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中药材产业趋势与发展建议

“十三五”期间,中药材在中医药事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利好政策不断加力,中药材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7年中医药法正式颁布实施,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中药材产业迎来了振兴发展的大好机遇,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有效用中药的高度重视。5年来,中药材产业围绕“有序、安全、有效”的发展目标,涌现出一系列的成果,极大推动了产业的发展进程。不仅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也正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发挥突出作用。当前,我国中药材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新的问题,挑战和机遇并存。梳理现状、分析问题,对未来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定位,对于保障中医药事业稳健发展、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十三五”期间中药材产业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整理了主要产区发展现状,预测了“十四五”期间的产业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中药材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1.1种植热度多年未减,面积持续较快增长

目前50余种濒危野生中药材实现了种植养殖或替代,常用600种中药材中的200余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了规模化种养[1-2],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已汇总到730余种种植中药材的信息。中药材种植面积呈现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图1),2019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475万亩(1亩≈667m2),各地面积差异较大,其中云南、广西分别达到794万亩、685万亩,贵州、湖北、河南3个省在500万~600万亩,湖南、陕西、广东、四川、山西等5个省在300万~500万亩,河北、重庆、山东、内蒙古、甘肃、吉林、安徽、辽宁、黑龙江、海南、宁夏等11个省在100万~300万亩。根据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的初步汇总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约为8822万亩。

不同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差异较大,仅以2019年有统计数据的59种常用大宗中药材为例,其种植总面积为2046万亩,其中12种中药材突破50万亩,连翘居首位,达到322万亩,枸杞、黄芪、金银花(含山银花)、丹参等超过100万亩,黄芩、山楂、党参、当归、柴胡、山茱萸、苦参等超过50万亩。

1.2优势产区各具特色,标准体系形成雏形

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初步形成了四大怀药、浙八味、川药、关药、秦药等道地药材优势产区。其中浙江以“浙八味”为主的道地药材种植面积达22.3万亩;四川的川黄连、川天麻、川芎产值均超过10亿元;黑龙江的刺五加、人参、关防风均超过20万亩,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其中刺五加占80%以上,关防风占40%以上[3];云南把中药材列入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确定的重点产业,已认定65家企业为“定制药园”企业,认定三七、天麻、滇重楼等中药材种植面积16.88万亩[4-5]。甘肃近年来当归、党参、黄芪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0%、90%、50%以上,年产值超过200亿元[6]。

随着多年的持续研发,中药材的标准体系已渐成雏形。一是牢牢抓住了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中药材二氧化硫测定、人参、三七、三七种子种苗等近20项ISO国际标准获发布,是全球传统药材标准化建设史上新的重大突破。同时为打破中药材国际贸易壁垒提供了技术支撑,如绿色和平组织曾报道74%的中药材农残超标,但是按照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ISO国际标准统计后,超标率仅为1.72%。二是团体标准实现从生产到市场流通全程覆盖。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牵头组织,联合全国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立项与发布的通则及系列标准共计800余项,涵盖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生产技术、商品规格等级等,弥补了中药材系列标准缺失的空白。此外,农业农村部2020年立项了山茱萸等4项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程国家标准和3项(根茎类、果实和种子类、花类)道地药材生产技术规范行业标准,中药材标准体系建设进程加快。

1.3良繁体系初具规模,种业发展日渐提速

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在近10年有了长足进步,截至2019年,选育出新品种的种类从20世纪90年代的10种左右达到116种,选育出新品种共计537个[7],其中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期间选育出30余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四项重点任务之一,已在20个省区建设了28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子基地合计近180个,繁育种子种苗约120种,有效改善了区域内种子种苗的供应与质量[8]。2019年安徽霍山县等8个中药材制种大县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9],并被纳入“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实现了中药材国家区域良种繁育基地零的突破。

2014年以来,人参、三七、五味子、丹参的种子种苗ISO国际标准,以及《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等14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均获发布,白术等9项中药材种子(种苗)国家标准已提交行业主管部门审批[7]。此外,据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统计,截至2020年3月,全国登记种类有中药材种子、具有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为121家,较2018年增长近一倍。法治建设稳步推进,《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草案)》已于2020年完成农业农村和中医药行业内的意见征求与修改完善。

1.4生态种植已成共识,增产增收优势明显

虽然中药材种类众多,种植模式和技术千差万别,但生态种植整体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通过对林下种植、间套作、轮作等30种中药材的生态种植模式的分析[16],发现生态种植较常规种植每亩年均增收4000余元,其中25种生态种植模式下的中药材,平均增产17.58%,如苍术和玉米间套作较常规种植增产45%,年均增收4000~5000元/亩,生态种植的人参、黄芪、苍术和柴胡的年均收益是常规种植的7.65、11.96、3.12、1.61倍,投入产出比平均下降57.90%。

1.5监督检查力度增强,整体质量逐年向好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提升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近年来各级药品监管部门持续增强监督检查和抽验力度,对违法违规企业和不合格产品依法查处和曝光,有效地提高并规范了市场秩序,促使生产企业质量责任主体意识越来越强。抽验结果表明,全国中药材及饮片的总体质量持续提升。2019年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累计抽验中药材及饮片54188批,合格49188批,平均抽验合格率为91%,较2018年提高了约3%,其中各省在67%~100%之间,20余个省的合格率在90%以上,进一步比较2013—2019年全国年均54861批次的抽验数据,发现我国中药材与饮片总体合格率,从2013年的64%提升到2019年的91%(图2)[17]。主要质量问题包括掺伪掺杂、染色及增重、过度硫熏、虫蛀霉变、炮制不规范、栽培变异引起的质量下降、进口药材问题等。整体看,中药材与饮片质量稳步提升、逐年向好。

1.6追溯体系多极发力,建设驶入快车道

省级中药材追溯系统建设阶段性成效显著。2010年以来,商务部、财政部分批支持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开展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覆盖约2000家企业、1.5万家商户,以信息技术倒逼中药材源头治理,如山西省2018年底完成了以“两个中心,四个地市”为框架,7个企业为试点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基本完成试点企业的12个中药材种植基地、5个大型仓库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数十种道地药材饮片的信息可追溯,其中安宫牛黄丸等3种中成药的全流程可追溯属全国首创。

1.7生产组织形式优化,品牌打造初见成效

《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要求“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促使加工企业与产地的对接日趋紧密,众多上市公司纷纷以多种形式下沉产地[20]。同时,政府加大了中药饮片质量监管力度,促使饮片生产企业为保障质量而不断增加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环节的投入。实际生产中,单纯的农户个体生产,既不利于技术推广和中药材质量的有效控制,也不利于实现产业“有序、安全、有效”的发展目标,所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植公司正在成为中药材种植的中坚力量。2020年,仅湖北的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就达到4000余家,中药材生产的纵向组织形式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中药材品牌打造进入快车道。2019年中国中药协会启动“中国中药品牌行动计划”,发布8家中国道地药材品牌、2家中国生态绿色中药材品牌,并启动了中国中药品牌集群发展联盟。2011—2020年,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增加88个,累计达到227个[21]。各地也高度重视区域品牌建设,已发布广西“桂十味”、陕西“秦药”品种、山西“十大晋药”、江西“赣十味”“赣食十味”、湖南“湘九味”、黑龙江“龙九味”、浙江“浙八味”和“新浙八味”、福建“福九味”,以及吉林10种优势道地药材等。

1.8成为脱贫支柱产业,脱贫增收成效显著

《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实施,为贫困地区全面开展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中药资源广布于我国的贫困地区,各地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中药材种植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全国有53%的贫困县具有一定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条件,截止2019年初,约有44%的贫困县开展了中药材种植[22-23],2019年贫困地区中药材种植规模达2129.82万亩,年产量1939.87万吨,年产值694.87亿元,总销售额587.58亿元,其中电子商务销售额占11.32%;共带动贫困人口221.84万人,贫困户人均增收1907.81元;注册商标(品牌)4432个,拥有中药材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269个。

各地区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贵州把中药材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12个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副省长担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2018—2020年,年均带动12.18万户贫困户,38.40万贫困人口增收,形成了一道独特的产业扶贫“贵州风景”[24-26]。山西58个贫困县均种植中药材,面积220多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70%,万亩以上的贫困县有44个。如平顺县带动3.5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4100元[27],甘肃58个贫困县中有21个是中药材主产县[28]。2018—2019年,甘肃依靠中药材产业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万余户、贫困人口20多万,宕昌、岷县、陇西、武都、渭源等5县区,中药材收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分别达55.6%、54.3%、35.4%、32.5%、28.7%,部分主产乡镇达70%~80%。

2中药材产业发展主要问题

2.1道地产区意识和抗市场风险能力有待提高

全国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尚未有官方统计数字,由于各地统计口径、渠道、方法和尺度等方面的差异,统计出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准确服务宏观决策和生产规划。中药材讲究道地性,在实际生产中,各地道地药材意识还较为薄弱,滥用道地药材称呼、盲目引种和扩充产区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于价值高的道地药材,各地纷纷引入,一方面造成产区被动变迁,道地产区存在被所谓的新兴产区取代的风险;另一方面导致部分中药材供求失衡,市场价格呈现大幅波动趋势,陷入“一涨就种,一种就多,一多就跌”的怪圈,对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户造成了极大的经济风险。

2.2种业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2.3生态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体系有待完善

2.4专用农药研发和规范制定有待加强

中药材种类多、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农药市场规模小和药害风险高等因素,导致企业开发和登记中药材用农药产品的积极性不高[37]。中药材病虫草害防治需要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产品严重不足,甚至无药可用,中药材农药使用标准及规范的制定缺乏依据,中药材农药使用无法管理。在生产中超范围使用、乱用滥施农药等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有的地方仍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38-39]。在中国农药信息网初步查询,截至2021年6月,仅人参,三七、枸杞、白术、元胡、铁皮石斛、菊花、山药、麦冬、芍药、玫瑰、牡丹、金银花、党参、百合、板蓝根、贝母、大黄、当归、黄精、黄连、玄参、苍术等23种中药材有农药登记[40],其中有些已过期,有些仅适用于观赏用途。而规模化种养的中药材在200种以上,农药登记数量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已登记农药产品也是偏少,例如三七常见病虫害多达13种,而只针对黑斑病和根腐病,登记了2种农药5种产品;杭白菊害虫达18种,仅登记了用于防治根腐病、叶枯病、蚜虫、斜纹夜蛾的3种农药4个产品。

2.5中药材生产机械化水平亟待提高

对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135个示范基地的调研数据显示,基地整体机械化水平为16.87%,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及初加工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分别为18.48%、22.24%、14.52%、13.78%,这与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相比,差距巨大。其中劳动量最大的环节是移栽和收获,其机械化需求最为迫切,“无机可用”和“有机难用”的现象明显,这一定程度代表了全国中药材生产机械化的情况。相对于主要农作物,中药材有其特殊性,一是种类多、面积小、标准化程度低,难以实现规模化种植,这是推广机械化的最大难点;二是种植区域多为山区丘陵,农作物尚且难以实现机械化,中药材难度更大;三是部分传统初加工方式流程复杂,机械无法替代。以干燥环节为例,不同产地的中药材有自然晾晒、烘房烘干、带式干燥、蒸制干燥、微波干燥、红外干燥等[42-46]多种方法,对于较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中药材,也采用真空冷冻干燥[47]、真空脉动干燥[48]等,装备和标准化程度各不相同。

3代表地区中药材发展情况

通过整合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各岗位和试验站的调研数据,并综合各区域中药材产业文献和新闻报道资料,选择了黑龙江、河北、山西、山东、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9个代表省份,对其中药材产业发展特点进行了梳理。

黑龙江中药材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黑龙江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2020年黑龙江种植面积达到260万亩,产量52万吨,产值104亿元,效益35亿元,均比2018年翻一番。①“龙九味”种植面积134.7万亩,创建万亩以上示范区18个、10万亩以上大县5个;②板蓝根、刺五加面积均达到30万亩以上,紫苏、人参、关防风种植面积均达到20万亩以上;③优质中药材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刺五加占80%以上,板蓝根占50%以上,关防风占40%以上,平贝占30%以上;④2020年新建国家级产业园1个,省级产业园6个、中药材特色小镇5个、种子种苗繁育基地208个,认定“定制药园”11个。

河北2020年中药材种植总面积稳步发展,据承德综合试验站提供的数据为273万亩。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报道:①着力打造燕山、太行山中药材产业带和冀中平原、冀南平原、坝上高原中药材产区“两带三区”。优势产区种植规模发展到116万亩,常年种植品种120多个;②已创建千亩以上中药材示范园396个,万亩以上现代园区15个,十万亩以上产业大县5个;③创建国家级特优区3个,省级特优区11个。涉县柴胡等14个产品注册登记了地理标志;④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省级中药材地方标准数量居全国首位。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大宗中药材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和林药间作等全链条的标准体系[49]。

山西2020年新发展中药材64.7万亩,总面积约330万亩,估算产量45万吨,产值70亿元。长治综合试验站、浑源综合试验站提供的信息显示:①2020年新增柴胡1.86万亩,山药4.54万亩,金银花5.97万亩,连翘5.54万亩。建成黄芪、党参、苦参、柴胡等标准化基地35个;②发布山西药茶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把药茶作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2020年山西药茶产值达5.1亿元,同比增长150%;全省药茶加工企业由原来的110多家增加到250多家,产品共计50多种500多款,带动约1万名农户实现增收;③58个贫困县均种植中药材,面积约220多万亩。“十三五”期间,在贫困地区共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约71万亩。

山东是中药材生产大省,2020年种植面积385万亩。根据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报道:①形成了鲁西南、鲁中、黄河三角洲、鲁东半岛四大药材生产种植区,以及东平湖、南四湖水生药材养殖区;②多年生中药材在地面积达到180万亩,种植品种超过110个。其中万亩以上种植规模中药材为23个,农业总产值约200亿元;③金银花、丹参、西洋参、丹皮、山楂等产量均在全国前列。其中金银花近90万亩,西洋参5万余亩,均是全国最大产区。金银花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年产干花1.8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金银花生产、加工和集散基地。

湖北2020年种植面积380万亩,栽培品种82个,产量达到70万吨,总产值约135亿元。黄冈综合试验站提供的信息显示:①全省形成鄂东南大别山区、鄂西南武陵山区、鄂西北秦巴山区、江汉平原、鄂南幕阜山区、鄂北高岗地区等6大中药材产区,建成县区级中药材种养殖基地41个、种植企业(合作社)4110家。②形成神农架综合品种、蕲春蕲艾、英山苍术、罗田茯苓、麻城菊花、潜江半夏、利川黄连、巴东玄参、京山乌龟、南漳山茱萸、通城金刚藤等11个“一县一品”建设试点;③成立湖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设置“六岗四站六基地”,重点围绕蕲艾、菊花等10种中药材开展技术研发和示范。

云南把中药材产业确立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之一,2020年种植面达900万亩,产量114万吨,连续4年均稳居全国第一。①三七、天麻、重楼、云木香、砂仁等17个中药材种植面积均突破10万亩,三七、重楼、砂仁、石斛、天麻等10个中药材的农业产值均超过10亿元,三七、灯盏花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90%以上,认证中药材有机产品累计达到240个,约占云南省有机产品获证产品总数的8.81%;②三七、灯盏花、滇重楼、云木香、草果、云茯苓、砂仁、石斛、白及、美洲大蠊等10个中药材占全国市场供给量的半壁江山[4]。文山三七在“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榜”中影响力指数位列第1。

贵州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711万亩,产量207万吨,产值224亿元[52],同比分别增长5.87%、7.33%、34.24%。综合贵州日报[52]和贵阳综合试验站的信息显示:①种植规模跃居全国第二,产量产值进入全国前十位。与2018年相比,种植面积增长近三分之一,产值增长105亿元;②培育了黄平等25个10万亩以上种植大县,200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1296个,47个单品种种植规模超万亩,37个单品种产值超亿元。近野生石斛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位居全国第一,施秉太子参、兴仁薏仁米等获得了全国市场定价权;③2020年新增“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单位37家,覆盖9个市州,种植面积20余万亩,涵盖黄精、铁皮石斛、头花蓼、天麻、太子参、薏苡仁等24个中药材,所有品种实现订单种植。

四川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700余万亩。①形成了广元—凉山州、巴中—宜宾两条南北走向,甘孜—宜宾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药材产业带,产量和产值占据全省80%以上;②中药材总产值约173亿元,白及、黄连、麦冬、金银花、重楼、柴胡、附子、桔梗、栀子、川牛膝、当归、泽泻、丹参、白芷等18种中药材产值合计达到106.05亿元,为四川省大品种中药材,其中白及、黄连、川明参、天麻、川芎产值均超过10亿元;③建成300公顷种子种苗繁育基地,设有11个生产基地、1个双流保种基地和1个种子种苗检测中心,能对100多种品种进行繁育,覆盖18种大品种中药材;④已建立4个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平台;形成川药信息网、川药数据库等中药材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甘肃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约480万亩,较2016年新增44万亩。①已形成陇南山地亚热带暖温带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区和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区四大优势药区;②优势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大黄、板蓝根、半夏等年产量占该品种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近5年来当归、党参、黄芪的平均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7.6万亩、75.7万亩、67.4万亩,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0%、90%、50%以上,产值超过200亿元;③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县有4个,20万亩以上的县有2个,10万亩以上的县有8个。岷县当归、渭源白条党参、陇西黄芪、武都红芪、瓜州枸杞等18种中药材获得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

4“十四五”中药材产业主要趋势

4.1道地药材发展提速,优质中药材需求持续增强

4.2市场供求错位日趋严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中药材生产的供给侧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供过于求和供需错位现象日趋严重,粮食价格的低迷和乡村振兴的发展,促使中药材种植面积呈现井喷式增长,而中药材供需又缺乏权威统一的信息发布渠道和制度,供需脱节导致跟风种植现象严重。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重规模求速度的中药材产业旧模式已不适应目前的发展形势,重质量求效益的新方向是必然选择。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应该以需求为导向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真正实现中药材产业的“有序、安全、有效”。在助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中药材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4.3生态种植成核心生产方式,接续助力乡村振兴

在“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草虫为敌,不惧山高林密,不负山青水绿”的中药生态农业“四不宣言”的指导下,愈来愈多的中药材正开展生态种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欠发达地区应用林下种植、拟境栽培、野生抚育等生态种植模式,正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更是“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发布后,在森林、草原、宜林荒山荒地荒滩、退耕还林地等区域开展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更成为中药材生产的首选模式。同时,陕西、云南、甘肃、福建等地陆续出台深化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举措,明确提出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的具体目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各省设立《道地药材生态种植及质量保障》项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也要求各省组织实施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可以预见,生态种植作为中药材的核心生产方式,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

4.4药食同源类持续增长,“替抗”带来重大机遇

2010—2019年,109个“药食两用”品种(含9个试点品种,不含大枣和赤小豆)贡献了中药材80.06%的需求增长[30]。原料中包含药食同源类中药材的产品更加多样化、时尚化,更加迎合年轻人需求,包括咖啡、甜品、饮品、燕麦稀、黑芝麻丸等新品不断。2020年国内中药保健品主要电商平台的销售量达到4.34亿件,销售额229亿元,同比增长94.69%[32],药食同源产品需求持续增加。此外,自2020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停止除中药以外的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进口,“替抗生素”中药类饲用产品需求势必持续增长。据推算,在未来5~10年,饲用产品对中药资源的需求量将远超过目前人用量[55],所涉及中药材的需求量将迎来新的持续增长。

4.5追溯体系建设加快,“互联网+”浪潮涌现

5“十四五”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

5.1推进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发展道地药材生产

5.2加强种子种苗商品化和“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推动种业实现“四化一供”

5.3保障种植用药安全,加快推进专用农药登记工作

在登记中药材农药种类上,应以高效、低毒、环境友好为标准,简化审批程序,加快登记进程,解决中药材生产无药可用的问题。一是加强以特色小宗作物用农药登记方式的中药材农药登记管理,进一步加强用药情况调研,形成有害生物目录,完善和细化中药材药效试验群组名录;结合生产区划研究[58],遵循道地性要求,编制中药材用药登记药效试验区域指南;完善中药材残留试验群组分类,选择常用中药材中残留量高的作为代表中药材。二是农药管理部门可以适当简化中药材农药产品审批过程,对于已在其他农作物上使用的低毒农药产品,如需扩大到中药材上使用,登记主体只需要提供田间药效试验报告、针对中药材的安全性报告,以及在药用部分的残留报告等资料,审查通过即可获产品登记。三是地方政府可根据地方特点[59-60],设立专项资金,组织中药材用农药产品筛选,筛选一批对本地中药材病虫草害防控有效、对中药材本身安全的农药产品以备登记。

5.4研究与实践并重,推动中药生态农业理论和技术研究

中药生态农业的产业化虽然有所发展,但还是处于初级水平。一是要开展规划研究,明确全国中药生态农业总体布局,制定各地主要的中药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避免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千差万别而导致发展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如确定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的适宜区域和范围、加强拟境栽培理论研究等。二是推进实用技术和装备研究。加强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种植模式、病虫害综合防控、生物肥料及生物农药开发等技术的研究。同时走适度规模化之路,农机农艺结合,实现移栽、收获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三是推进标准化进程并加强示范。大力推进中药生态农业的标准化,制定符合不同区域中药材生长特点和生产模式的生态种植技术规范,在生产中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加以推广使用,形成别具特色的中药生态农业小镇。四是积极推动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纳入农业农村部和地方的农业主推技术名单,并通过政府支持政策的出台,加强生态种植技术立项支持。

5.5加强应用示范,促进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

新修订《四川省中药饮片标准制定和修订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已正式发布,现将修订内容解读如下:一、修订背景原《四川省中药饮片标准制定工作管理办法》,对鼓励全省中药研发创新,提升中药饮片...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了加快布局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的通知,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中试验证平台,中医药与CRO行业迎大利好。在《制造业中试平台建设指引(2024版)》文件中...

根据国家药监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2021年第22号),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技术要求>的通告》(2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24〕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

本网站未发布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戒毒药品和医疗机构制剂的产品信息

THE END
1.中国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经济学-第三章农产品供需理论—市场均衡与价格决定.pdf,中国农业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 程漱兰教授 上篇 第三章 农产品供需理论 ——市场均衡与价格决定 ? 学习目的与要求: ? 学习目的与要求: 结合中国实际理解农产品市场的四 结合中国实际理解农产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703/5124220104002312.shtm
2.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的发展趋势三、2019-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市场供给分析 四、2019-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市场供需平衡 第二节 2019-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市场运行分析 一、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亳州市场运行分析 二、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安国市场运行分析 三、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玉林市场运行分析 四、2024年中药材板蓝根成都市场运行分析 第三节 2024年中药材...https://www.cir.cn/R_YiYaoBaoJian/85/ZhongYaoCaiBanLanGenDeFaZhanQuShi.html
1.如何理解市场理论股票频道理解市场理论不仅有助于分析经济现象,还能指导个人和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无论是投资决策、消费选择还是政策制定,市场理论都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和工具。 总之,市场理论是经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供需关系、竞争理论和价格弹性等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市场运作的机制。通过深入学习和应用这...https://stock.hexun.com/2024-07-04/213421544.html
2.使用供求理论分析口罩市场供求20240514.docx使用供求理论分析口罩市场供求引言在公共卫生事件和流行病爆发期间,口罩作为一种基本的个人防护用品,其市场需求急剧上升。供求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核心概念,它为我们理解市场如何运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本文将运用供求理论来分析口罩市场的供求关系,并探讨影响口罩市场供需平衡的因素。供求理论概述供求理论基于两个基本...https://m.renrendoc.com/paper/328199290.html
3....数字经济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动力机制与实施路径1.1 供需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两个方面,其供需关系的调整和变化受新技术和新生产力影响。目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背景下,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数字经济实则是实体经济在新技术革命驱动下,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形成的新...https://www.olympic.cn/e-marketing/2205/2022/0530/406491.html
4.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模式困境与整合改进主要以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理论、产业结构演化理论为基础,往往有三个基本的理论预设:其一,经济决定教育,经济产业结构决定学科专业结构;其二,高等院校与经济社会是密切联系的市场统一体,学科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构成高等教育市场的两个基本方面;其三,学科专业动态调整需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以达成资源优化配置和供需结构...https://heri.xupt.edu.cn/info/1015/9284.htm
5.古典经济学家的供需理论基础知识古典经济学家的供需理论 前言:古典经济学家的宏观经济理论是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为条件,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让巴蒂斯特,萨伊是世纪末世纪初的法国经济学家,他认为,商品的价格具有绝对的灵活性,能够对经济行情作出及时的反应,价格能够自动地调整商品生产中的比例失调问题,因此不会长期存在一般性的生产过剩问题。萨伊是...https://www.shenlanbao.com/zhishi/5-195458
6.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部分(二)均衡价格理论(在图2-8中,E点代表原始的市场均衡点。) 4. 总结回顾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均衡价格理论,探讨了市场均衡模型下供需变化如何影响“过剩”与“短缺”状况,以及供需变动如何改变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在下一节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另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弹性理论”。https://www.yoojia.com/ask/17-14396850061412609541.html
7.关于融资的论文15篇企业对融资需求的超额判断和对外部融资的过度依赖,是加剧融资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我国还出现了特殊现象:平均企业净利率(6%)低于平均银行贷款利率(6.1 %),且贷款融资占比高(60%)。换言之,企业正在从外部融入大量理论上无力偿还利息的资金,除非未来净利率有大幅提高,否则必然违约。https://www.unjs.com/lunwen/f/20230301100013_6558047.html
8.利率期限结构的决定因素有什么(3)市场分割理论。在市场分割理论下,利率期限结构取决于短期资金市场供求状况与长期资金市场供求状况的比较,或者说取决于短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的利率与长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的利率对比。如果短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利率高于长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利率,利率期限结构则呈现向下倾斜的趋势。反之,向上。 https://www.dongao.com/cma/zy/202306254272506.shtml
9.热点思考丨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力资源支撑理论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未来一个时期的战略取向,也对劳动力市场供需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23年的人口结构数据显示,16~59岁的劳动年龄...https://www.workercn.cn/c/2024-02-26/81608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