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殿利:从“供求关系”到“供需关系”媒体关注新闻中心

<<<书店如果不卖书,就不能称其为书店了,就成为别的什么店了;如果不卖好书,就不是好书店了。

<<<市场不是“求”出来的,关键还是“需要”,而“被需要”绝对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不可能是“求”来的。

需求是市场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就没有市场经济。但“需”与“求”不仅在字面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在具体的应用或语言实践方面同样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在图书市场中,就出版社、书店和读者三者之间,经历了从“供求关系”到“供需关系”的演变过程。“供求关系”和“供需关系”包含着丰富的逻辑关系和思想内容。只有正确地认识其中隐含的逻辑关系,准确地把握其核心思想,实践才能真正“到位”。

供需关系是正常的市场逻辑

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的正常逻辑,体现的是生产者、销售商和终端消费者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良性逻辑关系。这里的“供”与“需”,从来都是双方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从“供”的方面来说,首先是生产者向销售商提供产品,销售商再把产品提供给终端消费者,有时生产者也直接向终端消费者提供产品,因此形成了“生产者-销售商-终端消费者”这样一条产品供应链;而在产品供应链形成的过程中,又自然地形成了另一条供应链,那就是信息供应链,而且刚好与产品供应链逆向关系,由终端消费者将市场信息通过销售商或直接反馈给生产者。这种信息反馈可分为自然反馈和自觉反馈两种。自然反馈是指产品的销售状况直接“报告”给生产者的信息,自觉反馈是指生产者有意识地向销售商和终端消费者采集市场信息,或终端消费者和销售商主动向生产者反馈市场信息。这种双向的“供应”,符合所有人的利益取向:生产者保证自己的产品创造出准确且最大化的顾客价值,从而保证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终端消费者可以使自己所需要的顾客价值,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充分的满足;销售商则可以保证自己的流通量达到最大化,也就是实现渠道最大化的销售量。

从“需”的方面来说,双向或相互需要的道理就更显而易见了。与“供”的路线形成方向相反,“需”的路线形成发源于终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需求。我们经常说的“有没有市场”,实际上说的就是“有没有需求”和“有没有人买”。产品需要有生产者和销售者(哪怕生产者有时自己销售),因此对产品的需求自然向上递进为对销售渠道和生产者的需求。产品生产出来之后,生产者往往需要渠道商提供和销售产品,销售商需要消费者到自己这里来购买产品,生产者和销售商都需要消费者。所以营销学中有这样一条基本定律:没有市场(消费者),就没有投资者;没有投资者,就没有公司(工厂);没有公司(工厂),就没有员工;没有员工,就没有社区。一切都源于市场(消费者),所以形成了市场营销的另一条铁律:顾客就是上帝。

“供求关系”是极端的经济形态

如果说“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常态的话,那么“供求关系”反映的则是总体经济形势的两个极端。

从“店求社”到“社求店”

仅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需”与“求”就显然属于两个不同层面,不仅程度不同,状况也不同。我国总体经济态势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是在1996年,此前属于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此后则步入充分供应的买方市场。

相信所有人都还清晰地记得而且都很怀念那个“书荒”的年代,只要把白纸印上黑字就可以大赚其钱,那是个属于卖方市场的年代。在那个年代,处于卖方地位的出版社日子很好过,书店的日子当然同样很好过。但在双方都好过的日子下,仍然客观地存在着社店之间的“供求”关系,图书尤其是著名的品牌图书和长期短缺的诸如外语类图书,供求矛盾仍很突出,出版社因此享受着被“追逐”的幸福。

造成这种供求矛盾的主要原因,以笔者浅见,主要有三:其一,长期对知识的禁锢,使得改革开放一打开闸门,市场便出现一时的“井喷”,需求波涛汹涌而来;其二,在人手和生产资料都短缺的条件下,出版社一时之间显得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其三,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经济,出版社显然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观念意识还停留在“过去时”的状态。

渠道、产品都是“王”

在我国经济走上正轨之后,买方市场的整体态势将成为永久性的趋势。在此形势下,“供求关系”是不是就应该成为社店关系的主导?这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也就是说,这个答案要从思想观念或理念中来找。

“渠道为王还是产品为王?”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换句话来说,这根本就是一个不成立的命题。“渠道为王”或“产品为王”说的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一件事,不可以把两者割裂开来,使之互相成为对立面。

“渠道为王”这句话是站在制造商的角度说的,是说定位相同的产品关键看谁拥有渠道,谁拥有了渠道,谁便拥有了天下;“产品为王”这句话一半是站在销售商的角度说的,是说相同的渠道关键看谁选择的产品更及时、更准确,好的产品是决定渠道成败的关键。“渠道为王还是产品为王”这个命题采取非此即彼的粗暴方式,把“渠道”和“产品”这个统一体变成了竞争或博弈关系,从而使两者对立起来。

实际上,渠道和产品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是相互需要、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社店关系应该是“供需关系”,而不应该“供求关系”。没有渠道便没有产品的流通,这道理再普通不过,但没有产品的渠道便成为干涸的渠道,甚至不称其为渠道。中国有句成语叫“水到渠成”,便精妙地阐释了这个道理。水到渠才成,没有水哪里来的渠?放进去什么水便成为什么渠。放进去清水,便成为清水渠;放进去浊水,便成为浊水渠;放进去石油,那便不是水渠而成为输油管道了。这里的水就相当于产品,放进去什么产品,就成为销售什么产品的渠道。书店如果不卖书,就不能称其为书店了,就成为别的什么店了;如果不卖好书,就不是好书店了。

创造需求才能共赢

只有“供需关系”才有可能产生“合作”与“共赢”。

如前所述,在供需关系中,社店之间的“需要”是相互的,而互相需要是产生合作关系的基础,而合作关系才可能产生双赢或共赢。因此,合作关系体现的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在供求关系中,无论“求”还是“被求”,天平总是向着一方倾斜,因此都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平等关系,更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对于出版社而言,要真正落实“供需关系”,最好的办法还是在自己能掌控的“上游”做足功课,即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并据此准确地创造顾客价值,及时地满足市场需求。在选题和图书产品上下足工夫,才能使自己被读者“需要”,被经销商“需要”,被市场“需要”。相反,如果不注重产品开发,不注重产品的顾客价值,而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对“下游”所谓的“营销”上,无论活动搞得多么丰富多彩,动静搞得多么大,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都摆脱不了“求人”的境地。

市场不是“求”出来的,读者绝不会因为你求他,他就买你的书,销售商也绝不会只因为你求他,他就进你的货,关键还是“需要”,而“被需要”绝对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不可能是“求”来的。

THE END
1.一文看懂:供需关系链是世界本质我无意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职业都列出来,我只是想说明这个世界是一个供需世界,有需求就一定有供应。 这个世界就是,你干工作,别人付给你相应的报酬,支付者获得了想要的劳动成果,劳动者获得了报酬,劳动者使用劳动报酬维持生活。 对大部分都人来说,在各行各业都是这样的生存和运行模式,就是一个供需关系。 https://www.jianshu.com/p/ceecef42c5bc
2.供需关系曲线图.doc下列事件中能导致这种变动关系的是 \t /s/_blank A.该奶粉生产商供给减少B.政府提高了商品消费税 C.居民收入水平大幅上升D.该奶粉检测出有害物质 ? 5.下列四幅图描述了某商品的价格(P)、需求量(D)、价值量(V)以及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L)之间的关系。 \t /s/_blank ? 若社会劳动生产...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928/6011152240002110.shtm
1.供需关系分析:如何识别股票市场的供需信号股票频道在股票市场中,供需关系是影响股票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投资者,了解如何识别股票市场的供需信号对于制定投资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什么是供需关系 供需关系是指市场上某种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当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商品价格往往会下降;反之,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时,商品价格...https://stock.hexun.com/2024-04-26/212681335.html
2.供求市场动态深度探究供应和需求的关系如何分析供需关系? 要理解并分析一个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我们需要收集有关供应商提供多少以及潜在买家的需求多少相关数据。此外,还需要了解这些数据背后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人们想要更多或者更少地购买某个物品,以及他们愿意为此支付多少钱。一旦我们对这种关系有了深刻认识,就可以开始探讨如何调整这两个侧面以实现更佳平衡。https://www.1lhyh3ij.cn/ke-yan-jin-zhan/396812.html
3.供需双方的博弈深度探究市场平衡点供需双方的博弈深度探究市场平衡点 市场基本概念 市场是资源和需求相互作用的平台,它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资源配置。供给侧代表着生产者或供应商,而需求侧则代表着消费者或购买者。在这个博弈中,供求关系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最终价格以及产量。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https://www.wemvhjgm.cn/ke-pu-wen-zhang/298804.html
4.供求关系1供求关系 2供求特例 1供求关系 编辑 供求关系曲线 广义供需关系 广义供需论 基本观点:供需差动 (需求与供给产生差距,便有动力或动机寻求供给满足需求,这样的动力与供需差值有关) 实验例子:牛顿惯性定律实验 推动装有不同量的内容物的容器,加速度不同 https://baike.sogou.com/v75646.htm
5.供需关系范文9篇(全文)物流行业供给侧存在的诸多结构性弊端,反映出物流市场供需关系在认知上的盲目性和相关物流企业决策上的主观性,单纯考虑供给适应市场,而缺乏供给引领市场、创造需求的思想,一味根据眼前市场的景气度来配置供给,在经济景气时盲目投资扩张“物流热点”,缺乏对可能风险的防范意识和对冲措施,当单一需求充分满足后,必然产生多余...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j4zjcwh.html
6.供求关系图怎么画?市场总监教你快速抢占市场!此时,卖方可以获得较少的利润并倾向于减少供应量,而买方会增加对他们获得的更便宜产品的需求量。随着供给量的减少和需求量的增加,市场将趋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最后,产品的供需将达到平衡。这就是所谓的供求关系法则——任何商品的价格都会调整以使该商品的供需平衡。https://boardmix.cn/article/supplydemanddiagram/
7.亚马逊选品(第7篇)市场体量与市场供需比例以eyelashes为例,20W的产品链接数量对应120W的市场,也就是说一个卖家对应六个购买需求。这个供需关系比例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说供需关系比例在1:1或者1:2,甚至是零点几的话,那么整个市场就是供大于求的市场,能够在一比1比15这种的一个情况下,那么就证明是比较不错的供小于求市场。 https://www.cifnews.com/article/144804
8.最终产品的供需决定原材料的成本最终由产品供求关系决定3.供需关系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决定资源成本 合理的逻辑关系刚好反过来。不是产品的原材料决定了产品的最终售价,而是最终产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了最终消费品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再反过来,决定它上面一层又一层、一环又一环的原材料价格。 这是倒过来的一个关系。最终产品的供需决定了最终产品的价格,这个价格再反过来决定...https://blog.csdn.net/shidebin/article/details/88388562
9.“电荒”再度来袭,电力供需失衡该如何解决?目前我国的电力市场建设更加侧重于电量平衡,在满足长期电力平衡或容量充裕性的机制上尚属空白。与此同时,正在推进建设的电力现货市场,更多反映的是实时供需关系和变动成本价格,难以保障电力长期平稳供给。 国际经验表明,设计应对发电投资周期性波动的电力市场机制作用,对长期容量充裕性保障和促进电源力行投资作用明显。当前...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08205.shtml
10.供给侧结构改革什么意思当前,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端、供给侧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实现...https://www.yjbys.com/jiuyezhidao/news/1318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