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和培因率先使用态度概念,在他们看来,态度是一种先有之见,是把判断和思考引向一定方向的先有观念或先有倾向。奥尔波特认为,所谓态度是在经验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引向。这个定义曾一度被社会心理学界认为是态度的经典定义。
(二)态度概念的各种界说
第一种是侧重认知成分的界说,把态度看作是具有结构性的认知体系。强调认知信息及其组织。
第二种是侧重情感成分的界说,视情感为态度的标志。强调的是赞成、喜欢与否的表达。
第三种是侧重行为倾向成分的界说,认为态度是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
第四种是综合性界说,这类定义力图包容上述三类定义的基本内容,即将认知、情感和行为都平行地容纳于态度之中。
(三)态度的定义和态度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中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它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从这一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态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⒈主体内在性
首先,态度总是一定主体的态度。态度的主体既可以是社会个体,也可以是社会群体。除了成员个人的态度之外,还存在群体共同的态度。所以,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是态度的承载者,是态度的主体。其次,态度具有内在性。态度不同于具体行为,尽管它有一定的行为倾向。因此,从人的外部行为中不能直接观察人的态度,而只能间接地从人的表情、意向和行为中推知人的态度。各种态度测量都要从态度的这个特征出发,否则就容易将态度测量和行为测量混为一谈。
⒉对象性
任何态度都有一定的指向对象。这个指向对象就是态度的客体,它既可以是事,也可以是物,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某种思想、观点或信念。而针对的人既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还可以是一个群体。态度的对象性使态度和价值观有别,价值观不涉及某个具体对象,相对来说,比态度更为抽象和更为宽泛。价值观是对各种有关的态度的抽象和概括,表现为理论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宗教价值等。在一定意义上说,态度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价值观一定形成,反过来又构成了人们评价客观事物的抽象准则,影响态度的表现,即人们的价值观不同,对某一具体对象所持的态度也不相同。
⒊评价性
这是态度最为核心的特征。所谓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对事物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和决策的过程。态度实质上就是一种评价。这种评价可以通过语言、表情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出来。而其,这种评价既可以在意识水平上进行,也可以在无意识水平上进行。大体而言,意识水平的评价,构成了人们的外显态度,无意识水平的评价构成了人们的内隐态度。
⒋持续性和情境性
态度一旦形成,就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奥尔波特认为,态度常常像习惯一样持久,而且,一旦在童年或青年时期形成,这种固定的方式将持续生命的全过程。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态度既有持续性,也有情境性。一般来说,内隐态度较为持续,外显态度有较多的情
境性。⒌功能性
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之所以有各种态度,是因为态度具有一定的功能。首先,态度具有认知功能。态度有助于人们对知识,特别是社会知识进行归类和整合。其次,态度具有社会适应功能。态度有助于人们进行调适、自我防卫和价值表现,从而表现自我,保证与他人关系融洽。
补北师的:对于态度的定义,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
1、态度仅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行为本身。(对应郑雪的主体内在性)。态度是一种不能直接观察的一种假设,只能从个体的外部行为中去推知。狭义的理解,态度只是一种行为倾向,是一种内部的心理变化过程。换言之,态度是刺激与反应的中间媒介,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构成概念。广义的理解,态度除了心理行为倾向外,还应包括伴随心理倾向而来的外部行为。态度和人际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态度并非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经过实际体验、积累经验而形成的,因而具有经验性。态度形成后,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经验,影响社会,于是个体不断修正自己的态度,如此循环往复。因此,个体态度的获得,实质上是社会态度的获得,是把社会信息转化为个人信息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即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态度具有对象性。态度必有刺激物激起,这个刺激物就是态度的对象。它可以是人或物,也可以是价值、观念、制度等,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总之,人们生活的周围世界都是态度的对象。其中,对人或与人有关的社会性事物产生的态度,就是社会态度,它是在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发展的。态度的对象性决定了其针对性和具体性。
3、态度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
4、态度具有组织性和结构性,即个别态度可以形成结构化的态度群和态度群集。
二、态度的结构、种类与功能
(一)态度的结构
1、单维度态度模型
费斯本和阿吉增提出了态度的单维度模型。其中,评价是核心因素。评价有性质(积极或消极评价)和强度(由弱到强)之分。简单地说,态度是对态度客体的评价,态度是由关于态度客体属性的各种预期以及对态度客体属性的评价所决定的。
他们的预期-价值模型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各种预期的相对重要性。另外,这一模型假定,在态度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对预期和评价会进行仔细思考,但有时在决定态度时只考虑一种重要的预期,或者有时人们在形成态度时根本没有太多思考。
2、三维态度模型
该理论由霍夫兰和卢森堡提出,基本观点是:态度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这种预先反应倾向由三种成分构成:情感、认知和行为。态度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这里,刺激就是态度对象,属于可测的独立变量(自变量),包括个人、事件、社会问题、组织等;反应则有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反应三个方面,属于可测的依从变量(因变量),包括情感成分的交感神经系统反应及情感的语言表现、认知成分的知觉反应和信念的语言表现、行为成分的外显行为和行为的语言表现。
该模型优点在于:①从态度产生的角度明确了三种变量:刺激变量、中介变量和反应变量,并阐明了三种变量的关系,这有助于人们理解态度的形成过程,也便于人们对态度进行控制研究。②把态度的反应变量分解为三种可测的成分,有助于人们对态度的测量。但是,这一模型也存在不足:①它是建立在人们对自己的态度信息都能有意识提取的前提上的。事实上,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表明,自我的信息加工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的:外显方式和内隐方式。外显方式具有意识性、控制性和思考性等特征,内隐方式则具有无意识性、自动性和直觉性等特征。这样看来,态度的三成分模型只考虑了自我信息加工的外显方式,而对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