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

南通市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研究

南通市是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地区,近年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同时我市也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愈演愈烈的老龄化之势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吗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人口老龄化引起产业结构转变的理论机制,并运用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当顺势而为,深入挖掘人口老龄化为经济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充分利用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诱发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一、南通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历史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时,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超过14%则称为老龄社会,超过21%则称为超老龄社会。本文选取65岁以上人口占比衡量我市老龄化程度,下文中老龄人口均指65岁以上人口。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南通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如表1所示),并且老龄化程度有逐年加深趋势,2016年全市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接近20%,达到19.2%,南通市即将步入超老龄社会。回顾南通市人口发展历程,我市老龄化“来得早、来得快、未富先老”,并呈现以下特征。

(一)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比双提升

从总量看,2016年全市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140.22万人,比1982年三普时增加87.28万人,年均增加2.57万人,而同期常住总人口数却下降了4.11万。从占比看,2016年全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9.20,比三普时上升了11.99个百分点,而同期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仅提高0.76个百分点。

表1:南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

年龄段

1982年

(三普)

1990年

(四普)

2000年

(五普)

2010年

(六普)

2015年

2016年

总人口数

734.31

766.80

751.29

728.36

730.00

730.20

0-14岁

173.39

142.23

130.03

77.43

78.03

79.31

15-64岁

507.98

555.68

527.79

530.75

515.09

510.67

65岁及以上

52.94

68.89

93.47

120.18

136.88

140.22

劳动人口比重(%)

69.18

72.47

70.25

72.87

70.56

69.94

0-14岁人口比重(%)

23.61

18.55

17.31

10.63

10.69

10.86

65岁以上占比(%)

7.21

8.98

12.44

16.50

18.75

19.20

(二)老龄人口年龄结构悄然变化

从1990年以来的老年人口年龄构成来看,中龄组老年人口占据半壁江山,高龄组老龄人口比例相对较低,2015年我市70-79岁老年人口占老龄人口的比重达46.7%,比1990年提高1.8个百分点。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深化及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市老年人口高龄化现象逐步凸显。2015年我市高龄组老龄人口比例达到23.2%,比1990年提高了10.8个百分点。

表2:南通老龄人口年龄结构

单位:%

老年人口类型

低领组(65-69岁)

42.7

38.1

32.3

30.2

中龄组(70-79岁)

44.9

48.7

50.5

46.7

高龄组(80岁及以上)

12.4

13.2

17.2

23.2

人均预期寿命(岁)

72.24

75.19

76.53

80.98

(三)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

三普至六普(1982-2010年)的28年间,南通市0-14岁人口由173.39万人减少到77.43万人,年均年少3.43万人;0-14岁人口占比由23.61%降至10.63%,年均下降0.46个百分点。近年来,随着人口政策的调整,单独两孩、全面二孩政策效应逐步显现,这一趋势有所逆转。2016年我市0-14岁人口比重达10.86%,分别比2014年、2015年提升0.23、0.17个百分点。短期来看,少子化可以抵消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短缺的部分影响,长期来看,若干年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逐年减少,与老龄化共同产生的叠加效应会大大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四)老龄化区域差异显著

由下表可知,相比市区,县区的老龄人口及占比呈现“双高”。从老龄人口数来看,县区老龄人口为主力军。2016年县区老龄人口数达103.58万人,占全市比重达73.87%,高于2015年0.6个百分点。从老龄人口占比看,老龄化程度县市明显高于市区。2016年县区老龄人口比重达20.90%,接近21%的超老龄警戒线,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高于市区水平5.29个百分点,2015年这一差距为4.59个百分点。具体来看,全市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为如东县,其次为海安县,这两个地区2016年老龄人口占比分别达到22.69%和21.73%,已经超过超老龄警戒线。

表3:2016年南通分地区老龄人口情况表

地区

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万人)

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比(%)

南通

市区

36.64

15.61

崇川区

6.92

9.73

港闸区

3.55

12.49

开发区

2.28

通州区

23.89

20.92

县区

103.58

20.90

海安县

18.82

21.73

如东县

22.28

22.69

启东市

19.48

20.46

如皋市

24.65

19.72

海门市

18.35

20.28

(五)老龄化与小家庭相伴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南通市户平均人口数呈逐步缩小之势,近几年趋于稳定且略有回升。1980年年南通市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为3.69人,2000年减少为2.89人,2010年减少为2.69人,2015年达到2.72人,比2010年略有回升。我市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家庭小型化,传统的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居家养老面临严峻挑战。

图1南通市历年户平均人口

(六)人口老龄化提升幅度全省首位

作为全省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地区,南通市老龄人口数量及老龄化程度均居全省首位。2016年南通市65%岁及以上人口达140.22万,占全省比重达13.7%,居全省首位。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43个百分点,比老龄化程度最低的苏中(10.36%)高8.84个百分点。

从老龄化发展速度来看,南通市首当其冲。2016年南通市老龄人口较2015年增加3.34万人,老龄人口比重提高0.4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1个百分点,我市老龄人口增加量和老龄人口比重提升幅度均居全省首位。

表4:2015-2016年全省分地区老龄人口情况表

老龄人口(万人)

老龄人口比重(%)

增加

提升百分点

全省

999.32

1021.6

12.53

12.77

0.24

南京

88.08

90.76

2.68

10.7

10.98

0.28

无锡

73.69

76.12

2.43

11.32

11.66

0.34

徐州

98.59

101.26

2.67

11.37

11.62

0.25

常州

54.74

55.97

1.23

11.64

11.89

苏州

108.99

110.32

1.33

10.26

10.36

0.10

3.34

19.2

0.45

连云港

47.37

47.89

0.52

10.59

10.65

0.06

淮安

56.01

56.62

0.61

11.5

11.58

0.08

盐城

99.58

102.67

3.09

13.78

14.19

0.41

扬州

67.49

68.6

1.11

15.05

15.28

0.23

镇江

40.15

41.17

1.02

12.64

12.94

0.30

泰州

76.14

77.36

1.22

16.4

16.65

宿迁

51.61

52.68

1.07

10.64

10.8

0.16

(七)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

纵观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大多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生育率的自然下降逐步出现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得到妥善解决,从而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南通市人口老龄化问题早在80年代初期就已来临,当时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当发达国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9%时,人均GDP已突破1万美元大关,而我市2000年五普时老年人口比重已达12.4%,人均GDP仅9176元。至2016年,我市人均GDP达92702元,届时老龄人口比重已达19.2%。

二、人口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制分析

(一)从消费需求层面看,人口老龄化催生“银发经济”诱发产业结构升级

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会引导消费的规模和产品构成发生变化,老龄产业随之兴起,而老龄产业多属于第三产业,因此,人口老龄化会通过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诱发产业结构的升级。医疗保健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是衡量老龄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2011年南通市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016年这一比重已达6.5%,5年间提升了2.5个百分点。

(二)从要素供给层面看,人口老龄化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减将倒逼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二元经济看,人口老龄化会加速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一去不返,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减,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空间被压缩,倒逼企业通过更多的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来提升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升级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十二五”期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同时,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逐年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11年的2.10%提升到2016年的2.55%,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支出经费总额由2011年的4.86亿元提升到2016年的9.18亿元,翻了近一番。

(三)从人力资本的积累层面看,人口老龄化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水平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一方面经验丰富的劳动力将增加;另一方面,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受教育的收益增加,将会促使年轻人提高受教育年限,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使得产业结构的技术构成将会更多的由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016年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6年,比2011年提高2.16年;2016年人均预期寿命达81.43岁,比2012年提高2.93岁。

(四)从劳动生产率来看,人口老龄化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劳动年龄人口老化,劳动生产率降低,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另外,老龄劳动力普遍难以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结构性失业普遍存在,最终也会拉低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从而阻碍产业转型升级。

(五)从老龄负担来看,人口老龄化将会加重家庭和政府负担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导致老年抚养比的提高,从而会导致家庭的养老负担加重,从而挤压年轻人的教育投资资源,影响产业发展的劳动力素质,人口老龄化还会增加政府用于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支出,从而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一方面,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压力,会增加企业的税负,从而侵蚀掉一部分企业的研发投人,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提升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支出,政府会压缩科教经费支出,这些都会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不利影响。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支出分别达76.5亿元、69.4亿元,增长7.9%和13%,分别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幅7.7和12.8个百分点;而教育和科学技术支出则分别增长3.3%和5.1%。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19.4%,高于上年1.3个百分点。

三、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通过增加老龄消费需求、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和“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通过降低劳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负担对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产生负面影响。下面就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衡量标准

(二)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

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整体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包括产业间和产业内两种,不仅涵盖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包括某一产业内部技术结构的优化,为了全面反应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本文从三个方面测度产业结构升级:

从三次产业构成来看,产业结构朝着第一二三产业占优势地位递进的方向演进,通过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用indus1来表示。回顾我市产业结构发展历程,三次产业结构逐步改善: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逐步下降的态势;第二产业占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三产占比持续上升。1978年之前,我市三次产业长期处于“一二三”格局;1979—1984年三次产业结构由38.8:40:21.2演变为37.4:41:21.6,呈现“二一三态势,”;1985—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5.4:46.8:47.8,至此“三二一”格局拉开帷幕。

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着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演进,通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用indus2来表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005年的19.9%提升到2016年的46%,年均提高2.37个百分点。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产业结构由生活型服务业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变,通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衡量,用indus3来表示。以上五个行业大类占三产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6.5%提升到2016年的34.8%,年均提高0.75个百分点。

为直观的反映老龄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我们绘制了图2,由历史数据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率由1982年的7.21%上升到2016年的19.2%,与此同时,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由1978年的20.8%上升到2016年的47.8%,三产从业人员占比由1978年的9.3%上升到2016年的32.5%,说明伴随着人口的不断老化,我市三产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占比也呈上升趋势,2010年之后三者的共同趋势非常明显。

图3老龄化与第三产业占比散点图

图4老龄化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散点图

图5老龄化与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散点图

(四)人口老龄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回归分析

为定量分析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我们建立回归模型:

表5: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指标

三产增加值占比(industry)

高新技术产业占比(indus2)

生产性服务业占比(indus3)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模型6

olddep

0.987

0.338

0.963

1.292

0.554

-5.228

youngdep

-0.084

-0.291

-0.094

urban

0.356

0.396

5.997

empl

0.364

-0.519

-0.123

R2

0.974

0.995

0.927

0.954

0.307

0.639

sig

0.000

0.009

0.001

0.089

0.197

0.592

由上表中的模型1-4的回归结果可知,人口老龄化对前两种方式表征的产业结构升级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由模型1和2表示人口老龄化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的估计系数均为正,方程在1%的水平下显著;模型1表示,不考虑其他变量的前提下,老年抚养比提高1个百分点,三产增加值占比将提高约0.987个百分点;模型2表示,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后,老年抚养比、城镇化率、三产从业人员占比均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作用,而少年抚养比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为负。模型3和4表示,人口老龄化可以优化二产内部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后,这一提升作用仍然显著。但少年抚养比和三产从业人员占比对二产内部结构优化有阻碍作用。模型5和6的回归方程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人口老龄化促进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强度最大,其次是产业间结构的优化,对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则有阻碍作用。这一结果显示,当前我市人口老龄化引发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层次和技术含量相对降低,产业结构升级尚未形成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升级格局。

四、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供给,进而影响就业结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能提高劳动力素质,还能扩大就业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下表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均有较大的调整和优化,但就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滞后,除2008和2009年以外,我市三产就业人员占比明显低于同年度三产增加值占比,且2010年以来,二者的差距呈逐年扩大之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匹配制约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表6:南通市历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年份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三产增加值占比

-三产就业人员占比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41.80

37.40

20.80

76.55

14.16

9.29

11.51

1979

38.80

40.00

21.20

76.06

14.41

9.54

1980

32.60

45.10

22.30

72.97

16.37

10.66

1985

34.60

44.30

21.10

53.05

30.54

16.42

4.68

1990

31.90

23.00

50.87

32.45

16.69

6.31

1991

29.20

46.30

24.50

51.81

31.80

16.39

8.11

1992

25.80

49.70

50.97

31.15

17.88

6.62

1993

23.70

53.10

23.20

49.43

31.94

18.63

4.57

1994

24.60

51.20

24.20

48.57

32.31

19.12

5.08

1995

23.30

51.40

25.30

46.26

33.63

20.11

5.19

1996

48.00

28.80

44.02

34.46

21.52

7.28

1997

21.30

48.50

30.20

43.29

34.19

22.53

7.67

1998

20.10

48.70

31.20

44.72

32.32

22.96

8.24

1999

48.90

45.69

31.08

23.24

8.66

2000

17.90

50.10

32.00

45.31

31.35

23.34

2001

17.20

50.60

32.20

45.87

32.11

22.03

10.17

2002

16.30

51.60

32.10

42.82

32.46

24.72

7.38

2003

15.00

53.00

39.94

37.17

22.90

9.10

2004

12.90

56.00

31.10

36.62

39.56

23.82

2005

11.00

55.90

33.10

30.14

40.12

29.74

3.36

2006

9.80

55.50

34.70

24.08

42.49

33.43

1.27

2007

8.60

35.50

21.29

44.54

34.17

2008

8.40

35.60

19.88

44.18

35.94

-0.34

2009

8.20

35.80

18.41

44.99

36.60

-0.80

2010

7.70

55.10

37.20

26.48

28.99

8.21

2011

7.00

54.50

38.50

25.73

29.28

9.22

2012

52.96

40.04

24.42

45.66

29.92

10.12

2013

6.26

51.62

42.12

22.97

46.36

30.67

11.45

2014

6.01

49.75

44.24

22.01

46.75

31.23

13.01

2015

5.77

48.43

45.80

21.13

46.63

32.24

13.56

2016

5.40

46.80

47.80

20.96

46.51

32.53

15.27

(二)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

人社部门劳动力市场调查显示,目前我市劳动力市场供需现状是需求略大于供给,2017年上半年我市求人倍率1.08。随着老龄化的逐年加深,如果生育率仍持续在较低水平,我市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不容乐观。由下图可知,近年来,我市总抚养比逐年上升,由2010年的37.2%升至2016年的43.0%,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62.8%降至2016年的57%,劳动力逐渐短缺。国内外研究发现,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会由于劳动力供给的缩减而下降,人口老龄化将会改变人口的消费结构,消费需求会更多的转向老年产品及服务,而这些产品及服务,多是劳动密集型,因此技术替代劳动的空间非常有限,劳动力总量的减少、老年人口的增加,造成了老年抚养比的持续上升。三经普以来,我市老年抚养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少儿抚养比呈下降趋势,二者呈“剪刀式”发展,且剪刀的开口有逐年扩大趋势。

(三)长期低生育水平的不良效应

改革开放初期,南通市出生率在10‰上下波动,1990年迎来了生育的小高峰,出生率达14.8‰,1996年之后,我市出生率稳中有降,保持在10‰以下的水平。同时死亡率相对比较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受出生率的影响。2002年以来,我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5年保持负增长态势。多年来的低生育水平直接加快老龄化进程,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能力。

从南通市2010年和2015年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可以看出,我市人口结构呈明显的收缩型,从人口的众数来看,2010年我市人口众数在40-44岁年龄组,2015年人口众数在45-49岁年龄组,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老化。据此预测,2035年前后,我市人口众数将升至65-69岁年龄组,大批老年人口将退出生产领域,同时由于长期的低生育水平,导致没有充足的劳动人口进入生产领域,劳动力供给将面临巨大缺口。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一)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二)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鼓励生育二孩,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2016年1月开始,我市开始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虽然近两年出生人数有所增加,但预计短期内对人口结构影响并不明显,无法扭转我市多年人口负增长的态势。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南通市仅6.1%的家庭有生育意愿,育龄妇女中仅0.6%的人群认为理想孩子数为2个,二孩意愿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受经济状况的制约,占比48.9%,其次是年龄原因,占比29.8%。因此,需深入宣传和解读“全面二孩”政策,使其深入人心,落到实处。有必要考虑出台鼓励生育二孩的优惠政策,消除育龄夫妇思想顾虑,减轻生养孩子的经济负担,让普通家庭愿意生、生得起、养得起、养得好孩子。如:对生育二孩的家庭,财政给予一定补贴;确保产假制度的落实,适当延长女性生育假期的同时,延长男性的陪护假期。另一方面,需加大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资源投入。在医疗资源上,加大对妇幼保健服务机构的投入力度,改善硬件条件;配强妇幼技术服务人员,强化助产士、儿科医生等紧缺人员的岗位配置;在教育资源上,合理配置中小学教育资源,改善各类幼儿园办学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助推产业结构高级化

本文的研究发现,城镇化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虽然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减缓城镇化的进程,但不会改变其推进的趋势。人口向城市流动与集聚,催生了对城市公共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进而为新兴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城市集聚经济也会诱发技术创新、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积累。在继续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时,既要考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要防止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低素质、低技能劳动力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要求而形成的产业结构的“低端锁定”。

THE END
1.中国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经济学-第三章农产品供需理论—市场均衡与价格决定.pdf,中国农业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 程漱兰教授 上篇 第三章 农产品供需理论 ——市场均衡与价格决定 ? 学习目的与要求: ? 学习目的与要求: 结合中国实际理解农产品市场的四 结合中国实际理解农产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703/5124220104002312.shtm
2.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的发展趋势三、2019-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市场供给分析 四、2019-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市场供需平衡 第二节 2019-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市场运行分析 一、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亳州市场运行分析 二、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安国市场运行分析 三、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玉林市场运行分析 四、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成都市场运行分析 第三节 2024年中药材...https://www.cir.cn/R_YiYaoBaoJian/85/ZhongYaoCaiBanLanGenDeFaZhanQuShi.html
1.如何理解市场理论股票频道理解市场理论不仅有助于分析经济现象,还能指导个人和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无论是投资决策、消费选择还是政策制定,市场理论都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工具。 总之,市场理论是经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供需关系、竞争理论和价格弹性等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市场运作的机制。通过深入学习和应用这...https://stock.hexun.com/2024-07-04/213421544.html
2.使用供求理论分析口罩市场供求20240514.docx使用供求理论分析口罩市场供求引言在公共卫生事件和流行病爆发期间,口罩作为一种基本的个人防护用品,其市场需求急剧上升。供求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核心概念,它为我们理解市场如何运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本文将运用供求理论来分析口罩市场的供求关系,并探讨影响口罩市场供需平衡的因素。供求理论概述供求理论基于两个基本...https://m.renrendoc.com/paper/328199290.html
3....数字经济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动力机制与实施路径1.1 供需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两个方面,其供需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受新技术和新生产力影响。目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背景下,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数字经济实则是实体经济在新技术革命驱动下,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形成的新...https://www.olympic.cn/e-marketing/2205/2022/0530/406491.html
4.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模式困境与整合改进主要以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产业结构演化理论为基础,往往有三个基本的理论预设:其一,经济决定教育,经济产业结构决定学科专业结构;其二,高等院校与经济社会是密切联系的市场统一体,学科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构成高等教育市场的两个基本方面;其三,学科专业动态调整需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以达成资源优化配置和供需结构...https://heri.xupt.edu.cn/info/1015/9284.htm
5.古典经济学家的供需理论基础知识古典经济学家的供需理论 前言:古典经济学家的宏观经济理论是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为条件,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让巴蒂斯特,萨伊是世纪末世纪初的法国经济学家,他认为,商品的价格具有绝对的灵活性,能够对经济行情作出及时的反应,价格能够自动地调整商品生产中的比例失调问题,因此不会长期存在一般性的生产过剩问题。萨伊是...https://www.shenlanbao.com/zhishi/5-195458
6.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二)均衡价格理论(在图2-8中,E点代表原始的市场均衡点。) 4. 总结回顾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均衡价格理论,探讨了市场均衡模型下供需变化如何影响“过剩”与“短缺”状况,以及供需变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在下一节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另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弹性理论”。https://www.yoojia.com/ask/17-14396850061412609541.html
7.关于融资的论文15篇企业对融资需求的超额判断和对外部融资的过度依赖,是加剧融资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我国还出现了特殊现象:平均企业净利率(6%)低于平均银行贷款利率(6.1 %),且贷款融资占比高(60%)。换言之,企业正在从外部融入大量理论上无力偿还利息的资金,除非未来净利率有大幅提高,否则必然违约。https://www.unjs.com/lunwen/f/20230301100013_6558047.html
8.利率期限结构的决定因素有什么(3)市场分割理论。在市场分割理论下,利率期限结构取决于短期资金市场供求状况与长期资金市场供求状况的比较,或者说取决于短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的利率与长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的利率对比。如果短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利率高于长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利率,利率期限结构则呈现向下倾斜的趋势。反之,向上。 https://www.dongao.com/cma/zy/202306254272506.shtml
9.热点思考丨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力资源支撑理论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未来一个时期的战略取向,也对劳动力市场供需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23年的人口结构数据显示,16~59岁的劳动年龄...https://www.workercn.cn/c/2024-02-26/81608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