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记:社会认同的定义:指人们对社会身份的认同。社会认同也被称为社会身份认同,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了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别中的一员。社会认同理论的重点是群体成员身份。
理解: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是两个相互依赖的方面。自我认同过程是指一个人在个人发展历程中,经过社会化,将自己的生理特性、社会特性和心理特性与本身建立同意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建立深层的心理关系的过程。自我认同是对自我的发现,社会认同被定义为个体对自己作为群体成员而属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以及对其伴随而来的情感意义及价值意义的了解。TST研究发现,年龄与性别是人们自我概念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成分人们的描述八成以上与年龄有关,七成以上与性别有关。这是由于年龄与性别是先赋的和初级的属性,其边界很容易划分,如男性一般对应女性,青年对应老年,并且不易因个人的原因产生变化;而且很多其他特性会直接或间接与之产生联系类别的特性相当稳定。
社会认同与人类需求的满足之间的关系:社会认同使组织更具有凝聚力,促成社会合作及与外群体的竞争。通过归属的群体或类别,人们会形成“群体我”,例如,由国家认同而生发出爱国主义的情怀,会让人产生民族国家的自豪、伟大、光荣等感受。这些感受也提高了自我的价值感。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以各种具体的社会身份进入社会生活,在承担这些身份应有的责任和满足社会期待的同时,也获得了生活的现实感以及生存的价值。各种群体身份具有相应的来自自我和他人的价值评价,这些评价建构了人们的生活意义,理解社会认同概念的关键,在于将社会心理现象放在群际关系的背景下思考,而不仅仅是放在人际关系的背景下思考。
社会认同的条件:(一)群体名称或标志。(二)外群体成员的出现。个体归属的群体被称为“内群体”,而与之对应的群体被称为“外群体”例如,我们称祖国为“我国”或“本国”,而称祖国以外的国家为“外国”或“他国”称自己供职的单位为“本单位”,而称其他单位为“外单位”。(三)成为少数人或处于群体冲突当中。社会认同出现的条件是内外群体的区别。当区别的标志出现或社会情境中对比的线索比较凸显时,人们归属内群体的心理需要被激活,从而个体会被诱导进行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的基本历程:(一)社会类别化与自我类别化。类别化的过程会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1.易取性或易得性。2.对比切合度。3.规范切合度。(二)社会身份认同。这种去个性化与在临时性群体中的非理性状态的去个性化不同,它不是去责任意识的,而是以群体或类别的责任意识取代了个人的责任意识。(三)社会比较。社会认同理论的核心是探讨社会类别化的心理机制也就是探讨个体如何与一个或多个社会类别、社会群体建立心理联系的过程。社会认同的心理过程会发生在一切社会类别当中,社会类别化是社会认同的核心心理机制,因此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发展成为社会认同理论中的自我类化理论,它是由特纳等人提出的。这一理论的发展,将社会认同理论更加系统化,突出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心理联系这一社会认同理论的核心观点。
社会认同研究的应用领域:1.国家认同。越是对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有正面评价,就越觉得自己对中国的前途负有责任。2.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主要由四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要素组成:(1)文化范畴认知;(2)文化自我确认3)文化价值承诺:4)海外华人的文化卷入。3.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有自身的特殊性。(1)比较的单一性。(2)社会性别的影响。有研究发现,在某一个情境中,例如男女数量相等,在对待一个事物的看法上,如果男女态度明显不同,性别就会凸显出来;如果有些男性的观点与有些女性相同,而另一些男性的观点与另一些女性相同,那么性别就不会凸显出来。
社会认同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意义:1.群体形成的心理机制。2.从众。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归属于某一群体之后会出现去个性化的现象,而去个性化的心理机制正是由于社会类别化造成的。
(二)群际偏见(一般)
识记:群际偏见:奥尔波特最早提出偏见的概念,他认为偏见是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厌恶感。群际偏见通常是指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偏见让我们基于对某人所属群体的认识而不喜欢这个人。
理解:微妙偏见:它指的是个体对那些他们怀有强烈偏见的外群成员做出一些并不重要的积极行为,这种象征性行为随后会被用作拒绝对这些群体做出更有实际利益的行动的借口有研究体现了另外一种微妙偏见逆向偏见。
外貌偏见:外貌是人的一种外在属性,一直以来,外貌被认为是一项重要资源,作为一种身份特征,同智力、魅力、幽默、运动能力、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人们普遍认为外貌有吸引力的人具有积极的社会人格有较顺利的社会经历和令人愉快的职业,会有良好的配偶和伴侣,他们的结婚对象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戴恩等人的研究发现人们头脑中存在着一种关于外貌的偏见,认为“美的就是好的”。外貌偏见是对某个入的相貌特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片面态度,也就是常说的“以貌取人”。
性别偏见:性别偏见通常指的是对女性存在固有的负面态度。
(三)群际偏见的起因(次重点)
群际偏见的动机根源:(一)社会认同理论。也被称为社会身份认同,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意识到自己是某一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类属中的一员,这一心理过程是个体与某一社会身份建立心理联系的历程。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觉到自己的群体身份,即自我理解为群体的成员;(2)伴随有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卷人和情感增强;3)理解和共享该身份的社会评价意义。内群体偏好是指由认同引起的给予内群体成员较多的资源及正面评价的倾向;相反,由认同缺乏而引起的给予外群体成员较少的资源及负面评价的倾向,被称之为外群体贬损。1内群体偏好。当人们将自己认同为某些群体的成员时,他们也会对该群体做出积极的评价。“最简群体范式”的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结果发现,虽然被试与同组成员互不相识而且从未谋面,也没有实际的互动,他们还是分配给自己所在组的成员较多的资源。2外群体贬损:替罪羊理论。替罪羊理论把偏见当成是“替代性攻击,就是说,当一个人感到愤怒或受到挫折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他们会对使自己不高兴的人或事表现出攻击性。
群际偏见的认知根源:(一)社会分类理论。人们看待别人的时候要么把他们看作属于内群体,要么把他们归属于其他的群体,即外群体。这种分类基于很多方面的差别,包括种族、宗教、职业、地域等。研究表明学生对自己组员的人格评价相比对其他组员的评价更加多样化。当内群体和外群体是稳定真实的群体,并且当内群体规模较大时,外群体同质效应最强烈。(二)归因理论。归因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知觉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如何认知世界,如何解释他人。这种解释和认知会影响人们的态度。基本归因偏差描述了人们在解释自我和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将行为者本身看作是行为的起因。终极归因偏差从群际关系视角扩展了基本归因偏差。研究者发现人们在归因中倾向将内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和结果(或成功)进行内在归因(如归于其能力、努力、责任等内因),将其逍极行为和结果归于运气、任务的难度等外因:人们通过归因过程表达出的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损,体现了归因对群际偏见的影响。(三)独特性感知。对人的认知过程中,有特色的个体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其特征可能会引起我们对这一类人的好与坏的品质或特性的夸大知觉。
(四)消除群际偏见(次重点)
识记:群际接触:社会心理学家一直致力于促进群际关系,而群际接触一直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策略之一。一接触条件。奥尔波特认为,群际偏见是由于某一群体对另一群体的了解缺乏充足信息或存在错误信息而产生的。群际接触之所以可以改善群际偏见主要原因在于其提供了获得新信息和澄清错误信息的机会。1.平等的地位。2共同的目标。3群际合作。4,权威、法律的支持。合作情境的设置满足了消除群际偏见的多个条住:首先,地位的平等,营地里群体成员的地位和权力几乎一样;其次共同目标的设立;再次,群际合作,解决共同难题的情境要求两组成员必须一起努力才能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相互依赖、相互依靠最终,这几种情境都减少了营区里的敌意与负面的刻板印象;最后,群际接触规范的设立,研究者创设群际接触的情境,并鼓励群际接触。二延伸接触。该假说认为,对于消除群际偏见来讲,个体之间的直接接触并非是必须的,个体只要知道自己所在的群体中已经有人和其他群体的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就会产生消除群际偏见的效果。
间接的接触可能是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的:第一,可使人意识到与外群体成员接触的观念是可以接受的,内群体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排斥外群体;第二,可使人降低与外群体交往的焦虑程度;第三,可使人认识到外群体成员是能够接受内群体成员的。(三)想象接触。想象接触的基本观点是,即使只是让人们想象与外群体成员的接触,也可以改善群际态度和行为。想象的群际接触的含义是,人们在心理上模拟与外群体成员的社会互动,体会与外群体成员积极的接触经历,通过这种想象会缩短人们与外群体成员的社会距离,改善对外群体成员的态度。
“我们”与“他们”界限的重新划分:一)再类别化。再类别化是对作为群际偏见对象的个体或群体重新进行分类的过程。研究结果发现,当人们建立起上位的认同之后,对原来外群体的态度变得积极,可以有效地增加群际信任和合作行为,有效地减少群际偏见。二)跨类别化。跨类别化是取消原有的群体之间或类别之间比较的过程,是一种降低群际界限凸显性的方法。跨类别化能够使社会分类变得更加复杂,降低群体间的差异和简单对立。例如,为了更好地促进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凸显职业信息来进行跨类别化。(三)去类别化。去类别化强调的是抹平类别的过程,需要突出个人特征,让评价和比较对象不在
群体和类别之间进行,而在个体之间进行,让个体身份的重要性超过社会身份的重要性。(四)次类别化。针对那些不易改变的类别群体,可采用身份细分的方式减少原有群体或类别引起的群际偏见,这一过程被称之为次类别化。盖特纳研究团队提出了双重身份模型。这一模型丛为,个体具有双重身份,其中一种身份是与外群体共享的高一级的身份认同,可称之为上位认同而另一种身份是原有的身份认同,可称之为下位认同。这两种认同并存,可以促使个体将由上位认同建立起来的积极关系从个体水平向群体水平延伸。次类别化的优势在于让次一级群体成员参与到能提升身份的活动中来,然后又把不同的次级群体结合到一起,建立一个更高一级的相互理解、彼此相似的群体身份。次类别化尤其适用于规模或地位不对等的群体,将会利于这些群体之间的相互合作。
全专业电子资料、题库、学位、网课
最高直省2344元
上千+科次精品网课
买网课即送全真模考题库
五千+科次教材资料
电子资料满三件9折
五千+科次在线题库
全真呈现历年考试试题
自考生题库
专业智能,巩固提分
真题全景再现
进入做题
模拟考场
海量题随机做
考前点题
部分科目押题
章节练习
章节专项突破
错题收纳
试题收藏复习
易错题
高频易错习题
网课试听
教材大全
做题闯关
温馨提示:本网站所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参考,考试政策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