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目前法务会计在实践应用中的具体情况,法务会计的社会需求主要表现在提供证据信息和司法诉讼中,这些需求主体一般包括:
1.政府机关。
2.司法机关。
[摘要]我国再保险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主体缺乏、资本实力薄弱和产品品种单一影响了再保险供给水平。同时,我国再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巨大,由于直接保险公司的“惜分”,市场需求虽然大于供给,但总量并未完全释放。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发展再保险市场的近期措施主要着眼于尽快提高再保,险供给能力和引导市场需求良性化发展。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的长期措施应立足于市场再保险供给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再保险潜在需求的逐渐释放,旨在保障再保险市场体系的健全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再保险市场,供给,需求
一、我国再保险市场供给能力有限
一般认为,再保险供给是再保险市场中,各家专业再保险公司或经营再保险业务的直接保险公司在既定费率水平上能够提供的再保险产品总量。我国再保险市场起步较晚,在发展程度、承保能力、产品服务能力等方面都显不足,影响了市场的整体供给水平。
1.再保险主体缺乏,成熟度不高,技术服务能力落后
虽然中国再保险业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但是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再保险主体是1996年成立的中保再保险公司。而中保再保险公司几经变迁,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惟一一家中资专业再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集团”),中再集团下设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子公司。
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凭借市场的封闭和法定分保的政策保护,中再集团是当时市场上的惟一再保险主体,基本垄断了国内再保险市场,这种垄断地位即使在2006年取消法定分保之后仍然十分明显。据统计,2006年至今中再集团及其两家主营业务的子公司仍占有国内再保险市场80%多的份额。
法定分保的要求和中再集团“一家独大”的局面反映出来两个问题:一是受政策和市场的挤压,试图经营再保险业务的直保公司和新的专业再保险公司难以在近期获得很大发展空间,虽已有6家外资再保险公司获准在我国开办或筹办再保业务,但市场份额小,目前尚没有另外一家中资再保险公司出现,这是导致当前国内再保险市场主体仍比较缺乏的历史制度原因。二是中再集团凭借自己的国有和垄断地位,在外资再保公司进入前基本上可以无竞争地获得再保险业务,因而不利于其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国内再保险市场开放后很难迅速发展成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的市场竞争主体。
关键词:教育供需;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目前,担负着我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主要是职业教育,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培养该类人才的中坚力量。高职教育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不平衡,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极大阻力,同时也造成了企业用工难的局面。湖南省作为教育大省,同时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主要省份之一,研究其高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且能够为全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改革提供借鉴。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供需矛盾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供需内涵
1.高职教育的需求。首先,高职教育的需求是学生自身的需求,高考分数不理想的学生可以通过选择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技术技能,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其次,是企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企业作为用人单位,高技能型人才是企业所需要的。近年来很多企业连续出现高技能人才“用工荒”,高职人才需求严重短缺的现象。最后,是社会的整体发展离不开高职教育。国民经济的发展出了需要一大批高学历精英分子,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例如,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成为其经济强盛的关键之一。职业教育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摘要:林业是我国重要产业链之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巨大支持,所以林业资源管理保护工作十分重要。本文简要阐明林业资源管理保护现状,并针对其提出制定完善管理机制、设计创新规划、加强法制管理等措施,以促进林业向更好方向发展,同时希望林业企业能够借鉴有效建议,让林业发展迈向新的里程碑。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理;发展方向
林业资源属于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一旦遭受破坏,会造成生态环境紊乱,生物链断裂,影响人类生存发展,因此要加强林业资源管理保护工作力度。随着新时代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欲望越发严重,乱砍滥伐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林业资源管理保护现状不容乐观,生态环境失衡危机一触即发,林业人员要采取相应措施,让林业向更好方向发展。
1林业资源管理保护现状
1.1缺乏长远发展眼光。有些林业企业为谋取较大经济利益,过度砍伐树木,造成林业生态环境破坏。林业资源在过度使用后,生态系统不能及时恢复生机,会让林业发展陷入停滞状态。这种状况发生原因是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严重阻碍林业资源管理保护工作有效进行[1]。1.2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林业资源管理存在供需关系严重失衡问题,不能适应时代经济发展要求。失衡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过度砍伐使林业木材生产不能适应当前社会需要;另一方面,种植树木过于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树木数量严重超标,不能为林业制造经济价值。1.3部门沟通合作不当。乱砍滥伐现象普遍,林业资源管理保护工作落不到实处。其根本原因是林业管理部门缺少法律约束,各个部门之间沟通合作不密切所造成的。
2林业资源管理保护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ERP;企业重组;“扁平化”;企业战略联盟
摘要:21世纪,市场的竞争要求企业能够快速创造新产品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啤酒企业也不例外。
一、ERP与管理概念的创新
1.1ERP管理系统的内涵
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成因
1公益物品认识导致集体非理性。通过对北京水资源的管理模式的考察,我们发现对于水资源的属性认识不清,只把它当做纯粹的公有公益物品,而忽视了水资源特有物品属性,这是导致我们长期以来选择并实行一种错误的水资源管理模式的根本原因,从而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
2公有私益物品。水资源作为一种公有私益的物品,它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埃莉诺·奥斯特罗姆,2000)水资源的非排他性是指特定人群在特定范围内的对水资源的消费,不必支付额外的费用。水资源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会导致水资源的外部性效应。水资源的竞争性是指如果水资源的总量保持不变,一个人多消费一个单位,那么另外一个人就将减少一个单位,二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3水价不合理。近些年来,北京市居民用水销售价格调整至4.0元/m3,其中水资源费上涨至1.26元,污水处理费上涨至1.04元,按居民人均用水量3m3/月计算,调价后每人年均水费支出达144元,以2012年北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4元计算,水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0.8%左右。目前水价体系仍不足以激励城市居民节约用水。
二、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经济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失衡;影响因素
一、前言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扶贫手段,对增加农户有效收入、缓解贫困态势、农村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给总量增长缓慢且结构不合理,农村小额信贷总供给量显著低于总需求量,资金缺口大,但对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需求却显不足,无法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农村信贷市场供求失衡的原因进行深入探讨,推动信贷市场供需总量均衡的理想体系构建,充分发挥小额信贷的扶贫功能,最大限度满足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和农村中小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助力乡村振兴。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参照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界定小额信贷的概念,其次从我国农村经济主体、农村社会特性与农业生产特点、农村金融体制三个角度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供需失衡的研究文献进行述评,最后针对既有研究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以后研究的方向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