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资源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资料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式调查,内容包括:急诊科内设部门及数量:抢救室、清创室、输液室、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急诊手术室、留观病房;急诊科设备及数量: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输液泵、注射泵、急诊总量;急诊科人员:医生和护士人数、医生职称及专科类型、EICU医生和护士人数;本次调查涉及共涉及37家医院;并与广西的一组数据进行对比,以了解南北差异。共发调查问卷37份,回收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100%。37家被调查医院中,三级医院15家,占40.54%;二级医院22家,占59.46%。
2结果
2.1急诊科室设备情况
急诊科室设备情况,见表1。
通过问卷调查,上述急诊设备在二、三级医院的使用上明显有差别,三级医院设备的使用次数较多,而二级医院使用次数较少,甚至有的设备一次都没有应用过,如体外起搏设备、无创呼吸机等。
2.2急诊部门设置情况
2.2.1急诊留诊观察床数三级医院4~6张观察床数的3个(20%),7~9张的5个(33%),14张及以上的7个(46%);二级医院:急诊留诊观察床数0张的2个(9%),1~3张的6个(27%),4~6张的10个(45%),7~9张的2个(9%),10张以上的2个(9%)。
2.2.2急诊重症监护室床位数情况三级医院床数0张的6个(40%),1~5张的5个(33%),6—11张及以上的4个(26%);二级医院:床数0张的19个(86%),1~5张的3个(14%)。
2.2.3救护车情况37家医院共有救护车97辆,平均2.62辆,其中配备1辆救护车8家,占21.62%;2辆救护车10家,占27.02%;3~7辆救护车19家,占51.35%;37家医院监护型救护车配备的有19家,占51.35%,其余均为转运型救护车。
根据报道[2],广西90家医院共有救护车236辆(平均216辆),其中,1家县级医院急诊科没有配备救护车,21家医院配备了1辆(23%),31家医院配备了2辆(34%),配备3~8辆的38家(42.2%);11家配备了监护型救护车(10%),共18辆;其他均为转运型救护车,共218辆。
2.3急诊总量
医院级别、大小、位置不同,其患者量也不同,各人数段医院所占比例见表3。山西省二级乙等以上医院每日急诊患者数差别较大,波动于0.02~300之间,其中三级医院大多为0~50之间;二级医院大多为0~30之间。但值得一提的是每日急诊量超过100人次的三级医院均为0%,而二级医院的占4%。
三级医院的日急诊患者总数、观察患者数、抢救患者数、救护车接入患者数等反映急诊工作量的指标均明显高于二级医院(P0.05),见表4。
2.4.1医生各急诊科医生主要包括专职急诊医生、轮转医生等,且各医院专职急诊医生数差别较大,波动于0~26之间,大部分三级医院拥有9~18名专职急诊医生,但基本没有分出儿科,五官科等专业急诊医生;而大部分二级医院仅有2~9名专职急诊医生,基本上各级医院急诊科都存在轮转医生。拥有不同数量专职急诊医生、轮转医生的急诊科所占比例情况如表5所示。
2.4.2护士急诊护士主要由专职护士与轮转护士构成,因为急诊科室的医生和护士比例基本固定,所以各级医院根据急诊科室的医生数量而配备相应的护士数。
2.5学历、职称
2.5.1急诊专科医生具有高级职称医生数所占比例二、三级医院分别为17.4%与32.8%,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5.2护士三级医院护士具有高级职称占6%,中级职称占39.9%,初级职称占54.1%;二级医院护士具有高级职称占0.4%,中级职称占31.4%,初级职称占68.2%。二、三级医院中级及初级以下职称护士比例都有显著差别。56.8%的三级医院护士具有大专科以上学历;24.5%二级医院护士具有大专科以上学历。
广西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5]:被调查医生765名,护士1136名,医生与护士之比为1:1.5。85.7%的急诊科(78家)医生是固定编制的,47.3%的急诊科(43家)配备了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医生的职称结构:高级职称占10.2%,中级职称占39%,初级职称50.8%。医生的专业结构:内科医生占47.7%,外科医生占16.3%,全科型医生占16.1%,儿科医生占9%,ICU医生占8.8%,五官科医生占2.1%;有81家急诊科配备了专业内科医生,55家急诊科配有专业外科医生,38家急诊科配备有全科型医生,其中10家急诊科医生均为全科型医生,37家急诊科配有专业儿科医生,12家急诊科配有专业五官科医生。只有18家配备有固定编制的ICU医生。60.4%(55家)的急诊科护士是固定编制的;13家ICU护士是固定编制的。
关键词:纯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观察
99例均为门诊患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子宫腺肌病诊断标准》[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3年版《妇产科学》[2];并且,符合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中医妇科学》[3]诊断标准。
1.1诊断标准
1.1.1西医诊断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妇产科学》[2]。①痛经:常在月经前一周出现,月经结束后缓解,继发性痛经,逐渐加重。②月经失调:月经量多或少,经期延长,或出现不规律性子宫出血。③不孕症:孕激素分泌不足;卵泡发育不良;不排卵;减退。④35%左右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⑤妇科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线移位或模糊不清;病灶局限于子宫前后壁,以后壁多见。子宫肌层呈弥漫性或局限性病变。
1.1.2中医诊断标准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学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中医妇科学》[3]诊断标准。
传统中医药专著对子宫腺肌病没有明确诊断,临床上以月经病范畴进行论治,如:"痛经"、"月经过多"、"癥瘕"、"月经先后不定期"等。症型分为:"气滞血瘀"、"热蕴血瘀"、"痰热互结"、"肾虚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等。
1.2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患者。
1.3排除标准子宫腺肌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子宫腺肌病合并多发性较大子宫肌瘤;先天子宫发育异常。不按医嘱用药,无法完成临床资料,因其他严重并发症无法联合用药治疗者。
1.4一般资料按照诊断标准检查收治门诊患者共99例,年龄18~25岁28例,平均(22.9±3.9);26~50岁57例,平均(38.5±11.5);51~58岁14例,平均(54.9±3.1)。病程0.8~12.6年,平均3.2~8.7年。
1.5方法治疗前后均预以,生活、运动、饮食、卫生健康教育。对临床检查出并发症者均进行相应药物排除、跟踪观察治疗。比如;炎症,病原体感染。99例患者均用疏肝、理气、养血,软坚散结,益元壮肾,解毒平调法-"保宫康宁丸"治疗。方药组成:当归15g、熟地25g、柴胡15g、川芎12g、焦白术12g、茯苓15g、酒白芍15g、制香附子25g、乌药12g、枳实12g、寄生15g、炒杜仲30g、桑螵蛸25g、王不留15g、制山甲30g、炒鸡内金25g、制龟板35g、黄芩12g、连翘12g、甘草9g、以上诸药数剂,拣杂、除尘、烘干粉碎过120目筛制成直径5mm水丸剂,晾干,经100℃烘干箱40min烘干,取出散热,密闭储存备用。用法:12g/次,2次/d,饭前30min温开水送服。3个月1疗程。6个疗程为1个治疗周期。
2疗效观察
2.1治愈标准①临床症状消失,生理、内分泌功能各项检查指标正常。②病灶消失,子宫形态正常。③部分患者病灶虽消失,存在局部结构增粗,紊乱,但①、②项正常。
2.2有效标准①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内分泌功能检查各项指标不稳定。②局部病灶大部分消失,临床症状虽轻,但反复出现。
2.3无效标准①临床症状虽好转但反复出现,内分泌各项检查波动较大。②病灶部分好转,但进展不大。
3治疗结果
3.1第一疗程治愈13例;第二疗程治愈61例;第三疗程治愈10例;12例有效,3例无效。治愈83例,治愈率83.8%,有效12例占12.1%,总有效率96%,无效3例占3%。
3.299例患者,除无效病例没有按疗程坚持治疗外,其他患者在全程服药期间,没产生过任何药物副作用。
3.3随访对治愈的83例患者跟踪随访,近几年前后治愈的患者未见复发病例。
4讨论
子宫腺肌病,现代医学界学者在探索、研究该病症上,论述很多,众说纷纭,大家都认为,创伤、内分泌失调等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治疗方法也各有特点,但有些治疗方法临床验证,患者通过治疗机体受到严重伤害或致残,造成患者精神上的痛苦无法排除。为此,本案经过数年的临床探索研究,发现一部分患者除受创伤、内分泌失调因素外,机体长期感染,一些导致组织增生的病毒(状瘤病毒、EB病毒)、病原微生物(支原体、衣原体)等,病毒、病原微生物寄生在人体内,生存、复制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也是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失调的诱因。依次为依据,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基础,现代医学科技为指导,利用现代中药化学成分分析成果,探索、研究出中医中药,以疏肝、理气、养血,软坚散结,益元壮肾,解毒平调法,用以调理肝、脾、肾三脏功能平衡,以确保冲、任二脉的强健为治则,达到了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满意疗效。
藏象学说曰:脾主运化、升清统血、摄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肝主疏泄、藏血之脏,调畅人体全身气机,推动精做物质、水液的运输,血液的运动。肾:"先天之本"藏精气,"元气"靠"后天之本"资助而生化无穷。冲、任二脉起于胞中,冲脉与肾经并行,与阳明经相通,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主胞胎,在小腹与足三阴经相会,能调节全身的阴经,有"阴脉之海"之称。十二经脉气血充盈溢入冲任,经过冲、任二脉的调节,注入胞中,则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是否强健关系十分密切。
在治疗上,以疏肝、理气、养血,软坚散结,益元壮肾,解毒平调法为治疗原则--"保宫康宁丸"达到调理冲、任二脉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目的。
【关键词】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均衡性;现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
一、资料与方法
2.方法应用excel进行统计描述,分析我国中部地区医疗机构的人口配置情况及配置差异。
3.研究内容。对我国中部地区8个省市,从人口配置角度进行医疗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分析研究。
4.定义。中部地区的省市划分,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定义,均采用《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的解释[8,9]。
二、结果与分析
(一)医疗机构人均配置情况
由表1可见,医院每省市数542~1220个,平均843个;人均0.13~0.42个/十万人,平均0.212个/十万人。基层医疗机构每省市数18882~74208个,平均38005个;人均582.45~6562.59个/十万人,平均1496.25个/十万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每省市数260~646个,平均每省市475个;人均0.44~1.59个/十万人,平均0.77个/十万人。
三、结论
从表1可见,中部地区卫生机构人均配置差异较大。我国中部地区各省市各类型卫生机构总量和人均配置并不一致。大型医疗机构医院的配置总量江西最低,河南最高;人均湖南最低,黑龙江最高。基层医疗机构配置总量吉林最低,河南最高;人均安徽最低,江西最高。公共卫生机构配置总量吉林最低,黑龙江最高;人均吉林最低,安徽最高。
参考文献:
[1]姚玲亚,姚玉泉.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探讨[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7,4(5):28.
[2]何宁,辛怡.天津市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3):174-176.
[3]贺买宏,王林,贺加,等.我国卫生资源人口分布的公平性评价[J].西北人口,2013,34(2):27-31.
[4]谢金亮,方鹏骞.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省际间的配置公平性和利用效率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1):60-62.
[5]贺买宏,王林,贺加,等.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3):197-199.
[6]乙军,周业庭,马小波.我国部分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s1):115-117.
[7]张国良.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6):128-129.
Keywords:healthcaresystem,comparativestudies,GuangdongandHongKong;difference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比较研究法.
(四)研究内容、创新及不足
1.研究内容.
2.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基本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1.社会保障制度.
2.医疗保障制度.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福利经济学理论.
2.国家干预理论.
3.外部性理论.
(三)医疗保障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医疗保障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2.医疗保障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二、粤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现状
(一)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状况
1、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2、香港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二)广东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状况
1.广东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
2.广东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现状.
三、粤港医疗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
(一)粤港医疗保障制度目的、内容、水平与覆盖面的比较.
1.医疗保障制度目的的比较.
2.医疗保障制度内容的比较.
3.医疗保障制度水平的比较.
4.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的比较.
(二)医疗保障制度管理体制的比较
1.医疗保障体制框架的比较.
2.医疗保障财务管理的比较.
3.医疗保障管理改革趋势的比较.
(三)医疗保障资金运营体制的比较
1.医疗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地位比较.
(四)医疗保障制度效益的比较
1.医疗保障社会效益的比较.
2.医疗保障经济效益的比较.
3.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比较.
4.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比较.
四、粤港医疗保障制度差异性的根源分析
(一)制度因素
1.制度未能很好适应流动人员特点和需求.
2.制度未能很好地控制药物价格.
(二)经济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2.经济体制不同.
(三)文化因素
1.文化差异.
2.认知差异.
(四)医疗资源配置因素
1.卫生资源
2.医疗服务.
3.收支与费用.
五、完善广东医疗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做好制度管理
1.调整公立医院的制度.
2.建全实施中的监测制度.
3.健全健康信息化制度建设.
4.大力发展商业保险的配合补充制度.
(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1.完善药品集中采购交易模式.
2.优化特殊人群基本药物保障.
3.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4.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
(三)加强文化交流
1.加大医保认知的宣传.
2.积极学习参考.
3.深化交流合作.
(四)完善资源配置
1.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深度融合发展.
关键词:口腔;人力资源;卫生机构;调查
口腔卫人力资源是口腔卫生服务能力的保障。合理配置口腔卫生资源,使之能与群众的需求相适应,是口腔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1]。关于楚雄州口腔卫生人力资源需求、数量、构成等基本情况,长期以来缺乏准确的资料,本研究通过对楚雄彝族自治州各级各类口腔卫生机构的人力资源进行调查,了解其现状和特征,为卫生部门对口腔卫生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地方口腔人才培养提供可靠数据。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1一般资料调查2013年12月底以前楚雄州辖区内各级卫生部门注册的口腔医疗卫生机构内口腔医生、口腔科护士和口腔科技工等在职口腔卫生人力资源状况。
1.3调查内容楚雄州口腔卫生人力资源的数量、构成、学历、年龄及专业层次结构(医师、护士和技工)。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求和、排序等),分析楚雄州口腔卫生医疗人员数量、结构、层次、分布等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2.1口腔医疗服务人员数量及构成调查显示,截止2013年6月,辖区共有口腔卫生医疗机构93个,口腔卫生服务人员199人,其中口腔医生有166人,占83.42%,护士30人,占15.00%,技工3人,占1.50%。牙科辅助人员(护士、技工)占医疗服务总人数16.58%,见表1。
2.2各类型口腔医疗服务人员地区分布情况及构成比楚雄州九县一市,199名医疗服务人员中有105名在楚雄州市中心城区执业、占52.76%,81名分布在九个县城中心执业,占40.70%,仅有13名在乡镇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村级卫生机构缺乏口腔专业人员,见表2。
统计还表明,楚雄州每10万人口口腔医生数为6.14人,平均每个口腔医生服务人数为16290人。医生、护士比为5.5:1,医生、技工比为55:1,医生、护士、技工比为55:10:1,见表3。
2.3医生职称、学历分布情况全州口腔医生166人,主任医师1人,占0.60%;副主任医师5人,占3.01%;主治医师43人,占25.90%;医师人65,占39.16%,;助理医师35人,占21.08%;无职称口腔医生17人,占10.24%。高级职称(正\副主任医师)都分布在州、市级中心城区医院,中级职称在州市、县的分布是46.51%和53.49%;初级称在州市、县的分布是52.31%和47.69%,助理医师称在州市、县的分布是51.43%和48.57%。而乡镇级医生基本为初职人员见表4。
调查统计的口腔医生共166人中,学士40人,占24.10%;大专共59人,占35.54%;中专67人,占40.36%。全州口腔医生学历仍以中专为主,其次是大专学历,缺乏博士和硕士学历(见表5)。65%的高学历人才(学士)集中在楚雄市城区医疗机构,54%的大专学历分布在县级中心城市,学历分布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口腔医生数量不足,资源结构不合理口腔卫生机构和人力资源是衡量口腔卫生服务资源的重要指标[2]。楚雄常住年末总人口270.1万人,共有口腔医务工作人员199人,其中口腔医生有166人,占83.42%。每10万人口口腔医生数为6.14人,平均每个口腔医生服务人数为16290人。学者调查显示,北京市每10万人口中的口腔医生数约为24.0人,每一名口腔医生服务人口数约为4250人。而发达国家为1:4000以下[3,4](美国1:1695,德国1:1302)。WHO建议的牙医人口比1:5000[4],楚雄市全州要达到这一指标,还需要约540名口腔医生,也就是在现有的166人基础上增加3倍以上。而省内培养本科口腔专业人才的院校只有二所、专科一所,这些学生每年回到市县级就业的人数很少,远远满足不了口腔人才资源需要。
中国口腔卫生人力资源结构为三种类型,即口腔医生、护上、技工3类。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楚难州口腔人力资源配置口腔医生、护士比为5.5:1,医生、技工比为55:1,医生、护士、技工比为55:10:1,该比例低于推荐的比例1:2:3[5]而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牙科医生和辅助人员的结构为1:2。护上比例少,没有其他辅助人员,简单的工作占用了大量的牙科医生,医生不能进行高效工作,造成了牙科医生人力资源的浪费。
口腔卫生人力资源是口腔卫生资源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着口腔卫生服务的能力。针对目前楚雄州口腔卫生资源存在的问题,管理部门应在鼓励和提倡口腔卫生资源向需求量大的区域流动[8]的同时,开展对农村地区口腔医生在岗业务培训,并且有计划地培养口腔辅助人员,充实到口腔卫生机构中,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效率和实现社会卫生公平[9]。
[1]顾钦,冯希平.上海市浦东新区牙科人力需要与需求预测[J].上海口腔医学,2006,15(1):34-37.
[2]王左敏,吴明,王鸿颖,等.北京市城区牙科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J].中华医学管理杂志,2000,16(9):543-546.
[3]顾钦,冯希平.牙科人力资源研究现状[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05,14(2):99-102.
[4]SusiL,MascarenhasAK.UsingageographicalinformationsystemtomapthedistributionofmapthedistributionofdentistsinOhio[J].JAmDentAssoc,2002,133(5):636-642.
[4]SongpaisanY.Manpowerandthefutureroleofdentistryindevelopingcountries[J].IntDentJ,1985,1:78-82.
[5]吴明,宋艳丽,李曼春,等.医疗机构卫生人力配置量测算研究[J].中国卫生人才,2000,3(1):19-22.
[6]黄少宏,欧尧,邓惠鸿,等.广东省口腔医疗机构基本情况调查报告[J].广东牙病防治,2004,12(4):35-37.
[7]蒋培余,卢东民,王春生.浙江省口腔医学专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9):34-35.
[关键词]Android;移动医疗系统;云端;糖尿病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07.079
0前言
1移动医疗系统现状
2移动医疗系统研究目标
当下全球的糖尿病病情正在加剧,可预期的未来形势会更加严峻,可是与之对应的是医疗资源的相对缺失。在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Android系y愈加普及的背景下,综合这些技术优势构建基于Android的糖尿病移动医疗系统,能够更充分高效的使用现有医疗资源,更有效的防治糖尿病。
基于Android的糖尿病移动医疗系统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我国糖尿病群体的实际情况,采用广泛使用的Android系统,还需要特别注重友好用户界面和简单操作方式设计,使用户不需精通计算机和手机知识便可以轻松掌握,能够自动获取、保存、分析、反馈连续生理数据,便于大范围推广应用。
系统搜集、整理、存储的生理数据,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的诊断病情,确定医疗方案。这些数据累加到一定阶段,利用大数据挖据技术进行研究,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数据支撑,帮助研究开发新药和更有效的诊疗手段。
3基于Android的移动医疗系统云端设计
“轻客户端,重云端”是目前IT架构的发展趋势,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云计算越来越成为提供网络服务的基础设施,其通过虚拟化物理计算设备,提供按量付费、可配置计算资源、高可靠、高可扩展性的虚拟计算资源,非常适合基于Android的移动医疗系统中心服务器的需求,考虑到与客户端Android系统的适应性,中心服务器应采用Java语言,与客户端使用WebService接口通信。基于Android的移动医疗系统的云端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软件架构设计。根据系统的设计原则,基于Android的移动医疗系统采用三层架构:用户界面层、业务层、数据访问层。用户界面主要是面向用户,处理用户请求;业务逻辑层是系统的中间层,根据用户层的数据请求对其进行处理,与数据层通信,并把数据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层界面。
第三,系统网络拓扑架构设计。如图1所示,客户端系统部署在智能终端设备中,通过交换设备和路由器后连接至Internet。中心通信程序部署在中心服务器中,数据库架设在数据库服务器中,中心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通过交换设备和路由器经由防火墙连接至Internet,为了保证数据安全,设置一个备份服务器用来备份系统的数据库信息。
第四,数据库设计。
各表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以糖尿病移动医疗系统为例,系统实体类涉及用户类、血糖类、服药提醒类、食谱类,每个类别都可以映射数据库的物理表。
3总结展望
进行基于Android的移动医疗系统云端设计与研究,能够避免传统服务端运维成本高,难于扩展的缺点,在云端整合和管理系统资源,功能强大且易于扩展。通过云服务器强大的计算能力对客户端上传的数据进行保存、分析、处理,云服务器,同时提供了高安全性、高稳定性和高适应性,能够保证医疗服务效率,降低医疗开支,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扩大医疗范围,以满足普通民众日益提升的医疗健康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天歌.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1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
2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即便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飞快,各个领域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就公共卫生管理这一方面,仍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影响其在实际中取得的效果,同时也难以与当前社会发展保持协调。系统性的分析,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缺乏有效的危机公关
企业与组织机构专门成立的机构,为预防或减轻潜在性的威胁危机而带来损失,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策略和职能就是危机公关。危机公关应对危机事件采取的策略就是危机公关应对策略。遵循必要的公共原则,并在公关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突发性的事件,采取相应的公关策略和措施。就当前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来看,并没有形成与之匹配的危机公关,导致不能控制和改善危机事件产生的危机局面。一旦发生危机,就不能将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即便是危机应对策略在实际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如缺少危机公关,也就不能在实际中体现出来。
2.2缺少危机管理管理机制
危机管理,必须是根据外部环境和组织情况,管理具体发生的危机事件,从而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害。通过预测和分析可能或者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结合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制定解决危机的具体措施也是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现如今的危机管理体制非常落后,职能分布不明确,多头管理现象普遍。但一旦发生危机,并不能有效的化解,致使公共卫生管理难以发挥出实际的效用。在政府资金投入受限,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趋势明显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卫生医疗费用应用于城镇,城镇医疗卫生投入的资金集中于大医院,由此也造成农村缺乏卫生医疗费用的尴尬局面,难以满足村民医疗卫生的现实性需要。
2.3尚未建立应急应激与预警系统
公共卫生管理本就是复杂而又庞杂的系统。现如今的城乡区域并没有建立与之相匹配的预警系统。在社会公众危机意识欠缺的情况下,遇到突发性的情况并不能根据预警系统传递有效的信息,也就很难积极应对各种情况。资源储备不够,支援准备并不充足,限制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应急和预警系统本就是公共卫生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欠缺该部分系统内容,公共卫生管理的质量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4医疗资源配备不够
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医疗资源出现严重不足。在外部经济的驱动下,大城市医疗经费越来越充足,而其他区域的医疗经费出现严重短缺的现象。如村医疗卫生,就医难、看病贵的现象人不在少数。缺乏均衡发展的医疗卫生现状,这种不均衡的发展现状,产生了公共卫生资源过剩与缺乏的共存情况。分析现状可了解到,主要的发达区域资源存在闲置的情况,而欠发达地方公共卫生资源却严重的缺乏。此种医疗资源不充足的现象,必然也就影响公共卫生管理的实际效果。
2.5公共卫生管理体系非常薄弱
经济改革不断推行,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趋势更加明显。现如今我国医疗卫生经费这一块,主要承担者仍旧是政府。事实上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薄弱,在出现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时候,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就很难采取相应的策略。也就是说,在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危机事件难以采取危机应对措施。
2.6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在社会环境不断改善,人们思维观念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公共卫生管理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供卫生管理人员断层现象比较明显。在对公共卫生管理人才缺乏全面认识的情况下,公共卫生管理很难适应当前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公共卫生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情况下,公共卫生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受到明显的影响。
3应对公共卫生管理的措施
通过系统而又详细的分析,可了解到当前公共卫生管理的弊端,也认识到公共卫生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公共卫生管理各方面的内容,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就需要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以此来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的现状。
3.1建立公共卫生危机公关体系
危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与随机性,难以预测。要想将危机事故产生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那么就必须对危机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中,危机公关本就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具备完善的公共危机体系,才能够在发生突发性危机事故的时候采取相应的策略。对于此,公共卫生管理事业应高度重视危机公关体系。遵循危机公关的原则处理危机事件,促使公共卫生管理能够在实际中发挥出良好的效果,促进公共卫生管理健康、长远的发展。
3.2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与调控体系
3.3完善公共卫生信息渠道
现代化社会,可以说是信息时代。从公共卫生管理与突发性的危机角度来看,信息传递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公共卫生的过程中,有必要完善信息渠道,并提高工作人员信息处理的能力。对社会大众来说,信息公开有利于获取公众信任,有效预防随意性行为的产生。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强政府人员的意识,并配备硬件设施,才能够推动公共卫生信息通道的建立,并逐步朝向科学化与大众化发展。
3.4完善农村医疗体制
农村医疗体制是我国医疗体制非常重要的部分。保障农村医疗卫生的发展,可有效推动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医疗卫生改革逐步推行的过程中,消灭农村卫生的盲区,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规范化。在完善农村医疗体制的过程中,需与当前农村发展的现状紧密相连,建立保障农村医疗体系与医疗防疫系统。使村民看病的时候不再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并从政策与法律上来保障农民获得相应的医疗服务。
3.5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
国家是公共卫生管理的主体。国家管理公共卫生的时候,需社会各阶层参与到其中。全面参与,组织机构协调,对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促使广大民众自觉、积极地参与到公众卫生管理的工作中。与其他国家相对比,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发展速度比较平缓。在建立卫生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改善现有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保证公共卫生管理科学化和合理化。
关键词:县级医院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要根据医院当前的现状,积极根据群众的需要来科学地规划医院人力资源,这有助于医院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充分调研群众需求和现有实力的基础上,准确制订医院人力资源规划,对医院的发展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县级医院的现状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缺乏
(二)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思路
二、县级医院功能新定位
(一)医改环境下县级医院的新定位
作为医疗卫生重要场所的县级医院主要的责任就是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抢救重病急症患者。它的另一个职责就是培训乡镇卫生院的卫生员,并对这些卫生院进行业务指导,是建设新时期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县级医院是将打造现代化医院作为人才建设的一大目标,根据县级医院的人才管理形势制定新的管理体制,并将人才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县级医院发展定位因疾病谱变化而变化
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生活节奏也比过去快了很多,乡镇疾病谱正日渐城市化,心理病、高血压、肿瘤等人群更多了。面对疾病谱出现的新变化,县级医院认真而合理地规划学科,充分利用好资金分配,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这是县级医院医疗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
(三)县级医院因周边医疗服务及医疗资源现状产生的新定位
我院位于两省三界交汇处,医疗服务辐射到云南省巧家、凉山州会东县及普格县等,这些地区的八十万群众都会享受到我院的医疗服务,而且特色专科也是其它医院不具备的,所以,我院的主要专科、腔镜外科,肿瘤内科、肛肠外科、新生儿科等都是应进一步规划和发展的专科。
三、有计划地规划人力资源
(一)现实作用
医疗人才投资也具有“价值高、周期久、成本多、流动性大”的特点,规划好人力资源的作用有三点:一是能够巩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二是有助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科学规划,三是医院能够较好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
(二)前期准备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从内部职员的技能、知识结构、学历、年龄等方面科学统计人力资源情况。开展外部医疗环境调查,把握医疗政策,对周边的诸如专业特长、就医人群、就医人次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深入了解。根据本原的人力资源实情、设施设备、专科技术运用、医改精神以及医院的大局规划和人们的医疗需求,充分掌握专科发展的优劣势,找出和三级医院的学科水平差距,对以后5年内的专科发展及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定位。
(三)需求预测
在准备期结束以后,以及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医院内外部环境,汇总医院的医疗水平、设备情况、发展方向、人员稳定性、人员培养与淘汰数等人力资源情况,这样才能有效预测医院人力资源需求。医疗人力资源的供需平衡预测应该按照医学院教学特色来进行,人力资源需求计划应该符合医院情况。
四、县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点的规划
(一)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素养提升
一些管理者并没有系统的人力资源知识,科学的理论比较缺乏,管理还处在机械而被动的状况中,只有就事论事,缺乏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而知识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力提升的重要方式。
(二)吸引高精尖技术人才的有效激励举措仍需探索
当下,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已经比较成熟,人才聘任、绩效考核方法越来科学,基本上医院的大部分职工都很满意。这些年,医院更加重视考核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这让医院的学术水平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过还无法真正达到群众的心理预期,怎样根据当前的人力资源条件去发展技术,使人们能够方便地就医,这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三)选人用人机制的科学性值得进一步探索
根据这些年的意义现场招聘情况来分析,在设计招聘情境时,我们还应该继续加强探索情商测定。我们尤其是要看重在培养临床医疗人才时的整体思维能力训练,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责任感、能力水平和思维能力培训方式有很大关系。应该根据带教老师的带教培训目标完成进度,奖罚分明,以便于实现教学相长。
(四)加强探讨医疗人才招聘新途径
当下,我院在招聘医疗人才时,其招聘信息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医学院校招聘会和政府公众信息网信息,但是这很难让我院招聘到数量和质量都达标的人才。以后在招聘时,我院应该积极拓宽招聘途径,寻找更为优秀的医疗人才,人尽其才、岗适其人,实现“筑巢引凤”到“集凤筑巢”。
总之,要实现医院的现代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医院的资源整合也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创立医院的品牌形象,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更能发展医护人员的创新能力,增加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
[1]鲁翔.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战略[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0(21):1-4
[关键词]医患关系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我国近期医患矛盾不断升级,医患危机频发,给广大卫生行政人员、医院管理者、医务人员和广大学者等敲响警钟。为什么医患现象频发?如何应对医患关系中的不良行为?
一、医患关系现状
二、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从“医”的角度界定
1.医疗商业贿赂。商业贿赂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正当经济竞争现象。医疗商业贿赂主要发生在药品、设备采购等方面,医疗人员为了从中获得回扣、折扣、捐赠等不合理经济收入,购买昂贵药材、药品。
2.过度医疗。过度医疗就是不必要的医疗、多余的医疗,甚至不良后果和危害的医疗,是与医疗目的背道而驰的名义上“医疗”。与过度医疗有关的概念,还有过度检查和防御性治疗等。“走廊医生”事件就是过度医疗的典型案例,医院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对患者进行诸多不必要的检查、治疗,甚至还是有害的治疗。
3.医疗资源不规范获得。医疗资源不规范获得是指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未经患者同意,泄露患者隐私,变卖患者器官等非法利益行为。
4.不规范收费。由于医院具有收取医疗费用的权利,医疗机构在向患者收取医疗费用之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物价政策,不按照医疗收费标准收费,没有依据收费,由此造成看病贵等问题。
(二)从“患”的角度界定
1.医疗“红包”现象。由于社会医疗资源匮乏,社会信任度不高等原因,医疗“红包”现象蔚然成风,甚至不送“红包”反而不正常。更有甚者,医务人员公然向患者索要“红包”,这势必给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3.受传统文化影响。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普通百姓存在这一种身份卑微之感,没有众生平等的生命意识,在严重疾病的极端情况下,不仅有轻生的心理,甚至带有同归于尽的报复心理。
(三)从“医疗行为”角度界定
1.沟通交流不畅。医疗过程是一个不断沟通交流的过程,患者向医务人员反映体征,医务人员向患者传递治理措施。但由于知识层面的不对称,加大了医疗过程中互动交流的困难度,甚至出现医务人员厌烦、置之不理等极端现象。
2.管理措施不严。医院关系仅限于医生与患者,缺乏第三方监督管理部门,由于医患关系特殊,患者在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被动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三、医患关系应对措施
(一)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
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充分考虑中低收入水平的医疗服务需求。改变城乡医疗服务资源不合理局面,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均等化、均衡化发展。此外,加大对医疗服务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医疗行为,抵制商业贿赂、过度医疗、医疗红包等恶性就医现象。
(二)完善医患纠纷法律法规,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医闹和非法行医时有发生,对于医疗问题要依法解决,加强法律对医患双方权利的维护,加强对“医闹”等扰乱医疗秩序行为的法律惩罚,加快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制定医患关系法律条例并严格执行。同时加强医德医风的制度化建设,以解决医患冲突,打造和谐的医患关系。[3]
(三)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公正监管医疗行为
建立第三方医疗服务监管机制,避免医患之间特殊的关系而给患者带来不为人知的过度就医、医疗贿赂、不规范收费等现象发生。同时,加强医院内部医务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切实维护广大患者的知情权。
(四)加强医患沟通,解决医患矛盾
医生与患者加强沟通交流,医生应理解患者治病心切,患者也应体谅医生忙碌,理性看待治病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形成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王佳,王伟,程实,高凯.中国医患危机管理体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3(3).
关键词:医疗服务;卫生资源;公平;辽宁省
一、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关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研究主要从政府责任、需求幸福、基本权利、能力发展等方面论述卫生资源应如何公平分配,研究多偏重于法理和伦理道德。比较有代表性的如:W,凯姆利卡认为,如果人们的不平等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影响而非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政府有责任纠正这种不平等。马克斯韦伯认为,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是政府谋求和维持政治合法性的责任目标,合法性是人们对享有权威者地位的确认和对其命令的服从。哈贝马斯认为,只有政府贯彻公平、正义、平等的原则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世界人权宣言》中指出,人的尊严是所有人权的核心,人的任何基本权利从根本意义上讲都是为了体现和维护人的尊严。社会契约论者认为,政府权力的产生是公民与政府之间契约的结果,其目的是维护全体公民的公共利益。
2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上,运用洛伦兹曲线法分别从人口和土地面积两方面对辽宁各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和可及性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对比分析法对辽宁城乡之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分析。洛伦兹曲线是反映公平的重要工具,洛伦兹曲线弯曲程度越大,基尼系数就越大,说明公平性越差,反之公平性越好。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1是绝对不公平状态,也不会小于0,0是绝对公平,小于0.3是最佳平均状态,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0.4为警戒状态,0.4~0.5是不公平,0.6以上是高度不公平状态。本文根据绘制的洛伦兹曲线,运用几何图形分块近似逼近计算的方法直接计算出基尼系数,使得计算结果更加精准,避免了由于拟合函数的误差导致结果的失真。
三、研究结果分析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人口公平性分析
千人口人均卫生资源占有量不仅是评价医疗卫生服务可得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重要依据。根据2009年《辽宁卫生统计年鉴》数据,在对辽宁省各城市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医师、护士师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基础上,按各城市人口累积百分比绘制了辽宁省各城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洛伦兹曲线,如图1所示。
各城市医院(卫生院)床位、卫生总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医师、护士师的五条曲线弯曲程度很小,且非常接近。根据曲线计算出来的医院(卫生院)床位基尼系数为0.129,卫生总人员基尼系数为0.143,卫生技术人员基尼系数为0.119,医师基尼系数为0.124,护士师基尼系数为0.183。其中护士师基尼系数最大,卫生技术人员基尼系数最小,但都没有超过0.2,说明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从人口分布角度看是较为公平的,五种卫生资源的配置是基本相同的。
2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土地面积公平性分析
按土地面积百分比绘制的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洛伦兹曲线如图2所示,与按人口累积百分比绘制的洛伦兹曲线不同,按照地理分布绘制的医院(卫生院)床位、卫生总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医师、护士师五条曲线弯曲程度较大且比较接近。根据曲线计算出来的医院(卫生院)床位的基尼系数为0.325,卫生总人员基尼系数为0.344,卫生技术人员基尼系数为0.345,医师基尼系数为0.339,护士师基尼系数为0.381,上述五类医疗卫生资源的基尼系数均在0.3以上,最大的护士师基尼系数0.381接近于0.4的警戒状态,这说明从土地面积看,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各项指标均已偏高,并接近警戒状态,公平性和可及性不够理想。进一步研究发现沈阳、大连两个中心城市土地面积仅占全省总面积的14.4%,而医疗卫生资源却约占全省的38%,其中医院床位占36.9%;卫生总人员占38.7%;卫生技术人员占39.3%;医师占38.5%;护士师占41.9%。由此可见,在高额利润的市场机制作用下,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必然向经济发达、居民收入相对较高,需求与支付能力较强的地方流动,如果调控不力,势必造成马太效应,这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资源贫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3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比较分析
4城乡财政补助收入分析
“十一五”期间是辽宁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的五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65.6亿元(2009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91.2亿元(2009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3%以上,年均增速超过全国(11%)2个百分点,高于同期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平均增长水平。但高增长没有带来医疗卫生资源的高投入,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医疗卫生财政投入明显不足,尤其是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差距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从财政补助收入的相对量上看,城市医院是县级医院的6倍左右(2009年下降到3.9倍),是乡镇卫生院的5倍左右(2009年上升为6.7倍);从绝对总量上看,城市医院的投入是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投入总和的3倍之多,延续和加剧了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两极分化的趋势。
5辽宁与全国卫生资源平均量比分析根据对2010年《辽宁卫生统计年鉴》数据统计,辽宁省总人口4260万,医院床位数:174368,卫生总人员数:278986,卫生技术人员数:221875,医师数:92033,护士师数:83726,千人床位数:4.09,千人卫生总人员数:6.55,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5.32,千人医师数:2.16,千人护士师数:1.96。上述数据与全国数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辽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高于全国平均总量约10个百分点,说明辽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充足,见表3。另从表3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从2003―2009年的近7年间,辽宁省的医疗卫生资源,除了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环比每年以1%的速度增加外,其余的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均变化不大。进一步研究分析发现,虽然辽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新增资源投入不多,比重不大,其增量对存量的“杠杆”和调节作用无法明显体现,因而结构不合理、配置不公平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别从人口、土地面积两个方面对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土地面积角度配置的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公平性低于从人口角度配置的医疗卫生资源公平性,说明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的可及性略显不足。从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80%以上的医疗卫生资源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极度匮乏;从财政补助收入的相对量和绝对量上看,城乡差距巨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性和不合理性严重。辽宁省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不仅与辽宁城市人口多、交通发达、国内生产总值高、居民收入低的特点有关,而且与政府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主导责任的缺失有关。
2建议
(1)控制总量、限制增量、盘活存量,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
在实施均衡发展战略中,优化资源结构,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率,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合理性,有效策略之一就是处理好总量、增量与存量的关系,从表3可以看出辽宁近7年来卫生资源总量增幅均在1%左右,控制总量基本实现。但如何限制、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则有待进一步解决。推进辽宁医疗卫生资源结构调整,关键要在资源存量与增量的调整上下功夫,要坚持供给结构在投资结构的带动下,按照需求结构的要求,用投入适当比例的优良增量带动和改变较多的落后存量,并通过资源重组与整合,促进存量资源的合理流动,在流动中实现长线补短线,由供给过剩转为供求平衡,由利用效率低转为利用效率高。
(2)突出重点,加大投入,逐步改变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的格局
“十一五”以来,辽宁在落实国务院振兴东北战略中,率先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2011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万亿元大关,意味“量”的“加速度”扩张与释放,财政一般预算实现2640.5亿元意味“质”的提高。财政收入的迅速增加,使政府可以有更多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增收富民已成为辽宁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大主题。在健康公平的前提下,政府应逐步提高和改善辽宁人民医疗卫生服务保障水平,改变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在政策导向、投资比重、扶持力度、持续程度上重点向卫生资源贫困地区和基层倾斜,并在新增资源的初次分配和存量资源的再次分配中,坚定不移地把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作为扶持的重点。财政投入要坚持能力与需求的统一,经济发展与福利改善的同步,经济社会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