马列主义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是对八大关于中国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正确论断认识的深化,为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邓小平对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1](pp181~182)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从根本上取决于它对自身基本矛盾的科学认识和正确解决,有矛盾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石。
(二)实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由之路
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针对党内有些同志急于使人民公社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以及企图废除商品生产等“左”的主张,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他强调,我国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需要有一个商品生产的阶段,认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4](p439)毛泽东赞成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关于发展商品生产的观点,同时认为斯大林关于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观点不妥,毛泽东指出,一部分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如国家把农业机械卖给合作社。他还强调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指出价值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法则,“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5](p34)这些重要思想和论断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问题,成为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奠基性观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破冰之旅始于邓小平。他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2](p364)这一论断的理论基点是建立在毛泽东对商品生产属性的认识上,诚然,毛泽东当时对商品经济的适用范围和价值规律运用程度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不像我们今天认识得这样透彻,但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商品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的观点,强调了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重要性,这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