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网吧”屡禁不绝的现象由来已久,受丰厚利润的诱惑,不法份子抱着侥幸心理,加入到开办黑网吧的队伍中。黑网吧”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证照不全,有一定规模的“黑网吧”,网吧已取得工商营业执照,但由于房屋产权、消防等原因未取得网络文化许可证。二是依托出租屋、小卖部、电脑维修部等形式存在的“黑网吧”,即所谓的“前店后吧”式,外面以副食品经营为主,里面则经营“黑网吧”,这类“黑网吧”是容纳未成年人,藏污纳垢,安全隐患最严重的区域,是“黑网吧”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二、“黑网吧”存在的隐患
“黑网吧”的开办场所主要是在城乡结合部、居民小区出租屋,其中出租屋最容易成为“黑网吧”的藏身之处。“黑网吧”营业场所都较为封闭、狭窄,消防、卫生等问题堪忧。主要存在以下隐患。
1、消防隐患。大部分“黑网吧”在非常狭小的空间内营业,设施简陋,通风条件极差,基本上没有安全措施,场所内众多电线和数据线裸露在一起,加之网吧过分拥挤、电力负荷高、装修简陋、装修使用的是易燃材料,吸烟者到处乱丢烟头,乱拉电线,易发生短路或机件过热而引发的火灾,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由于网吧往往只有一个进出口,没有应急逃生通道,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造成人员、财产等重大损失。
3、信息安全隐患。互联网是公共网络,匿名上网是该问题的主要因素。“黑网吧”的存在给网络信息的安全带来了隐患,“黑网吧”往往设备简陋,防火墙、过滤器等网络安全软件不完备,一些不法份子利用这些漏洞,泄漏用户个人信息及秘密,造成个人财产或者其他方面的损失。此外,由于管理不正规,“黑网吧”容易成为传播病毒和淫秽、黄色信息等不良信息的温床。
4、事故案件隐患。“黑网吧”管理松散,网民进入,无须登记,身份不受限制,未成年人毫无顾忌地自由进入,加之不要求登记,使得一些有违法犯罪行为的社会闲散人员混入,网吧环境变得复杂。
三、“黑网吧”治理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一)“黑网吧”治理的难点。
1、“黑网吧”场所隐蔽难发现。“黑网吧”绝大多数地处城乡结合部、村中村,地理位置比城区较偏僻,经营者为了避免监管部门的查处,特意将经营场所设置在乡镇或者城乡结合部较为偏僻的地方,有的从当街门面经营向居民住宅内隐蔽经营转移,有的外面以某某电脑维修服务部做掩护,从事网吧经营活动,执法人员很难通过巡查主动发现。
3、“黑网吧”业主逃避打击。“黑网吧”不挂招牌,做的是熟客,特别隐蔽,一时难于发现,业主一般有以下几种招数化解风险:一是小型化,3至5台电脑就可以开个“黑网吧”,听到风声就关门闭客,或打包走人,风声过后换个地方继续经营;二是分散化,将电脑分散放到不同的地方,伪装成自用,其实是散装“黑网吧”;三是深入化,从一楼搬到二楼以上,从街面搬到地下室或出租屋深处,不设招牌、不贴标志,“黑网吧”经营者通过种种手段与执法部门“藏猫猫”、“打游击”,增加了治理难度。
4、“黑网吧”业主暴力抗法。从事“黑网吧”经营的人员成分较为复杂,有的是弱势群体,有的是外地人经营(主要为福建人),有的是下岗失业人员等。在查处取缔的过程中,有的经营者跪地求饶,利用社会舆论争取同情,有的采用软暴力,主要表现在坚决不开门,或者派女人上场,老婆婆、孕妇哭闹拉址堵门口,或者死死抱住机器设备,阻挠执法。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部门没有强制执法权,一旦有人暴力抗法,给文化部门查处取缔工作造成很大的阻力。
(二)“黑网吧”治理难的原因剖析
“黑网吧”治理难的原因有许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网吧准入政策的原因。虽然全面放开了网吧经营制度,网吧准入政策有了较大改善,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涌现了许多小产权房、房改房,由于网吧准入必须取得网络文化许可证和工商许可证,而没有房屋立权许可证则不可能取得以上两个证,这无疑给网吧申请判了“死刑”。各地现有许多拆迁小区,居住人口多、外来务工人员多,而这些房屋,几乎都没有房产证,整个小区无正规的持证网吧,造成“黑网吧”扎堆。
4、联合执法弊端的原因。目前,政府对网吧行业实行多部门管理。按照网吧管理所涉及部门的职能进行分工负责。其缺点主要体现在:各职能部门都有指挥权,易造成多头领导或分头指导,出现政出多门或推诿、扯皮等现象,妨碍统一指挥,增加协调的困难,造成管理的混乱。过细的分工恰恰给执法带来难度,多头分管,多头执法,由于体制不顺畅,难形成联动机制,出现谁都可以管,谁都管不到位,谁也不愿包揽的情况,所以才不得不采取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突击式的联合执法方式。
四、改革和完善“黑网吧”治理的对策
“黑网吧”涉及面广、难点多、反复性强,单靠文化一个部门,“黑网吧”很难根除,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难于实现文化市场长治久安,必须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才能防止死灰复燃。为切实完善“黑网吧”的治理工作,净化网络环境,正规经营秩序,提出以下治理建议:
(三)制定长效机制,实行常态管理。一是赋予足够的权利,实行责权利的统一,真正做到常态管理。在县政府统一领导下,文化部门应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公安、市场监督、街道(镇)、电信、电力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健全“黑网吧”监管长效机制,增强监管执法合力。二是建立和完善属地管理机制。“黑网吧”普遍深藏城乡结合部、村中村,镇(街道)、村(社区)是整治“黑网吧”的前沿阵地。全面落实“黑网吧”属地责任制,县与镇(街道)、镇(街道)与村(社区)两级分别签订辖区《“黑网吧”整治责任书》,建立领导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为框架的责任体系,将网吧管理工作纳入到县对镇(街道)领导班子、镇(街道)对村级两委会两级考评体系中。通过签订责任书、纳入考评体系等方法。明确整治目标,分解工作责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三是在取缔“黑网吧”过程中,邀请当地新闻媒体直击查处现场,跟踪报道捣毁“黑网吧”的过程,震慑违法经营者,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适应新的常态,促进和谐发展。一是建立和完善分类惩治机制。对于在巡查中发现的“黑网吧”,视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对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经营,且经营规模小、实际危害不大的“黑网吧”,以教育引导为主,明令当事人关掉“黑网吧”,引导帮助其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对校园周边的“黑网吧”或规模大、影响恶劣的“黑网吧”,坚决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同时,建立黑名单制度,凡被查处网吧无证经营户,均将纳入“黑名单”,2年内不得办理宽带入网。二是探索新形势下网吧的经营管理模式。目前各地均建立了大量新农村小区,居住着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网吧需求量大,但由于社区房屋没有房屋产权,根据现有网吧审批政策,网吧不能取得《网络文化许可证》,导致大量“黑网吧”的产生。我们可以探索在现有政策下,充分发挥社区工作对社区的功能作用,让社区管理参与到网吧经营管理中,通过调查论证,可以在每个社区中开设适当数量的网吧,社区居委会可入股,参与到网吧经营管理和监督“黑网吧”的活动中来,即满足了务工人员上网的需求,又可监管“黑网吧”,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五)明确责任分工,落实责任追究。严格落实问责制,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层层签订责任状,将责任细化到人,做到部门间随叫随到,形成部门间协作配合快速反应机制。一是文化、市场监督、公安、电信等部门要坚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原则,多管齐下,密切配合,综合治理。哪个部门主管的工作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个部门主要领导的责任。二是切实加强断网责任追究,对明知或应知是“黑网吧”,或经文化部门书面通知切断网络信号后仍为其提供网络接入服务的,要对网络经营商进行查处,从源头上堵塞“黑网吧”经营的机会。只有通过公安、消防、文化、市场监督等部门审批的网吧,互联网接入企业才能为其开通网络服务。三是坚持“谁审核、谁发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强化政府责任,提高监管责任级别,成立查处取缔“黑网吧”专项整治协调小组常设机构,由文化部门牵头,地点设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每月集中办公一次,每次数天,整合行政职能,根除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