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一个人会不断往他脸上贴金,讨厌一个人会不住的诋毁他。
人们很难理性客观的评价一个人,总是掺杂着自己的厌恶喜好。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认知事物的基础是从自我开始的。以“我”为出发点,根据外在事物与“我”之间的关系,分析判断事物的价值。凡是对“我”好的事物,就是有价值的;凡是对“我”不好的事物就是没有价值的。对于大部分人普通人而言,很难摆脱这种以“我”为中心的认知模式,所以偏见也由此而生。偏见的本质是对事物的态度,态度评价标准越客观,偏见也就越小。
为什么亲者越亲,厌者越厌?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人们对一个人的认知,往往根据第一印象判断的。尽管在后面的接触中,会不断丰富对某人的知觉,但是总体离不开第一印象。这是因为人们不愿意动脑子,动脑子会让人产生疲惫的不愉快感。但是人们每次接触新事物,一定要动脑子去认识他。为了减少动脑子的频次,人们就会尽可能草率的给某人或者某事物贴一个标签。给某人贴上标签后,大部分人懒得去深入了解某个人,只是通过自己的幻想,来不断丰富对方的可能性。首因效应的存在,造成了认知上的偏见。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也符合便利认知法则,指的是个体只会记住对方最突出的品质。当然,这里所谓的最突出的品质,可能不是对方客观上突出的品质,而是在与个体互动中,形成的一种突出的品质。比如你跟一个人相处,发现对方很幽默。幽默可能只是对你而言是突出的品质,但是对他来说,可能比较沉默寡言。只不过他在遇到你的时候,为了讨好你才表现的特别幽默。晕轮效应的存在,淹没了个体的其他品质,造成认知上的偏见。
自证预言效应
如果你讨厌一个人,你会想方设法证明对方真的很让人讨厌,这在心理学中称之为自证预言效应。某人在他人心中无论多么完美,只要你觉得对方很讨厌,那么你就能够找出对方一万个让人讨厌的理由来。自证预言效应是导致个体认知偏见的主要原因,是认知事物时不可避免的矛盾。当你讨厌某个人,哪怕你们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交集,从客观上对方也没有伤害过你,只是你单纯的觉得对方讨厌。那么在接下来的相处中,你会越来越发现对方的确很让人讨厌。
对他人的态度是如何形成的?
认知成分
对于完全陌生的人而言,理论上不应该有厌恶喜好心理。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认知中对于五官会进行分类处理。在个体成长经历中,潜意识里将五官与性格、品质、素养等因素关联,这种处理方式也符合便利认知法则。所以,哪怕你完全没有见过一个人,当你看到他的五官时,也会产生一种本能上的厌恶或者喜爱。除此之外,个体本身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目的、信念等因素,也会影响对他人的态度。
情感成分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仍然没有摆脱感性的一面,所以人与人交往,哪怕从来没有见面,也会在感情上有所偏袒。这是一种微妙的感觉,就好像贾宝玉第一次见林黛玉,产生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从情感层面来讲,人与人会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无论之前是否有过交集,无论此时是否有言语的交流。也正因为大部分人不能以理性的方式认知世界,所以大部分人都带有情感偏见。
如何改变他人对自己的偏见?
充分的表达与沟通
别人对你产生好的偏见,你自然不会在意。可是如果别人对你产生了不好的偏见,你就需要进行充分的表达与沟通。根据上文所述,别人对你的偏见来自于刻板印象,只要你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彼此的误会就解开了。如果别人莫名其妙的反感你,那么意味着对方对你产生了偏见,你要做的就是明确告诉对方对自己产生了偏见,并且让对方重新认识你。如果你们之前从来没有交集,相信对方还是可以理性的认识你的。
保持界限感
有些偏见几乎很难消除,因为有些人骨子里不认同你,你无论怎么解释都没用。此时你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与对方划清界限,并且尽可能的孤立对方。孤立对方,就是说服你们彼此共有的朋友,让他们了解你,认识你,然后大家都支持你的时候,对方就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只有这个时候,对方才会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