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边缘效应(精选5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一、引言

思辨能力是思维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是,“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作出有理据的判断”。我校2003年升为本科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是前提和基础。因此,本文在分析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是辽东学院科研项目“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调查与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在项目的初期阶段,已经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我校英语专业学生对自身思辨能力的评价不高,三个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都比较低。此外,该项目同时对思辨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并从内外因两个方面进行剖析,认为考核评价体系、课程教学模式、教师教材、英语专业特点、思维方式等因素影响了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三、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前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本文根据我校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客观实际,努力构建一个以教师思辨能力发展为前提,以学科内容为依托,以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核心,以形成性评估为保障的培养模式,以期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探索有效的途径。

1.发展教师的思辨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自身的思辨能力至关重要。首先,教师如果积极地思辨,独立思考问题,那么教师的这种言传身教,就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促使他们养成思辨的习惯。其次,教师思辨能力的发展体现在各个方面。授课时要有清晰的思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用简洁的语言、深刻的观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问题,对所讲授的内容要有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一定要克服自身能力的限制,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发展自己的思辨能力。

2.依托学科内容。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可促进语言学习水平和思辨能力的提高。首先,在学习学科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有认知难度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除了语言形式的学习之外,要注意探索发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及总结的能力,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其次,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适当增加知识课程的比重,增设可供学生选修的拓展类课程。新的课程设置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了思维空间,提高了思辨能力。

四、结语

思辨能力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本文根据我校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客观实际,在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模式,以真正确保英语专业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然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Paul,R.,Elder,L.CriticalThinking:Learnthetoolsthebestthinkersuse[M].NewJersey:PearsonPrenticeHall,2006.

关键词:居住区;坐憩空间;无障碍设计

Abstract:Nowincommunitiestherearemanychairsrestingforthehuman,butsomechairsareintheidleconditionfrequently,theresidentcarryingontheoutdooractivityarefavorinsittingtheflower-bedborderperhapsstairthiskindreststhefacility,butnotspeciallytheoutdoorchairthatestablishastheresident.Throughtheinvestigationoftheseoutdoorchairs,wefindthatchairscannotappealtopeopletouse,thepeoplesitrestswhennotonlyneedachair,butisacomfortablespaceenvironment,thiskindthechairwhichleavesunusedislackedexactlythespaceenvironmentbuilding.

Keywords:residentialdistrict;thespaceofrest;non-barrier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1座椅在居住区的地点与周边环境关系

居住区中一张座椅设置的地点位置首先就决定了其能否被人经常使用,如果位置选择的不合适,即便座椅本身设计的很好,其使用情况还是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1.1边缘效应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在对荷兰居住区人们喜爱逗留的区域研究后提出了边界效应理论,他指出,树丛、林中空地等地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场地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界区已人满为患。一般来说,沿广场的边缘布置的座椅要比广场当中的座椅更受欢迎,因为居民们乐于在建筑四周和广场或是绿地边缘停留和活动,座椅处于场地中央会让休息者觉得自己在“众目睽睽”之下。可以利用边界线的凹入凸出造成对人流的吸引与滞留,为需要人群提供适合的小空间,例如建筑物的凹处、后退的入口、门廊以及利用树木、花台等造成丰富的边界,形成很有吸引力的场所(图1)。

1.2就近方便

居住区坐憩环境的位置设置要满足就近和方便的原则,因为很少有人会为找一个座椅坐而离开主要活动区域或是步行很长一段路。所以主要的座椅应该布置在人流步行路线边上,可以考虑座椅与居住区户外步行空间结合布置。

1.3视觉因素

视觉因素对于座椅的位置选择也起着重要作用,人们通常会选择位置稍高的踏步或是某块场地的边缘处,这样视野比较开阔,有机会看到更多景观与他人的活动。此外,当选择紧邻建筑设置座椅还需要注意建筑物立面对座椅的影响。一个建筑物立面的色彩、质地及细部构造,都很大程度影响着与它临近的空间环境,立面色彩明快、造型精致细腻的建筑物能够增强坐憩环境的亲切感。

2座椅的基本类型及作用

人们的行为取向是很复杂的,每个人选择坐憩时的心理需求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座椅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或引导人们对它们的使用。一般当人们面与面之间的角度等于或大于180°时,就会给交流带来不便,同时也会减少陌生人之间的目光干扰;相反,当两人面与面之间的角度小于180°时,则会方便人们谈话交流,同时也会促使两人目光的交叉和干扰。所以基于这个特点,在进行座椅的设计和布置时,就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不同需求,以提高座椅使用率。

座椅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图2):

2.1单独椅:这种造型的座椅可以让人自由地使用,调整最佳坐姿,以获得最舒服的使用形态。

2.2长椅:这种造型的座椅不适合多人或团体使用。当多人共同使用时可能妨碍来往行人的通行,而对不相识的两个人共同使用时则容易使其产生不安的感觉。

2.3单独转折椅:这种造型的座椅,如果转折角度合适,有利于使用者交谈而不感到拥挤。

2.4多转折座椅:这种造型的座椅适合各种不同活动的需求,具有多元化的功能,使用者能拥有自己的使用空间而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

2.5圆型座椅:这种造型的座椅适合个人使用,对团体而言,容易限制他们的交谈和活动。

2.6曲线型座椅:这种座椅比较富有趣味,是小团体聚集的好场所。

2.7背向座椅:这种造型的座椅适合不相识的人共同使用而彼此不受影响。

3坐憩空间的营造

一个舒适的坐憩空间环境不仅需要选择座椅的位置与类型,还需要对每一张座椅所处的具体环境进行设计。

3.1植物配置

植物在居住区户外环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奠定了小区空间的特色,表达和强调了场地的布局,构成了开放空间、闭合空间或半闭合空间的格局。种类众多的植物除了美化环境,还可以阻挡冬季寒风,疏导夏季微风,能洒下阴影,带来绿荫,清新空气,调节气候。在座椅周边配置植物能够进一步改善座椅周边环境,通过调整围合植物的数量、大小、高矮、株距以及观赏者与周围植物的相对位置而产生不同的空间格局(图3)。比如在座椅周边布置低矮的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开敞的空间;布置低矮灌木与高大灌木形成半开敞的空间;布置乔木形成处于地面与树冠下之间的空间;各类植物搭配围合出完全封闭的空间,这些通过植物搭配形成的不同空间能够满足人群不同的活动需求,进一步提高其利用率。

3.2地面铺装

所谓地面铺装,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将地砖铺于坐憩空间的地面上,一方面通过一定的组合形式来强调空间的存在和特性;另一方面也能使整个坐憩空间犹如室内铺上了地毯一样,达到一定的艺术性与趣味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得坐憩环境更加舒适。

铺装图案视觉上具有方向性时对人群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当铺装地面以无方向性的形式出现时,它会暗示那里存在一个静态的停留场所,而坐憩空间恰恰需要地面铺装来暗示这是一处供人群休息的场所,所以为了突出空间的静态感,视觉稳定的地面铺装形式极为必要(图4)。此外铺装材料的大小与空间的相对比例能够影响人的空间感受。在一个空间内使用体型较大的铺装材料,会给人一种宽敞的尺度感;而较小、紧缩的铺装材料,则使空间具有压缩感和亲密感。在坐憩空间的地面上使用较大的铺装材料中加入另一种不同的、较小铺装材料的手段,能明显地将整个空间分割成为更易被感受的小空间,增强使用人群的尺度感(图5)。

从工程和选材上,铺地应当防滑、耐磨、防水排水性能良好。打磨光滑的花岗岩地砖会给人以高雅、华贵的效果,但其雨雪天防滑效果差。天然材料如砂子、卵石则显得纯朴,富有田野野趣,对人往往更具有亲和力,是地面铺装中作为空间变化过渡的理想材料。各类水泥地砖制品可以组合出许多不同质感和色彩的搭配,也是一种价廉物美、使用方便的铺装材料。

3.3小品设施

在座椅周边可以结合绿化设置一些雕塑,构架小品或是灯具,垃圾桶等小品设施。当代雕塑采用简洁的手法,选用各种不同的材质,配合特定的环境,能够更大程度地表达出居住环境的构思和所创造的意境、文化氛围,使人产生心理共鸣,增强场所感和识别性(图6)。构架小品作为抛弃维护结构的建筑意向,它介于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之间,能起到划分场地、限定空间的作用,其形式自由、表现力强,极易在景观上与建筑语言取得统一(图7)。不同类型的灯具,不仅可以带来光亮,同时夜间灯光结合绿化植物设计布置能够产生另一种特殊的景观效果。在座椅周边设置垃圾箱,能够方便人们处理垃圾,同时也减少垃圾乱丢的现象,维护了坐憩空间本身的舒适环境。

4座椅的材质设计

座椅的设计应具有多样性,除了要满足人们的交往习惯外,应满足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与人体尺度相吻合,具备适宜的可坐深度、椅背高度以及扶手尺寸。就形式而言,有靠背且带扶手的座椅最受人们欢迎,高度一般以30~45cm为宜,宽度以35~40cm为宜。

座椅的材料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一样,最好采用对于温度变化不敏感、透气性能良好的材料,木头作为座位材料温暖而且舒适,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铁椅让人有生硬、冰冷不可亲近的感觉;石材让人觉得自然、富有人情味而不拘谨;塑料则较冷漠但色彩丰富造型多样。这几种材料使用起来各有利弊,将它们组合设计从而发挥各自良好特性的座椅是种不错的选择(图8)。

5坐憩空间的无障碍设计

老人、儿童和残障人士在使用空间和座椅方面较普通人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坐憩空间的设计要考虑到这些人群的特殊需要。

5.1地面处理

通向座椅的地面、道路的路面铺装材料,最好选用光洁但又不易滑倒和刺眼的材料。有些石材路面铺装只注重图案、色彩好看,却忽视雨雪后路滑。砂砾、砖块等一些凹凸表面的材料,对高龄老人特别是使用拐杖的老人和轮椅使用者来说很不方便。可以考虑使用深色的沥青铺装或是刻有细槽的石材,这样既不造成雨雪后路滑,又避免了强烈的光照反射影响人的视觉判断。高差的变化通常都会给残障人士带来麻烦,所以座椅周边空间尽可能避免高差变化,若必须要处理高差问题时,要尽可能采用短而平缓的上下坡(图9)。

5.2指示牌

居住区中主要的道路或经常行动的路线用特殊的标志或指示牌作导向,帮助老人建立对居住区的认知。因此,在坐憩空间周边,也需要设置标志来引导老人辨别方位。老人视力退化、老花眼产生,一般对于黄色、橙色、红色会比较敏感,指示牌的设计也必须注意字体大小以及图底的颜色组合,便于老人发现识别。

5.3座椅设计及布置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肌肉衰退、力量减小、灵活性下降等,这些都会给老年人落座和起身带来问题。因此应该为他们提供更舒适的座椅。许多老年人由于腿上无力或是腿不能弯曲自如,从座位中起身时感到吃力,所以座椅不能向后倾斜太多,不宜太高或太矮,也应尽量避免使用前缘很高或很突起的座椅。在普通座椅附近留出可供停放轮椅的位置,以方便老人和残疾人与他人进行日常交流(图10)。

居住区户外环境的改善不止是建设广场、花园,设置喷泉、雕塑等景观设施,还包括一个舒适的坐憩空间环境的建设。坐憩环境虽容易被忽略,但它的作用非同小可,它为居民的休憩活动提供直接的服务,使人们得以在广场、花园中更多的逗留,使居住区更具活力,促进人们交往。

[1](丹麦)杨盖尔著.何可人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关键词】生态规划;不确定性;城市化

0.引言

1.城市生态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

1.1城市生态的不确定性

城市生态是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一子系统当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关于生态指标的确定,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它们之间的关系复杂,可供规划选择的因素非常多,因而使得生态指标的确定具有十分大的不确定性;其二是关于生态指标的量化,城市生态系统建立的目的是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改善人与环境的生态协调性,但如何对生态系统中它们的比重和范围进行量化是一个涉及较多方面的问题,从而对生态指标的量化产生许多不确定性。

1.2城市生态规划结果的不确定性

城市生态规划主要是根据生态积极学为原理,对城市内的经济、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合理保持其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平衡关系,促使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能有高效环保地发展。其中城市生态规划结果的不确定性是由于在规划前对获取的资料、数据或经验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与全面性,使得在规划分析过程中产生不确定性,这样得出的结果必然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1.3规划分析的不确定性

城市生态规划的分析阶段是对众多分案进行综合比对,衡量出影响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各个关键因素,对规划方案内的因素进行可代替更换,生成一个各项综合比分最高,对系统综合效益最优的汇总方案,然后就能将不确定性降至最低,从而有效设计出一个合理的规划方案,并通过不确定性分析对该方案作出准确评估。如表1所示

2.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1.1控制论法

控制论主要是研究各类系统的调节和控制规律的理论科学,目前控制论主要是应用于医学、心理学、数学、力学等多学科领域中。在生态控制中的应用主要是探讨复合系统中的边缘效应的各要素间的关系,例如可以借鉴应用控制论法解决工业控制系统中的不确定性经验,发展和完善城市生态规划中的不确定性。

1.2灵敏度分析法

一般在规划过程中都会用到数学模型来对其中的各因素进行模拟、规划,但数学模型也有较多变量,在规划时并不能一一对照分析,往往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从而给规划分析带来不确定性。而灵敏度分析法历来就是一种研究各领域不确定性的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对数学模型的运算结果进行偏差纠正,找出不同变量参数间的重要程度比照,然后对模型内的所有不确定性进行范围估算,最后得出运用该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这种方法能有效判断出各参数的不确定性,但因为该方法主要是依靠前期的数学建模运算,使得其不能快速、有效的判断出不能采用建模方式的其他因素的不确定性。

3.考虑不确定性问题的城市生态规划

4.结语

城市生态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的必经之路。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及时跟上生态环境同步的速度,严格按照生态学原理,结合科学的生态规划设计,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运用控制论、灵敏度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并有效减少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充分应用“弹性规划”方式,把握弹性尺度,在满足城市发展要求的同时,提高城市生态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和生态可持续能力。

【参考文献】

[1]吕永龙,王如松.城市生态系统的模拟方法:灵敏度模型及其改进[J].生态学报.2010(03)

THE END
1.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考点)复习资料③王康:(最具有特色)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情感、态度、行为产生什么影的学科。后孙晔、李 等人简化:社会心理学额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我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非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成分,而是一种从内隐到外显的“连续统”。 http://mip.mdgs-edu.com/fxzl/1782.html
2.社会心理学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ppt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社会心理学刻板印象的概念刻板印象形成偏见形成的原因如何消除偏见本章要点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刻板印象及其形成第二节偏见与歧视刻板印象及其形成第一节1刻板印象的概念2刻板印象的具体表现3刻板印象的形成4刻板印象的作用5刻板印象的改变1偏见与歧视是习得的,同样可以习得消除。女乙:哦,其实我应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330/7031100113006060.shtm
1.西北师范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2023年考研自命题科目参考大纲该课程的考核,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1)《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术;(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二、考核评价目标 对于该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掌握有关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相关领域的经典研究及基本观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https://www.gaodun.com/kaoyan/1291495.html
2.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最终得出的答案是: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各自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在这些情况下,(1)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当我们观察个人总体的或通常的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行动时,态度对行为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明显);(2)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比如对投票的研究)紧密相关;(3)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https://www.douban.com/note/802719124/
3.路怒症:为什么有些人一开车和平时判若两人?!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归因偏见”导致驾驶者产生愤怒情绪。 在遇到交通驾驶事件的时候,驾驶者会对自己及其他驾驶者的行为进行归因。当自己违反交通规则的时候,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情境性的因素;但是当其他的驾驶者违反规则时,驾驶者就会更加可能将此行为归于其他驾驶者的有意的行为。 https://www.yoojia.com/article/10218694539902723988.html
4.生活之游戏中的心理学大战我的两个小上边的例子绝非个例,而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心理学上算是个大类,叫做“基本归因错误”,通俗的说就是“人类经常会错误的判断事情发生的原因。” 基本归因错误的直接症状就是,人常把自己的过失归纳为环境因素,而常把别人的过失归结为能力问题。本文开始的例子正是这一现象的体现。 https://blog.csdn.net/sauphy/article/details/50749327
5.心理学与生活考试3.了解社会情境对生活的影响作用;几种主要的情境力量;态度与态度改变;偏见产生的根源和克服。 第十一章 幸福感与积极心理学(3学时) 1.了解当代心理学的新发展——积极心理学 2.了解积极心理学的形成和概念、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和性质、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幸福的作用和原因 ...http://xinli.yjbys.com/xinli/shenghuo/182864.html
6.邪教问题的“非我”神话及其心理成因【摘要】人们在看待邪教问题时可能产生一种“非我”——即“别人会被欺骗,我可不会”的认知错觉,因而掉以轻心,让邪教有机可乘。事实上,遇到一定的时机或场合,任何人都可能成为邪教的牺牲品。“非我”错觉主要源于自我提升偏差、后见之明偏见和自利归因偏差等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在人们身上普遍存在,却又难以察觉...https://www.sichuanpeace.gov.cn/sfllyj/20211216/2516756.html
7.重庆大巴坠江,女司机无辜背锅,偏见是如何产生的?偏见在心理学上还有另外的一个名词,叫“刻板印象”。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会基于性别、种族、外貌等特征对人进行归类,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某些人或事的固定看法和观念,就像刻在木板上的图形那样难以更改、抹灭。比如,很多人...https://m.xinli001.com/qa/answer-5476170
8.查理.芒格——人类的偏见和误判心理芒格学院七.由社会证明(即他人的结论,尤其是在天生的不确定性和重压条件之下产生的结论)的过度影响所产生的偏见 关于这一点,心理学家们常用的一个案例是基蒂·珍诺维丝小姐的例子。1964年,她被歹徒当街刺杀身亡。当时有50个或者60、70个人在场,我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亲眼看到她被歹徒追逐长达半个小时的过程,但是没有一...https://www.madewill.com/www.madewill.com/interdisciplinary/principles-of-psychology/miscalculation-psychologica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