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精选5篇)

[关键词]从众心理非英语专业口语能力培养课堂参与意愿

一、从众心理的概念

从众心理一词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认知、判断、信念等方面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的行为方式,呈现出一种“他们是自愿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假象。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能够保持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二、从众心理与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关系

英语是我国各高校的必修科目,四级、六级等全国性考试受到了广泛重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对大学生英语学习来说,影响因素是非常复杂的,这其中就包括从众心理这一方面。从众心理的影响范围极为广泛,无论是儿童、已工作者还是老年群体都无一例外,自然也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

三、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

英语学习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单词记忆、语法学习、口语能力等。在这其中,从众心理对口语能力培养的影响可谓巨大,这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在于课堂参与意愿方面。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课堂现象——不爱主动发言。这背后的原因也很多,比如我国文化重视谦虚,部分学生性格内向,怕说错挨批评等。

在此,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的从众心理呢?这其中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英语课堂通常人数较多,容易形成规模效应。与英语专业相比,大学英语公共课堂一般是两个甚至多个自然班共同进行,人数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回答问题,学生首先会想到在如此众多的同学面前回答有很大的压力,不如选择沉默。

其次,害怕错误。我国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对教师的敬畏也是一种普遍心理,即使任课教师为人随和,学生也会担心自己回答错误时会遭到批评。另外,人们常有一种“大家都这么做就不会错”的错误心理,这也是学生选择“随大流”的原因之一。

第二,懒于思考。在课堂上选择与大多数人一样沉默会造成一个结果,那就是不再积极思考。“既然不需要进行口语表达,自然也就不需要思考”是一种自然产生的心理。这一情况长期产生,必然会导致学生不爱思考、不想思考、懒得思考,这对口语能力提升是极为不利的。

四、应对方法

第一,利用从众心理,提升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文提到,从众心理可能产生负面和正面两方面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提升部分学生的口语课堂积极性,那么余下的学生也会受其影响,积极参与课堂练习。这就要求教师们多加努力,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练习兴趣,从而促进整个群体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抓住课堂机会进行口语练习。

第二,促进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参与意愿较低,教师可以选择指定学生回答问题,强迫其进行思考,防止学生产生“我不举手就不用思考”的思想,将学生的懒惰消灭在萌芽状态。

类似的一幕也发生在石家庄街头——王女士从银行取了4万元钱,谁知路上装钱的袋子竟被剐破,400张百元钞票全“跑”了出来,随风飘了四五米远,七八个人一拥而上,街上有一个大姐说:“大家把钱都还给人家啊。”七八个人很快就把钱还给了王女士,分文不差。

两个城市,两个丢钱的现场,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这是由从众心理造成的,“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从众心理呢?一般来说,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而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这就叫做从众行为。

一、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口语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

二、应对方法

作者:张通单位:北华大学

关键词:从众效应学生教育反思

1.从众概述

从众效应,也称羊群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

实验说明了从众的普遍性。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会受到群体影响,我们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就必然要求群体内的个体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为了一致,或者服从于某一权威,与权威保持一致或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并使少数服从多数这个原理产生泛化,超出个人行动的领域成为普遍的社会行动原则。于是,思维领域的从众定势就形成了。

2.学生的从众现象及原因

2.1学生的从众现象

(2)消费从众。进入现今学校,可谓是大开眼界。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00后,他们出生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开始建立,商品经济已经极大发展,物质产品已经极大丰富,家庭经济条件已经极大好转。在这个大背景下消费从众出现了,穿要穿耐克阿迪达斯,聚会要在肯德基麦当劳,还有生日会,party……

(3)恋爱从众。“现在凡我认识的老乡、同学、朋友不少在谈恋爱,没办法,我只好也找一个做做样子”。一男生幽默地对笔者说。现今文化产品丰富,言情电视剧泛滥,铺天盖地的包围使原本极富传染性的校园恋爱传播速度加快,有的寝室无人问“爱”,有的寝室全在“爱中”。不谈恋爱者,众人拾柴,不消几日,就会被彻底“点化”。

(4)作弊从众。近几年,市场经济发展较快,但原始化程度很高,在不健全的法律制度下,部分人投机成功。当社会上流行“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时,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部分学生心思不在学习而在考试作弊,考场上作弊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助长了学校不良风气,歪曲了考试最初的目的。

2.2从众的原因

(1)个体原因。

个体的年龄、经验、学识、自我认知是影响个体从众的重要原因。

①客观条件局限。个体的年龄、大脑发育、智力、情绪等客观生理条件直接影响人的从众行为。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大脑发育水平越高,自我认知能力越强,其行为和思维越有独立性,从众性随之降低。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处于心理幼稚期,认识能力不足,又太理想化,当个人认识与现实产生差距,甚至相悖时很可能意味着被集体认识所抛弃,而这不是学生个体愿意看到的,因而从众是其必然选择。

②主观条件局限。个人的学识、经验、自我认知能力等的影响。当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与知识与日俱增,自我意识强烈后,其从众行为也会减少。当个体这些主观能力增强时,随之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个体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周围的事件、电视电影等音像资料的故事情节有免疫力,减少盲目的模仿和学习,其独立性和自主性随之增强,成为抵制从众心理的强有力武器。

(2)社会原因。

②校园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狭义的教育内涵也指向学校教育。学校本身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应试教育的长期存在使学校教育往往搞一刀切,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便是缺少独立人格,丧失自主性,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③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人的思想认识水平,从而作用于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继而影响人的社会实践。当前中国社会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许多社会不良现象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在校学生,社会投机现象的存在及他们的成功,对在校学生起到了极强的示范效果,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了从众者。

3.从众的正负效应及负效应的转化

从众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并无好坏之分,但当与具体事情相结合后,则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我们研究学生从众现象,目的就是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行为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

3.1从众的正效应

(1)正确的目标确定后,利用从众效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从众有利于集中全力,至少使成员不拖后腿。只有这样才能在当前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抓住先机,真正发挥团体的优势,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有利于团体意识培养。在团体中当个人意识有悖于团体意志时,通常会受到团体的排挤和孤立,进而迫使个体接受团体意志。而在团体中大家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有利于交流互补,事半功倍。

(3)有利于良好作风、道德、习惯的养成。利用从众效应,树立典型,可以发挥其带动作用,利用一个点,带动一个面,继而影响一大片,这对于建立优秀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很有帮助。

3.2从众的负效应

(1)瓦解创新意识。青少年本是无知无畏的年龄,正是因为对事物有着丰富的不拘泥于旧观点的认识,才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他们也迫切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如果得不到认可,甚至得到的是冷嘲热讽、无尽的压力,长此以往就必然会隐藏观点,放弃想象,创新只会成为头脑中机械的两个大字。

(2)弱化自主能力。个体的自主能力的弱化就在于独特性的消亡。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是一味的从众,势必失去独立的人格。长此以往形成思维定势,势必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丧失独立性自主性,人生陷入巨大困惑,继而走向自暴自弃。

3.3从众负效应的转化

(1)在集体活动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学生意见,让学生参与其中,养成坚持真理、有主见的习惯。君子和而不同。即使行为从众,但仍能辨清自己的路线,就会使我们无论身处任何困境,都能克服困难,直达目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和目标,有助于抵挡环境的不利影响。良性的学习环境对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会起到强化作用,因此良好的班级氛围是必需的。科学的管理,良好的氛围,和谐的班风,会使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教师应该注重和谐班级的建设,给学生以发表主见和思想的机会。

(2)教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要因材施教,保护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不至于盲目跟从。正是基于对自己正确的定位,才能有效地辩清实质,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角度。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立场,注重给学生提供多角度看问题的机会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鼓励学生打破旧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创造条件让学生争辩,各讲各的理,不仅能克服从众性格,塑造学生人格,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消除团体对个体的从众负影响。从众有时是源于我们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而不确定的原因就是陌生或疏远。由此可见,知识积累往往有助于发挥个人的优势,树立强大的自信。从众多数是一种思维定势。如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那就需要学生博采众长、学识广泛,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地考虑问题,取长补短。

(4)树立积极的舆论导向和行为榜样。这种导向和榜样就是无声的语言,学生在这种导向和群体的压力下,会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趋同于一致。如果一个学生仍要坚持违背团体舆论的做法,他就会遭到团体的排斥,甚至是惩罚,使他体验脱离团体的孤独和游离于团体之外的种种困难,从而充分发挥从众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桂宏.运用集体教育个体——基于从众的正效应[J].科教文汇,2009(4·下旬刊).

[2]王星.如何消除学生从众心理的负面影响仁[J].湖南教育,2001(6).

[3]吴亮.当今大学生从众心理成因及其对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2).

全书以导言的观点为基础:人的很多行为是会受到当时所处环境影响决定的,而不仅仅说完全是内在的人格特点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的人格、信念、价值观等都是在一定的自身条件下与社会相互作用而最终成形的。

因此全书章节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展开的,分析种种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怎样产生、受什么因素影响以及如何更好的处置应对,辅之大量实验的例子更好地进行说明。这种对人与人之间观念和行为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研究,对于个人成长能产生很大的助力。这些研究产生的知识,增进了我们对人的观念和行为的了解,使我们更好地把握自我、他人和社会之间地关系,让我们知道偏见、攻击、失调、从众等等行为是如何发生的,知道我们的心理机制和我们的认知在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知道我们自己、以及别人对很多事情的解读可能是有偏差的,从而让世界更真实地在我们眼中呈现。我们因而能掌握更好的处理社会关系的方法,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构筑起美好有序的生活。

THE END
1.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考点)复习资料1、消除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偏见的认知成分,一般人常对某些群体的成员存有一定的刻板印象。比如人们认为河南人粗鲁、不讲礼貌,那么河南人为了改变这种印象在待人接物时就会表现出文明、礼貌、诚实等异于刻板印象的特征。 2、社会化:偏见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化中出现了偏差,使个体受了不良的影响。因此,要消...http://mip.mdgs-edu.com/fxzl/1782.html
1.应该如何化解偏见应该如何化解偏见3 一、搞清楚偏见的成因。 偏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观念差异、性格差异以及所处的环境差异。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个人经历不同,观念自然也就存在差异,当观念差异比较大时,两个人一碰撞,就容易产生偏见,差异越大,偏见就越容易形成。比如,有些人的生活环境比较...https://www.yjbys.com/xinli/zixun/552129.html
2.西北师范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2023年考研自命题科目参考大纲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态度的定义及其特征、态度的构成要素、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以及态度测评的基本技术方法;了解偏见产生的原因、偏见产生的后果和消除偏见的途径。 考核内容: 第一节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1.态度定义 2.态度特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https://www.gaodun.com/kaoyan/1291495.html
3.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消除方法纵观资讯资讯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消除方法 核心提示:系统误差的减小和消除方法在测定之前,要求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系统误差进行认真的分析,必须尽可能预见一切可能产生系统误差的来源,并设法消除或尽量减弱其影响。用校正方法来消除系统误差采用对照试验消除系统误差通过对照试验可以校正测试结果,消除系统误差。不...https://www.rcxy.com.cn/news/show/13689/
4.米勒效应产生的原因米勒效应消除方法米勒效应是指人们对异常事件或信息更加关注和重视,从而忽略了它的出现频率较高的可能性。产生这种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https://www.eefocus.com/e/530616.html
5.运动性疲劳范文12篇(全文)饮料等方面进行,为了提高运动人员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尽快消除疲劳,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药物和食物,所以传统的中医补充法对消除运动性疲劳很有必要,也是对营养物质补充的促进作用。 消除运动疲劳的方法很多,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是很局限的,必须综合应用才能有较好的效果,因为疲劳的发生的原因诸多,而又有个体的运动能力等方面...https://www.99xueshu.com/w/ikeyq0lqy7pr.html
6.NatMed迎接医疗人工智能中偏见的挑战腾讯云开发者社区2021年12月10日,Nature Medicine杂志发表文章,对医疗人工智能中偏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 以下是全文内容。 摘要 基于人工智能的模型可能会放大数据集内预先存在的人类偏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调整软件开发的文化。 正文 在基于人工智能(AI)的预测模型中,偏见(定义为不公平的系统性错误)是一个越...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article/1921724
7.心理现象及过程(精选十篇)在生理、心理发展逐渐成熟时,家长、教师的说教在他们的心里产生是否正确的判断。因而就会出现抵触的现象,这正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对策:在学生中确立实习教师的主导地位,要在学生中树立教师的威信,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多关心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觉到你的存在,因材施教,以便更好的开展自己的工作。 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ru19y9d.html
8.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的调查报告(精选10篇)6、调查内容:主要调查大学生产生压力的原因,学习的态度及对学习压力的处理方式,问卷共向学生提出16个问题。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习压力及处理方法: 1、学习压力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有15.5%的同学表示又很强的学习压力,60%的人认为学习压力一般,只有24.5%的学生认为压力弱,但当问其学习压力由何引起时,16.3...https://www.ruiwen.com/gongwen/baogao/686244.html
9.学困生转化方案一、学困生转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调查分析研究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学生自身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等。探索合理有效的教育机制,为“学困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针对“学困生”身心发展及个性特征,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学困生”...https://www.oh100.com/a/202304/6590769.html
10.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精选16篇)七、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 1.家庭环境 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暴力,父母性格不良,家庭经济困难等,影响学生的情绪。 2.学习压力 造成学习压力的因素有考试、成绩排名、学习方法等。 3.人际关系 (1)紧张的亲子关系。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不愿意倾听孩子的诉说,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和谐。 https://www.jy135.com/diaochabaogao/1233842.html
11.心理咨询师:各种人格障碍的特征及治疗方法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三、治疗方法 对这类人格障碍的治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12-11/201211141055135644.html
12.毫厘之差,意义不同:50对易混淆的心理学术语辨析界面新闻·JMedia根据DSM-5,异装癖(Transvestic disorder)的描述为,患者几乎都为男性,在至少六个月以上,反复多次以更易女性服装来激起性幻想、性迫切愿望或行为,这种幻想或行为使患者产生了临床上的明显痛苦或其他重要社会功能缺损。 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统计 29. 克伦巴赫α系数(Cronbach's alpha) VS 同质性(Homogeneity) ...https://jiemian.com/article/1704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