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学期(春季、秋季、夏季小学期)】
(必备项)
【已开设次数】(必备项)
0/1/2/3(指在我校开课次数)
【建议选课人数】(必备项)
15-30/100-200……(是否需配备助教)
【授课教师姓名】(必备项)寇彧
【授课教师职称】(必备项)教授
【授课教师联系方式】
(必备项)Email:kouyu@bnu.edu.cn
手机(可选项):
【授课教师所属单位】(必备项)
心理学院
【先修课要求】(必备项)
一、课程简介(必备项)
“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三年级学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期。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社会调查实践等三个部分。
二、课程目标(必备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并实践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以及分析社会心理现象,研究社会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必备项)
(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践学时)
主要内容:(必备项)
(一)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4课时
主要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
二、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观点
三、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二、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三、社会心理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价值观的影响
二、方法论原则
三、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哲学思辨阶段
二、经验描绘阶段
三、实验分析阶段
四、新千年的社会心理学
教学要求: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了解社会心理学的重要问题和重要观点;
3.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4.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重点、难点:
1.社会心理学的重要问题和观点;
2.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其它教学环节:思考题: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能否给人类的处境带来曙光?
●社会心理学只是在描述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吗?
●怎样理解“事后诸葛亮”现象?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二)第二章理解自我5课时
第一节自我概念
一、什么是自我概念
二、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
三、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自我控制
一、自我效能
二、控制点
三、习得无助
第三节自尊和印象管理
一、自尊的概念
二、印象管理
第四节自我服务偏见
一、维护自尊
二、利己的解释
三、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四、自我设妨
五、盲目乐观
教学要求:
学生学完本章后,应能
1.了解什么是自我概念,理解影响自我概念发展的因素;
2.理解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相互关系;
3.了解自我服务偏见的产生原因;
1.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相互关系。
2.自我服务偏见的产生原因。
其它教学环节:思考题
1.请回忆你曾有过的一次成功经历,你竭尽所能,最终获得了成功。你如何评价使你成功的各种原因?你会体验到什么样的自我?
2.如果你非常努力,但结果并非如你所愿。你会体验到什么样的自我?你又会怎样评价使你失败的各种原因?
(三)第三章社会认知与归因理论5课时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特殊性
三、社会认知中的图式及其作用
四、社会认知偏差
第二节印象形成的过程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二、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
三、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
第三节归因理论概述
一、海德的内外归因理论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三、凯利的三度理论
四、韦纳的三维理论
第四节归因偏差
一、基本的认知错误
二、动机性偏差
三、认知性偏差
四、性别偏差
五、文化偏差
1.了解社会认知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性;
2.了解社会认知偏差的影响作用;
3.理解印象形成过程及其信息加工;
4.理解几种归因理论。
1.社会认知的偏差;
2.印象形成过程;
3.归因理论。
其他教学环节:思考题:
当我们与某些人初次见面时,他们自身的某些特征使我们对他们形成刻板印象。请问这样的刻板印象中有没有内隐人格的成分?为什么?
●想像你和你的大学同寝室的室友的交往过程。你是通过哪些途径认识他(她)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他(她)的行为作了多少本性归因,作了多少情境归因呢?
(四)第四章态度与行为5课时
第一节什么是态度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二、态度的成分
三、态度的功能
第二节态度与行为
一、道德伪善
二、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三、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第三节态度的改变
一、态度改变的模型
二、两种说服路线
第四节态度的测量
一、量表法
二、投射法
三、行为反应测量
1.理解态度的成分和特点;
2.理解态度与行为的复杂关系;
3.了解态度改变的途径和意义;
4.了解态度测量的主要方法。
1.态度与行为的复杂关系;
2.态度改变的途径和意义;
3.态度的测量。
1、如果小孩子总是在你工作的时候吵闹,怎样利用认知失调的方法改变他的行为?
(五)第五章从众、依从、服从5课时
第一节从众
一、从众的概念
二、从众的经典研究
三、从众的影响因素
四、从众的原因
五、抵制从众的压力
第二节依从
一、依从的概念
二.社会影响力的基础
三.特殊的依从技巧
四、抵制外部压力
第三节服从
一、毁坏性服从
二、强制性教化
1.区分从众、依从与服从等概念;
2.理解影响从众、依从和服从的不同因素;
3.理解从众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4.理解服从的主要原因。
1.从众、依从与服从等概念;
2.从众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3.服从的主要原因;
其他教学环节:
思考题:
1、以怎样的方式来表述要求,才会增加他人答应要求的可能性?
2、怎样理解从众研究结果中的“文化偏见”?
3、大规模的群体所产生的影响力更大,还是小规模的群体所产生的影响力更大?
(六)第六章群体影响5课时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基本特性
二、群体凝聚力
三、群体内的沟通
第二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助长
二、社会懈怠
第三节去个体化
一、去个体化的概念
二、去个体化的形成过程
第四节群体极化与群体盲思
一、群体极化
二、群体盲思
1.了解群体的典型特点;
2.理解领导对群体绩效的作用;
3.理解社会助长与社会懈怠的机制;
4.了解产生去个体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5.理解群体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极化和群体盲思现象。
重点和难点:
1.领导对群体绩效的作用;
2.社会助长与社会懈怠的机制;
3.产生去个体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1、他人在场总会导致社会助长吗?
2、为什么有的孩子不愿意自己的父母在学校开放日出现在学校?
3、为什么有的人在众人面前讲话会口吃?
4、为什么大办公室要隔成小间?
5、如果在场的他人并不关心我们,我们的行为会受其存在的影响吗?
(七)第七章偏见:不喜欢他人4课时
第一节偏见的本质和作用
一、什么是偏见
二、种族偏见
三、性别偏见
第二节偏见的根源
偏见的社会根源
偏见的动机根源
偏见的认知根源
第三节偏见的后果
一、巩固刻板印象
二、加深歧视
三、刻板印象威胁
四、判断偏差
第四节减少偏见
一、政府的指令
二、减少偏见的六个条件
三、合作式学习
1.理解偏见概念的含义;
2.理解偏见产生的根源;
3.理解偏见的后果;
4.了解减少偏见的途径。
1.偏见概念的含义;
●偏见是不是维护了社会的不平等?
●个人的偏见是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
●自我服务偏差在偏见中起作用吗?
●最遵从社会规范的人也是最具有偏见的人吗?为什么?
(八)第八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5课时
第一节什么是攻击行为
一、攻击行为的特征
二、攻击行为的分类
第二节攻击行为的理论
一、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二、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三、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厌恶事件
二、情绪唤起
三、攻击线索
四、媒体影响
五、社会群体影响
第四节如何减少攻击行为
一、宣泄
二、减少攻击线索和挫折线索
三、榜样的作用
四、认知的作用
五、情感的作用
六、自我控制
1.理解攻击行为概念的含义;
2.了解有关攻击行为的理论;
3.了解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
4.理解减少攻击行为的途径。
1.攻击行为概念的含义;
2.有关攻击行为的理论。
思考题
1、攻击行为取决于先天的生物基础,还是后天习得的?
2、情境如何诱发攻击行为?
(九)第九章吸引和亲密:喜欢他人和爱他人5课时
第一节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生理与心理基础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第二节爱情的类型
一、激情之爱
二、伴侣之爱
第三节亲密关系的促进
一、依恋
二、公平
第四节亲密关系的瓦解
一、离婚
二、分离的过程
第五节人际关系的改善
一、人际交往的原则
二、改善人际关系的策略
1.了解人际吸引的心理条件;
2.理解人际关系的一些因素。
其他教序环节:
●互联网上自我表露有什么特点?
●互联网创造了亲密关系还是人际隔离?
(十)第十章利他和亲社会:帮助他人5课时
主要内容:第一节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
二、利他行为
第二节亲社会行为的起源
一、获得回报,避免惩罚
二、进化心理学的观点
三、利他主义的动机
第三节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旁观者效应
二、紧急情境中的干预模式
三、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四节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移情训练
二、情绪管理
三、价值澄清
四、正确理解自我与他人
五、正确理解个体与社会
六、不良行为的矫正
1.了解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2.理解亲社会行为的缘由;
3.理解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4.了解如何促进与培养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2.亲社会行为的缘由;
3.促进与培养亲社会行为。
案例描述:轮船失事了,Johnson先生本来已经上了救生艇,他却把座位让给了别人。后来,他遇难了。
要求:分析Johnson先生放弃他在救生艇上的座位的原因。
教学要求:(必备项)见上。
课前学习要求:(可选项)
重点、难点:(可选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二)第一章……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践学时)
教学要求:(必备项)
(三)第二章……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践学时)
……
(四)第三章……学时(课堂讲授学时+课程实践学时)
四、教材与学习资源(必备项)
1.《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寇彧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国家十二五教材。
2.《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教授主编,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3.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自我》,JonathonD.Brown著,陈浩莺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9月
4.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决策与判断》,斯科特.普劳斯著,施俊琦,王星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9月
5.社会心理学精品译丛《亲密关系》,莎伦.布雷姆等著,郭辉,肖斌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10月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可选项)
六、考核方式(必备项)
社会心理现象调查分析报告(30%),平时作业(20%)与期末闭卷考试(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